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 )使也交卸( )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 )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 )簌地流下眼泪。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脚夫 惦记 晶萤 赋闲
B.游逛 惨淡 琐屑 珊栏
C.勾留 赔偿 浦口 嘱咐
D.熟识 举箸 料理 妥贴
3.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朱自清这篇歌颂父爱的著名散文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背影》,悟亲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各题。
(1)【谈看法】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在《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赞父爱】请你依照画线句子进行仿写,表达对父爱的赞颂。
父爱是一缕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让你感到温暖;父爱是一泓清泉,滋润着你干涸的灵魂;父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4~8题。
4.请为本段文字加一个四字小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最突出的描写手法是什么?从中你能读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段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作者不
惜笔墨写服饰的颜色,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中“似的”一词能删去吗?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段中两次写到“我”的流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9~13题。
父亲那只寂寞的手
琴 台
①家人住院,同病房有个乡下来的年轻人,右手的手指除了大拇指外全部截掉了,为了还原手上的皮肤,医生将他的右手缝到肚皮上,据说要养护一段时间。
②陪这个年轻人来住院的是他的爱人和父亲。每天晚上,年轻人和妻子挤在窄小的病床上休息,而他那黑瘦苍老的父亲,就用几块泡沫板席地睡在大厅的走廊上。白日里无事,小夫妻两个经常叽叽咕咕地凑在一起说私房话,做父亲的,远远坐在安静的走廊长椅上,一只手在眼眉上滑来滑去,衰老的眼睛湿漉漉地看着某个地方发呆。即便吃饭的时候,他也是沉默的,唯一话多的是每天早晨查房的时候,他总要追着医生问东问西,听到解答后,又一个人怔怔地去长椅上发呆了。
③一天夜里,病房的空调调得太低,年轻的儿媳感冒了,昏昏沉沉躺在病床上睡着了。年轻人坐在床边的椅子上输液,那个黑瘦的父亲跑到门诊大厅买来几片药,然后坐在儿子身边,眼巴巴看着输液瓶的液体一滴一滴落下来。
④半小时后,液输完了,护士拔下针头后,用一根棉签摁在年轻人的手上,转而嘱咐老人:帮着摁一下,另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按摩一下他的胳膊。
⑤就在那个瞬间,我注意到做父亲的手轻轻抖了一下,他小心翼翼地摁住棉签,眼光忽然变得有点羞涩。年轻人似乎也不习惯父亲的手在自己胳膊上按摩,他局促地扭一扭身子,转眼看着睡梦中妻子的脸。往日里,都是爱人帮他按摩和摁棉签,他咕哝着要父亲停下来,可是老人并不答话,而是继续轻轻按摩着他的手臂。
⑥病房里长时间地沉默着,老人放在儿子胳膊上的手渐渐不颤抖了,他熟稔地从上到下运动着,眼神里竟然有欢欣的火花蹦出来。而那个年轻人,也不再看妻子,他微微闭上眼睛,短短的睫毛颤巍巍地在灯光下抖动着,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场景深深感动了。
⑦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几乎都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⑧孩子日渐长高,世界愈发开阔,父亲终于不再是生命中唯一的英雄。这时,孩子的手开始离开父亲,落在朋友的肩上、恋人的臂上,做父亲的,欣慰地笑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父亲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些许失落的阴影。孩子大了,血缘浓情依然在,可父亲的手却从此寂寞下来。再也没有那个娇气的丫头拉着他的手到街角去买一串糖葫芦。顽皮的孩子成为清醒理智的成年人,成熟的代价是,他变得羞于直接细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⑨中国有句古语,家有白发爹娘是大福。只是,天下儿女可曾知道,在父母心中,六七十岁还依然可以有和自己撒娇的孩子,那又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⑩离开医院之后的第一件事,我回了父母的家。在父母惊喜的笑脸中,我好像小时候那样猛然把自己的手钻到父亲的手里:“帮我焐一焐,好冷呐。”那个瞬间,我感到父亲明显抖了一下,他整个人似乎一愣,而后,我看到一滴泪落在了我的手背上。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2年第2期,有改动)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抖动”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人认为文章结尾第⑩段多余,应该删去,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
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将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4.【写法借鉴】本文的动作描写感人至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在刻画这个背影时对“攀”“缩”“倾”等动词的准确使用。
【片段仿写】请你认真观察某位老师上课时的动作,仿照文中的写法,用上几个动词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chāi xiè sānɡ jí sù
2.【解析】选C。A项中“萤”应为“莹”;B项中“珊”应为“栅”;D项中“贴”应为“帖”。
3.(1)答案(示例):我不同意余光中的说法。因为在当时的环境和心境之下,流泪是正常的,这正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所在。本文通过朴素的话语,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我们要有坚毅的品质,但并不等于铁石心肠,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不能因为流泪多,就否定这篇文章的价值。
(2)答案(示例):是一道彩虹 装点着你七彩的人生
4.答案(示例):望父买橘(或买橘送别)
5.【解析】选段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作者是通过父亲的外貌、衣着、动作和语言来刻画背影的。在这些描写中,动作描写最为传神,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答案: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最突出的描写手法是对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从中能够读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6.【解析】解答此题注意从全文的感情基调去领悟,服饰的颜色烘托了家境,渲染了气氛。
答案:说明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色”正好反映了家庭的困顿,与全文气氛一致。
7.【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联系“似的”这个词语的意思,结合上文买橘子的艰难理解即可。
答案:不能删去。“似的”在句中是“好像”的意思,父亲的“轻松”只是一种姿态,是怕“我”为他担心;同时也是父亲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心里却觉得高兴和踏实的体现。
8.答案:第一次是被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第二次是和父亲分别,因依恋和牵挂父亲而流泪。两次流泪既烘托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又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感激与牵挂,突出了父子深情。
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抓住人物、事件、“我”的感受概括。
答案:一位父亲在医院里为生病的儿子按摩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引发了“我”对亲情的理解与思考。
10.【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先判断运用“抖动”属于什么描写,然后联系上下文思考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儿子感受到父爱时内心的激动。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优美语句的品析。从修辞手法入手,抓重点词“扑”“温柔的水波”,品析语句中蕴涵的内容。
答案: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无论什么样的父亲,当儿女依恋他时,他内心都会变得柔软,感到幸福。
12.【解析】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思考作答,不管同意与否,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示例):①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并不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而且结构也较紧凑。 ②不能删去。结构上与前文呼应(或结构严谨);内容上突出了主旨。
13.【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谈感受要联系本文的主旨——父母的无私和伟大及给人的思考。回答第二问可通过行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答案(示例):感受:通过这篇文章,我认识到父母的无私和伟大,但他们也需要儿女的爱。我们一个小小的爱的举动,就可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满足。
做法:在爸爸(妈妈)疲惫的时候,为他(她)端上一杯茶,为他(她)捶捶背。
14.答案(示例):音乐课上,老师的动作十分大方美观。唱歌时,老师站成“丁”字步,手臂随着音乐的节奏划出一条条随意优雅的弧线。弹钢琴时,老师眼睛看着乐谱,手指犹如一个个灵巧的音符,与那五线谱、琴键一起跳跃飞扬。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mò( )地,他站住了,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舍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惧感xí( )上心头……他低下小脑袋,吮( )着指头,想了许久,瞅( )瞅四周无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愠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
夺眶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踉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
气势汹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1)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 )
(2)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 )
(3)“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 )
4.综合性学习。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母亲”是个神圣而伟大的称呼,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读完课文,请你回答问题。
(1)在母亲的关怀下,小亮一天天长大。请你代他给母亲写出一两句感恩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仿照例句再写两句话,赞美伟大的母爱。
例句:母爱是无声的细雨,滋润着禾苗的成长;母爱是轻柔的春风,抚慰你心灵的创伤。
仿写:母爱是_____,________;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一句赞美母亲的诗句或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9题。
一位幻想变成“机器猫”的中国母亲
从玉华
①郑潘燕并不觉得自己是“倒霉的”。在她看来,相比那些已经失去爱子的母亲,自己还有儿子豆豆陪伴,“要幸运得多了”。
②豆豆是“甲氨蝶呤”假药的200多例受害者之一。当药品注射进脊柱两个多月后,他出现了神志不清、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最严重时,他不能说话,不认识人,全身从脖子以下全部瘫痪。
③那个时候,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劝郑潘燕放弃治疗,“救活了也是瘫子、傻子”,可这个母亲却固执地相信,“孩子会好的”。
④从此,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一节节地唤醒儿子被假药吞噬的身体”。
⑤最开始的几个月,儿子只能平躺在床上,母亲就每天和他一起平躺,把游戏机、图画书举在空中给他看。因为瘫痪,儿子的肚子憋着尿,鼓胀得像皮球一样大,郑潘燕就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帮他揉肚子。
⑥为了让豆豆的胳膊能举起来,她把儿子平躺的一只手和身体拉成一个小锐角,再让他用尽全力回到原位。儿子疼得直哭,病房的人都说“这妈妈太狠心了”,可在每天几百遍的练习下,只用了8天时间,儿子的胳膊就能举起来了,医生也承认,这是个“奇迹”。
⑦她想各种法子,让儿子僵硬的手指恢复正常。她在一旁玩变形金刚,让儿子“蠢蠢欲动”,她还买儿子最喜欢的水枪引诱他,鼓励他扣动扳机。为了让儿子的腿加快血液循环,她四处找薰衣草给他泡脚。
⑧后来,豆豆身体渐渐好些,能把床摇成45度躺着,郑潘燕就把他抱在走廊里,自己躺成45度的“床”,让儿子睡在身上,这样,儿子眼里的世界就不只是天花板了。
⑨4年来,这个男孩化疗了20多次,不化疗时,每天还坚持6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可这个身材瘦小的母亲没有在儿子面前流过一次泪,实在憋不住了,她就跑到卫生间把水龙头打开,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眼泪。
⑩这个在外人面前言语不多的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哪怕一生都站不起来,也要“心理健康”。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不自闭,她总是推着儿童轮椅带孩子到人群中去,她鼓励豆豆:“你除了不会站起来,不会走,什么都能做。”
?和同龄人一样,这个母亲也有着80后的特质,她喜欢莫文蔚,喜欢漫画,喜欢机器猫。在狭小的客厅里,冰箱上贴着好几张蓝色的大肚皮机器猫贴画。
?这个年轻母亲总幻想着“自己能变成机器猫”。“它的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如果我是机器猫,我就能把我儿子变好!”她微笑着说。
(摘自《社区》2011年第19期,有删改)
5.郑潘燕为什么并不觉得自己是“倒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请写出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⑧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个年轻母亲为什么总幻想着“自己能变成机器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位母亲的事迹一经报道,立刻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纷纷发表帖子予以支持,假如请你跟帖,你会怎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0.【写法借鉴】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如前后两个妈妈对王小亮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对比,它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个语段,表现“我的妈妈(幽默、严厉、唠叨、善良、善解人意等)”的形象。(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蓦 袭 shǔn chǒu
2.答案:(1)恼怒的脸色。(2)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来。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走路不稳。(3)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
3.答案:(1)神态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4. (1)答案(示例):妈妈,儿子多想用手轻轻地理顺岁月带给您的一根根白发,慢慢地抚平生活给您刻下的一道道皱纹。
(2)答案(示例):温暖的太阳 奉献着她的光芒 辽阔的海洋 袒露着宽广的胸怀
(3)答案(示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 但丁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倒霉的”,根据文章第①段作答。
答案:在她看来,相比那些已经失去爱子的母亲,自己还有儿子豆豆陪伴,“要幸运得多了”。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紧扣母亲关爱孩子、不放弃孩子的行为,结合全文作答,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示例):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一节节地唤醒儿子被假药吞噬的身体”。
想各种法子,让儿子僵硬的手指恢复正常。
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不自闭,她总是推着儿童轮椅带孩子到人群中去,她鼓励豆豆:“你除了不会站起来,不会走,什么都能做。”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为了让孩子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自己躺成45度的“床”, 让儿子睡在身上,这是细节描写。为了孩子勇于牺牲一切,母爱的伟大正在于此。
答案:细节描写。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位母亲一心为了孩子的心理。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结尾的理解。理解了机器猫“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的特点,联系年轻母亲无限爱自己孩子的行为,紧扣结尾语句作答。
答案:因为机器猫的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这位母亲想着如果她是机器猫,她就能把她儿子变好!
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母亲一心为孩子健康的心理,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9.【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是支持这位年轻母亲、赞美母爱的话语,语句流畅生动即可。
答案(示例):这是广大平凡家庭的至情至性的母爱缩影!平凡却又那样伟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的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10.答案(示例):我有一个爱我疼我的好妈妈!妈妈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人家都觉得我好幸福!可是我也有说不出的苦恼!这不,刚准备上学,妈妈又唠叨开了:“宝贝,多吃一点,饿了怎么办?”“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噢,好好学习……”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2)子敬素好琴 ( )
(3)便径入坐灵床上 ( )
(4)月余亦卒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子 敬 素 好 琴
(2)何 以 都 不 闻 消 息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常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B.王子猷“了不悲”是因为他认为生死乃自然之理。
C.王子猷在子敬去世之后不哭,是因为他悲伤到了极点,而不能发泄出来。
D.在王子猷看来,子敬的琴与子敬是密不可分的,子敬去世了,琴也是无意义了。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便索舆来奔丧 ( )
(2)弦既不调 ( )
(3)因恸绝良久 ( )
6.翻译下列句子。
(1)因恸绝良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时了不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充分表现了子猷子敬的兄弟情深,请把你知道的表达手足情深的诗句和俗语写在下面。
(1)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9~12题。
鼓琴吊丧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世说新语·伤逝》)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顾彦先平生好琴 ( )
(2)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 ( )
(3)不胜其恸 ( )
(4)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张季鹰的悲痛之情?请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能体会张季鹰说“顾彦先颇复赏此不”这句话时的心情吗?说说你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6题。
管宁割席①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①席:坐具、坐垫。②轩冕:卿大夫的车服,比喻官位爵禄。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又尝同席 ( )
(2)宁读如故 ( )
14.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观。
15.翻译下列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故事中管宁、华歆两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都 (2)一向 (3)直接 (4)死
2.答案:(子猷)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3.答案:(1)子敬/素好琴 (2)何以/都不闻消息
4.【解析】选B。因为他知道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即将能与子敬相见。
5.答案:(1)要 (2)协调 (3)于是
6.答案:(1)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2)(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7.答案:一是子猷当时本身病情严重;二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死而极度悲伤。
8.答案(示例):(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 千金难买兄弟情。
9.答案:(1)弹琴 (2)把 (3)痛苦,极度悲哀 (4)持、握
10.答案:(1)到(他)去世后,家人就把琴放在灵床上。
(2)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从文中张季鹰吊丧时的表现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即可。
答案:“不胜其恸。” “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围绕张季鹰的内心悲痛之情回答即可。
答案:悲痛之极,对逝者的哀悼。表现了张季鹰和顾彦先友谊深厚,知己去世,因恸忘情。
附【译文】
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到(他)去世后,家人就把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于是径直走向灵床,弹起琴来,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 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
13.答案:(1)曾经 (2)原来、以前
14.答案: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15.答案:管宁把席子割开,两人分开而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16.答案(示例):从择友的角度: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重。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应加强自己品德修养,学习应专注,这样才能成才。从学习环境的角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附【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华歆回来后,)管宁把席子割开,两人分开而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蒙眬(lónɡ) 瞥见(piē) 憧憧(chōnɡ) 欢悦(yuè)
B.惺忪(xīnɡ) 娓娓(wěi) 患难(nàn) 凄惨(cǎn)
C.循循(xún) 呜咽(yè) 勉强(qiǎnɡ) 女红(hónɡ)
D.辗转(zhǎn) 歉疚(jiù) 埋没(mò) 葬送(zà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B.生活中不乏“家电盲”,一旦使用电器,胆小的莫名其妙,胆大的就盲目操作造成用电事故。
C.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D.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说明妇女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
B.到年底,父亲“清算”“我”的功课,如发现问题就用竹板教训“我”,这一做法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这种教育方法,应该批判。
C.母亲看到父亲因“我”不好好读书而打“我”时,在一旁说“打得好”,可见她完全站在父亲一边,帮助教训“我”。
D.“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勤劳能干的封建妇女。
4.综合性学习。
《我的母亲》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时刻不忘子女,用自己的情感熏陶着孩子,我们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为此班级准备举办“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请你来参加。
(1)请结合“感恩父母”这一主题,为班级拟一则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持人为这次班会准备了演讲稿,请你为演讲稿设计一个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感恩父母”主题班会,除了进行演讲比赛以外,还可以开展哪些形式的活动?请写出两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一段,然后回答5~8题。
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段写出了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在描写母亲的细节中,最使你感动的细节是哪一处?试找出一例并写出让你感动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衢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远 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我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就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们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在我枕头旁放上一套新衣,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的。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湿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亲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李森祥,衢州籍作家)
9.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1·广东中考)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美】凯瑟琳·比恩 洪帆译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缝制。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1年第9期,有删改)
9.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3.【写法借鉴】课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本文是截取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来表现人物的,即①背“我”观灯,②喜爱看小说,③怜“我”背书挨打,④为“我”做针线活。这四件事,虽然很普通,但它们是最闪光的四个片段,作者摄取过来,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片段仿写】妈妈对你的爱无微不至,它表现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请你截取妈妈最典型的经历,表现妈妈对你的爱。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红”应读ɡōnɡ。
2.【解析】选B。“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不合语境,可改为“束手无策”。
3.【解析】选C。母亲说“打得好”,是希望“我”上进、有出息。
4.(1)答案(示例):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母亲,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答案(示例):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的一把钥匙。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常怀感恩的心,你会变得更谦和,可敬且高尚。
(3)答案(示例):诗文朗诵比赛 作文竞赛 手抄报展览
5.答案:幼儿时母亲在元宵节背着我“巡阅”观灯。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母亲这样做是表达对孩子的疼爱之情即可。
答案:(1)“微笑”一词刻画了母亲温柔、和顺的贤淑性情,也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2)“蹑手蹑脚”是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母亲深怕惊醒了熟睡的孩子,所以走路轻,表现了深切的爱子之情。
7.答案:母亲是一个温柔、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人。
8.答案(示例):“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9.【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结合母亲的言行,如母亲给“我”做最爱吃的饭菜、杀鸡给“我”吃、给“我”钉扣子等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案:①母亲深明事理 ,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歉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亲自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得少于两点)
10.【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揣摩当时“我”感动的心理。
答案(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11.【解析】本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寄托“我”的情感。
答案: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来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饱含着“我”对家的爱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寓着家对“我”的爱与不舍。
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从距家的距离体会“远”的含义,从情感上体会“近”的含义。
答案:“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牵挂,对父母的眷念,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着“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
9.【解析】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准表明人物态度的词句加以整合。
答案:拒绝(反对) 理解(支持) 自豪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中伏笔的把握。解答时要围绕“修复母子关系”来筛选暗示这一结果的语句。
答案:①“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
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
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
④“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事例以及文中议论性的词句来分析。
答案: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冲动。他的自立和热情值得肯定。然而,他追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不可取。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美好时光”的具体含义。
答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像,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13. 答案(示例):妈妈经常询问我最近的生活、学习情况。我回家时,妈妈总是做我喜欢的饭菜。我生病了,妈妈急得要命。我不高兴了,妈妈就想尽办法让我心情变好。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衣衫褴( )褛,那fù( )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
(2)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 )无情。
(3)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chóu( )谢吧。
2.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表达作用。
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 )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 )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B.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父母对子女割不断的情愫。财主夫人的话,从侧面渲染了“父母的心”。
C.文中父母之所以把孩子给财主夫人,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想把孩子卖个大价钱。
D.要回女儿部分是文章的高潮。上面送换子女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最后一次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把血浓于水的这种亲子之情渲染到了极致。
4.综合性学习。
初二(3)班准备在父亲节这天召开以“感谢父亲”为主题的班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父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①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学说一段话送给父亲,表达对父亲的赞美与祝福,你准备怎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请小声对父母亲说话
崔鹤同
①一天我去小王家有事,正巧看到了让人五味杂陈的一幕:
②小王的母亲正站在水龙头前洗菜,盆里的水也快放满了,但那位头发花白、弯腰哈背的母亲却不知道如何关上水龙头。这时站在一旁的小王大声嚷道:“看你!教了多少遍了还不会!真是!”
③那老母亲一听到儿子的数落,心里一慌,水龙头开得更大了,水溅了她一身。
④显然,母亲来自偏僻的乡村,乍到城市里还用不惯自来水。儿子的大声叫嚷责备更让她心慌意乱,茫然不知所措。
⑤唉,原本年轻力壮的双亲,用他们的乳汁和血汗哺育我们长大成人,到了年老体衰之时,他们不仅需要我们从物质上赡养他们,更巴望我们从精神上抚慰他们。而和他们小声说话,使他们感到和蔼可亲,是最重要也是最简便易行的事。然而,因为父母年高龄迈,手脚不便,做事缓慢、笨拙,有时甚至显得碍手碍脚,这时年轻气盛的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大声说着什么,尽管不是“兴师问罪”,但却可能在父母心中留下道道“划痕”,不经意间伤害了他们。
⑥一位朋友说起了这么一件事。
⑦那时他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六一那天孩子放假,由奶奶照看着,他们夫妇俩上班。那天下午,在小区的树林里,女孩看见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好不喜欢,拔腿就去追。奶奶紧跟在后面并大声地喊:“宝宝小心,别摔跤!”说时迟,那时快,女孩“扑通”一声摔倒了,嘴正好磕在石子路上,门牙磕掉了一颗,满嘴是血。奶奶好不惊慌,赶忙打的带孙女到医院进行了必要的治疗处理,又忐忑不安地带孩子回了家。
⑧晚上下班时,朋友见女儿的嘴唇肿得好高,门牙也掉了一颗,既心疼又好气,忍不住大声地对母亲说:“就半天时间,就出事了!”说罢牵着女儿的手就往家走,头也不回。这时可怜的母亲倚在门边,望着儿孙两辈远去的身影,说不出一句话来,任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⑨未料想,仅过数日,朋友的母亲便不幸患心梗过世。朋友捶胸顿足,号啕大哭。那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母亲没好好说话。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永远再也没有机会向母亲忏悔,请求母亲的谅解和宽恕了。女儿磕掉了一颗牙齿可以长出来,可母亲走了,却永远不可能再回来,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⑩想想小时父母是如何把我们当成宝贝的,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而当父母满头白发、举步维艰、垂垂老矣之时,他们多么渴望子女能帮他们一把,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作为子女,应该把父母当做宝,好好侍奉,尽为人之孝道;而笑容可掬、小声说话,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呀!
(《读者·乡土人文版》2012年第2期,有删改)
5.简要概括文中关于“母亲”的两件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子,揣摩可怜的母亲望着儿孙两辈远去的身影时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朋友的母亲不幸患心梗过世时,朋友为什么“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文中的议论性的段落,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9.【写法借鉴】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心理活动,如“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小家伙”,这一无意识的称呼流露出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怜。
【片段仿写】请你描写一个语段,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如高兴、愤怒、怜悯等)。(8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1)lán 副 (2)kù (3)酬
2.答案:不论 况且 如果 这些关联词的运用使语气显得诚恳而委婉。
3.【解析】选C。文中父母之所以把孩子给财主夫人,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想让孩子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4.(1)答案(示例):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父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父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②当我们逐渐长大,学会与朋友分享快乐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对我们的父母多点关心与祝福,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2)答案(示例):您给了我一片蓝天,一方沃土,您是我生命里永远的太阳,祝您节日快乐!
5.【解析】本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能力。其基本模式为:人物+事件+结果,紧扣文意,意合即可。
答案:小王的母亲不知道如何关上水龙头,被小王一阵大声数落。
朋友的母亲看护孙女时,孙女门牙磕掉了一颗,被朋友大声埋怨。
6.【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要从母亲的角度思考,分析母亲对儿子、孙女的不同情感,对儿子有点不满,对孙女更多的是怜惜。
答案(示例):儿子啊,妈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能头也不回就走啊。孙女啊,是奶奶没看好你,让你受罪了。
7.【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结合语境作答,即文章第⑨段,分析朋友后悔的原因。
答案: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母亲没好好说话,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向母亲忏悔,请求母亲的谅解和宽恕了。
8.【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特点的理解。记叙文中,叙事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又深化了叙事的内容。
答案:第⑤⑩段。在叙事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小声说话、
9.答案(示例):(1)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哗啦哗啦地从他的心里倾泻了出来,他再也无法隐藏他的那份斯文了。奔跑,奔跑,奔跑!似乎他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有跳动的欢畅。
(2)教室里打闹得乌烟瘴气。刘老师呼呼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着眼前的情景,他眼珠好像瞪出了眼眶,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