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

文档属性

名称 (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21: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太丘舍去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比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耳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世说新语》)
【乙】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五,谏父曰:“祖有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典,捐祖于野,谷随,收舆③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的。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离开) B.尊君在不(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C.谏父曰(规劝) D.无需更做此具(再,又)
4、下列加粗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捐之 下车引之
B.捐祖于野 于我如浮云
C.尊君在不 父不从
D.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B.【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乙】文中原谷的父母最后后悔了,并将自己的父母载了回来。
D.【乙】文中的原谷采用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的方法说服了他的父亲。
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汝何以收此凶具。
7、【乙】文原谷的父亲最后为什么载祖归养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遇。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与友期行: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
(3)尔曹何自远来:_________
(4)须期乃入: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10、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的正面例子。
对比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1)相委而去_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
(3)魏文帝闻之______________
(4)语其父钟繇曰__________
12、用“/”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帝曰:“卿面何以汗?”
14、【甲】【乙】两文来源于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笔记小说,该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
【甲】文选自《方正》篇,请结合下列三个门类的选编依据,判断【乙】文应该编入哪一个篇章,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A.《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
B.《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C.《方正》:指为人正直
古诗文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jí)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⑤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 郭伋传》)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⑤须:等到。
1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舍弃)
B.去后乃至(就)
C.伋辞谢之(感谢)
D.先期一日(约定)
16、用“/”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18、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1)离开;(2)才;(3)回头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中的含义,再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答案:(1)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2)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解析: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时分。过了中午那个朋友还没有到,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句意:你的父亲在吗?尊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他/代词,他;B.介词,在/介词,对于、对;C.通假字,同“否”/否定词;D.连词,于是/副词,才;故选A。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B.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耳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在元方据理力争,点明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做法后便头也不回的进入家门;并未表现“陈元方喜不自禁”;故选B。
6、答案:(1)与我的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2)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至:到;则:就;信:信用;(2)汝:你;何以:为什么;凶具:不吉利的器具。
7、答案:原父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感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子女,要时刻谨记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哺育了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终生都要报答的,这是做人的本分。而为人父母,要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根据乙文“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父不从,作典,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可知,在原谷的父亲推着小车将原谷的爷爷抛弃在郊外时,原谷将小车推回来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言外之意是以后会将年迈的父母抛弃在郊外,原谷父亲听到后将原谷的爷爷接回来赡养;可见原谷的父亲担心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启发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父母要谨言慎行,为孩子树立榜样;作为孩子要孝敬父母,孝老敬亲是传统美德,父母将子女拉扯大不容易,作为子女要懂得感恩。
8、答案:(1)约定;(2)舍弃;(3)为什么;(4)才
解析: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行:出行;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而:表承接关系;句意: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自:从;句意: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乃:才。
9、答案:(1)过了日中友人还没有到,太守就丢下他离开了,离开以后友人才到。
(2)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
解析:(1)重点词: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句意: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重点词:及,等到。讫,完毕。复,又。句意: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
10、答案:做人要讲信用;郭汲守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后汉书·郭伋传》则通过郭伋“有信”“有礼”的例子,表现了郭伋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所以,两文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写郭伋“有信”“有礼”,这是从正面来论述诚信,是正面例子。
11、答案:(1)舍弃;(2)回头看;(3)听说;(4)告诉
解析:(1)“相委而去”意思是丢下别人自己先离开了。“委”的意思是“丢下、舍弃”。(2)“远方入门不顾”意思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屋里。“顾”的意思是“回头看”。(3)“魏文帝闻之”意思是魏文帝听说了这件事。“闻”意思是“听说,听到”。(4)
“语其父钟繇曰”意思是对他的父亲钟繇说。“语”在这里做动词,意思是“告诉”。
12、答案: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因此在“曰”“惶”后断句。
13、答案: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②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解析:(1)“引”是重点实词,意思是“牵、拉”;“之”是代词,代指元方。(2)本题要注意句子的翻译顺序,“以何汗“在翻译时要翻译成“为什么出汗”。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出处判断。由于乙文讲的是钟毓、钟会两兄弟机智回答魏文帝曹丕的问话,主要体现的是两兄弟的机敏、善长辩令,符合《言语》突出的内容。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CD.正确;B.有误,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故选:B。
16、答案: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故断句为: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17、答案:①你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于是郭伋在野外亭中止步歇宿,等到预定时期才进城。郭伋做人就像这样(说到做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信,诚信,讲信用;则,就是。句意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句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就;于,在;乃,才。句意为: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18、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做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甲】文讲了陈元方斥责不讲信用还辱骂自己父亲的友人;【乙】文郭伋为了不失约于一群欢迎他的儿童,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根据两文内容可知,文章说明了做人要讲信用。得到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做人要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