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1 16:3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1、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
2、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起才产生状元。据考证,自唐高祖(622年),到清末,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提问:第一位状元是谁吗?最后一次科考是在哪一年?状元又是谁?
导入新课
孙伏伽(衡水故城县)、1904年、刘春霖(河北沧州)
概括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的内容




加设经济特科
废八股,改策论,以实务策命题
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制
确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思考:通过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概括变化的特点。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思考1:晚晴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机严重
洋务运动的推动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仁人志士的推动
思考2:清政府在1898年连废八股都无法接受,为何短短几年后废除科举?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开明官僚的推动
清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
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大势所趋: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课堂探究】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遗”, 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 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追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1)由以欧美国家为主到以日本为主:由官费留学到官费、自费并举;由学习军事科技为主到全面学习先进文化:由饱受争议到受到鼓励:留学人数出现迅速增长
(2) 培养了大批近代化的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为改良和革命积蓄了力量
思考3:清末新政选官制度的剧变能否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材料1:1905年之前,学生最多不过258873人(不含军事、教会学堂),1912年跃为2933387人。……估计辛亥时国内学生数在300万人左右,几乎是1905年的12倍。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步入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材料2:受到前后夹攻的学生,一开始就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尖锐的地位矛盾强化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如不彻底改造社会,就只能自生自灭。这使学生及新知识群的破坏性功能超常发挥,而建设性功能受到抑制。
理由:
阻碍读书人仕途,激化社会矛盾,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
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正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成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了江山社稷。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临时政府的选官制度






1、五权宪法内,考试选拔
2、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兼采中西,自主创新
1、西方的文官制度
2、中国的科举考试和监察制度
效果:
政权存在短暂,未能推广,为后世奠基
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文官制度
任务:根据教材,归纳北洋政府选官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选官方式:
考试和甄别并用
法制建设:
颁布《文官考试法案》,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影响:
1、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保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局限:体现性别歧视,受政府性质制约。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负责机构 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生甄拔考试。
甄别对象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甄别方式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考 试
甄 别
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公务员制度
考试与甄别并用
任务:阅读教材,找出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的内容,并与北洋政府进行比较。
内容
相同 选官方式
法制建设
不同 负责机构
报考资格
出台文官考试法案
北洋:铨叙局
南京:考试院
北洋:21岁男子
南京:男女皆可
①人事制度:公务员代替官吏
②建立公务员制度:《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考试法
③报考资格:男女皆可。
④负责机构:考试院。
⑤甄别制度:一般在职人员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 ,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根据史料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特点:
背景:
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确立
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 然结果100名合格者中竟无一女性。在放榜之际,竟有女考生失声痛哭。而典试委员邵元冲夫人张默君也禁不住伏案流泪。而到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试时,才有两位女性“攀登龙门”,她们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陈自观和倪光琼。
任务:简要评析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材料:据1931年的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
评析
1、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3、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4、党治色彩浓厚
2、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和开放性
5、由于政局动荡、社会环境的限制,实际效能有限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英国: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工业化的推进。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内外战争的干扰)
◎概念辨析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
干部的含义
“干部” 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历史纵横
民主革命时期:统一管理
任务:阅读教材,概括干部制度演化的历程。
建国初:沿用
发展:分类管理
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完善)
十八大后: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
任务:阅读教材,梳理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历程
1993年:开始推行
2005:正式形成
2006:发展完善
思考:在干部制度改革中,为什么要建立公务员制度?意义何在?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原因
意义
1、为国家管理队伍提供活力
2、有利于促进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3、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
问题点拨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根据材料,指出两版公务员法相应内容有哪些变化?简要说明原因是什么?
变化: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公务员制度
问题点拨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根据材料,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顺应现代人事制度发展趋势,有利于形成广纳其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对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公务员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加深认识:
1.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2.现代公务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西方 中国
法定范围
选用标准
性质划分
政治原则
服务对象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公职人员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西方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政党竞选成败而进退,事务官保持稳定,两者之间不能专任
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不搞“两官分途”)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公务活动中不带有党派政治倾向
不搞政治中立,党管干部,公务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府,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