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1.4测量平均速度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1.4测量平均速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19 21:56:51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1.4测量平均速度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张店期中)如图是小亮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拍摄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0cm
C.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答案】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从B点到D点小球运动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路程sCE=8.0cm﹣2.00cm=6.00cm=0.0600m,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时间tCE=2×0.2s=0.4s,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C符合题意;
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个小格代表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结合对应刻度读数;根据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2.(2021八上·莘县期中)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m
B.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D.斜面应保持较大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答案】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单位是cm,分度值是1cm,则AB段的路程为
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AB段的路程一定,由 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B不符合题意;
C.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运动,越往下速度越快,即 ,因此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C符合题意;
D.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计时,应该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斜面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斜面上下落的物体作加速运动。
3.(2021八上·邹城期中)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是小车下滑过程的示意图。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其中,,秒表每格为1s,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以小车为参照物木块是静止的
B.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增大斜面的坡度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0m/s
D.小车AC段平均速度小于BC段平均速度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以小车为参照物,木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木块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为了便于测量时间,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长,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实验时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B不符合题意;
C.图中所示小车A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3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小车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1s,BC段平均速度为:
而,所以小车AC段平均速度小于BC段平均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利用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4.(2017八上·安图期中)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每格为1s(转动未超过一周).下面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下滑的小车作匀速运动
B.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3.3cm/s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是静止的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小车上半程所用时间为t1=3s,下半程所使用时间t2=2s,
AB、上半程的速度为v1= = =10cm/s,下半程的速度为v2= = =15cm/s,所以,下滑的小车不是作匀速运动.AB不符合题意;
C、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 =12cm/s.C符合题意;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与金属片之间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是运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理解。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5.(2020八上·聊城月考)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即 ,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由 可知,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小车BC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BC不符合题意;
D.假设AB的长度为s ,则AC的长度为2s,假设停表每个小格为t,则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时,物体是运动的;在路程相同时,时间越少,速度越大。
6.(2020八上·澧县月考)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 B.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C.小车的运动时间是8t D.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BD.由图象中纸带上“滴痕”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个时间间隔(相同的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小,所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B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
C.小车运动的时间为(8 1) t=7t
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对于频闪照相来说,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像越密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慢,像越稀疏,物体运动的就越快。
7.(2019八上·深圳月考)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90km/h B.70km/h C.50km/h D.40km/h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小明在汽车驶过第1根电线杆时开始计时,在汽车驶过第5根电线杆时停止计时,则汽车通过的路程(4个间隔距离):s=4×50m=200m,汽车的平均速度:v= =20m/s=72km/h,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平均速度求解一定要把路程和时间对应起来,做好单位换算,有些题目中会出现几个不同路程或时间段的速度,切记不能求速度的平均值。
8.(2017八上·南宁月考)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A、B不符合题意;(2)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 =sm= ,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 = ;所以vAB<vBC.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图像,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比较大小即可,注意时间与路程对应.
9.小明和小华在平直公路上进行骑自行车比赛,他们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明和小华在开赛后的4s内速度相同
B.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速度相同
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但按图示的速度,小华会输
D.小明和小华后来都停止加速,但小华停止加速在先
【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以看出,在前4s时间内,小明的速度大于小华的速度,故A错误;
B、在前4s时间内,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明的速度是5m/s,小华的速度是4m/s,他们的速度不相同,故B错误;
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的速度都是随时间均匀的增加,即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但按图示的速度,在相等是时间内,小明通过的路程大于小华通过的路程,所以小华会输,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前4s内,小明和小华都是从静止开始加速,4s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但小明和小华在4s时同时停止了加速,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两人的速度﹣时间图象,得出两人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情况和速度大小,对每个选项做出判断.
10.(2021八上·运城期中)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运动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从开始到5min这段时间,甲和乙相对静止
C.10min后,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甲先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10s后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乙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前5min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甲乙时间相同,由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他们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以其中一方为参照物,另一方是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10min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C不符合题意;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时间相同,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路程和时间图像中,路程和时间相同时,平均速度相等;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多选题
11.(2022八上·临颍期中)为了测量小球从斜面顶端滑到斜面底端的平均速度,下列装置的选取和安装较合理的是(  )
A.选取一个较长的斜面 B.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C.在斜面底部安装金属挡板 D.尽量选择比较光滑的斜面
【答案】A,B,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B.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长度应稍长一些,且保持较小的坡度,AB符合题意;
C.为了便于停止计时所以应在斜面底部安装金属挡板,C符合题意;
D.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表面应选择稍微粗糙一些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减小便于测量时间;斜面较长、底部安装金属挡板,便于测量时间。
12.(2021八上·中牟期中)小阳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测量小车从木板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斜面的选择和安装,较合理的是选择较长的斜面,且保持较小的坡度
B.实验中,小阳需要用刻度尺测出AC的长度
C.若将垫在木板下的木块向木板的左端稍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木板的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则小车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将变大
D.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大
【答案】A,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对斜面的选择和安装,较合理的是选择较长的斜面,且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A符合题意;
B.实验中,小阳需要用刻度尺测出BC的长度 ,而不是AC的长度,B不符合题意;
C.若将垫在木板下的木块向木板的左端稍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木板的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小车运动的时间变短,则小车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将变大,C符合题意;
D.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记录的时间偏大,由 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利用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若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13.(2023八上·定州期末)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
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
D.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答案】B,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应该小一些,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时间的测量,A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中秒表指针转过的角度可知,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
C.B点是全程AC的中点,AC段路程是BC段的2倍,由图可知AC段所用时间大于2倍BC段的时间,则根据公式 可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C符合题意;
D.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时间偏大,则根据公式 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应该小一些;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根据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时间偏大,则根据公式 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小。
三、填空题
14.(2021八上·大埔期中)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v。
【答案】刻度尺;秒表;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并不能直接测出小车的平均速度,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5.(2022八上·南海期末)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所用时间是   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CD段的平均速度,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m/s。
【答案】0.3;小于;0.1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每个间隔0.1s,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为
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根据速度公式 可知,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则小球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CD段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D之间的距离为
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0.3s,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实验中,时间间隔为0.1s;根据速度公式 ,可求出平均速度。
16.(2020八上·东辽期末)如图为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斜面应保持   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停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
“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较小;时间;小于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为了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v= = =0.2m/s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用的时间t1=3s,通过下半程所用时间t2=5s-3s=2s
下半程平均速度v2= = =0.25m/s
通过上述计算可知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为了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再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 进行计算。
17.(2021八上·江油期中)运动场上男、女选手各一名分别跑40m的路程,要测量他们在10m内、20m内、30m内和40m内的速度,需要的仪器是   和   。男、女选手分别跑完40m的路程,4名记时员的记录如表一所示;
表一
时间t(s)\路程s(m) 10m 20m 30m 40m
男 2.1 3.8 5.5 6.9
女 2.6 4.5 6.0 7.8
表二
速度(m/s) v1(10m内) v2(20m内) v3(30m内) v4(40m内)
男     5.3 5.5 5.8
女 3.8 4.4     5.1
根据表一的数据,计算男、女选手10m内、20m内、30m内和40m内的速度,填入表二,其中有二项未完成,请补上。
分析表二不同路程跑步的数据,两名选手在这40m跑步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答案】皮尺;秒表;4.8;5.0;起跑慢,后来越来越快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公式可知实验中需要用到皮尺测路程和秒表测量时间。
男选手前10m所用时间为t 1=2.1s,由得男选手在此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女选手前30m用的时间为v3=6.0s,所以女选手平均速度为
由上可以看出,男选手在不同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依次为4.8m/s、5.3m/s、5.5m/s、5.8m/s;女选手在不同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依次为3.8m/s、4.4m/s、5.0m/s、5.1m/s。综合以上可知,两名选手开始起跑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速,故速度变化的共同特点是起跑慢,后来越来越快。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其中s代表路程,一般用刻度尺、皮尺等测量;t代表时间,用秒表、停表测量。
利用求得对应的速度,将男、女选手不同路程速度比较得出速度变化的共同规律。
18.(2022八上·荆州月考)小明一家利用假日到荆州方特去玩,汽车上公路时,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由图可知,汽车在公路上最快时速不能超过   km/h,到荆州方特的距离是   km;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中的标志牌处到荆州方特至少需要   h;若小明一家实际用了1h才到达荆州方特,则小明一家所乘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km/h。
【答案】(1)100;80
(2)0.8;8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图中标识牌可知,公路上限速牌为100km/h,表示汽车在公路上最快时速不能超过100km/h。
由图中标识牌可知,公路上的标志牌为80km,表示此处距离荆州方特还有80km。
(2)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中的标志牌处到荆州方特至少需要时间
小明一家实际用了1h才到达荆州方特,则小明一家所乘汽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1)交通标准牌中圆中的数字是限速;方框中的数字是路程;
(2)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
四、计算题
19.(2023八上·南县期末)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这种系统是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的电子系统。如图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在某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计所指的速度匀速行驶25min后到达收费站,在进入ETC收费岛区域前s1=50m处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ETC收费岛边界,然后再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ETC收费岛,其长s2=36m。不计车长。求:
(1)汽车至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答案】(1)解:由图甲可知,汽车的速度为v=90km/h,由 可得,汽车至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是
答:汽车至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37.5km;
(2)解:通过收费岛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答: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8.6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2)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计算平均速度。
20.(2020八上·西华期中)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共用时30min,并于当日16:30到达乙地;在行驶途中,火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400m长的隧道,火车全部通过隧道所用时间为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火车的长度.
【答案】(1)解: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共用时30min,并于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 = =100km/h
(2)解:过桥速度v′=144km/h=40m/s, 由v= 得则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s′=v′t′=40m/s×25s=1000m,所以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2)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结合总路程和桥长计算车长。
五、实验探究题
21.(2023八上·高邮期末)用相同的两张纸做成图所示的两个纸锥。
(1)在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时,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该如图中的   (A/B)所示;
(2)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3)小明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质量有关。准备用图甲中的两个纸锥做实验,老师认为仅这样做不够严谨。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答案】(1)B
(2)刻度尺
(3)没有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在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时,要保证路程相同,故要保持两个纸锥通过相同的距离,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相同,故应该选用如图中的B。
(2)根据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3)纸锥下落的快慢可能与下落的高度、质量、纸锥的锥角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研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而图甲中的两个纸锥锥角不同,没有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故这样做不科学。
【分析】(1)探究物体下落的速度时,下落的高度要相同;
(2)测量速度时,需要刻度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
(3)探究物体下落的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物体的形状相同。
22.(2023八上·南川期末)小霞和小梅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在斜面顶端从静止自由下滑。s2为小车自由下滑s1过程中的第一段路程;
(1)本实验原理是    。要完成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测量平均速度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时间的测量,为了能较方便、准确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实验装置中安装了    。木块在装置中的作用是    ,调节木块的时机是在    (选填“小车下滑之前”、“小车下滑之后”或“小车下滑过程中”);
(3)她们通过实验收集的数据如表,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路程(cm) 运动时间(s)
s1=61.6 t1=5.6
s2=26.4 t2=2.5
①小车自由下滑路程s1的平均速度v1=   ;
②小车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两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因此在描述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    ;
(4)实验过程中,小车在路程s1和路程s2的中点处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v1   v2(选填“>”、“<”或“=”)。
【答案】(1);秒表
(2)金属片;构造斜面,使斜面上的小车获得动力;小车下滑之前
(3)11cm/s;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间内
(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根据速度定义知,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由 可知,要完成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听到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是为了能较方便、准确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该实验需要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因此将木板在小车下滑之前一端垫高,构造斜面,使斜面上的小车获得动力。
(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
②小车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两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物理学里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由表中数据可知 ,综上分析知
【分析】(1)测量速度时,实验原理是;测量路程利用刻度尺,测量时间利用秒表;
(2)利用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底端安装金属片,便于测量时间;物体下落的高度相同;
(3)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计算平均速度;
(4)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在加速运动。
23.(2023八上·中山期末)小易同学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点A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易同学向下按动机械停表上的启动按钮,记录了小车运动到斜面上B点和C点的时间分别如图乙、丙所示,tBC=   s,sAB=   cm;
(3)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4)若小易测量出整个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距离作为总路程,则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
(2)15;50.0
(3)0.02;小于
(4)偏大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根据 得到小车的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停表的分度值为0.1s,乙图中小圈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并偏向0min的位置,可知大圈指针在25s的位置,因此小车运动到斜面上B点的时间为tAB=25s;丙图中小圈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并偏向1min的位置,可知大圈指针在40s的位置,因此小车运动到斜面上C点的时间为:tAC=40s;BC点的时间tBC=tAC﹣tAB=40s﹣25s=15s,实验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C三点对应的刻度分别为100.0cm、50.0cm、0.0cm,因此AB、BC和AC之间的距离sAB=100.0cm﹣50.0cm=50.0cm,sBC=50.0cm﹣0.0cm=50.0cm,sAC=100.0cm﹣0.0cm=100.0cm
(3)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因为vAB(4)若小易测量出整个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距离作为总路程,则会将刻度尺两端没有刻度的部分计算在内,使总路程偏大,根据公式 可知,时间一定时,通过的路程越远,运动速度越大,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分析】(1)实验的原理是 ;
(2)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结合对应刻度读数;秒表中,大圈的分度值是0.1s,小圈的分度值是1min,看清小圈刻度是否过半格,结合大圈刻度读数;
(3)根据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并进行比较;
(4)时间一定时,通过的路程越远,运动速度越大,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24.(2022八上·孝昌期中)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为观察气泡的运动规律,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的坐标系横坐标上标注合理值并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8 16 24 32 40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   ;
(4)如图丙已知气泡在AB间做匀速直线运动,该气泡的长度为2cm,A、B两条刻度线的距离为33cm,测得气泡完全通过A、B两刻度线的时间为7s,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是   s。
【答案】(1)慢
(2)
(3)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
(4)6.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2)将表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所以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4)气泡完全通过两条刻度线的路程 ,则气泡的速度 ,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路程 ,则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
【分析】(1)物体运动稍慢,便于测量时间;
(2)根据多次测量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在坐标图像中描点作图;
(3)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利用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
25.(2022八上·云州期中)如图所示,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在计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时,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
方法2: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vAB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BC,由此可知,小车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1)小;时间
(2)方法1
(3)小于;变速
(4)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2)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要用方法1。
(3)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sBC=64.0cm,BC段的时间为tBC=00:05:10-00:05:06=4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sAB=90.0cm-64.0cm=26.0cm,AB段的时间为tAB=00:05:06-00:05:04=2s,AB段的平均速度为 ,由此可知,vAB<vBC,故小车做变速运动。
(4)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时间tAC偏大,根据 可知,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分析】(1)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2)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3)根据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并进行比较;
(4)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时间tAC偏大,根据 可知,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1.4测量平均速度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张店期中)如图是小亮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拍摄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0cm
C.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2.(2021八上·莘县期中)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m
B.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D.斜面应保持较大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3.(2021八上·邹城期中)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是小车下滑过程的示意图。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其中,,秒表每格为1s,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以小车为参照物木块是静止的
B.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增大斜面的坡度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0m/s
D.小车AC段平均速度小于BC段平均速度
4.(2017八上·安图期中)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每格为1s(转动未超过一周).下面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下滑的小车作匀速运动
B.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3.3cm/s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是静止的
5.(2020八上·聊城月考)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6.(2020八上·澧县月考)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 B.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C.小车的运动时间是8t D.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7.(2019八上·深圳月考)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90km/h B.70km/h C.50km/h D.40km/h
8.(2017八上·南宁月考)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9.小明和小华在平直公路上进行骑自行车比赛,他们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明和小华在开赛后的4s内速度相同
B.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速度相同
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但按图示的速度,小华会输
D.小明和小华后来都停止加速,但小华停止加速在先
10.(2021八上·运城期中)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运动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从开始到5min这段时间,甲和乙相对静止
C.10min后,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二、多选题
11.(2022八上·临颍期中)为了测量小球从斜面顶端滑到斜面底端的平均速度,下列装置的选取和安装较合理的是(  )
A.选取一个较长的斜面 B.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C.在斜面底部安装金属挡板 D.尽量选择比较光滑的斜面
12.(2021八上·中牟期中)小阳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测量小车从木板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斜面的选择和安装,较合理的是选择较长的斜面,且保持较小的坡度
B.实验中,小阳需要用刻度尺测出AC的长度
C.若将垫在木板下的木块向木板的左端稍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木板的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则小车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将变大
D.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大
13.(2023八上·定州期末)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
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
D.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三、填空题
14.(2021八上·大埔期中)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v。
15.(2022八上·南海期末)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所用时间是   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CD段的平均速度,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m/s。
16.(2020八上·东辽期末)如图为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斜面应保持   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停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
“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17.(2021八上·江油期中)运动场上男、女选手各一名分别跑40m的路程,要测量他们在10m内、20m内、30m内和40m内的速度,需要的仪器是   和   。男、女选手分别跑完40m的路程,4名记时员的记录如表一所示;
表一
时间t(s)\路程s(m) 10m 20m 30m 40m
男 2.1 3.8 5.5 6.9
女 2.6 4.5 6.0 7.8
表二
速度(m/s) v1(10m内) v2(20m内) v3(30m内) v4(40m内)
男     5.3 5.5 5.8
女 3.8 4.4     5.1
根据表一的数据,计算男、女选手10m内、20m内、30m内和40m内的速度,填入表二,其中有二项未完成,请补上。
分析表二不同路程跑步的数据,两名选手在这40m跑步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18.(2022八上·荆州月考)小明一家利用假日到荆州方特去玩,汽车上公路时,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由图可知,汽车在公路上最快时速不能超过   km/h,到荆州方特的距离是   km;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中的标志牌处到荆州方特至少需要   h;若小明一家实际用了1h才到达荆州方特,则小明一家所乘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km/h。
四、计算题
19.(2023八上·南县期末)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这种系统是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的电子系统。如图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在某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计所指的速度匀速行驶25min后到达收费站,在进入ETC收费岛区域前s1=50m处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ETC收费岛边界,然后再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ETC收费岛,其长s2=36m。不计车长。求:
(1)汽车至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20.(2020八上·西华期中)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共用时30min,并于当日16:30到达乙地;在行驶途中,火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400m长的隧道,火车全部通过隧道所用时间为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火车的长度.
五、实验探究题
21.(2023八上·高邮期末)用相同的两张纸做成图所示的两个纸锥。
(1)在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时,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该如图中的   (A/B)所示;
(2)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3)小明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质量有关。准备用图甲中的两个纸锥做实验,老师认为仅这样做不够严谨。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22.(2023八上·南川期末)小霞和小梅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在斜面顶端从静止自由下滑。s2为小车自由下滑s1过程中的第一段路程;
(1)本实验原理是    。要完成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测量平均速度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时间的测量,为了能较方便、准确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实验装置中安装了    。木块在装置中的作用是    ,调节木块的时机是在    (选填“小车下滑之前”、“小车下滑之后”或“小车下滑过程中”);
(3)她们通过实验收集的数据如表,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路程(cm) 运动时间(s)
s1=61.6 t1=5.6
s2=26.4 t2=2.5
①小车自由下滑路程s1的平均速度v1=   ;
②小车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两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因此在描述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    ;
(4)实验过程中,小车在路程s1和路程s2的中点处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v1   v2(选填“>”、“<”或“=”)。
23.(2023八上·中山期末)小易同学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点A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易同学向下按动机械停表上的启动按钮,记录了小车运动到斜面上B点和C点的时间分别如图乙、丙所示,tBC=   s,sAB=   cm;
(3)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4)若小易测量出整个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距离作为总路程,则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4.(2022八上·孝昌期中)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为观察气泡的运动规律,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的坐标系横坐标上标注合理值并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8 16 24 32 40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   ;
(4)如图丙已知气泡在AB间做匀速直线运动,该气泡的长度为2cm,A、B两条刻度线的距离为33cm,测得气泡完全通过A、B两刻度线的时间为7s,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是   s。
25.(2022八上·云州期中)如图所示,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在计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时,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
方法2: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vAB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BC,由此可知,小车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从B点到D点小球运动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路程sCE=8.0cm﹣2.00cm=6.00cm=0.0600m,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时间tCE=2×0.2s=0.4s,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C符合题意;
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个小格代表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结合对应刻度读数;根据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2.【答案】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单位是cm,分度值是1cm,则AB段的路程为
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AB段的路程一定,由 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B不符合题意;
C.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运动,越往下速度越快,即 ,因此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C符合题意;
D.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计时,应该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斜面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斜面上下落的物体作加速运动。
3.【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以小车为参照物,木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木块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为了便于测量时间,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长,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实验时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B不符合题意;
C.图中所示小车A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3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小车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1s,BC段平均速度为:
而,所以小车AC段平均速度小于BC段平均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利用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4.【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小车上半程所用时间为t1=3s,下半程所使用时间t2=2s,
AB、上半程的速度为v1= = =10cm/s,下半程的速度为v2= = =15cm/s,所以,下滑的小车不是作匀速运动.AB不符合题意;
C、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 =12cm/s.C符合题意;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与金属片之间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是运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理解。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5.【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即 ,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由 可知,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小车BC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BC不符合题意;
D.假设AB的长度为s ,则AC的长度为2s,假设停表每个小格为t,则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时,物体是运动的;在路程相同时,时间越少,速度越大。
6.【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BD.由图象中纸带上“滴痕”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个时间间隔(相同的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小,所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B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
C.小车运动的时间为(8 1) t=7t
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对于频闪照相来说,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像越密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慢,像越稀疏,物体运动的就越快。
7.【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小明在汽车驶过第1根电线杆时开始计时,在汽车驶过第5根电线杆时停止计时,则汽车通过的路程(4个间隔距离):s=4×50m=200m,汽车的平均速度:v= =20m/s=72km/h,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平均速度求解一定要把路程和时间对应起来,做好单位换算,有些题目中会出现几个不同路程或时间段的速度,切记不能求速度的平均值。
8.【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A、B不符合题意;(2)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 =sm= ,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 = ;所以vAB<vBC.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图像,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比较大小即可,注意时间与路程对应.
9.【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以看出,在前4s时间内,小明的速度大于小华的速度,故A错误;
B、在前4s时间内,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明的速度是5m/s,小华的速度是4m/s,他们的速度不相同,故B错误;
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的速度都是随时间均匀的增加,即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但按图示的速度,在相等是时间内,小明通过的路程大于小华通过的路程,所以小华会输,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前4s内,小明和小华都是从静止开始加速,4s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但小明和小华在4s时同时停止了加速,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两人的速度﹣时间图象,得出两人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情况和速度大小,对每个选项做出判断.
10.【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甲先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10s后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乙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前5min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甲乙时间相同,由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他们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以其中一方为参照物,另一方是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10min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C不符合题意;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时间相同,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路程和时间图像中,路程和时间相同时,平均速度相等;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是匀速直线运动。
11.【答案】A,B,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B.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长度应稍长一些,且保持较小的坡度,AB符合题意;
C.为了便于停止计时所以应在斜面底部安装金属挡板,C符合题意;
D.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表面应选择稍微粗糙一些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减小便于测量时间;斜面较长、底部安装金属挡板,便于测量时间。
12.【答案】A,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对斜面的选择和安装,较合理的是选择较长的斜面,且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A符合题意;
B.实验中,小阳需要用刻度尺测出BC的长度 ,而不是AC的长度,B不符合题意;
C.若将垫在木板下的木块向木板的左端稍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木板的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小车运动的时间变短,则小车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将变大,C符合题意;
D.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记录的时间偏大,由 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利用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若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13.【答案】B,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应该小一些,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时间的测量,A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中秒表指针转过的角度可知,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
C.B点是全程AC的中点,AC段路程是BC段的2倍,由图可知AC段所用时间大于2倍BC段的时间,则根据公式 可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C符合题意;
D.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时间偏大,则根据公式 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应该小一些;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根据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时间偏大,则根据公式 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小。
14.【答案】刻度尺;秒表;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并不能直接测出小车的平均速度,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5.【答案】0.3;小于;0.1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每个间隔0.1s,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为
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根据速度公式 可知,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则小球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CD段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D之间的距离为
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0.3s,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实验中,时间间隔为0.1s;根据速度公式 ,可求出平均速度。
16.【答案】较小;时间;小于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为了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v= = =0.2m/s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用的时间t1=3s,通过下半程所用时间t2=5s-3s=2s
下半程平均速度v2= = =0.25m/s
通过上述计算可知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为了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再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 进行计算。
17.【答案】皮尺;秒表;4.8;5.0;起跑慢,后来越来越快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公式可知实验中需要用到皮尺测路程和秒表测量时间。
男选手前10m所用时间为t 1=2.1s,由得男选手在此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女选手前30m用的时间为v3=6.0s,所以女选手平均速度为
由上可以看出,男选手在不同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依次为4.8m/s、5.3m/s、5.5m/s、5.8m/s;女选手在不同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依次为3.8m/s、4.4m/s、5.0m/s、5.1m/s。综合以上可知,两名选手开始起跑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速,故速度变化的共同特点是起跑慢,后来越来越快。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其中s代表路程,一般用刻度尺、皮尺等测量;t代表时间,用秒表、停表测量。
利用求得对应的速度,将男、女选手不同路程速度比较得出速度变化的共同规律。
18.【答案】(1)100;80
(2)0.8;8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图中标识牌可知,公路上限速牌为100km/h,表示汽车在公路上最快时速不能超过100km/h。
由图中标识牌可知,公路上的标志牌为80km,表示此处距离荆州方特还有80km。
(2)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中的标志牌处到荆州方特至少需要时间
小明一家实际用了1h才到达荆州方特,则小明一家所乘汽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1)交通标准牌中圆中的数字是限速;方框中的数字是路程;
(2)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
19.【答案】(1)解:由图甲可知,汽车的速度为v=90km/h,由 可得,汽车至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是
答:汽车至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37.5km;
(2)解:通过收费岛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答: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8.6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2)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计算平均速度。
20.【答案】(1)解: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共用时30min,并于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 = =100km/h
(2)解:过桥速度v′=144km/h=40m/s, 由v= 得则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s′=v′t′=40m/s×25s=1000m,所以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2)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结合总路程和桥长计算车长。
21.【答案】(1)B
(2)刻度尺
(3)没有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在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时,要保证路程相同,故要保持两个纸锥通过相同的距离,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相同,故应该选用如图中的B。
(2)根据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3)纸锥下落的快慢可能与下落的高度、质量、纸锥的锥角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研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而图甲中的两个纸锥锥角不同,没有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故这样做不科学。
【分析】(1)探究物体下落的速度时,下落的高度要相同;
(2)测量速度时,需要刻度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
(3)探究物体下落的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物体的形状相同。
22.【答案】(1);秒表
(2)金属片;构造斜面,使斜面上的小车获得动力;小车下滑之前
(3)11cm/s;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间内
(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根据速度定义知,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由 可知,要完成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听到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是为了能较方便、准确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该实验需要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因此将木板在小车下滑之前一端垫高,构造斜面,使斜面上的小车获得动力。
(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
②小车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两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物理学里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由表中数据可知 ,综上分析知
【分析】(1)测量速度时,实验原理是;测量路程利用刻度尺,测量时间利用秒表;
(2)利用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底端安装金属片,便于测量时间;物体下落的高度相同;
(3)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计算平均速度;
(4)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在加速运动。
23.【答案】(1)
(2)15;50.0
(3)0.02;小于
(4)偏大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根据 得到小车的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停表的分度值为0.1s,乙图中小圈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并偏向0min的位置,可知大圈指针在25s的位置,因此小车运动到斜面上B点的时间为tAB=25s;丙图中小圈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并偏向1min的位置,可知大圈指针在40s的位置,因此小车运动到斜面上C点的时间为:tAC=40s;BC点的时间tBC=tAC﹣tAB=40s﹣25s=15s,实验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C三点对应的刻度分别为100.0cm、50.0cm、0.0cm,因此AB、BC和AC之间的距离sAB=100.0cm﹣50.0cm=50.0cm,sBC=50.0cm﹣0.0cm=50.0cm,sAC=100.0cm﹣0.0cm=100.0cm
(3)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因为vAB(4)若小易测量出整个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距离作为总路程,则会将刻度尺两端没有刻度的部分计算在内,使总路程偏大,根据公式 可知,时间一定时,通过的路程越远,运动速度越大,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分析】(1)实验的原理是 ;
(2)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结合对应刻度读数;秒表中,大圈的分度值是0.1s,小圈的分度值是1min,看清小圈刻度是否过半格,结合大圈刻度读数;
(3)根据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并进行比较;
(4)时间一定时,通过的路程越远,运动速度越大,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24.【答案】(1)慢
(2)
(3)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
(4)6.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2)将表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所以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4)气泡完全通过两条刻度线的路程 ,则气泡的速度 ,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路程 ,则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
【分析】(1)物体运动稍慢,便于测量时间;
(2)根据多次测量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在坐标图像中描点作图;
(3)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利用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
25.【答案】(1)小;时间
(2)方法1
(3)小于;变速
(4)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2)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要用方法1。
(3)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sBC=64.0cm,BC段的时间为tBC=00:05:10-00:05:06=4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sAB=90.0cm-64.0cm=26.0cm,AB段的时间为tAB=00:05:06-00:05:04=2s,AB段的平均速度为 ,由此可知,vAB<vBC,故小车做变速运动。
(4)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时间tAC偏大,根据 可知,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分析】(1)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2)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3)根据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并进行比较;
(4)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时间tAC偏大,根据 可知,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