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田”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许多出土器物中包含其他古文化的因子:如折腹鼎、陶背壶等文物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拥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的要素。这体现了( )
A. 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 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 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 《尚书》记载,盘庚迁股时,为了争取卿士和底人的支持,对他们说:“天其水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disu,得以安定)四方。”这反映了
A. 道法自然初现端倪 B.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 专制王权开始形成 D. 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3.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颛顼对原始宗教进行了大胆改革,断绝了民与神相通的道路,使通天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此改革( )
A. 加速了人与神的进一步联系 B. 标志着国家机构雏形的出现
C. 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 D. 适应了国家权力萌芽的需要
4. 儒家五经之一《尚书》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5.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汉字艺术的产生 B. 邻里关系的和睦
C. 多元文化的发展 D. 宗法观念的形成
6.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赵简子有两个儿子,赵简子让贤能的儿子继位。这表明( )
A. 血缘亲疏不再指导权力分配 B. 宗法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C. 世官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D. 嫡长子继承制难以继续维系
7.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 田律》规定了“禁苑制度”:居住在禁苑附近的百姓,在幼兽繁殖时不能去打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追兽要打死。这一规定说明《秦律》
A. 严苛残暴 B. 有一定生态保护意识 C. 违背民意 D. 较重视禁苑的农业生产
8. 汉文帝在位期间,经常性地“赐民爵”,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还放松了汉初贱商法令实施。这种做法被汉景帝沿袭。这些措施意在( )
A. 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B.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C. 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D. 选拔更多治国人才
9. 董仲舒说:“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其意在建议朝廷
A. 尊崇儒术 B. 吸取秦亡教训 C. 统一法律 D. 延续百家争鸣
10.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乡出土了汉代墓葬。据考古学家研究,这座汉墓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墓葬中出土了各式帛书,其中以《老子》甲乙本最引人注意。这说明
A. 造纸技术已经成熟 B. 印刷技术广泛流传
C. 道家思想盛行于世 D. 传统文化有所复苏
11. 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齐武帝未采纳。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由此可见
A. 胡汉矛盾无法缓解 B. 汉族文明相较而言更先进
C. 胡汉文明存在交流 D. 南北的建筑样式走向统一
12. 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
A. 社会经济繁荣 B. 储备体系多元
C. 防灾能力强大 D. 崇尚民本思想
13. 唐朝元和年间,给事中崔祐认为主管财政率相皇甫镈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建议不妥,封驳诏书,皇帝采纳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判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14. 《宋书》记载了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鄠、杜,均为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 B. 拓跋宏推行民族交融的政策
C. 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D. 人口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15. 1890年底,张之洞开始兴建汉阳铁厂,1893年建成了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等10个分厂,之后又兴建了大治铁矿和江西萍乡等煤矿。由此,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建成。这反映了
A.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 B. 张之洞成为兴办洋务第一人
C. “自强”目标得以实现 D. 中国工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
16. 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还要运动员一再高呼“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等口号。这反映了
A. 新式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B. 体育强国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C. 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嬗变 D. 近代学堂开始重视体育运动
17. 如表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公司统计表(局部),表所示变化( )
时间 新注册的工业公司数量(个) 新增资本总额(万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 11743.45
A. 有利于中国工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 奠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壮大的基础
C. 确保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D. 结束中国工商业受制于西方列强的局面
18. 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战役中,戴安澜将军入缅作战( )
A. 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 B. 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 D.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9.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出色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王进喜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大庆精神的内涵是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C.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D.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
20. 1982年宪法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这些变化表明,1982年宪法
A. 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B.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C. 加快了四个沿海经济特区开放的步伐 D.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二、材料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建水文庙始建于元代。明朝建立以后,儒学在云南广泛传播,建水文庙得以大肆修建。大成殿是其精华部分,供奉着孔子塑像。东西厢房祀奉先圣先贤79人、本地乡贤名宦及忠又孝悌之士75人。第二大特色建筑是明伦堂,系元明清三代建水地区的宫学讲堂,从这里走出去数千成万计的学子参加乡试、会试甚至殿试,经公开科考成为栋梁之材。数百年来,文庙笃守“耕读传家、修身报国”之信条,为建水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摘编自陈旸《建水文庙建筑装饰的文化含义》
材料二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也持续推进,全国上下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奉献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状况,在2008年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她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贯彻,极大地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张桂梅,现任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020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南建水文庙兴建的原因并指出元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核心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桂梅老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原因。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两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在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提出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修)
德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田”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许多出土器物中包含其他古文化的因子:如折腹鼎、陶背壶等文物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拥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的要素。这体现了( )
A. 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 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 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许多出土器物中包含其他古文化的因子”可知中华文明分布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A项排除;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青铜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 《尚书》记载,盘庚迁股时,为了争取卿士和底人的支持,对他们说:“天其水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disu,得以安定)四方。”这反映了
A. 道法自然初现端倪 B.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 专制王权开始形成 D. 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盘庚迁都时候通过宣扬天意来争取卿士和底人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项正确;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B项;商朝尚未形成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颛顼对原始宗教进行了大胆改革,断绝了民与神相通的道路,使通天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此改革( )
A. 加速了人与神的进一步联系 B. 标志着国家机构雏形的出现
C. 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 D. 适应了国家权力萌芽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断绝了民与神相通的道路,使通天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体现的是与神沟通成为少数人的特权,适应了国家权力萌芽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与神沟通成为少数人的特权,非加速了人与神的进一步联系,排除A项;暴力国家机器的出现标志着国家机构雏形的出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排除C项。故选D项。
4. 儒家五经之一《尚书》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 “天人感应”的学说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体现了重民、保民的民本思想,《尚书》就有民本思想的记载,说明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故选C;材料信息与“天人感应”学说、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无关,排除AB;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尚书》出现于周代,排除D。
5.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汉字艺术的产生 B. 邻里关系的和睦
C. 多元文化的发展 D. 宗法观念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区分亲疏远近关系的标准是父系血缘,因此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宗法观念的形成,故答案为D项;这一文化现象与汉字艺术、多元文化无关,排除A、C项;这一文化现象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不是邻里关系,排除B项。
【点睛】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材料中的不同称谓词反映的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区分出的亲疏远近,因此这一文化现象与宗法观念有关。
6.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赵简子有两个儿子,赵简子让贤能的儿子继位。这表明( )
A. 血缘亲疏不再指导权力分配 B. 宗法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C. 世官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D. 嫡长子继承制难以继续维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赵简子让贤能的儿子继位”可知,赵简子并未严格按照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确定继承人,说明春秋时期宗法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B项正确;赵简子仍然是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权力和爵位以血缘为纽带传承,排除A、C项;嫡长子继承制难以继续维系说法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B项。
7.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 田律》规定了“禁苑制度”:居住在禁苑附近的百姓,在幼兽繁殖时不能去打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追兽要打死。这一规定说明《秦律》
A. 严苛残暴 B. 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C. 违背民意 D. 较重视禁苑的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禁苑制度”严格规定了“在幼兽繁殖时不能去打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追兽要打死”,这说明了当时已经注意生态保护,B项正确;据材料“禁苑制度”可知,体现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推断《秦律》严苛残暴 ,排除A项;材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人民的生活,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农业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 汉文帝在位期间,经常性地“赐民爵”,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还放松了汉初贱商法令的实施。这种做法被汉景帝沿袭。这些措施意在( )
A. 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B.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C 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D. 选拔更多治国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文帝在位期间,经常性地‘赐名爵’,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还放松了汉初贱商法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而巩固汉初的统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平民政治提高的内容,排除A项;黄老无为思想是当时各种政策的指导思想,并非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选拔治国人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9. 董仲舒说:“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其意在建议朝廷
A. 尊崇儒术 B. 吸取秦亡教训 C. 统一法律 D. 延续百家争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及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吸取秦亡教训”,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尊崇儒术”的重要性,并未涉及法律统一,排除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并非延续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乡出土了汉代墓葬。据考古学家研究,这座汉墓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墓葬中出土了各式帛书,其中以《老子》甲乙本最引人注意。这说明
A. 造纸技术已经成熟 B. 印刷技术广泛流传
C. 道家思想盛行于世 D. 传统文化有所复苏
【答案】D
【解析】
【详解】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甲乙本最引人注意。这说明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故D正确;西汉造纸技术还未成熟,故A错误;此时还没有印刷技术,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盛行于世,故C错误。
11. 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齐武帝未采纳。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由此可见
A. 胡汉矛盾无法缓解 B. 汉族文明相较而言更先进
C. 胡汉文明存在交流 D. 南北的建筑样式走向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主动学习先进文化,故选C项;A选项过于绝对,虽然“以偷学为由扣留蒋少游”可能会带来民族矛盾的激化,但未被采纳,排除A项;从学习的方式及齐国部分人的态度来看,双方交流不是常态,排除C项;洛阳城的建筑方式与齐国相同,不能代表南北样式的统一,排除D项。
12. 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
A. 社会经济繁荣 B. 储备体系多元
C. 防灾能力强大 D. 崇尚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储备体系呈现多元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3. 唐朝元和年间,给事中崔祐认为主管财政的率相皇甫镈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建议不妥,封驳诏书,皇帝采纳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判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给事中崔祐认为……建议不妥,封驳诏书……”和所学可知,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皇帝诏令的,也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故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排除C项;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宋书》记载了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鄠、杜,均为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 B. 拓跋宏推行民族交融的政策
C. 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D. 人口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跋宏进行改革是在北方黄河流域,与材料中的南方经济发展无关,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是当时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 1890年底,张之洞开始兴建汉阳铁厂,1893年建成了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等10个分厂,之后又兴建了大治铁矿和江西萍乡等煤矿。由此,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建成。这反映了
A.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 B. 张之洞成为兴办洋务第一人
C. “自强”目标得以实现 D. 中国工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1890年底……开始兴建汉阳铁厂……又兴建了大治铁矿和江西萍乡等煤矿……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建成”可知,材料说明了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建成的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张之洞是兴办洋务第一人,排除B项;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自强”目标得以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仅仅是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的建成,无法充分反映出中国工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 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还要运动员一再高呼“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等口号。这反映了
A. 新式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B. 体育强国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C. 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嬗变 D. 近代学堂开始重视体育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运动会体现了向西方学习,不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还有利于培养蕴含于体育运动中的民主精神、团队精神,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但其提出的“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的口号体现了仍保留封建残余,说明这时期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嬗变的过程,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式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但不符合题干中“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的口号,因此选项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京师大学堂举办的一次运动会,不代表体育强国已经成为社会潮流,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学堂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但不能表述为“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7. 如表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公司统计表(局部),表所示变化( )
时间 新注册的工业公司数量(个) 新增资本总额(万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 11743.45
A. 有利于中国工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 奠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壮大的基础
C. 确保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D. 结束中国工商业受制于西方列强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至1920年(中国)。据统计表可知,1914年—1920年,中国工业公司数量和资本都得到显著提升,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B项正确;近代中国工业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滞后,排除A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主要原因,排除C项;一战后欧洲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再次陷入困境,说明中国工商业仍然受制于西方列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8. 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战役中,戴安澜将军入缅作战( )
A. 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 B. 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 D.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D项“有利于”可知本题属于影响类题。时空是:1942年,二战时期。据材料“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配合英军作战,派出中国远征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D项正确;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排除B项;1937年日军全民侵华开始后就开始了沿海工业西迁,排除C项。故选D项。
19.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出色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王进喜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大庆精神的内涵是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C.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D.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庆人通过艰苦奋斗,出色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涌现出一批劳模,这体现了大庆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内涵,B项正确;A项符合红船精神,排除A项;C项符合井冈山精神,排除B项;D项符合抗疫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20. 1982年宪法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这些变化表明,1982年宪法
A. 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B.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C. 加快了四个沿海经济特区开放的步伐 D.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1982年宪法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国家建设的社会力量,强调尊重公民人格尊严,认可个体经济的地位,这些规定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排除A项;这一时期经济特区已经开放,排除C项;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特点。
【答案】(1)变化:由人口稀少、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到南朝中国江南地区。变化:根据材料西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南朝刘宋“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由人口稀少、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广人稀,气候好,十分适合耕种,南方湿热,可以加快作物成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以后,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知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结合所学可知贸易范围较广;根据材料“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知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建水文庙始建于元代。明朝建立以后,儒学在云南广泛传播,建水文庙得以大肆修建。大成殿是其精华部分,供奉着孔子塑像。东西厢房祀奉先圣先贤79人、本地乡贤名宦及忠又孝悌之士75人。第二大特色建筑是明伦堂,系元明清三代建水地区的宫学讲堂,从这里走出去数千成万计的学子参加乡试、会试甚至殿试,经公开科考成为栋梁之材。数百年来,文庙笃守“耕读传家、修身报国”之信条,为建水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摘编自陈旸《建水文庙建筑装饰的文化含义》
材料二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也持续推进,全国上下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奉献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状况,在2008年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她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贯彻,极大地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张桂梅,现任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020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南建水文庙兴建的原因并指出元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核心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桂梅老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原因。
【答案】(1)原因:科举制发展的需要;儒学在云南的广泛传播;中央政府对云南管理的加强。
价值:公平公正;德才兼备;耕读传家,修身报国。
(2)原因: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中,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第二大特色建筑是明伦堂,系元明清三代建水地区的宫学讲堂,从这里走出去数千成万计的学子参加乡试、会试甚至殿试,经公开科考成为栋梁之材”可分析出科举制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儒学在云南广泛传播”可知,儒学在云南的广泛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对云南管理的加强。
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强调公平公正;根据材料“耕读传家、修身报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才兼备、耕读传家、修身报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也持续推进,全国上下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可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根据材料“在2008年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她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可知,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中,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贯彻,极大地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两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在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提出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修)
【答案】观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阐述:西周灭商后实行宗法制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分封制即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有利于西周统治的巩固。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周之制度之大异于两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在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关于阐释可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二者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