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七律(lù) 云崖(yá) 等闲(xián)
B.迤逦(yí) 逶迤(yí) 铁索(suǒ)
C.长征(zhēnɡ) 磅秤(bànɡ) 磅礴(pánɡ)
D.岷山(Mín) 蒙骗(ménɡ) 乌蒙(ménɡ)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岭逶迤腾细浪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2)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4.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2)点明全诗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强化主题、升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红军历经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为此,学校开展了以“向党旗敬礼”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活动策划】
各班都要开展“向党旗献礼”的系列活动,同学们积极出谋划策。请参照示例为你班设计两项活动。
示例:“我心向党”演讲比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专栏撰稿】
校团委在校刊上开辟了“红旗飘飘”和“伟大历程”两个专栏。请仿照“红旗飘飘”专栏的“开栏的话”为“伟大历程”专栏撰写一则“开栏的话”。
示例:“红旗飘飘”开栏的话
此时,无数人把目光投向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旗。这是一面引领希望的光辉旗帜,这是一面民心所向的光辉旗帜,这是一面开创未来的光辉旗帜。从今天起,校刊将推出“红旗飘飘”专栏,通过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展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定大家对党的信念,激励全校同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
“伟大历程”开栏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七律长征》,完成6~10题。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表达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生动准确,请对其进行批注或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全文,将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红军将士藐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了出来。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上是概括翻越所有雪山的艰苦斗争。
10.这首诗形象地展示了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图画。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4题。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首联表达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写作本诗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选择内容、形象、情感中的任一方面对诗歌《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如“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这几处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表现了红军将士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片段仿写】你酷爱读书,一次,为了借到《名人传》一书,冒雨来到同学家。请你巧妙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诗,表现自己不怕困难、一心求知的信念。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律”应读lǜ;B项中“迤逦”的“迤”应读yǐ;D项中“蒙骗”的“蒙”应读mēnɡ。
2.答案:(1)平常。(2)弯曲绵延的样子。
3.答案:(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答案:(1)五岭逶迤腾细浪 (2)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5.答案(示例):【活动一:活动策划】:(1)“光辉岁月”诗歌朗诵会 (2)“幸福生活”征文比赛 (3)“红色经典”故事会 (4)“颂歌献给党”歌会
【活动二:专栏撰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一段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这是一段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这是一段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从今天起,校刊将推出“伟大历程”专栏,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同学们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金沙”“大渡”,联系红军渡江河时的行为来概括。
答案: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诗中找出描写的景物,然后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红军的精神。
答案:这首诗写了“五岭”“金沙水”“大渡桥”“岷山”“千里雪”等物象。表达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豪迈精神。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品析。要结合语境作答。“喜”和“开颜”是红军将士翻越雪山后喜悦心情的体现,也是革命必胜信心的体现。
答案:“喜”和“开颜”写出了红军闯过长征途中又一道难关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9.【解析】选C。“暖”与“寒”并非是交代两场战斗的时令,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自己的感受时要结合具体诗句,以及对典型场景和事例(史实)的描述,结合主旨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一幅图是“飞夺泸定桥”。通过这幅图,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伟大的祖国!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要明白“首联”是1、2句,明确“钟山”代表南京,“风雨”指革命的“风雨”。
答案:革命的“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城。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天翻地覆”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人民军队的巨大力量。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到来,使南京古城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主题。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诗句含意,从鼓舞“革命热情”“解放全中国”方面作答。
答案:作者在字里行间赞美了人民军队高昂的革命热情,意在鼓舞人民军队应一鼓作气将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歼灭。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要理解诗句含意,明确词语的象征意义,如“风雨”“沧桑”等。意合即可。
答案(示例):内容: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要意义。
形象:“风雨”喻变幻莫测的战争形势。“苍黄”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虎踞龙盘”喻形势之雄壮。“沧桑”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情感:诗歌中洋溢着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普天同庆的由衷喜悦之情。
15.答案(示例):豆大雨点砸破头,书海求知浑不顾。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中,与课文中同字不同音的一项。
(1)横断山( )
A.横眉 B.蛮横 C.横贯 D.横直
(2)亲人送水来解渴( )
A.押解 B.解嘲 C.解冻 D.解剖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乌江天险重飞渡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B.调虎离山袭金沙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
C.雪皑皑,野茫茫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形容霜雪。
D.千锤百炼不怕难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3.对下面诗句的韵脚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A.下、兵、明、程、神 B.明、程、神
C.兵、明、程、神 D.下、明、程、神
4.对“草毯泥毡扎营盘”的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句是比喻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B.这句是拟人句,说明了营盘的丑陋。
C.全句是说红军战士不畏艰苦,在草地上露营住宿。
D.“草”“泥”写出了草地的特点,“营盘”表现了红军的战斗生活。
5.选出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 )
A.敌重/兵,压黔/境 B.战士/双脚/走天下
C.兵临贵阳/逼昆明 D.革命/理想/高于天
6.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
(1)_____________,革命理想高于天。
(2)《四渡赤水出奇兵》中体现军民一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雪山草地》中,描写自然环境恶劣,反映红军生存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2012年10月22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纪念日,某校准备开展以“纪念长征胜利76周年”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
(1)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以“弘扬长征精神,做新世纪合格接班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由你来组织,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组织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决定开展“让学生走一段长征路”活动,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说一段简短的开场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一名小记者,让你采访一位老红军,你会提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1题。
登娄山关
娄山关,十八盘,
盘盘入云天;
恰是霜晨雁叫时,未登临,
胸中已回荡着那壮丽的诗篇。
看那漫山红花,
想是红军的鲜血点染;
听那阵阵林涛,
犹如当年战斗的呐喊。
石崖上字迹朗朗,
镌刻着红军的誓言:
“革命到底!”
似军号,对后人发出召唤!
呵,英雄的红军,
壮烈的鏖战!
遵义的红旗所向披靡,
无敌的勇士气冲霄汉!
呵,娄山关!
浴着霞光何等尊严;
毛主席的诗句为关山增色,
雄伟的关山为红军立传。
前有先辈,后有来者,
关山重重,任重道远;
“而今迈步从头越”,
铁流洪涛卷巨澜!
8.第一节诗的韵脚有:_______________。全诗用的都是__________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9.第二节的四行诗,调动了_____觉和_____觉,把眼前的景物与对红军丰功伟绩的回忆和颂扬结合起来,体现了诗歌的形象性。
10.这首诗歌以悲壮凝重的笔触描绘了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它抒发了红军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歌把过去、眼前和未来结合在一起写,气势磅礴。试结合“关山重重,任重道远”谈一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发扬红军的精神,为祖国作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2.【写法借鉴】《过雪山草地》这首歌词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巧妙的拟人手法,如“雪山低头迎远客”,恰当地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片段仿写】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情感。请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景,注意用上恰当的拟人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1)选B。“蛮横”的“横”读hènɡ,其余的读hénɡ。
(2)选A。“押解”的“解”读jiè,其余的读jiě。
2.【解析】选B。“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3.【解析】选C。一般偶数句末字押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兵、明、程、神”四个字的韵属于一类。
4.【解析】选B。以草为毯,以泥为毡,是比喻句,说明了营盘的简陋至极,但是并非丑陋。
5.【解析】选A。“重兵”“黔境”意义紧密,不可划分开,应为“敌/重兵,压/黔境”。
6.答案:(1)官兵一致同甘苦 (2)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3)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7.(1)答案(示例):红歌演唱会、长征图片展、长征故事会、“弘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等。
(2)答案(示例):长征路上,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的大家牺牲自己的小家;长征路上,有多少钢铁战士迎难而上,乐观坚强;长征路上,有多少次生死关头,战士们怀着必胜信念,硬是挺了过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走一次长征路,学习红军精神吧!
(3)答案(示例):①爷爷,您对当年的经历一定记忆犹新,请您谈谈对那段经历的感想,好吗?②爷爷,请您为我们中学生提出几点建议,好吗?
8.【解析】本题考查对韵脚和押韵的理解。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韵脚的韵母即为本节诗押的韵。
答案:盘、天、篇 ɑn
9.【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的理解。“看那漫山红花”中的“看”是视觉,“听那阵阵林涛”中的“听”是听觉。
答案:视 听
10.【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作答,如“革命到底!”“无敌的勇士气冲霄汉!”
答案:它抒发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和正视困难的革命情怀。
11.答案(示例):我们正在求知求学阶段,学习中难免遇到困难挫折,比如难记的英语、难懂的数学、难写的作文,等等,但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要悲观失望,只要意志坚定、信心充足,就一定会成功。放眼未来,成功在向我们招手!
12.答案(示例):轻轻地,太阳像个初恋情人般舞动着那绚丽多彩的裙带,最后温柔地抚摸那山水草木,依依不舍地消逝于天际。她要睡了,她太累了。但是明天依然还会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用灿烂的笑容带给诗人无尽的遐想,也带给人们新的希望……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歇脚(xiē) 缴租(jiāo)
B.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chénɡ) 骨碌(ɡū) 咀嚼(jiáo)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倾斜(qīnɡ)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军阀 道谦 惊惶 酣然入梦 刺入饥骨
篱笆 疲倦 苯重 悬涯峭壁 苛捐杂税
错别字
改正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___________(叹息 轰响 轰鸣),大概是在__________(哭泣 叹息 怒吼)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__________(景观 壮观 奇观 景象)。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B.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
C.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D.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5.综合性学习。
2012年重阳节到来之际,你参加了万人徒步翻越老山界的活动,对革命前辈不畏艰险的崇高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
中新网桂林6月11日电 (赵琳露 唐梦宪) 6月11日晚,广西兴安县千名党员手持火把,“重走长征路、翻越老山界”,重现陆定一在《老山界》一文中描写的“之”字形火把队伍的壮观画面。随后,党员们左手举火把,右手握拳举起,重温入党誓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半夜里,忽然醒来……抢了一碗就吃”,回答问题。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一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觉来描写?请分别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何理解“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一句中“抢”的内在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了本文之后,对照你自己,谈谈红军战士身上哪种人格精神最能吸引你、打动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1~14题。
最后一根皮带
①走进成都军区某红军团4连的荣誉室,一张黑白照片格外醒目,照片里仅有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皮带背面烙有“长征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今成都军区某红军团4连)战士周国才。但就是这样一条皮带,真实见证了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②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胜利会师。7月初,红四方面军开始第3次穿越莽莽草地北上。
③这片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红军战士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饥饿。过草地前,尽管全军上下想尽一切办法筹粮,但由于这次行军比前两次路途远,时间长,粮食严重短缺。刚进入草地时,每人每天还有3两青稞面,但不久部队就陷入断粮的绝境。草地荒无人烟,行军途中又无处补给,剩下的路程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战士甚至从牛粪里捡食牛没有消化的粮粒,而有的战士则因误食毒菜、毒草不幸中毒身亡。
④然而野菜、草根毕竟不顶饥饿,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他们还据此创作了一首《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⑤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可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当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1934年红军在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生命,他只得将自己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⑥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摘自《陇南日报》2012年2月17日)
11.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④段引用《牛皮腰带歌》,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吃剩的半截皮带被收藏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假如要你给这“最后一根皮带”写一段简介,你会怎么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运用了景物描写,如课文第23段,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片段仿写】请你写一段景物描写,烘托自己愉快、喜悦的心情。可设题为“秋日的早晨”等。(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缴”应读jiǎo;C项“嚼”应读jué;D项“湃”应读
pài。
2.答案:谦—歉 饥—肌 苯—笨 涯—崖
3.答案:(1)叹息 叹息 (2)奇观
4.【解析】选C。A项中后引号应在最后一个逗号之前;B项“茶缸煮饭吃”后应为逗号;D项中第二个冒号应删掉。
5.答案:广西近千名党员手持火把翻越老山界,重现长征画面。
6.【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概括能力。记叙文概括段意常用模式:描述(记叙)了……。
答案:描述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谷的所见所闻。
7.【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理解。解答此题,既要细读选文,又要明确文章要体现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写出了险峻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8.【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的理解。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作答。
答案: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山高;听觉:“耳朵里有……在澎湃”,写幽静;触觉:“才觉得寒气……打着颤”,写寒冷。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全文主题或中心来理解。
答案:“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是为了说明红军战士吃饭速度快。“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10.【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联系文章中所表达的“红军精神”思考。
答案(示例):红军战士身上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督促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11.【解析】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判定及其作用的理解。由第①段荣誉室中的“一张黑白照片”见证了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可判断是倒叙。
答案: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12.【解析】本题考查对引用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战士们身处艰难环境,不以吃牛皮腰带为苦,反以为乐,这是一种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意合即可。
答案:红军战士身处险境,无物可吃,“吃牛皮腰带”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哭着恳求”是神态描写,话语是语言描写,反映出周国才坚定的信念、对革命无比忠诚的高贵精神。
答案: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处境,舍不得吃“皮带”,更令人心酸。
14.【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紧扣半截皮带的来历,结合皮带背面“长征记”3个字,写出它反映的革命精神,意合即可。
答案(示例):这是一根不同寻常的皮带,它是一根吃剩的半截皮带,是红军战士过草地时,忍饥挨饿保留下来的,皮带背面“长征记”3个字,真实见证了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15. 答案(示例):早晨起来,一股带有成熟果实味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是那样的爽适和舒畅。向村中眺望,每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灰白色的烟气和晨雾融合在一起,飘飘荡荡,盘旋升腾,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放眼村外,庄稼黄灿灿、赤橙橙的,累累的果实挂满秋夜播种下的晶莹透亮的露珠,在霞光照耀下,珠光闪闪,果实更显得饱满丰润。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均有一个有误,请找出并改正。
A.芹菜(qí) 美孚(fú) 肥嫩(nèn) 砍刀(kǎn) ( )
B.火燎(liǎo) 宿营(sù) 警戒(jiè) 折磨(mò) ( )
C.飒飒(sà) 残渣(zhā) 掀开(xiān) 蒜苗(sù) ( )
D.一霎(shà) 堵截(jǐ) 挎包(kuà) 绽开(zhàn) ( )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位臧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
B.他们赶到了指定地点,看好哨位,搭好帐蓬,已经黑上来了。
C.他起来一看,班里同志们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有的舌头都僵了。
D.卫生员抽咽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两个“伟大”的含义。
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语句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他用步枪支撑着,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了一个山包。 ( )
(2)他深情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折磨,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他觉得心头像刀在绞,眼睛一阵酸涩,竟然连敬礼也忘了。 ( )
(3)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 )
5.综合性学习。
(1)草地给红军长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也锻炼了红军钢铁般的意志。有人曾以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为主题写过一副对联,下联已给出,请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翻雪山战士越过万难
(2)草虽然渺小,却是历来诗人歌颂的对象。请写出两组带“草”字的古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小草”为描写对象,根据上文仿写句子。
青松雕琢自己,从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扎根岩石与青天白云游戏;小草雕琢自己,从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至“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回答问题。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周副主席为什么这么关心野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周副主席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析下列语句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主席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长征的路
①“卅里草地廿里水,荒无人迹鸟不飞。如有行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归。”这是当年流传于川西北草地的一首民谣。
②说变就变的高原草地天气,春夏秋冬一天过。上午还骄阳似火,下午就寒风骤起,即使半天中也是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大雪纷飞,狂风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③当夜幕降临无边的草海时,泥沼中的战士浑身已是疲惫不堪,瘫软无力,拖着像是灌满了铅一样沉重的双腿,一步步向前挪动。此时是大家恐惧感顿生的时刻,漆黑夜空,弄错了行军方向或掉进泥潭都是说发生就发生的事。这时,大家最大的希望是能看到在前面不远处有一簇篝火。如果队伍中突然有人高喊:“看,火光!”那肯定是此刻最大的福音。因为走在前面的部队,每当到达宿营地后,总燃起一堆堆篝火,用来烧水做饭和取暖,更为后面的战友指引前进的目标。各级指挥机关,也常在高岗处,挂起一盏红灯,作为联络信号。时隐时现的灯火,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赶路者的心头,为后面一步步挪近的指战员升起了希望。
④然而,所谓宿营,就是在地上蹲着,因下雨下得到处是水,想躺下是不可能的,坐下也不行,所以只能蹲着,蹲累了就站一会儿,到了天明再开始出发。
⑤一天,红军大学的前卫排发现走在前面的部队一个营的人,吃了草地里的一种什么菜,全都中毒了。部队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这种野菜看上去非常地美观,可中看不中吃,人吃了就会上吐下泻。前面这个营就是这样中毒的。
⑥刘伯承校长听到汇报后,立即就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让后勤部分管卫生员把所有的野菜全部摆出来,把有毒的和无毒的分开放,然后,再一一教大家如何去识别辨认。由于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学校整整用了近3个小时,把如何认野菜、如何吃野菜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作了总结。
⑦渐渐地,大家因吃不上能够补充热量的饭食,只能靠野菜什么的充饥,有时,前面的部队将野菜都吃得一光二净,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啃树皮、嚼皮带和草根。如此下来,不少同志身体再也无法挺得住了,掉了队。
⑧四排的那个小战士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
⑨那天,阳光大发慈悲了,高高地把温暖挂了下来。刚走过一片沼泽地,几个人身上已是湿漉漉的,此时温暖的光线照射下来,使他们原本不太开心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杨业龙让大家就地在一块满是松软的土堆上歇着,然后,自己从身上掏出水壶,拿出小碗,给每个人递水,他们只能靠水维持生命了。
⑩四排的那个战士刚端过碗要喝水,突然头一歪,倒下了。
?“喂,小同志,小同志。”杨业龙上前扶起这位小战士,大声地喊着。然而,小战士永远地合上了那双还是双眼皮的大眼睛。他是被饥饿夺去了年轻生命的。
?杨业龙含泪将这位小战士就地埋了,并用泥土为他写下了“红军小战士之灵墓”的碑文。
?快到目的地腊子口了,此时还需要再翻越一座大山。
?到了腊子口,杨业龙一看,沿途一路大部队走过的脚印还清晰可见,他知道大部队就在前面了,便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会儿,就能够赶上大部队了。大家一听,脸上立马露出了笑容,浑身也都有了劲。不知是谁这时轻轻地哼起了“我们是光荣的红军战士……”,大家精神倍增,跟着都唱了起来,歌声高高地在天空中飘荡。
(2012年2月 来源:人民网。有删改)
11.文章开头引用流传于川西北草地的一首民谣,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③段画横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体会第⑦段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那天,阳光大发慈悲了,高高地把温暖挂了下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如“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这一段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崇敬之情和他从周副主席的教导中获得的巨大力量,使文章极富感染力。
【片段仿写】考试时,同桌要看你的试卷,你头脑一发热,把试卷传给了同桌,但很快就后悔了。请你写一段话,表现自己当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A项中“芹”应读qín;B项中“磨”应读mó;C项中“蒜”应读
suàn;D项中“截”应读jié。
2.【解析】选C。A项,臧-藏;B项,蓬-篷;D项,咽-噎。
3.答案: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 后一个“伟大”, 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而忽略自己的高尚人格。
4.答案:(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5.(1)答案(示例):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
(2)答案(示例):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答案(示例):自强不息 努力拼搏 扎根荒野与寒风冷露共舞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选段内容,按照××人,做××事,结果如何来概括。
答案:周副主席详细了解有毒野菜的情况,作出英明决策。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含意的理解。结合语句,联系周副主席一心为革命的优秀品质,分析其关心野菜的原因。
答案:让部队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误食有毒野菜的事件。
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从“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后面的内容归纳出要点即可。
答案:(1)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2)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要求总部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练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周副主席的优秀品质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周副主席对红军战士的中毒状况十分关心,想辨别野菜,不使中毒事件再次发生,也暗示了长期的军中生活,使周副主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经验。
10.【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从周副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思考。
答案: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11.【解析】本题考查对开头作用的理解。民谣主要写高原草地恶劣的环境,红军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闯过草地的,反映了红军不畏困难的英勇精神。
答案:突出了川西北草地恶劣的环境,为下文红军英勇过草地的行为作铺垫。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把战士们双腿的疲惫不堪,比成灌满了铅一样沉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狂风暴雨、大雪冰雹、泥沼给战士们带来的影响。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是灌满了铅一样沉重的双腿”,生动形象地写出草地恶劣的环境给红军战士带来的困难。
13.【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作用的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红军的生存环境,紧扣战士们崇高的革命精神作答。
答案:一“啃”一“嚼”,生动地写出红军战士在前面的部队将野菜都吃得一光二净后艰苦生活的情景,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4.【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在文章中起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作用。“大发慈悲”“温暖”烘托了红军战士高兴的心情。
答案:环境描写。烘托了红军战士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答案(示例):渐渐地,庆幸的心情被不安所替代。我的心剧烈地跳动着,就像怀中有只淘气的兔子一样。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张该死的考卷,害怕地想:如果其他同学把这件事告诉老师,那我……我闭上了眼睛,渐渐地又后悔起来:当初我要是不把考卷给他抄,那该多好啊。可现在……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彭德怀俯( )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 )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不要哭了,我yuān( )枉了你,向你道歉。”警卫员mò( )地转过身来:“我不是为这件事才哭的!”
2.选出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泥泞 沉矜 有顷 无边无际
B.板机 哽咽 笼罩 情不由己
C.篝火 疲备 先遣 万籁俱寂
D.倾听 绚丽 急骤 翩翩起舞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依然 愕然 猝然 毅然
(1)(周团长)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____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2)警卫员____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刘少奇焦急地:“小同志,快醒醒。”这个同志____一动不动地低头坐着。
(4)刘少奇大惊:“你哭什么?”彭德怀:“你冤枉他了。”刘少奇____一怔。
4.综合性学习。
(1)有些观众看了电视剧《长征》后,对其中的一些情节不太理解,如一副铮铮硬骨的彭德怀,既然已决心枪杀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毛主席、彭德怀等领导人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周团长舍生为人,自愿赴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①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②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③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④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⑤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⑥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⑦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⑧“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⑨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⑩“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5.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9.【写法借鉴】作者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刘少奇面对彭军团长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卫员后,又“抚摸着警卫员的身体”并向他赔礼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表现其性格特征。(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1)fǔ cù (2)冤 蓦
2.【解析】选D。A项,“矜”应为“吟”;B项,“板”应为“扳”;C项,“备”应为“惫”。
3. 答案:(1)毅然 (2)猝然 (3)依然 (4)愕然
4.(1)答案:彭德怀是为了将士们的生命才结束了战马的生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人,面对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战马死去,他的心中万分感伤。
(2)答案(示例):彭德怀爱兵如子,杀马救急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无名战士的身体状况,联系无名战士的心理作答。
答案: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双手捧起”夹着火柴的党证,“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这是比喻手法,把人物的神态写得生动形象。
答案: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五种,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能把人物描写得更形象、丰满、传神。
答案: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结尾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作者敬仰战友的情感作答。
答案: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9. 答案(示例):奶奶站起来,双手握着锅柄向上端。吃力地端了几次,才稍稍端开一条缝。一股浓烟从灶口冲出来,差点熏着奶奶的眼。奶奶随便用袖子拂了拂布满皱纹的脸,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老了,不中用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