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2 10:25: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单元主题 正值暑假,绍兴天气炎热,小明突发奇想,想趁着放假去南极看看企鹅,又可以去感受一下南极寒冷的气候。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7、8月份去南极吗?你会如何制定一份去南极看企鹅的旅游计划?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9.2地球绕地轴自转(5~6年级):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5~6年级):②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③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10.4地球内部圈层(5~6年级):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业要求: 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 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讲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建构模型、模拟实验、资料阅读等方式来学习研究。 本单元总共有7课,分别是《我们的地球模型》、《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谁先迎来黎明》、《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和《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材通过一开始让学生建构地球模型,知道模型是表达已知和进行模拟实验的好方法,再引导学生探索昼夜交替现象的的成因是由于地球自转,接着利用自然现象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通过探索影长的四季变化知道四季变化和太阳公转有关,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到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了解了地壳的运动、挤压,会使岩层变形。在平常的生活中,观察过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等。 但是六年级的孩子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这些现象和地球运动的关系,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需要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习,才能建构起孩子们对于有关地球运动的核心概念的框架。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通过建构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通过模拟实验、大量资料的阅读以及亲身体验,初步知道了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科学思维: 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针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基于交流情境提出观点,建立证据与假设或观点之间的联系。 3.探究实践: 通过使用模型和思维导图,表达已学的地球相关知识。 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现象成因、地球自转方向和四季变化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基于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查阅、实际测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验证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型假说。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开展新的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4.态度责任: 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探寻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 能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能根据事实,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任何科学观点都需要证据的支持。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愿意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地球自转、公转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综合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制定一份合理、科学的南极旅游计划。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实验课我们的地球模型通过建构地球的模型,认识地球的结构、组成、运动等。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海陆分布。 2.地球围绕地轴自转。1.知道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知道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3.认识地球围绕地轴自转。1实验课昼夜交替现象根据昼夜交替现象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来验证。1.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2.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1.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假设。 2.用模拟实验准确验证假设。1实验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1.阅读资料,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知道地球自转的有关知识。 2.再次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1.知道地球自转的知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 2.知道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1实验课谁先迎来黎明通过交流研讨,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通过模拟实验,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1.通过交流研讨,补充地球自转的特点:自西向东。 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东边先迎来黎明。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1实验课影长的四季变化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圭表;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认识圭表。 2.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认识圭表的结构和功能。 2.制作圭表。 3.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实验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以及四季变化。 1.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 2.通过数据分析和图片比较,认识到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1.知道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 2.知道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1讨论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1.能举出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2.能举出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时《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知道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通过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知道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3.通过制作地球自转模型,认识到地球围绕地轴自转。
科学思维:
1.通过比较的方法,使用或建构模型,表达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2.能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并利用模型表达自己的创意。
探究实践:
1.利用思维导图,表达和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通过制作模型,表达和概括已学知识。
3.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责任态度:
1.通过建构地球模型,对地球运动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养成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
难点: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根据所给的任务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首要问题、善于观察找到不同。
2.思维导图整理“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表现性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1
评价标准 小组自评
能用思维导图清晰地、正确地整理出五条“我知道的地球知识”和五条“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得5☆; 能用思维导图清晰地、正确地整理出四条“我知道的地球知识”和四条“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得4☆; 能用思维导图清晰地、正确地整理出三条“我知道的地球知识”和三条“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得3☆; 能用思维导图清晰地、正确地整理出一条“我知道的地球知识”和一条“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得2☆ ( )☆
3.“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表现性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2
序号 评价标准 小组自评 师评
1 能准确地说出“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得2“☆” ( )☆ ( )☆
2 模型制作方法不局限于微课,有创意得1“☆”
3 制作的模型能准确表达地球的知识得1“☆”
4 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制作的模型并提出改进方面得1“☆”
5 模型美观得1“☆”
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评价量表3
评价标准 小组自评 师评
能说出地球仪上表达的信息更多、更全面”得2“☆” 能说出从地球仪上可以获得的信息(2点)得2“☆” ( )☆ ( )☆
5.基于地球的知识,在模型上标出南极的位置,了解去南极的交通工具。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情境:正值暑假,绍兴天气炎热,小明突发奇想,想趁着放假去南极看看企鹅,又可以去感受一下南极寒冷的气候。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7、8月份去南极吗?你会如何制定一份去南极看企鹅的旅游计划? 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小明制定一份去南极看企鹅的旅游计划,你首先要了解什么? 生(预设):南极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 师:南极在地球的哪边? 生:在地球的最南端。 师PPT出示“地球上的南极”图片,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引导学生观察科学书P21的“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这张图片表示的是什么? 生(预设):地球。 师:这个地球和PPT中的地球有什么区别? 生(预设):科学书上的是地球模型。 师:你们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预设):科学书上的图片只展示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陆地(绿色)和海洋(蓝色)。 师:这确实是一个地球模型(板书:地球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观察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同学们除了南极的位置、海陆分布,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通过设置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通过比较地球真实图片和模型图片,初步了解模型可以表达已知,为后面制作模型奠定基础。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 师引导学生观察“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的小组记录表: 师PPT出示活动要求: 1.按类别填写“我知道的地球知识”气泡图,可自行添加气泡。 2.写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并记录“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 师引导小组展示成果: 1.选一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同学们难以判断的观点不用急于排除,保留在小组记录表内,并标上“?”,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排除) 2.整理地球知识,小组完善记录表。 评价活动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师(过渡):通过刚刚激烈的成果汇报,老师了解到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遗留了一些我们无法判断的观点。其实,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师PPT展示五年级时,学生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图片集,引导学生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 生(预设):地球结构由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组成。 师:同学们,这个模型你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知识呢? 生:地球的结构。 师:我们通过切开的方式观察到了地球的结构。除了这个,你们还想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呢? 生各抒己见。师根据实际,适时评价。 师(过渡):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老师这里有“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的微课,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一起探讨。 生观看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 师:同学们,看完微课之后,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提出新想法(预设):材料的创新、两种模型的结合等等。 师肯定学生的创新,并提供材料:地球海陆分布图、东西半球分界图、可以上色的泡沫球、笔头较宽的彩色笔、粗细适当的铁丝、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 师引导学生:组内先讨论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再来确定材料并领取材料。 小组合作,讨论制作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领取材料制作地球模型。 师引导小组展示模型。 小组展示模型: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其他成员补充遗漏信息。其他组成员举手发言,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引导学生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 生对比小组之间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预设: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模型的相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 生找到自己组模型的不足(预设):模型地球知识表达不明确、模型缺乏美观、模型不方便实验等。在不足的基础上思考怎么改进。 评价活动三: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仪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地球仪,(预设):地球仪上表达的信息更多、地球仪能更加全面地让人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等。 师: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生(预设):可以帮助小明找到南极的位置,并知道绍兴与南极之间有什么;可以知道地球的经纬度;可以知道地球绕地轴自转,并且自转轴不变等。 说明:学生在回答获取的信息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并给予评价 活动一: 利用气泡图的形式记录已知的地球知识,同时记录感兴趣的地球知识,通过全班交流,排除错误观点,保留难以确定的观点。用思维导图(即气泡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用记录表的形式表达自己所想,是为后面的探索初步指明了方向。 活动二: 利用五年级时制作的模型图片集,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识、感受其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知道了不同类别的模型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比较与改进模型,让学生明白模型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三: 通过比较地球仪与自制的地球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实地发现地球的特征。 活动一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气泡图整理“我知道地球知识”,并记录“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考察学生对地球认识的前概念,以及是否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1。 活动二 教师通过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考察学生是否能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地球模型、是否有创新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并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2。 活动三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异同,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完成评价量表3.
(三)生活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南极在地球的最南端,而且我们也制作了表达地球知识得地球模型,请每一小组在自己的地球模型上,参考地球仪,用白色的颜料笔画出南极的位置,用红色的颜料笔画出绍兴的位置。 生画出南极和绍兴的位置。 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地球模型,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从浙江绍兴去往南极? 生观察地球模型思考(预设):绍兴出发,可以先坐大巴到浙江海边城市,再坐轮船去往南极。 根据所知道的地球知识和地球仪上的信息,在自制的地球模型上画出南极和绍兴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找到去南极的交通工具。 教师通过提问和任务情境,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模型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学生制作出简易的地球模型,并在模型上画出南极和绍兴的位置,明白需要乘坐轮船去往南极。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我会填空。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 )、( )和( )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 )和( )组成。其中海洋的面积( )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陆地约占( )。
(3)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 )或( ),制作出初步的( ),并根据新的( ),不断地加以( )。
参考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2)海洋;陆地;大于;71%;29%。(3)数据;假设;模型;数据;修正。
2.我会选择。
(1)地球的模型是( )。
A.圆形 B.球形 C.方形 D.三角形
参考答案:B。
(2)如果想研究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我选择( )模型最好。
A.地球结构模型 B.海陆分布模型
C.自转模型 D.地球气候模型
参考答案:C。
【综合实践类作业】
课后,根据地球仪,从表达知识的准确度上、美观性、是否可以进行实验上再次改进自制的地球模型。
板书设计
1.我们的地球模型 结构模型 模型类别 海陆分布模型 自转模型
七、教学反思
本课根据新课标设计,我创设了一个去南极旅游的情境,通过思维导图、建构模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并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再回归到情境,模型上画出南极和绍兴的位置,为后面的探究奠定模型基础和知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