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选择下面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凹凼(dànɡ) 门槛(kǎn) 烟瘾(yǐn)
B.晌午(xiǎnɡ) 淌汗(tǎnɡ) 撬开(qiào)
C.黏性(nián) 尴尬(ɡān) 胯骨(kuà)
D.醒悟(xǐnɡ) 咯叽(ɡē) 扁担(dɑn)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得意扬扬 引人注目 挈而不舍
B.微不足道 家喻户晓 全心贯注
C.锐不可当 锋芒毕露 迥乎不同
D.若有所失 人声顶沸 洁然不同
3.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却很_________(A.鲁莽 B.粗鲁 C.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么!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_________(A.烦躁 B.焦躁 C.急躁)。
(3)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凼_________(A.惊异 B.诧异 C.惊奇)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因此父亲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综合性学习。
在“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综合性学习中,班上将开展一次对某村农民的调查活动。根据这次活动的内容,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仿照下面的示例,请你为本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示例:调查主题:农民的生活状况。
调查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拟出四种调查方式。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活动要求同学们用几句话表达对农民的赞美之情。请仿造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你用朴实的善良,感染祖国各地的人们;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2012·安徽中考)阅读下文,完成6~9题。
红橘甜了
骆 驼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 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拔而多姿。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橘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出时间啊!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是儿子买的,也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的早晨,父亲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便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第一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吧,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味道越来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成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6.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0.【写法借鉴】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如“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这几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艰辛的形象。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一个人物的神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晌”应读shǎnɡ。
2.【解析】选C。A项中“挈”应为“锲”;B项中“心”应为“神”;D项中“顶”应为“鼎”,“洁”应为“截”。
3.答案:(1)C (2)A (3)A
4.【解析】选C。“父亲”建造台阶表现了“父亲”是一位非常要强的人,他有志气,不甘人后,渴望受人尊重,说“爱慕虚荣”不合适。
5.答案:(1)示例:农民的健康状况 农民的经济状况
(2)示例:①走访 ②电话调查 ③填写调查问卷 ④开座谈会
(3)示例:辛勤的汗水 剪裁绚丽多彩的人生 坚韧的意志 支撑祖国建设的脊梁
6.【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1)可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种红橘的过程中,表现父亲的态度的语句进行概括,如“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2)可抓住“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一句进行概括。(3)则需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从打电话、送橘子、出售橘子等方面概括出事情发生的经过。
答案:(1)精心侍弄。
(2)兴奋和渴盼。
(3)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7.【解析】此题考查品味人物语言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人物善意的谎言中揣摩人物的心灵世界。父亲是为了把橘子都留给儿子一家吃。儿子是为了让父亲高兴。
答案:(1)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2)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8.【解析】此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1)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可分别抓住“发呆”“一愣”,揣摩父亲因橘子价格低(从前文妻子的谈话中可知)的愁闷和见到儿子时的惊讶之情。(2)是人物的语言描写,结合具体语境可以看出,父亲与儿子所说的话都是为了掩饰流泪神情,前者是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后者是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
答案:(1)愁闷,期盼;惊讶,欣喜。(2)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
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答题时,需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标题“红橘甜了”中的“甜”字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答案: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足。 ③父亲从儿子买橘苗、栽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 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10.答案(示例):他的目光四处移动,似乎在搜寻什么,他是那么不安,甚至不敢接触任何人的目光。然后他又把头低下去,好像怕被别人看见似的。他的十个手指头不停地搓来搓去,一会儿便被汗水打湿了,滑滑的。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倭瓜(ǎi) 蝙蝠(biān) 闪烁(shuò)
B.蚌壳(bènɡ) 锄头(chú) 蚂蚱(mà)
C.水瓢(piáo) 玩腻(èr) 绿色(lǜ)
D.韭菜(jiǔ) 谷穗(suì) 榆树(yú)
2.选词填空。
(1)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__________(看做 当做)谷穗留着。
(2)_________(听说 据说 传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多次描写大花园里各种昆虫,各种自然景物,从儿童的视角感受世界,写的富有童趣。
B.本文观察细致,语言清新,句式简短活泼,蕴含着诗情画意之美。
C.文章写于解放战争时期,对大花园的描写赞美间接表达了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罪恶的深刻控诉。
D.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4.《呼兰河传》的体裁是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现代女作家。
5.综合性学习。
在祖父的关爱之下,“我”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欢乐,现在欢迎你来参加某班组织的“童年如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假如你是“童年如歌”的编委会成员,请为其设计两个板块,写出每个板块的主要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告别童年”留言簿上写下一段留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回答6~9题。
6.文中童年的“我”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概括。“我”为什么对大花园里这么喜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一段对动植物的描写,有人觉得很啰嗦,也没有什么意义,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0~13题。
翻过那道墙
那年,园子的李子刚刚成熟。我就背着父母偷偷溜进去摘着啃。父亲发现了,把园子门上了锁。
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特别馋,常盯着高墙围住的李树挪不动脚步,李子的香味实在诱人。我多次让父亲打开门,父亲总是摆手。
有一天傍晚,我围着父亲身前身后,一遍一遍地不停地央求,想要摘几个李子。父亲仔细打量了我好久,才指着高高的园子墙说:“想吃李子,你就翻过墙,自己去摘。”我欢喜地跑到墙根儿,试了试,墙太高过不去。我乞求地望着父亲。父亲慢慢摇着头。眼睛向四周巡视,我灵机一动,找来几块砖垫在脚下使劲向上蹿,还是上不去。寻来一小木墩搭上砖,刚一踏上双脚,哗哗、哼哧,木墩倒了,我栽了个跟头。喘着粗气,带着哭脸,我瞅父亲。父亲不理不睬,只顾嘿嘿地笑。我急了,挣扎着爬起来,飞快地跑进屋,搬出一把椅子。踩着椅子,我登上了墙。蹲在墙顶,我浑身发抖,不敢往下跳。这时,母亲惊讶地向我扑来,父亲拉住她,大声喊:“没事!跳!跳!”在父亲的鼓励、威迫下,我翻过了那道墙,摘到了甜甜的李子。父亲轻轻抚摸我的头,一字一字地说:“孩子,记住!你翻过了墙,吃到了李子。好样的!”当时,我不明白父亲说这些话的意思,只知道终于吃到渴望已久的李子,又得到父亲的夸奖,心里美美的,十分得意。
翻过那道墙,摘到李子的事,我渐渐地淡忘了。直到读高二,我因感到升学无望,告诉家里想退学的念头。父亲来信又重新提起。
父亲上过私塾,总给我写很长的信。这次写得却很短,结尾用特大字写道:七岁时,你就能翻过高墙,吃到了李子,使劲翻过眼前的墙,墙那边才有最好的果子。
捧着信,想起那时翻墙、摘李子的情景。猛然间,我醒悟了,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全部心思用在刻苦学习上。
成长的人生路上,我经历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也算饱尝了生活的苦辣酸甜。但我从未彷徨、自卑、绝望过,总是时刻要求自己鼓足勇气挺直腰,咬紧牙关大步向前走。因为“果实”就在“墙”那边。我常常想起翻墙摘到李子的经历。其实,我们所要摘到的人生果,也在前面时时隔着一道墙,想得到并不容易,只要心存希望,不停用汗水和智慧铸造向上的阶梯,竭力攀登,翻过那道墙,才会真实幸福地拥有。
10.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揣摩下列句子,并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父亲仔细打量了我好久,才指着高高的园子墙说……(如果删去“仔细”可以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因为‘果实’就在‘墙’那边”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果实”指的是什么?“墙”指的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写道“猛然间,我醒悟了,打消了退学的念头……”,“我”悟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4.【写法借鉴】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我”的童年生活。如:“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活画出小女孩的天真烂漫。
【片段仿写】请你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倭”应读wō;B项,“蚌”应读bànɡ;C项,“腻”应读nì。
2.答案:(1)当做 (2)据说
3.【解析】选C。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期间,没有表达对蒋介石的控诉。
4.答案:小说 萧红
5.答案:(1)示例:童年档案 童年趣事 童年寄语
(2)儿时的童谣在耳边响起,故乡的山水在眼前浮现,回味那一段童年的时光,虽然有些许酸涩,但的确是我生命中唯一的一片净土——纯真、欢乐、芳香。
6.答案:童年的“我”顽皮、稚气、好动、天真活泼、无拘无束。因为大花园里各种生物都充满了活力,自由自在地生长,这正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
7.答案:(1)形象地表现出“我”的天真、淘气、任性。
(2)刻画了祖父不恼、不躁的样子,再次突出祖父的慈爱。
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叫一叫”“土墙”“都会回答”,这是把“土墙”当做人来写,形象地反映了花园的神奇,与“我”相伴的都是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答案:拟人。意在说明花园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都能与童年的“我”进行情感的交流。
9.答案(示例):这段描写很精彩。在这段文字中,无论是植物还是小动物,都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都充满诗意与活力,写出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10.答案:小时候“我”要吃李子,父亲鼓励“我”翻墙去摘李子,以及“我”想退学,父亲写信来打消“我”退学的念头。
11.【解析】此类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解答时要联系上文的内容以及父亲的心理变化作答。
答案:不可以,“仔细”表现出了父亲惊奇于“我”多次要求他开门,被拒绝但仍坚持,还表现出父亲犹豫的心理,删去则失去了这种效果。
12.【解析】本句话出现在选文的结尾段,一般含意都比较深刻,属于点明中心的句子,联系前文内容进行思考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比喻。“果实”指成功,“墙”指困难。
13.【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题时要联系文中“我”童年的那段经历以及父亲来信的内容作答。
答案:“我”悟到了成功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就像当年摘李子一样,一步一步,慢慢翻过去,才能摘到。
14.答案(示例):小时候的我喜欢在冰天雪地里玩,打雪仗、堆雪人。每当冬天到来时,鹅毛般的大雪从空中飘落下来,一朵朵、一簇簇,像银花,似白蝶。展望天地之间,唯见雪花飘扬,像吹落的花瓣,纷纷扬扬;像仙女散花,漫天飞舞。雪停了,我和爸爸拿起铲子在院子里堆起了雪人,洁白的身子,圆圆的头,煤球做的黑眼睛,棉花捏成的鼻子,还向上翘着呢!爸爸用红墨水给雪人涂了个嘴巴,一咧一咧,正朝着我们哈哈大笑呢!我用一张红色的纸给雪人做了一顶漂亮的帽子,雪人顿时变得神气起来!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 )
(2)肉食者鄙 ( )
(3)牺牲玉帛 ( )
(4)神弗福也 ( )
(5)小大之狱 ( )
(6)公将鼓之 ( )
(7)遂逐齐师 ( )
(8)必以情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填空。
《曹刿论战》按照曹刿 这一线索,围绕“论战”记叙了 的基本经过,在选材上突出特点是 。
二、课内阅读
(2012·福州中考)阅读《曹刿论战》,完成5~9题。
5.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 ( )
(2)小信未孚 ( )
(3)公将鼓之 ( )
(4)再而衰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株洲中考)阅读下文,回答10~12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求不已 ( )
(2)惟欲清净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参与 (2)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3)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4)赐福,保佑 (5)案件 (6)动词,击鼓 (7)追赶。文中是追击的意思
(8)实情
2.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2)第一次击鼓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3)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4)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3.【解析】选A。正确划分应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答案:请见——问战——参战——释战 长勺之战 详略得当
5.答案:(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6.答案:(1)同“遍”,遍及 (2)为人所信服 (3)动词,击鼓 (4)第二次
7.答案: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很凌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8.答案: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双方交战的过程
9.【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作战前、作战时和作战后鲁庄公的表现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0.答案:(1)停止 (2)只
11.答案: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
1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能力。唐太宗以栽树为喻谈论了治国的根本在于以民为本。
答案:治国应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附【译文】
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用尽武力,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内心清净,使天下不生事端。于是不兴徭役,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
(2)形貌昳丽 ( )
(3)吾孰与徐公美 ( )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5)王之蔽甚矣 ( )
(6)时时而间进 ( )
(7)期年之后 ( )
(8)虽欲言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含意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我者 B.臣之妻私臣
C.由此观之 D.燕、赵、韩、魏闻之
4.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
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先秦历史散文体例多样,有编年体的,如《左传》。
B.《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编写而成的,分12国策,共33篇。
C.《战国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D.《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谈起,采用设喻讽谏的方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增强国力。
6.邹忌从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二、课内阅读
(2012·丽水中考)阅读“邹忌修八尺有余”至“欲有求于我也”,回答7~9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
(2)朝服衣冠 ( )
(3)暮寝而思之 ( )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译文:
12.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长,文中指身高 (2)光艳美丽 (3)谁 (4)确实 (5)蒙蔽,文中指受蒙蔽 (6)间或、偶尔 (7)满一年 (8)即使
2.答案:(1)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使我听到的,(能够)受到下等奖赏。
(3)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解析】选B。B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D两项都是代词。
4.【解析】选D。“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5.【解析】选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6.答案: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7.答案:(1)长,文中指身高 (2)穿戴 (3)躺着休息,睡觉 (4)偏爱
8.答案: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9.【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邹忌“孰视之”和“窥镜而自视”当时的心理来分析。
答案: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的人。(大意对即可)
10.【解析】选B。“遗”应解释为“馈赠”。
11.答案:(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2)(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巧言令色取悦人。
12.答案: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做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
附【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做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即使非常憎恨恶人,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 )
(5)舜发于畎亩之中 ( )
(6)而后作 ( )
(7)所以动心忍性 ( )
2.请用“/”为下列各句划出适当的朗读停顿。
(1)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3)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其 筋 骨,饿 其 体 肤
3.翻译下列句子。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_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_
(6)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2)“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
(3)孟子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名轲,字子舆, 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故有“ ”之称。他最根本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二、课内阅读
(2012·随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6~9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6.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同 , _____________
7.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的观点。
9.【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南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10~12题。
张齐贤明察
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①。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
奴乘间②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③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吾也?”因泣下不止。
齐贤悯然曰:“予欲不言,尔则怨我。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吾为宰相,进退④百官,志在激浊扬
清⑤,安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吾门下,自择所安。”奴震骇,泣拜而去。
(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①转运使:官职名称,主管水陆运输。 ②乘间:乘着空闲。③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④进退:任免。⑤激浊扬清:揭露丑恶,发扬正气。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尝为江南转运使 ( )
(2)念汝事我久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奴震骇,泣拜而去。
译文:
12.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张齐贤这样处置奴仆的看法。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本来的思想,即“义” (2)(有)什么益处 (3)同“欤”,语气词(4)同“弼”,辅弼 (5)起,指被任用 (6)奋起,指有所作为 (7)用这些办法
2.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答案:(1)用脚践踏着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的,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4)这以后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衰亡。(5)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6)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答案:孟子 战国 亚圣
6.答案:“辟”“避”躲避
7.答案:(1)不单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2)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8.答案:万事莫贵于义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文中阐述的“义”就是正义的意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然要坚持这种义。
答案: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附【乙】【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10.答案:(1)担任 (2)考虑,想到
11.答案:仆人十分震惊,哭着叩拜离去。
12.【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张齐贤的特点。
答案:示例一:“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表现张齐贤坚持以德为主的用人原则,知人善任。 示例二:“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 表现张齐贤的大度与宽容。 示例三:“吾待相公久矣”表明该奴仆只是偶尔犯错,但是张齐贤最后还是让他“去吾门下,自择所安”,表现张齐贤铁石心肠,缺乏同情心。 示例四:“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表现张齐贤没有及时指出仆人的错误,不与人为善。
附【译文】
宋代张齐贤,曾经担任江南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仔细看着却不过问。后来,张齐贤三次担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
这个奴仆乘着空闲拜两拜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家里的仆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
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你也应该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有志于揭露丑恶,发扬正气,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仆人十分震惊,哭着叩拜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