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佁然不动 ( )
(2)心乐之 ( )
(3)皆若空游无所依 (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四面/竹树环合
C.潭中鱼可/百许头 D.以其境/过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名句默写。
(1)坐潭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7~10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水尤清洌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
(3)以其境过清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第1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2段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探寻水潭源流,第4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0.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柳宗元的《石渠记》选段,完成11~15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渠之广或咫尺 ( )
(2)其长可十许步 ( )
(3)昌蒲被之 ( )
(4)然卒入于渴 ( )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渠之广或咫尺 (代词,代石渠)
B.昌蒲被之 (代词,代石泓)
C.视之既静 (代词,代山顶之物)
D.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代词,代渴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鸣/乍大乍细 B.渠之广/或咫尺
C.潭/幅员减百尺 D.其长/可十许步
15.从文中画出描写石渠周围景色的句子,并简要说说它带给作者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愣住的样子 (2)以……为乐 (3)在空中游动
(4)像狗的牙齿那样
2.答案:(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茎蔓,彼此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从小潭西南方远望,(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3.【解析】选C。应为“潭中鱼/可百许头”。
4.【解析】选D。D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B、C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5.答案:(1)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2)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6.答案:孤独忧伤(凄凉)。
7.答案:(1)尤其、格外 (2)大约 (3)凄清,冷清清
8.【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应在保证句子通顺的基础上重点把“如”“乐”“犬牙”译出。
答案:(1)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感到很高兴。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9.答案: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幽静(清幽、幽深、寂静、凄清、冷清)
10.【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可结合第2段的“乐”和第4段的“凄”及作者的处境回答。
答案(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11.答案:(1)有时 (2)大约 (3)覆盖 (4)最终、最后
12.【解析】选A。“之”是结构助词“的”。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在保证句子通顺的基础上,要把重点词语“逾”“往”“被”“环”“摇”“巅”“韵”“远”的意思译出。
答案:(1)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人们)会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2)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14.【解析】选C。应为“潭幅员/减百尺”。
15.答案: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石渠给作者以幽雅、喜爱之感。
附【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人们)会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 )
(2)念无与乐者 ( )
(3)遂至承天寺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积累。
(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抒发自己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于作者贬官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怀民亦未寝 ( )
(2)相与步于中庭 ( )
(3)寻张怀民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1段记叙了___________,第2段描写了____________,第3段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第3段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1·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1~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两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
(3)止午、未、申三时 止: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1)写月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愉快、高兴的样子 (2)想到 (3)于是,就 (4)一起
2.【解析】选D。A项中应为“遂/至承天寺”;B项中应为“相与/步于中庭”;C项中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答案:(1)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答案:(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析】选A。两文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本文表达作者遭贬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小石潭记》中则流露作者被贬后的孤凄之情。
6.答案:用比喻来描写夜色。把月光比做积水,把月下竹柏影比做藻荇交横。
7.答案:(1)睡觉 (2)散步 (3)找 (4)只是,不过
8.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
9.答案:夜游的过程 月色和树影 夜游时的感受
10.答案:作者在被贬谪期间内心感到不满,随着对美好的月色的欣赏,痛苦也得以暂时排遣。
11.答案:(1)门户 (2)原来 (3)仅仅,只是 (4)美妙
1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回答时应将重点词语“但”“闲人”“耳”“安”“道”“哉”的词义准确译出。
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描写月色的句子不难找出,写法上要从运用的描写方法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来思考作答。
答案:(1)【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14.答案:【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附【乙】【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显得浓艳娇媚至极。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种情趣。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莽莽(mánɡ) 山岚(lán) 浓稠(chóu)
B.风靡(mí) 堪称(kān) 幢顶(chuánɡ)
C.静谧(mì) 茸茸(rónɡ) 谛听(dì)
D.红桧(huì) 雄踞(jù) 镶嵌(q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人迹罕至 峰回路转 清辙 姊妹
B.庞然大物 分外醒目 青苔 纯粹
C.姿态各异 排列整肃 骤然 融会
D.接风洗尘 恍如隔世 幽情 隧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B.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
C.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
D.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
4.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为开头写一句话。
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仿写: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每每读这句诗,总会引发人们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最近,学校开展了了解宝岛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主动参与。
(1)请你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向家人介绍一处阿里山的名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湾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饶,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种物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台湾那方沃土滋养了精邃的文化,请你写出对你影响较大的一位台湾作家或一部台湾影视作品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至“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回答6~9题。
6.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中的“大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0~14题。
竹海来去
王 谨
①大自然给四川长宁人恩赐了这片神奇的竹海。这是一片由翠绿酿造的海,是一片典雅绝美的海。
②竹,系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还有人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见竹是国人喜爱的典雅之物。竹枝挺拔,竹干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雪,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骚客无不咏竹示雅。唐代诗人刘禹锡以诗咏竹云: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据说大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敬竹,竟无竹不居,并常画竹咏竹以自勉。大诗人苏东坡则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③川南长宁的竹海游,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④在这片土地上, 开门见竹,睁眼是竹,合目记忆之帘映出的仍然是竹。竹,成为长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给长宁人生活注入宁静、休闲和典雅。
⑤我们行走在120平方公里的竹海深处,导游不时给我们讲解竹海的历史与现状,并不时穿插一些故事,增添了我们这些采风者的情趣。据说,北宋诗人黄庭坚曾来此一游,当他登上峰顶,看到如此秀美成片的竹海时,他情不自禁地赞道:“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姊妹耳!”乡人闻讯纷纷前来献酒,诗人在石壁上书写了“万岭箐”三个大字。至今竹海内有两个乡仍名“万岭乡”和“万里乡”。如今的蜀南竹海保护区位于四川长宁、江安两县毗连的南部连天山余脉中,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茂密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如此广阔无际的楠竹海洋,实为国内外所罕见。1988年蜀南竹海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荣获“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和“中国自然风景区十佳”的称号。
⑥21年前,我来过一次竹海,那时的蜀南竹海,完全是一片原生态的、幽静的绿海。沿着一条沙土路穿越竹海,可欣赏到沿路两旁一眼望不到边的翠竹。夜宿全部用竹材料建成的“竹海宾馆”,倾听竹涛声声,是难得的一种原生态的美的享受。自那以后,在我生命的旅程中,就多了一份对这片土地的情思。今天重游竹海,映现在视野里的人为开发的景点多了,停车场多了,汽车多了,游人多了,竹制纪念品一条街多了。尽管旅游开发增加了当地市县的旅游收入,但对原生态的蚕食不能不令人担忧。呵护好竹海这一片上天的赐物,既是长宁人的责任,也是所有游人的责任。我们应有保护重于开发的理念。建议景点对汽车和游人有所限制。广泛倡导步行或自行车的游览方式,既环保低碳,又能让游人更密切地亲近大自然。
⑦我愿借用一句古语祝愿长宁:“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摘自2012年2月4日《人民日报》)
10.文中说“竹是国人喜爱的典雅之物”,那么竹的典雅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第⑤段穿插介绍了黄庭坚的故事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章题目中的“竹海”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从进山到下山,把行踪交代得十分清楚,并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给人一种动态美和整体美。
【片段仿写】请你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熟悉的一个景点介绍给朋友吧!(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莽”应读mǎnɡ;B项中“靡”应读mǐ;D项中“桧”应读ɡuì。
2.【解析】选A。A项中的“辙”应为“澈”。
3.【解析】选A。句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4. 答案(示例):不是漂流江上 而是白帆与江水融合为一体 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
5.(1)答案(示例):阿里山的云海是台湾八景之一。在晴天的破晓时分,登阿里山的塔山观赏云海,确是赏心乐事。但见云海茫茫,瞬息万变,时而像连绵起伏的冰峰从山谷中冒出,时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从天外滚滚而来。
(2)答案(示例):水稻 甘蔗 茶叶
(3)答案(示例):作家:琼瑶 三毛 影视作品:《流星花园》
6.【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回答时,应围绕选文第一段对红桧树的介绍进行概括。
答案:香 高 粗 老
7.【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回答时,一般先说明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再说明去掉后句子表达的意思与实际不相符,最后点明该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能删去。“大约”和“或许”都是表示估计,不确定。说明树龄三千年、被称为“神木”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精确的考证。如果去掉就变成事实了,与实际不相符。“大约”和“或许”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8.【解析】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回答时,从“神木”表现出来的精神方面思考。
答案:因为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9.【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分析。要围绕神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领悟。
答案: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选文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
10.【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紧扣第②段对竹的描写来回答,且应突出竹的典雅特点。
答案:竹枝挺拔,竹干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雪。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分析。对于这类修饰限制类词语,应主要从词语的意思和语言的准确度来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表示所要介绍的郑板桥的事例不一定真实,而是听别人传说的。“据说”体现了用词的严谨、周密。
12.【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所叙故事作用的理解。这里在讲解竹海的历史与现状时,插入了历史人物的故事,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答案:照应前面总括的“不时穿插一些故事”一句,激起游览者的情趣,引发人们的深思,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紧扣“海”字,即是写竹的多,体现竹的连绵无边。
答案: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茂密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可欣赏到沿路两旁一眼望不到边的翠竹。
14.【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作用的辨析。本段中重点写了21年前后游览竹海的所见所感的不同,因此属于对比。其作用是强调人们应保护大自然。
答案: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告诫人们,保护原生态环境,重于开发景点旅游;呼吁人们节制对原生态的蚕食行为,还原大自然的本来面貌。
15.答案(示例):车子慢慢地行驶,摇下车窗,山风灌进来,特别清凉,时而还会有林鸟啁啾。拐了好几道弯,前面出现了一座寺院,古朴典雅。山门是石结构,矗立的石头上爬满了青苔,过了山门便是广场,一个很别致的放生池砌在广场的中央,池前放置着一盆盆娇艳的大丽花,池中又有一个小假山,一座滴水观音的石头像正低眉微笑,神情自然,可见雕刻的精细。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
A.妩媚(wǔ) 缅甸(miǎn) 镶嵌(qiàn)
B.雪茄(jiā) 蕨类(juē) 勐腊(měnɡ)
C.澜沧(lán) 竹篾(mì) 竹笋(sǔn)
D.橘园(jú) 傣族(dǎi) 贿赂(luò)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五个错别字并改正。
轻描淡写 心弛神往 善男信女 色彩斑澜
水中喜戏 清山绿水 积善修行 为防不恻
错别字
改正
3.综合性学习。
学完本课后,班里组织了一次“到西双版纳采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承担的任务是收特产、传美名、谈习俗。
【收特产】西双版纳有很多著名的特产,你收集到的最著名的特产是:_______、_________。
【传美名】西双版纳有很多优美的景点,你熟悉的一处是(写出简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习俗】西双版纳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你了解到的一种习俗是(概述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4~8题。
好望角沉思
陆元兵
①我有幸来到了好望角,来到了好望角最尖端的点——CapePoint。
②从美丽的海滨城市开普敦乘车南行,一路上,我禁不住极力想像那高大的楼房、雄伟的建筑。但是,当导游告诉我们好望角到了的时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除了白云、蓝天、碎石、大海之外,就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木牌,上面用英文写着“好望角”及其所处的经度和纬度。
③这就是好望角,一个“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好望角!站在乱石之上,迎着呼啸的海风,远眺碧蓝的大海和深邃的天空,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一些联想!
④好望角耐得住寂寞的品性不能不让人叹服。如此举世闻名的好望角,即便是最有名的地理学家也不知道她何时降生,何时开始在此驻守。直到1487年8月,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葡萄牙航海家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此地,终于目睹了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1497年,另一位名叫达·伽马的人再次近距离亲近她,从此打通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使世界真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使好望角从此与希望和梦想联系在一起。而之前的多少世纪,多少岁月,也不知道她独自经历了多少斗转星移,独自感受过多少潮起潮落。
⑤好望角无比博大的胸襟不能不让人叹服。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美洲的发现,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300多年间,好望角航路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可以想见,好望角自被发现之日起,就开始了她未曾经历过的喧嚣。她常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那些从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驶来的船队,目送他们经此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她也曾亲眼看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所作所为,不管是狂暴的风雨还是和煦的阳光,不管是汹涌的海浪还是明朗的星月,都一概微笑面对,因为她知道那一切同样得顺其自然。
⑥好望角独有的坚守精神不能不让人叹服。如今的好望角,那普通的木质标示牌、简易的洗手间、低矮的邮局、山顶的灯塔以及简朴的小卖部,无不散发着朴实无华的气息。尽管经历尘世的纷扰,但没有被纷扰的尘世所侵蚀。她仍然坚守着湛蓝的海水,坚守着古朴的大地,始终默默地注视着往来于身边的每一艘船只、每一位游客、每一只动物。她默默地守护这片全世界最古老、完全处于原生态的灌木丛,和不时出没于林间、徜徉于人群之中的鸵鸟与猩猩。而她周边的海洋中,每一个倒影反映的正是她非凡的经历和记忆;那时而微弱时而宏大的海浪声,回荡的是她对自然的叩问和对人类的祝愿。
(选自“和讯新闻网”2012年2月)
4.文中着重赞美了好望角哪几方面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②段从写作手法上看,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④段中写了迪亚士和达·伽马两位早期的航海家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美洲的发现,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9.【写法借鉴】文章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如“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演的乐趣形成鲜明对比;“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打谷子和女人细打谷子的对比等,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了出来,突出了“美丽”的特点。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一种小动物的不同表现细致地描写出来,突出其某一特点。(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中“蕨”应读jué;C项中“篾”应读miè;D项中“赂”应读lù。
2.答案:弛—驰 澜—斓 喜—嬉 清—青 恻—测
3.答案(示例):【收特产】傣族通巴与花包 版纳地毯 萝芙木 烤鱼
【传美名】野象谷:野象谷坐落在一个叫三岔河的地方。野象谷,是因野象经常出没而得名,这里有野象出没,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谈习俗】泼水节:相传从前有七位姑娘为了除掉魔王,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人轮流泼水,最后把大火扑灭,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泼水节就是为了纪念她们而形成的。
4.【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搜集提炼能力。扣住“赞美”一词来寻找有关的中心句,不难发现:④~⑥段的段首都属此类。
答案:耐得住寂寞的品性,无比博大的胸襟,独有的坚守精神。
5.【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辨别及作用的分析。写想像中的好望角和现实中的好望角有一定的差别,属于对比。其作用是突出好望角某一方面的特点。
答案:①对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好望角的普通、平凡。侧面交代了好望角与想像中的差别之大,即自己思想上的落差很大。②欲扬先抑。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好望角的平凡普通,为下文赞美好望角的美好品性作铺垫。
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可围绕本段的中心句来思考,要交代清楚事例与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答案:文中写迪亚士和达·伽马这两位早期的航海家发现好望角的壮美时,好望角早已不知存在了多少年,更能突出好望角耐得住寂寞的品性,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7.【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说好望角伟大、重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回答的重点。应扣住第⑤段来寻找。
答案: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300多年间,好望角航路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
8.【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回答时,应把句子表面的意思和蕴涵的深意都交代清楚。
答案:表明好望角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一直是林木茂盛,动物出没其间,这里的人们环保意识很强。赞美了好望角的坚守精神的难能可贵。
9.答案(示例):小狗听到我的脚步声,摇着尾巴迎了出来,一边舔舐着我的手,一边尾随着我进了家门;刚一转身,竟然发现小狗箭一般地扑向墙边,龇牙咧嘴,汪汪叫个不停,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花猫蹲在墙头上。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穿梭(suō) 沼泽(zhǎo) 啄食(zuó)
B.祈祷(dǎo) 绚丽(xuàn) 器皿(mǐn)
C.点缀(zhuì) 舷窗(xuán) 一簇(cù)
D.瑰宝(ɡuī) 骤起(zhòu) 荒芜(wǔ)
2.辨析词义,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亚得里亚海的瑰宝,是威尼斯人用双手_______起来的。(雕塑 雕刻 雕琢)
(2)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有着_______的友谊,亚得里亚海水和太平洋的怒潮是相通的。(深沉 深远 深厚)
3.口语交际。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每年要接待上百万来自各国的游客。假如你受聘于威尼斯的某旅行社,要向中国游客推介威尼斯。你会怎样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4~8题。
清新的回忆
1994年8月15日,我乘坐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的班机从莫斯科飞抵斯德哥尔摩,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北欧的土地。常说的北欧五国包括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和芬兰,其中前四国的语言文化相当接近;芬兰与爱沙尼亚、匈牙利的语言类似,同在印欧语系之外,所以算是北欧国家里的另类。欧洲北部的人民对四季的转换特别敏感,这也难怪,因为漫长的冬季不仅冰天雪地,而且白昼短得让人心烦。幸好,我的首次北欧之旅是在一年中最好的夏季,第一站就是美丽的瑞典首都、北方水城斯德哥尔摩。
飞机抵达已是六七点钟,但天色仍然早得很。快捷地办好瑞典入境手续,我们推着行李车走出阿拉达机场,第一个感觉就是环境异常地整洁、空气异常地清新。也许这与来自较为破旧的俄罗斯有关,但在多年后走过很多发达国家的今天,我仍清晰地记得瑞典给我的第一印象,那就是无与伦比的整洁清新。车子飞驰在从机场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路边是一块块错落有致的田野风光,这儿一片金黄,那儿一畦碧绿,不时看见通勤或者长途的火车优雅地驶过高低起伏的原野。但抵达瑞典的第一天,我还没有见到这座北方名城的最大特色,即纵贯环绕全市的河道与海湾。好在第二天,我就坐上了观光游艇一览这个北国水城的秀色。
斯德哥尔摩本来就是漂在海上的城市,据说全城由八九个大岛组成,崎岖海岸线边的小岛更是星罗棋布。这几天丽日晴空,正是全年的最佳旅游时节,游艇上各国游客吹着清爽的海风,面对海天一色、城在水中的美景赞不绝口。导游是个体格健壮的当地姑娘,她操着流利标准的英语向大家介绍沿途的景点。后来经过比较,我发现欧洲北部的人们说英语确实非常地道,特别与法国、东南欧相比;后来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一是他们的母语大都与英语同属日尔曼语系,二是欧洲一体化的步伐至少在文化层面已经席卷西北欧,再有教育得力。说到瑞典姑娘,这可是个盛产西方美女的国度,从早期的电影明星嘉宝到当代风靡全球的流行歌手层出不穷,今日看到这里的如画美景似乎大悟: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再联想到瑞典人的音乐天分,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虽然不是英语,却出产了众多享誉西方的英文流行组合。瑞典的工业基础也实力强劲,一大批响当当的跨国企业都从瑞典走向世界,这也奠定了该国在本地区的老大地位。
人杰地灵的瑞典,主要城市都面水而建,斯德哥尔摩称得上世界同类水上城市的代表作。其实不只是靠海的城市需要水。走遍全球后我总结到,凡是历史文化名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这水可以是天然的河道,如拥有塞纳河的巴黎;可以是人工运河,如莫斯科和阿姆斯特丹;还可以是天然或人工的湖泊,如今日的德国新都大柏林。当然海滨的名城更是数不胜数。有了水,整个城市就像人有了眼睛一样有了灵气和生机。我国的历史名城也不例外,江南水乡和京杭运河两岸曾兴起了多少美丽的城市,可惜到了近代随着河水的逐渐消失而繁华不再。想到这里,我真希望我们现在还享有天赐秀川、良湖的城市如杭州、苏州、武汉、岳阳,北方的泉城济南,或祖先开凿有人工湖的北京等名城,都能珍惜这城市的性灵和生命的源泉,永葆一方生机活力。
4.全文移步换景,由景到人、由景到理,既写了迷人的景色,又写了哲理的思考,请围绕题目“清新的回忆”完成下列小题。
(1)作者对瑞典景色的清新回忆有哪几点?(至少写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瑞典人的清新回忆有哪几点?(至少写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语境,请你想想,能不能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时看见通勤或者长途的火车优雅地驶过高低起伏的原野”一句中“优雅”一词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但抵达瑞典的第一天,我还没有见到这座北方名城的最大特色,即纵贯环绕全市的河道与海湾。好在第二天,我就坐上了观光游艇一览这个北国水城的秀色”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认为,水对于城市有何重要作用?请你以自己身边或周边的城市为例子,说说城市的美化和建设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9.【写法借鉴】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瑰丽绚烂,文色浓艳。如“……‘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似画的感觉。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突出水的静态美。(8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啄”应读zhuó;C项中“舷”应读xián;D项中“芜”应读wú。
2.答案:(1)雕塑 (2)深厚
3.答案(示例):各位游客,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它就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是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这里有著名的古迹圣马可教堂,有游客如云的圣马可广场,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有十四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有古老的游船“公朵拉”,还有马可·波罗时代的帆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请随我前来观看!
4.【解析】此题考查搜集信息的能力。回答时应扣住第二段中的重点词语“第一印象”和第三段中“面对海天一色、城在水中的美景”“导游”来提炼概括。
答案:(1)①整洁清新;②海天一色、城在水中。
(2)①瑞典人英语好;②人美,有音乐天分;③工业基础实力强劲等。
5.【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瑞典给我“整洁清新”的印象,并非仅因来自破旧的俄罗斯,多年后走过很多发达国家非仅因来自破旧的俄罗斯,多年后走过很多发达国家“我”仍有此感。
答案:不能删去。删去后就显得瑞典带给“我”整洁的感觉,只是因为有较为破旧的俄罗斯在衬托,那整洁就带上了疑问,特点就不够鲜明。画线句扩大了比较背景,使整洁的特点鲜明、突出。
6.【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优雅”给人以优美文雅的视觉美感。
答案:长途火车在高低起伏的原野上展示着它的弧线美,柔性美,就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时起时伏,若隐若现。
7.【解析】此题考查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回答时,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概括。结构上一般起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的作用。
答案:不仅巧妙点出这座北方名城的最大特色,而且引起读者兴趣,自然引出下文。
8.【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回答时,结合第四段中“有了水,整个城市就像……”来寻找。有关城市的美化和建设,应从绿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考虑。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水就像眼睛一样会使城市充满灵气和生机,水是城市的性灵和生命的源泉。
青岛——依山傍水,绿树葱郁,绿化带错落有致,设计为不同的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9. 答案(示例):明媚的阳光照在海面上,风平浪静,波光粼粼,远观像一面大镜子,发出清冷的光;又似一块绿色大理石桌面闪着银光。好美的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