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即便不考虑《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成就,仅作为一部有众多的人物、
精致的细节、含蓄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蕴的长篇小说,要在这一“舶来”的艺术样式——讲
究戏剧冲突、时空高度浓缩的闭锁式话剧舞台获得呈现,也是一件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基于这一原因,百年来的《红楼梦》话剧改编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以宝黛爱情为主
线提取原著情节和人物、与主线关联度较低的情节和人物则被删减或略去的“浓缩式”改
编(如顾仲彝的《还泪记》);第二,自原著中截取一组相对完整、独立的情节或人物进
行转化的“节选式”改编(如端木蕻良的《王熙凤》);第三,将原著分解为多个既相互
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剧本的“系列式”改编(如赵清阁的《诗魂冷月》《雪剑鸳鸯》《流水
飞花》《禅林归鸟》系列剧)。上述三种改编方式的产生,皆因为《红楼梦》小说内容的
广阔繁复与话剧时空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2021 年推出的喻荣
军编剧、曹艳导演的全本话剧《红楼梦》试图用一部剧的篇幅去涵盖原著基本内容的构思
是可贵的,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
全本话剧《红楼梦》时长六小时,在戏剧舞台属于“鸿篇巨制”。据编剧喻荣军自述,
他对《红楼梦》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命数、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联”,所以“想将
自然界中最规律性的春夏秋冬与人世间里无常的喜怒哀乐放在一起去结构剧本”。基于这
一认识,全本《红楼梦》采用了以自然四季来串联剧情的方式,因为“自然界季节的变化
是不可逆的,它可以是轮回,也可以有变化,但注定是要从春走到冬的,这是世界万物发
展的规律,从生走到死,谁也逃脱不了”。这一构思既与中国古典文学以自然景物比譬人
生社会的美学传统相契合,同时也吻合于红楼梦“春风秋月总关情”的“四时气象”。
剧作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春夏·风月繁华”,其中包括“春·一群鲜活如蚁的生命”
“夏·几桩阳光下的罪恶”两幕;下部为“秋冬·食尽鸟归”,其中又分为“秋·山雨欲
来风满楼”“冬·忽喇喇似大厦倾”两幕。春夏秋冬的自然四季,即对应了贾府从鲜花着
锦到运终数尽的历程。就各幕标题及实际内容看,剧中较为繁华的场景基本都被安放在了
“春”中——该幕头绪繁多,给人以次第展现精华场景的“连台本戏”之感;而到了“夏”,
则主要是一种类似《雷雨》的郁热氛围,“几桩阳光下的罪恶”是其内容的主要着力点。
相对而言,下部“秋冬”在故事的连贯性上有所改善,剧作头绪单纯,“食尽鸟归”的总
标题与其下属各幕的情节内容与场景气氛也较为协调。
高一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8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客观地说,剧作这样的安排单从情节角度看不无缺憾,这一点我们只需与原著对照即
可知晓:在作为“春”的第一幕中,剧作除设置有黛玉进府、宝黛钗初会、送宫花、秦可
卿之死、元妃省亲、太虚幻境、二玉共读西厢等发生在小说前二十三回的情节外,还跳跃
性插入了原著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才出现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及贾母设宴的情节;而在作
为“夏”的第二幕中,安排的却是原本发生在原著第三十二回到第三十七回的金钏投井、
宝玉挨打、海棠结社等情节,原本出现于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也被向后“挪移”至
第三十七回“海棠结社”的场景中。不得不说,这样的“重组”对于原著人物精微细致的
情感和小说浑然天成的结构,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
然而,从剧作立意的角度看,这样的安排又无可厚非,尤其将黛玉葬花置于海棠结社
的场景中并以之作为上下两部的分界点,是相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设计。原著中“葬花吟”
的出现是因为花谢花飞的场景触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感,属于悲情哀景的和谐交融;而在
话剧中,此诗则出现在海棠结社的欢悦场景中,属于乐景对哀情的衬托。在一片恣意欢畅
的气氛中,在众人相继吟出“淡极始知花更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等诗句后,
音乐骤然萧飒,舞台被分为三个表演区:前景中一边是黛玉缓缓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一边是宝玉满脸悲戚的倾听与复诵;而背景中,则是绣凳上大观
园众女儿的欢乐嬉笑。宝玉对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重复,既是他
对黛玉的理解与共鸣,也是其在繁华丰厚中深恐好景不再的忧虑,于无形中契合了鲁迅之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的论断。
有意味的是,“葬花”场景在最后一幕“冬·忽喇喇似大厦倾”中得到了再现与呼应。
这使“葬花”成为笼罩全剧的总体意象,既暗示了大观园众女儿的悲剧命运,也成为生命
与美的毁灭的象征。在宝黛共同谱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诔
词之后,宝玉脱口而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此时舞台又一次被
分成不同的表演区,前景中是宝玉的沉痛哀戚与泣不成声,后景中则是众女儿一边追述良
辰美景一边吟诵着自己的判词依次离去。众姐妹每离去一人,舞台上的绣凳即被撤去一个。
宝玉撕心裂肺抢夺绣凳试图留住众姐妹留住往昔繁华的情景,成为整部剧作的情感高潮,
沉重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此后不久,宝玉失玉,在一片凄惶不安的气氛中,宝玉却回忆
起“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畅怀乐事,众姐妹花签上的诗句和“开到荼靡花事了”的谶语,
再次呼应了“葬花”的主题。
作为贯穿全剧的总体隐喻,四时气象以及派生的“葬花”意象,启迪的是观众对人生
局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一点,正是《红楼梦》超拔于单纯的爱情悲剧、女性悲剧以及
贵族家庭衰亡悲剧之处。吕启祥在《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中指出,“人类历史上,
宇宙意志、社会意志永远是一种不可战胜的绝对控制力量,但作为人,真正的人不能没有
主体性,必须在同宇宙、社会对抗中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红楼梦》在这样一个
高度上思考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存在的悲剧性才得以被深刻地
感受和表现”。也许,正是因为主创们领会到了《红楼梦》的这一意蕴,话剧《红楼梦》
才会被以如此形式得到呈现。
(选自王翠艳《离形得似传神韵,瑕瑜互见剪裁新——上海话剧艺术
中心新创全本话剧<红楼梦>改编刍议》,有删减)
高一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与话剧都是中国本土的艺术样式,因各自的特点不同,而给改编带来了挑战。
B.话剧很难完整再现《红楼梦》原著内容,编剧只能抓住人与无常命运的关系来构思。
C.全本话剧以自然四季串联剧情,既对应贾府由盛而衰的历程,也契合中国美学传统。
D.全本话剧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突破以往传统的改编形式,更在于它对原著主题的丰厚。
2.根据材料内容和对《红楼梦》原著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另境的《红楼二尤》集中演绎尤二姐、尤三姐的悲剧人生,属于对《红楼梦》原
著的“节选式”改编。
B.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一情节被前移,与元妃省亲等从不同角度展现贾府的盛世欢乐,
丰富了“春”的内容。
C.将《葬花词》《芙蓉女儿诔》中的诗句融合到一个场景,悲悼对象由单一变为群体,
这一改编符合原著主题。
D.全本话剧以绣凳的“撤”与“抢”,象征众姐妹青春的逝去及其对命运的抗争,体
现对原著的创新设计。
3.作者认为全本话剧黛玉葬花这一情节的“挪移”极具艺术表现力,下列选项不适合作
为论据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把葬花这一悲情事件置于海棠结社的欢悦场景中,营造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效果。
B.舞台表演区前景与背景的对比呈现,更加凸显了宝黛的情感共鸣及宝玉的深重忧虑。
C.最后一幕中众女儿在追忆美景与吟诵判词中离去,与宝玉吟诵的“葬花”诗句呼应。
D.把“葬花”设为笼罩全剧的总体意象,意在启迪人们对人生局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4.编剧喻荣军认为:话剧《红楼梦》首先是话剧,然后是《红楼梦》。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根据材料内容,你认为小说《红楼梦》“抄检大观园”这一情节应安排在全本话剧的
“夏”季还是“秋”季?请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写 家
刘建超
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
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
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
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
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有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
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
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
高一语文试题 第 3 页(共 8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有人请出“李半街”。
“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
“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
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揄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
也来两笔。
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
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
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
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
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
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
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
惜名声。
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纸墨笔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
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箩,兑水调制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香烟盒、旧报纸装
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
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
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
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
从不间断。
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
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
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摆治惹同行吗?
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
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
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军政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
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
的言行渐骄横轻慢。
高德位也不言语,将要员儿子所送礼品掷至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
高一语文试题 第 4 页(共 8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
横。
毕伍低头不再言语。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
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
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
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
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
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
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
对子”写成“咸对子”。
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
上,给高德位拜年。
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画线句有点题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张本。
B.“李半街”大名鼎鼎,被擦去题字后却称赞“后生可畏”,体现长者的谦让与宽容。
C.小说插叙高德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他的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的原因。
D.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自尊自重。
7.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里。
B.“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以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对子的情节。
C.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做“甜对联”,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D.“搀扶”“打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将小说推向高潮。
8.文章结尾颇有韵味,请简要赏析。(4分)
9.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本文中“老街”
这一环境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靳辅,字紫垣。康.熙.初,自郎中四迁内阁学士。十六年,授河道总督。时河道久不治。
辅到官,周度形势,博采舆论,为八疏同日上之。河工故事,大堤谓之“遥堤”,堤内复
为堤逼水,谓之“缕堤”,两堤间为横堤,谓之“格堤”。辅疏请就原估土方加筑缕堤有
余量增格堤南自白洋河北自清河上至徐州视此兴筑 疏入,复下廷.议.,允行。十八年,辅
高一语文试题 第 5 页(共 8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疏报,并请名新河曰永安河,报闻。漕船自七里闸出口,行骆马湖达窑湾。夏秋盛涨,冬
春水涸,重运多阻。辅议浚湖旁皂河故道,上接泇河通运。上问诸臣意若何,左都御史魏
象枢曰:“辅请大修黄河,上发帑二百五十一万,计一劳永逸。前奏堤坝已筑十之七,今
又欲别开河道,所谓一劳永逸者安在?臣等虑漕运有阻,故议从其请。”上曰:“象枢言
良是。河虽开,必上流浩瀚,方免淤滞。今雨少水涸,恐未必有济.。即已成诸工,亦以旱
易修,岂得恃为永固耶?”二十三年三月,辅疏言:“臣前请大修黄河,限三年水归故道。
今限满,水未归故道,请处分。”下部议,当夺官,上命戴罪督修。十月,辅以上念减水
淹民,因议于宿迁、桃源、清河三县黄河北岸堤内开新河,谓之中河。上命安徽按察使于
成龙董.其事,仍受辅节制,奏事由辅疏报。二十八年,上南巡阅河,谕奖辅所缮治河深堤
固。三十一年,上曰:“朕听政后,以三籓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河务不
得其人,必误漕运。及辅未甚老而用之,亦得纾数年之虑。”令仍为河道总督,辅以衰弱
辞,命顺天府丞徐廷玺为协理。辅病剧,再疏乞解任。十一月,卒。三十五年,允江南士
民请,建祠河干。雍正五年,复加工部尚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辅疏请就/原估土方加筑缕堤/有余量增格/堤南自白洋河/北自清河上/至徐州视此兴筑/
B.辅疏请就原估土方加筑缕堤/有余量增格堤/南自白洋河/北自清河/上至徐州/视此兴筑/
C.辅疏请就/原估土方加筑缕堤/有余量增格堤/南自白洋河/北自清河/上至徐州/视此兴筑/
D.辅疏请就原估土方加筑缕堤/有余量增格堤/南自白洋河/北自清河上/至徐州视此兴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熙,指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文的“雍正”也是指年号。
B.廷议,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多按部门商讨,意见不一时由皇帝裁决或遵从多数。
C.济,帮助、补益。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不同。
D.董,取“督察”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董之以严刑”的“董”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靳辅到任后考察周边情况,采纳有识之士治河之策,一日内给康熙上了八道奏疏。
B.靳辅治水关注漕运,重货运输受阻后,他建议疏浚旧河道、接通泇河以解决问题。
C.康熙十分赏识靳辅的治河能力,即便治河失败也未削其职,后封其官至工部尚书。
D.靳辅年老体弱时依然得到皇帝的重用,他死后百姓请求在黄河岸边为他建祠祭奠。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即已成诸工,亦以旱易修,岂得恃为永固耶?(4分)
(2)虽欲强恬,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4分)
14.魏象枢在廷议中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高一语文试题 第 6 页(共 8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庆历三年,范仲淹力主改革被贬,无人敢言,余靖以卑微之职上书皇帝,为其申
辩,亦被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残春之景,以声衬静,“一春”“万古”以夸张手法突出子规啼声之悲。
B.诗人听到子规啼鸣后眼泪哭干,伤魂断魄,与首联“声声万古冤”形成呼应。
C.尾联看似表达诗人被功名束缚的悔意及归乡之愿,实则隐含了难以言说的痛。
D.诗人缘事而发,借物咏怀,于诗中融入个人的身世遭际,给人凝练厚重之感。
16.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山居秋暝》“ , ”两句,描画了一幅农事归来的生活图
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苏洵《六国论》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其中韩魏
楚属于“ ”,燕赵齐属于“ ”。
(3)古代诗人常以“冰雪”自喻,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祖母将精选出的鸡蛋轻轻放在特制的草编鸡窝里。黑母鸡吃饱喝足后,就 地承担
起“生儿育女”的使命。二十一天夜以继日的坚守,黑母鸡终于光荣完成任务,带出了一
群毛茸茸小圆球似的鸡仔们。看着满庭院跑来跑去的小鸡们,我们真的被它们快乐无拘、
无忧自在的样子紧紧地吸引住了,那些屁颠屁颠跟在母亲身后的小鸡仔们,真是让人 。
遇到狗、猫之类的动物时,黑母鸡即刻擎.(抬)起高高的头,紧紧地瞪着这些“不速之客”,
以最大的分贝“咕咕咕”发出警告,甚至张开双翼,双足跃起,向着来.犯.之.敌.(不速之客)
展示自己的威猛与勇毅。小鸡们一听,便从四面八方纷纷奔向母亲的身边。直到 ,黑
母鸡才会带着孩子们重新觅食,一家子其乐融融的,让人心生羡慕之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依据上文,以“小鸡们”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体现其状貌特点。要求:表述通顺,
条理清晰,50字左右。(4 分)
20.上文加点词语不宜替换为括号内的词语,请说明理由。(4分)
高一语文试题 第 7 页(共 8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进入春季, ① 。静电容易造成衣物紧贴身体,影响美观,且容易沾灰,还会使
发丝飘竖起来、皮肤有触电感等。 ② ?春季时,人们穿的衣服化纤类材质偏多,衣
服之间、衣服和皮肤之间互相摩擦容易产生大量电荷。而春季空气和皮肤往往较为干燥,
电荷没有途径释放,积累的电荷产生的电压便会越来越高,导致静电放电刺痛皮肤。
如何有效防止静电烦扰?首先要保持湿润,可以通过房间加湿、皮肤涂抹润肤产品等
保持湿润,可防止电荷的聚集。 ③ ,可尽量多选纯棉类织物。再次,在织物清洁与护
理时辅助使用一些抗静电产品,比如柔顺剂、抗静电喷雾等。在最后一遍漂洗时加入柔顺
剂,其中含有大量阳离子,能够在衣服表面形成保护膜,起到中和负电荷的功能,进而消
除静电。抗静电喷雾是一种“便携式”产品,对着衣物在出门时喷一下,即可瞬时消除静
电烦扰。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生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只有将必须走的
路先走好,才有机会走想走的路。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 第 8 页(共 8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1.(3分)C(A.“都是中国本土的艺术样式”错,理解有误;B.“编剧只能抓住人与无
常命运的关系来构思”,以偏概全;D.“它对原著主题的丰厚”,理解有误。)
2.(3分)D(“其对命运的抗争”错,张冠李戴。)
3.(3分)D(是对“葬花”意象的意义阐释,答非所问。)
4.(4分)将《红楼梦》改编为话剧,编剧首先要遵循话剧讲究戏剧冲突、时空高度凝缩
的特点;然后立足原著内容,进行某一主题下的情节浓缩与重组,使之合乎话剧观众的
审美需求。(每点 2分)
5.(6分)安排在“秋”季。(1分)①主题吻合。全本话剧秋冬的主题是“食尽鸟亡”,
抄检大观园讲述的是大观园里发现绣春囊,王熙凤带人连夜抄检大观园姑娘们的闺房,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晴雯和司棋的死、侍书被撵、探春掌掴王善保家的、薛宝钗离开大
观园等悲剧事件,家族、阶级矛盾由暗转明,体现了大观园青春欢乐时光的彻底结束,
符合青春如秋叶般陨落的主题。(3分)②结构安排合理。全本话剧的“夏”季结束于海
棠结社,那时还是大观园的欢乐时光,如加入抄检大观园,结构安排不合逻辑。(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6.(3分)B(“谦让与宽容”错。)
7.(3分)C(“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错。)
8.(4分)①第一句“仙逝”交代人物结局,含有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与上文的喜庆
氛围形成落差。②第二句暗示高德位如“雪”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增添小说的含蓄美。
(每点 2分)
9.(6分)①老街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
②老街民风淳朴,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③老街人彼此关
爱、知恩图报。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在遭受质疑、身
体虚弱情况下,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每点 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3分)B
11.(3分)D(“与‘董之以严刑’的‘董’意思不同”错)
12.(3分)C(“康熙后封其官至工部尚书”错)
13.(8分)
(1)即便已经完成的诸多工程,也是因为干旱才容易修成,怎么能够(把修筑堤
坝)依赖成永远稳固的办法呢?(4分)
(2)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4分)
高一语文答案 第 1 页(共 3 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14.(3分)对靳辅耗费国库巨资治河却未达预期效果、现在又提出新要求的做法不满;
(2分)但顾虑漕运受阻,只能同意靳辅的请求,心存无奈。(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3分)A(“残春之景,以声衬静”错)
16.(6分)颔联叠用名词,将“烟、月、树、雨、花、村”六个意象巧妙组合,构成一
幅烟笼明月、细雨微茫、花落山村的春残之景,营造了凄清、落寞的氛围,寄寓诗人内
心冤屈无人申诉的哀伤怨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6分)(每句一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1)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2)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3)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1分)
18.(3分)责无旁贷 忍俊不禁 安然无恙
19.(4分)小鸡们毛茸茸小圆球似的,跟在母鸡身后跑来跑去,遇到危险纷纷奔向母鸡
身边,危险解除后跟着母鸡重新觅食。(每点 1分)
20.(4 分)①“擎”和“抬”都有托、举的意思,但“擎”字更能显出抬头的姿势之
高,含有戒备的意味,更符合母鸡的护崽形象。②“来犯之敌”说明母鸡将猫狗视为敌
人,比“不速之客”更能凸显母鸡与敌人决战的态度。(每处 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分)
21.(6分)①随处可见静电烦恼 ②为何春季静电特别多 ③其次要选好衣服材质
22.(3分)①“柔顺剂”调至“在最后”前(或“其中”改为“柔顺剂”);②“功能”
改为“作用”;③“在出门时”置于“对着衣物”前。
四、写作(60分)
23.(60分)评分标准参考 2023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靳辅,字紫垣。康熙初年,从兵部郎中四次升迁成为内阁学士。十六年,授官河道
总督。当时,黄河河道已经长期治理不好。靳辅到任后,周密地测度周边地形,广泛搜
集意见建议,写了八篇奏疏在同一天上交朝廷。按照河工旧例,大堤称之为“遥堤”,遥
堤之内又建堤束水,称之为“缕堤”,遥堤和缕堤之间修建横的堤坝,称之为“格堤”。
靳辅上疏请求就着原来估算的土方加筑缕堤,有多余的土方就增建格堤,南从白洋河,
北边从清河,上游到徐州,比照着这个方法修筑堤坝。奏疏上到皇帝,皇帝又下交到朝
廷讨论,允许施行。十八年,靳辅奏疏上报,请求命名新河为永安河,皇帝回复已知。
漕运船只从七里闸出渡口,行经马湖到达窑湾。夏秋季节水位暴涨,冬春季节水干涸,
高一语文答案 第 2 页(共 3 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
重货运输会受阻。靳辅建议疏浚湖旁皂河旧河道,上游接通泇河通运。皇上问各位大臣
意向如何,左都御史魏象枢说:“靳辅请求大修黄河,皇上打开国库拿出二百五十一万库
银,打算一劳永逸。之前上奏堤坝已经修筑十分之七,现在又想另开河道,所说的一劳
永逸在哪里呢?我等顾虑漕运会受阻,所以合议答应他的请求。”皇上说:“象枢所说很
对。即使另开河道,只有上流水很大,才能避免河道淤滞。今年雨少,恐怕(另开河
道)未必有什么帮助。即便已经完成的诸多工程,也是因为干旱才容易修成,怎么能够
(把修筑堤坝)依赖成永远稳固的办法呢?”二十三年三月,靳辅上疏说:“臣之前请求
大修黄河,限期三年让黄河水归于旧道。现今期限已满,黄河水没有归于旧道,请求处
分。”交付朝廷各部决定,应当削去官职,皇上命靳辅戴罪修堤。十月,靳辅因为皇上顾
念减水坝会淹没百姓,于是讨论在宿迁、桃源、清河三县黄河北岸堤内开凿新河,称之
为中河。皇上命令安徽按察使于成龙督察这些事务,仍然受靳辅指挥管辖,奏事由靳辅
上疏奏报。二十八年,皇上南巡视察河务,下旨褒奖靳辅所治理的黄河河道水深,堤坝
坚固。三十一年,皇上说 :“朕主持国政之后,把三籓及河务、漕运作为三件大事,写
在宫中的柱子上。河务得不到一个(对的)人,一定会延误漕运。趁着靳辅不是很老而
任用他,也可以缓解几年的忧虑。”命令靳辅仍做河道总督,靳辅用身体衰弱推辞,下令
顺天府丞徐廷玺做协理一职。靳辅病情加剧,两次上疏请求解任。十一月,去世。三十
五年,朝廷接受江南士民的请求,在黄河边建祠堂。雍正五年,又追加工部尚书。
高一语文答案 第 3 页(共 3 页)
{#{QQABCQIAggiIABJAABhCQQEiCECQkAACCCgOhEAEMAAAi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