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实用及创新教案+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 雪》实用及创新教案+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6 14:27:57

文档简介

《沁园春·雪》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惟余莽莽( ) 成吉思汗( ) 分( )外妖娆( )数( )风流人物
2.填空题。
(1)毛泽东,字    ,    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   、  和诗人。
(2)从表达方式上看,《沁园春·雪》上阕由景生情,下阕在议论中抒情,因此,应是一首以          为主的词。
(3)《沁园春·雪》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     、     、     相结合的写法。上阕写     景,有实有虚,由景生情;下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     ,抒发自己的          。
(4)本文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5)“望”字统领下文:    ,      ;     ,      。    ,   ,    。
(6)本文用“       ,       ,       。”设想雪后天晴的景象,寄寓了深意。
(7)本文用“       ,       ”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8)作者评论成吉思汗,用       的手法,惋惜中略带嘲讽。
(9)《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      。
3.下边不是病句的一项(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班会民主选举会上,大家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张兵做班长。
B.毕业晚会会场,张灯结彩,五光十色,真是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
C.如果台湾当权者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D.跳远比赛开始了,各班的参赛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进场了。
5.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分别填入哪一句合适?请将答案写在横线处。
我得到了友情,便告别那________;我得到了真诚,便告别那________;我得到了希望之舟,便告别那________;我得到了那光亮的一闪,便告别那________。
A.黑暗的深渊 B.貌似善意的虚伪 C.深恶痛绝的狡诈 D.忧郁彼岸的彷徨
6.名胜古迹对对联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的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⑴ 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
   ⑵ 我其仙乎吞支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⑶ 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奚何足算哉(   )
阅读训练
(一)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 ,“风骚”原指《 》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 》。上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下阕则主要是 。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节奏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对这首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惟”、“顿”都是副词,“惟”字强调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写出了大雪覆盖面积之广;“顿”字写出了黄河封冻速度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予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气勃勃。
C.《沁园春 雪》是一首词,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D.《沁园春 雪》的下半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
4.加线句运用的修辞是( )
A.夸张、排比、比喻 B.夸张、比喻、拟人 C.比喻、对偶、拟人D.比喻、夸张、借代
5.表现全词主旨的一项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江山如此多娇
C.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词中“惜”的意思是 ,“惜”的对象是
“惜”的原因是 。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词结构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下面是对上阕有关内容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亦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的意思是:面对宽广的宇宙,怎不让人惆怅万千,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2.下面是对画线句的赏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画线句用语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B.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
C.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出诗人视野之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D.画线句远近上下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及超脱世俗的愿望。
3.诗人在这里写的是寒秋之景,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这样写有什么意义?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B.越写山河的壮丽,越衬托出作者心情的悲凉,越说明作者情绪的低落。
C.美丽的山河也衬托出作者强烈的革命豪情。
D.作者把秋景写得这样美,也饱含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参考答案:
1.mǎng hán fèn ráo shǔ
2.(1)润之、湖南韶山、思想家、军事家、革命家
(2)抒情
(3)写景、抒情、议论、北国雪、历代英雄人物、抱负
(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5)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6)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8)欲抑先扬
(9)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C
4.C
5.BCAD
6. ⑴ 黄鹤楼    ⑵ 岳阳楼    ⑶ 泰山
(一)1.词牌名 诗经 离骚 写景抒情 议论抒情
2.A
3.B
4.C
5.D
6.动态描写。(化静态为动态)感受北国的雪景壮丽雄奇,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神州大地生机蓬勃,中华民族前途光明。
7.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8.“文采”“风骚”本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表现五位英雄缺少文采,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二)1.D(“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2.D(“超脱世俗的愿望”不对)
3.B(不是低落,是一种责任感)
课件18张PPT。沁园春 雪 (1893-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者,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
他不但是伟大的
缔造者和领导人,而
且在文学上有很深的
造诣,他的诗词有一
种宏伟壮阔的气势,
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
情和民族自豪感,鼓
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温故而知新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 稍逊风骚(Xùn)重点字词惟余莽莽 红装素裹 折腰 风骚 风流人物初读全词,注意易读错的字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作者所写景色总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北国的雪景是壮阔、壮美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
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
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
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写出祖国幅员广大,
反映诗人视野辽阔。写地面(静态)写天空(动态)后两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望” 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对山河雄伟景观的描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在雪的飞下, “欲与天公试比高”,以静衬动,生动写出了它们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望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这几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北国雪景实写虚写总写详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黄河、 山脉、高原看:红装 素裹 词的上阕全部写景。写作者站在高处所看到的祖国壮阔的美景,并因此产生晴天的雪景的联想。抒发作者对无边无垠的冰雪的赞美,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上阕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阕)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读下阕 讨论3.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用词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其含义是什么?
“惜”
“惜”有三层含义: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都是英雄豪杰。
“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短于文治。
“惜”中寓志:蕴含着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于“文治”看今朝风流人物文韬武略 词的下阕,转入议论,并点明主旨,借与以前帝王的比较,歌颂当代有作为有影响的英雄人物。下阕 沁园春·雪 毛泽东上
阕下
阕描写北国雪景
抒发热爱之情评论古今英雄
抒发诗人抱负
冰封、雪飘 —— 总
长城 惟余莽莽(静)
黄河 顿失滔滔(动)
望 群山 舞银蛇
高原 驰蜡象
看:红装素裹 —— 虚写分江山多娇 、竞折腰——承上启下
秦皇汉武 略输
惜 唐宗宋祖 稍逊
成吉思汗 只识
风流人物 今朝——充满自信文治不足实写比较阅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一、(10分)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请结合诗中的句子试作说明。(4分)
2. “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甲乙两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是什么?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甲:诗句 情感

乙:诗句 情感

3.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赏析不当的一句是( )(2分)
A.①句赋予雪中的群山高原以动态的美感,显出奔放活动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
B.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艳丽多姿,充满青春气息。
C.③句“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对边塞奇寒既好奇又难忍的心境。
D.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用“愁”、“惨”修饰形容,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二、沁园春·雪(18分)
北国风光 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况折腰。
万里雪飘。 惜秦皇汉武,
望长城内外, 略输文采;
唯余莽莽;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马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俱往矣,
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
9、词中“望”字在诗中统领到哪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词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个句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词中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与“江山如引多娇”的“娇”字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中的“惜”字含有哪些意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在词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6分)
1.按原文在选文空格中填上恰当的语句。(2分)
2.解释词语,选择恰当的一项(4分)
(1)折腰
A.弯腰 B.牺牲
C.鞠躬,跪拜 D.赞美,歌颂 答( )
(2)风流
A.有风韵的 B.有风趣又有本领的
C.不拘泥于礼法的 D.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答:( )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风流人物”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惜秦皇汉武”中“惜”的意思是( )(2分)
A.爱惜 B.珍惜
C.叹息 D.可惜
6.“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 )(2分)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诗人说“望”,写的却远超出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存在于想像之中。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说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一个“望”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惜”字又含有什么意味?

5.如何理解“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6.诗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联系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体会此主旨句的含义。

7.诗歌的朗读要有节奏感,下列读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8.“惜”字统领七句,请说出“惜”包含哪些意味。(3分)
9.赏析“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妙处。(3分)
1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哪些含意?(3分)
11.你同意毛泽东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吗?请说明理由。(3分)
五、沁园春·雪 (24分)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的题目是“雪”,词中描写了北方的大雪。
B.开头的“千里”、“万里”降雪地区之广,“冰封”、“雪飘”写严冬寒威之烈。
C.“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可换成看字,因为“望”字也有看的意思。
D.词中最后两句热情歌颂了新时代,歌颂了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2.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1分)
3.文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1分)
4.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1分)
5.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答:
6.下阙中的“惜”字以下铺叙,同上阙中的“望”字以下七句结构上相同;但上阙是 的描写,下阙是 的叙述;上阙是 中有 ,下阙是 。(5分)
7.作者用遣词造句,极有分寸,同是评价古人,而意存分别,这些词语是:
。(3分)
8.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参考答案
一、1. 甲诗以“千里”“万里”“长城”“大河”写雪,画面雄伟壮阔,意在写雪景的壮美;乙诗写雪早,雪美,雪寒以及戈壁冰封,意在写边塞雪景的风光奇异。
2.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热爱祖国河山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朋友远别的担忧与惆怅
3. C
二、1.欲与天公试比高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况折腰
3、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5、(1)含褒义:这些人在历史上的功绩 (2)含贬义:他们只注重武功不注重文采 (3)蕴含着后来居上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
6、过去的都已经过去,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要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
7、语言凝练、贴切、有极高的表现力。举例略
三、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2.(1)D (2)D
3.承上启下,由描写祖国壮丽山河过渡到评论古今人物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是指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广大革命群众。
5.D 6.C
四、1.这样写,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开阔,心气豪爽,精神奋发。更能令人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动态描写。(化静态为动态)感受北国的雪景壮丽雄奇,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神州大地生机蓬勃,中华民族前途光明。
3.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4.“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具有雄才大略。“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才华不足,不擅“文治”。
5.“文采”“风骚”本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表现五位英雄缺少文采,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抱负。作者坚信将来人民的江山定要开辟民主幸福的新时代。
7.C
8.“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的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9.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10.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11.略(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五、1.C 2.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胸怀,雄伟的气魄。 6. 空间,时间;静、动,夹叙夹议。 7. “略输”、“稍逊”、“只识”8. 略 9.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并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