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测试题: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同步测试题: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5 17:42:47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盖追先帝之殊遇 ( )
(2)引喻失义 ( )
(3)陟罚臧否 ( )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
(5)遂许先帝以驱驰 ( )
(6)庶竭驽钝 ( )
(7)以咨诹善道 ( )
(8)察纳雅言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__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译文: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是 (时代)政治家 (姓名)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 (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
(姓名)。
(2)《出师表》由于作者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有深远影响。陆游曾这样称赞:“ , 。”
5.名句默写。
(1)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____ , _____ 。
(2)诸葛亮认为先汉兴盛的原因是 _____ , ______ 。
6.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 “一对”指的是 。
二、课内阅读
(2012·桂林中考)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至“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回答7~11题。
7.写出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 ( )
(2)由是感激 ( )
(3)深入不毛 ( )
(4)夙夜忧叹 ( )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躬耕于南阳 ( )
(2)还于旧都 ( )
(3)以告先帝之灵 ( )
(4)咨臣以当世之事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
答:
11.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答:
三、美文品析
(2011·沈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甲】宫中府中……有所广益。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三国志》的作者。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志虑忠纯 ( )
(2)悉以咨之 ( )
(3)严闻亮卒 ( )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 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 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 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文:
(2)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
译文:
1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16.【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特殊待遇 (2)称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譬喻 (3)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4)治理 (5)赶着马快跑。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6)副词,表示希望 (7)道理 (8)正确的言论
2.答案:(1)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2)(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把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光大,发扬扩大有志之士的勇气。
3.【解析】选C。正确的停顿应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答案:(1)三国 诸葛亮 刘禅 刘备 (2)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5.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2)亲贤臣 远小人
6.答案:《出师表》《后出师表》 《隆中对》
7.答案:(1)平民,百姓 (2)感动,激动,感慨 (3)草木,这里指长草木
(4)早晚
8.答案:(1)在 (2)到 (3)来 (4)拿
9.答案:(1)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2)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说了些什么。
10.答案: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解答此题要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并联系实际来回答。
答案:诚信。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诚信,那么,他也就做到了一个人的基本准则。
12.答案:(1)忠诚 (2)询问 (3)听到,听说
13.【解析】选B。B项的两个“尝”都是“曾经”的意思;A项,对……说/为,是;C项,死亡/最终;D项,发作/被任用。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句(1)注意“简拔”“遗”的意思。句(2)注意“为”“甚”“直”的意思。
答案:(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
15.答案: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6.答案: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附【乙】【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以来,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们要衣襟向左开,被少数民族统治和奴役了!’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是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并有贡献的,即使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即使是亲人也要处罚。’爱卿们怎么可以不钦慕并赶上他呢?”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朔方(shuò) 磬口(qìnɡ) 脂粉奁(lián)
B.弥漫(mí) 褪尽(tuì) 目光灼灼(zhuó)
C.胭脂(yān) 嘻笑(xī) 精魂(hún)
D.枯草(kū) 博识(báo) 凛洌(liè)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_________(精气 灵魂 精魂)。
(2)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_________(灿烂 绚烂 绚丽)的雪花。
3.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B.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C.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D.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对课文内容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由“暖国的雨”导入,主体部分写江南“滋润美艳”的雪和朔方“决不粘连”的雪。
B.文章最后说朔方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照应开头的意思。
C.本文写两种不同的雪,形成鲜明的对比,讴歌了朔方的雪如同粗犷威猛的壮士,贬斥了江南的雪如同娇媚而缺乏战斗精神的弱女子。
D.“如粉,如沙”两个比喻极言朔方的雪很干,决不粘连,与江南的雪大不相同。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雪》之后,某校举办了一期关于“雪”的黑板报,请你来完成任务。
(1)请你为这期黑板报设计一个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历来为古代文人所称赞,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面是一幅雪景图,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6~9题。
6.文中所表现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南的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 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的雪的形态和气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对朔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写到了塑雪罗汉,作者的另一篇课文中写到过雪地捕鸟,描写得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呢?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0~14题。
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 ( http: / / www.21cnjy.com )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________”。它是苏轼,“___________”。它是郑板桥,“____________”。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9期,有改动)
10.这篇散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1.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顺序,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还原,只填序号。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苏轼,“_________________”。它是郑板桥,“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__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如“如粉,如沙”形象地写出了朔方的雪又干又细、决不粘连的特点。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下雨天的情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8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博”应读bó,“洌”应为“冽”。
2.答案:(1)精魂 (2)灿烂
3.【解析】选D。D项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其他三项的表达方式均是描写。
4.【解析】选C。C项中“贬斥了江南的雪”不符合文章原意。
5.(1) 答案(示例):雪韵 雪情
(2)答案(示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燕上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答案(示例):近处,那些落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真是一派瑞雪兆丰年的喜人景象。
6.答案: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一是优美,一是壮美。
7.答案:“美艳”表现在雪 ( http: / / www.21cnjy.com )野中的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上。描绘形态: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状写气势:蓬勃奋飞,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8.答案: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须从记忆中选取雪地的游戏进行描述,语言要简洁。如雪地接雪、听雪声、雪地画画、打雪仗、堆雪人等。
答案(示例):打雪仗开始了!大大小小的雪球,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星一般穿过天空,盲目地四处飞窜。突然,一只雪球从右前方向我飞来,说时迟那时快,我猛地卧倒在雪地里,雪球擦过我的右肩,在离我不远的地上碎了。
10.答案:枯竹 对枯竹的遐想,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理解能力。常用的记叙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然后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来分析其作用。
答案:插叙 (作用:)(1)由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做铺垫(埋下伏笔)。
12.答案:C A B
13.【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解答第(1)题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来回答;解答第(2)题主要从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分析竹子的情景。
答案:(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方面来表现的。(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
14.【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的运用能力。选择A主要从结尾的含蓄角度来回答;选择B主要从表达作者感情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示例):(1)A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前后照应。(2)B 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
15.答案(示例):豆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雨点落在了地上,溅起水花,那水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喷泉。水花落在地上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个小水泡,小水泡看起来就像一顶顶透明的小帽子。细心看那雨点变成一个个小帽子的过程,真是有趣极了!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 )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 )六腑( )都被滋润得舒服。
(2)这样的土地和气候,能够消融一切坚冰,让人的情意qiǎn( )quǎn( ),醉眼矇眬,春心荡yànɡ( )。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含蓄 敏捷 凝望 慢长
B.隧道 恬静 升滕 瞻仰
C.斑斓 消融 篷勃 嬉闹
D.弥漫 丰姿 博识 干燥
3.根据课文内容填词语。
(1)这可能是由于作者的有意_________,也可能是由于作者无意自觉地去完成这一联想,他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凭直感写雪罢了。
(2)他的姿态应该是_________的,嘴角的笑容是温情的,心里的渴念是悠远、惆怅而又饱满的。
(3)而旋风中的雪景的壮观,作家只用这样几个_________的短句描绘。
(4)相比之下,朔雪不仅__________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雪〉需要联想》一文作者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的思路是:“不满足于表面的感受,不同意简单化的判断”→“这就需要联想”→“什么是联想?联想的条件”→“读者从形象出发的,活泼敏捷的联想”→“《雪》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B.《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诗化的语言,充满着诗情画意。
C.《简洁精纯的〈雪〉》一文,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阐述《雪》语言上的特色,接着剖析其艺术构思上的特色: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欢快的情绪与悲壮的内心的对比。
D.《〈雪〉的独特之处》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认为《雪》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作者不仅重点写了江南的雪,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朔方的雪”作了对比描写。这样写使作者在这些对比描写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
5.综合性学习。
学完本文,同学们对评论文学作品,都有了自己的心得。
(1)假如有人让你为同学们讲解如何品读文学作品,你应如何对同学们进行讲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冰心的一首小诗,请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评析。
春 水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回答6~9题。
6.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想像鲁迅先生写作《雪》时的情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认为鲁迅灵魂的另一方面是“顽强和坚硬”,其依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说是欣悦地想到“鲁迅也是温情的鲁迅,是柔软和童真的鲁迅,率性和孩子气的鲁迅”?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0~15题。
清醒而且幸福
——读周国平《把心安顿好》
彭胜发
  ①周国平的文字适合在寂静的深夜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品读,这些从作者心间流淌而出的充满哲理的文字,一笔一划之间都带着对人生的深沉思索以及对挣扎于温暖与疼痛之间的灵魂的抚慰与指引。作为国内著名的哲学家,周国平的随笔注重哲理性,很富灵性,毫无心灵鸡汤似的粗俗与肤浅,而是由浅入深之间,通过富于灵性的文字直抵人们的内心世界。
  ②《把心安顿好》这本最新出版的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集延续了周国平散文所惯有的理性特点,细细品读,同样能给人带来诸多启发。这本最新散文集优中选优地收录了作者2006年到2010年的一些随感心迹,从不同的人生侧面,对生命和灵魂的本真作了富有深度的思考。
  ③细细品读《把心安顿好》,复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浮躁悬浮于喧嚣尘世的心能顿时变得安静清澈起来。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在如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价值观面前,众多人掉在欲望的陷阱里而无限地膨胀甚至迷失了自己。世人被内心一些无法抑制下来的物质欲望驱逐着,四处牵着鼻子走,他们明知掉在欲望的陷阱里却反而沾沾自喜。这样的一种沾沾自喜的精神状态暗示着欲望对人本性的扭曲。“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等。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这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们日夜追逐的梦里,虚假和荒谬的一面。
  ④周国平的这本散文集,句句不乏哲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的光芒,但它归根结底还是在跟人们交流着如何清醒而幸福地活着。对于不同的价值观造就的人生境界,周国平简洁而凝练地道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周国平的这个价值观可谓对匆匆如白驹过隙般的人生该如何清醒而幸福地活着的有力回答,读来有一种雨后天晴恍然大悟的味道,自然间就把人从复杂引向简单。
  ⑤周国平眼里的把心安顿好,往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种内在的关乎精神和灵魂的向度。对于日渐迷失在物欲追求梦幻里的现代人,把心安顿好更应该指如何让个体生命的内在精神维度回归到生命的本真和原始状态,从而摆脱复杂、焦虑而又麻木的内心世界。
  ⑥生命是一趟单程旅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丢失便永远不再拥有。《把心安顿好》是对迷失的世人的一注清醒剂,也是年逾花甲的周国平对自己几十年来人身体验的充满智慧的感悟,更是一部对如何诗意地栖居于尘世的幸福法则。
(选自2011年7月21日《吉林日报》)
10.为什么说“周国平的文字适合在寂静的深夜细细品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要概述周国平的人生价值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怎样理解“生命是一趟单程旅行,丢失便永远不再拥有”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把心安顿好》进行了解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完文章,你怎样认识《把心安顿好》的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灵魂的柔软和坚 ( http: / / www.21cnjy.com )硬》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叙述、描写为主,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彩,如“富足”“温暖”“安逸和春光无限”“明媚的笑靥”这些描写,作者感悟出了故乡在鲁迅心中的温馨。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一处景物,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悟。(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1)yú zànɡ fǔ (2)缱 绻 漾
2.【解析】选D。A项,慢-漫;B项,滕-腾;C项,篷-蓬。
3.答案:(1)含蓄 (2)恬静 (3)简洁 (4)幸运
4.【解析】选D。作者认为《雪》的“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之处”表现在:作者不仅重点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
5.(1)答案(示例):首先,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要正确深刻,新颖独到;其次,要全面进行论证,论述严密透辟。情感健康,褒贬恰当,给人以情感熏陶;最后,语言要生动优美,给人以鼓舞。
(2)答案:诗歌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运用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
6.【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概括能力。选文第一段描写了鲁迅先生写作《雪》的当时情形,选取关键语句回答即可。
答案:从鲁迅先生所处的环境、他的目光、姿态、笑容以及他内心所想等方面来想像描绘他写作的情景。
7.答案:因为离开故乡到处漂泊后,只是在回忆中才会出现故乡的片段。
8.答案: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从书中读到的,从史学家口中听到的,从他的纪念馆里瞻仰到的——都是顽强和坚硬的,一个斗士的灵魂,不屈者的灵魂。
9.【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抓住“温情”“柔软和童真”“率性和孩子气”来分析,观点要正确,理由要充分。
答案:从作者说“欣悦地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感情丰富的鲁迅,一个有纯真、有情趣的鲁迅,一个真的伟大的鲁迅。作者是要告诉人们,鲁迅的灵魂中有“坚硬”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这一面,但不要忽视了他灵魂中“柔软”的一面。
10.答案:从作者心间流淌而出的充满哲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文字,一笔一划之间都带着对人生的深沉思索以及对挣扎于温暖与疼痛之间的灵魂的抚慰与指引,在寂静的深夜细细品读,能直抵人们的内心世界。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通读文章,即可发现第④段主要讲述了这个问题,认真阅读,从中筛选概括即可。
答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句子的比喻义来分析,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意合即可。
答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无论受到多大的创伤,无论心情有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两袖清风也罢,都要坚持住。否则,就会永远不会拥有。
13.【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能力。理清选段中层次之间的内容,可以看出本段先是从反面列举了当前扭曲的一种社会价值观,接着引用作者的话论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细细品读《把心安顿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复杂浮躁悬浮于喧嚣尘世的心能顿时变得安静清澈起来。先从反面论述当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价值观,再引用作者的话进一步论证。
14.答案:(1)人生的价值观。 (2)对人的灵魂、心灵的影响。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阅读最后一段,选取关键语句回答即可。
答案:《把心安顿好》从不同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侧面,对生命和灵魂的本真作了富有深度的思考,是对迷失的世人的一注清醒剂,也是年逾花甲的周国平对自己几十年来人身体验的充满智慧的感悟,更是一部对如何诗意地栖居于尘世的幸福法则。
16.答案(示例):在风的吹拂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
(2)忍能对面为盗贼 ( )
(3)俄顷风定云墨色 ( )
(4)秋天漠漠向昏黑 ( )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译文:
(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长林梢;长夜沾湿何由彻
B.卷我屋上三重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八月秋高风怒号;高者挂罥长林梢
D.下者飘转沉塘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按原文填空。
(1)诗中以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氛围的诗句是: ,

(2)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___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推己及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忧国忧民,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 。
(4)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 , 。
二、课内阅读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高者挂罥长林梢( )
(2)自经丧乱少睡眠( )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4)娇儿恶卧踏里裂( )
6.翻译下列句子。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愿望。
B.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全诗先抒情,再叙事,后议论,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
C.诗中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D.诗歌的语言很朴实,句式上也错落有致。
8.诗歌的最后一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美文品析
(一)(2012·襄阳中考)阅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9、10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一句中“ ”字用得好,妙在: 。
1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2·泰州中考)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完成11~13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 、 的特点。
1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
答:
1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秋深 (2)忍心如此 (3)一会儿 (4)乌云密布的样子 (5)遮蔽,保护
2.答案:(1)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2)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3)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渐渐黑下来。
(4)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解析】选B。“三”都表示多数。A项“长”:高/指时间长;C项“高”:表示程度,深/上下距离大;D项“下”:下面,低/表示一定范围。
4.答案:(1)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5.答案:(1)挂,缠绕 (2)战乱,指安史之乱 (3)同“现”,出现 (4)睡相不好
6.答案:(1)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2)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7.【解析】选B。本诗是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8.答案:表现了诗人炙热的爱国情感、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9.答案:卷 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10.【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关怀之情来分析。
答案:(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11.答案:单调 清冷
12.答案:“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13.答案:主题是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边塞生活的艰苦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手法: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 )
(2)惩山北之塞 ( )
(3)杂然相许 ( )
(4)且焉置土石 ( )
(5)甚矣,汝之不惠 ( )
(6)固不可彻 ( )
(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8)聚室而谋曰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译文:
(3)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二、课内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汝之不惠(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
7.文中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方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凉山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举茂才 ( )
(2)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译文:
(2)暮夜无知者。
译文:
11.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做简要评析。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副词,将近 (2)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为……所苦 (3)赞同 (4)疑问代词,哪里 (5)同“慧”,聪明 (6)通 (7)削减 (8)家
2.答案:(1)于是(愚公)率领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3)你太不聪明了。(4)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3.【解析】选A。B项,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解析】选C。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5.答案:(1)副词,将近 (2)险峻的大山 (3)同“慧”,聪明 (4)用箕畚
6.答案:(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2)北山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7.答案: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8.【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愚公的性格特点来回答。
答案: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答案:(1)推举 (2)晋升或调动官职
10.答案:(1)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2)夜里没有人知道。
11.【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杨震小时候好学和王密送金子两件事来分析。
答案:杨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他是个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人;王密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绝了,表明杨震是个廉洁奉公的人。
附【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人。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研究得很全面透彻。众儒生因此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