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留心观察
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1.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
如《蟋蟀的住宅》中,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准确地写出了蟋蟀“用前足扒土、用大 颚搬掉土块、用后足踏地、用锯推土”这些盖房子的行为。
2.感受作者多感官的观察。
如《蟋蟀的住宅》不但写了蟋蟀盖房子的过程,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听到蟋蟀的歌声。可见作者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描写。
3.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
如《爬山虎的脚》写脚和墙的关系时,通过“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经过长期观察,才发现了爬山虎不断变化的过程。
蟋蟀的住宅(节选)
(1)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2)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好题必练
1.【理顺序】介绍蟋蟀的住宅时,作者是按照从 (内 外)到 (内外)的顺序介绍的。
2.【懂文意】文中把蟋蟀藏身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蟋蟀当成人,把它的洞穴称作“住宅”,体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B.“住宅”一词逼真贴切,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鲜明的印象。
C.用“住宅”一词显得夸张,并不是特别合适。
3.【找动词】选文第(3)自然段中,作者通过“ 、 、 、 、 ”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蟋蟀的动作,还写出了蟋蟀的前足、大颚、后足、后腿是如何协调有序地工作的。这是作者经过长时间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的。
【选文一】
黄山松(节选)
丰子恺
(1)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特色是什么呢?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它的特色方才明晰起来。
(2)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作“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窈窕,那么坚劲,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食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3)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条挂下去。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姿态就很奇特,好像一个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显然,它不肯面壁,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4)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作“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紧密地偎傍着,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国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好题必练
1.【写句子】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1)陈述句:
(2)反问句:
(3)设问句:
2.【提信息】本文主要写了黄山的特色之景— ,重点写了 和
这两株松树。
3.【知方法】作者在观察“团结松”时重点用视觉,同时借助 ,写出了团结松的坚固。
4.【品特色】黄山松的特色是( )。(多选)
A.大都生在石上。
B.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
C.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
D.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选文二】
爬山虎的脚(节选)
(1)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好题必练
1.【提信息】选文第(1)自然段中,“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 ,“嫩红的”介绍了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的 。
这些描写说明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
2.【找动词】选文第(2)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 、 、 、 、 。这些词用得准确、生动,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知内容】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都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使爬山虎的脚的形态更为形象可感。
B.“一脚一脚”表明爬山虎爬墙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生长中实现的,这也是作者连续观察的结果。
C.从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D.从选文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随遇而安精神。
4.【知中心】从作者的细致观察中,可以感受到爬山虎 的精神和作者的 之情,我们要学习作者 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A.坚持不懈 B.留心观察 C.喜爱赞美
5.【写外形】选择一种植物,认真观察,仿照选文第(1)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把它的外形特点描写出来。
【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题】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这些蚂蚁,一个个黑乎乎的身子,三角形的脑袋,细细的触角,长着六条纤细的腿,看着就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 (《蚂蚁》)
②它们的身体是淡黄色的,黑色的脑袋有身体的两倍那么大。
(《松毛虫》)
这两句话都描写了动物的 。在颜色上,这两种动物相同的颜色是 ;在给人的感觉上,蚂蚁给人的感觉是 ,而松毛虫给人的感觉可以用 一词来形容。
参考答案
示例:1.外 内 2. C 3.扒;搬;踏;推;铺
选文一:黄山松(节选)
1.(1)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
(2)这难道不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吗?
(3)这是不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当然是。
2.黄山松 文殊院前的一株松树 团结松
3.触觉 4. ABD
选文二:爬山虎的脚(节选)
1.位置 形状 颜色
2.触 变巴 拉 贴
3. D 4.A C B
5.示例:这种松树外形很漂亮,它的树干只有碗口那么粗,树枝一层一层地向四面舒展,好像一座宝塔,所以人们叫它“塔松”。塔松的树皮是褐色的,很粗糙,主干上有许多小树枝,有规律地向四周伸展,这些小树枝在下面的很长,在上面的较短。
对比阅读:外形;黑色;弱不禁风;奇形怪状(答出“奇
怪”意思即可)
单元语文要素指导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连续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强调在积累中有所发现。
示例阅读
方法品读
对比精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