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阅读策略——提问
如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阅读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1.针对内容提问。
针对文章的内容提问,可以从局部、全文等角度入手,主要针对“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三个方面提问。如针对《夜间飞行的秘密》中的“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一句提问:为什么电线要用“极细”的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针对文中的相关知识提问。
如针对《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提问:“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
3.针对材料的详略或写作顺序提问。
如针对《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提问: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就先写飞机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节选)
①啪!豆英裂开来了。那五粒豌豆全都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可以当作玩具枪的子弹用。他马上把第一粒豌豆装进去,把它射了出去。
②“现在我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飞走了。
③“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④“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接下来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在被装进玩具枪之前,它们从小孩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打起滚来。但这两粒豌豆最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它们说:“我们才会飞得最远呢!”
⑤“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豌豆说。
【好题必练】
【懂文意】1第二粒豌豆想飞进太阳里去,关于“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的说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粒豌豆自以为自己地位显赫,比别人尊贵。
B.这粒豌豆觉得自己的金黄色更适合接受阳光的照射。
C.这粒豌豆觉得只有太阳里才是适合自己的高度。
【知内容】2五粒豆子飞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各奔前程,它们都有各自的想法。阅读选文,完成下表。
想法
第一粒豆子
第二粒豆子
第三、四粒豆子 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
第五粒豆子
【提问题】3针对第2自然段,从词语、句子、段落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提问,并根据全文回答自己的问题。
【明句义】4对第五粒豌豆说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第五粒豌豆志向远大。
B.表现了第五粒豌豆乐观、积极、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C.表现了第五粒豌豆不能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明中心】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粒豌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甘于平庸。
B.五粒豌豆的故事告诉我们目标要高远。
C.五粒豌豆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像最后一粒豌豆那么随遇而安,平庸无奇。
D.五粒豌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不要好高骛远,而应脚踏实地。
【选文一】 有趣的仿生学
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原理,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制造出新的仪器,机械,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
我国古代杰出的工匠鲁班,在一次上山砍树时,不小心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手。他好奇地摘下草叶(观看 观察),发现叶子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齿,于是突发奇想—把铁片磨上细齿用来割断木头,从而发明了常用的伐木工具—锯。锯的发明是鲁班从带齿的叶片得到的启发,这可能也是我国最早的“仿生学”产物了。
仿生学不光在生活领域中运用的范围较广,在军事科学中更是随处可见。
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动的东西很敏锐,对静止的东西,却几(jǐ jī)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无论 即使)飞得多快,往哪个方向,它都能(分辨 分辩)清楚,还能判断什么时候跳起来准能把虫子逮住。可是虫子如果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人们依此研究了青蛙的眼睛,制成了“电子蛙眼”,主要用它来监视飞机。飞机在什么方向,飞得多高,飞得多快,正向哪个方向飞,“电子蛙眼”都能立刻做出判断。机场上的指挥员凭着“电子蛙眼”的帮助,就能更加准确地指挥飞机降落。
另一种动物是响尾蛇,它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在它的体内,有一种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变化的红外线感受器,长在眼睛与鼻孔之间的颊窝里。由于响尾蛇具备了这种红外线感受器,在黑暗中也能准确无误地捕获猎物。美国的海军武器研究中心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出一种空对空导弹的敏感器件,能够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从而紧紧盯住目标不放,直至把目标摧毁,这种导弹被命名为“响尾蛇导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生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的国家已经制造出会说话、会记忆的机器人,将来还会造出更高级的机器人,让他们帮助人类去操纵机器、开发海洋、探索宇宙。
1.用“√”在文中选择正确的选项。
2.“仿生学”指 ,我国最早的“仿生学”产物可能是 。
3.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响尾蛇体内的红外线感受器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B.“电子蛙眼”是模仿青蛙眼睛对运动物体很敏锐而研制出来的。
C.“响尾蛇导弹”能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可把目标摧毁。
D.“仿生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来还会制造出会记忆的机器人。
5.阅读后,请你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问题。
(1)
(2)
6.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仿生学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选文二】
云雀的心愿
(1)夏天到了,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去看看。
(2)他们飞呀飞,飞过一片沙漠的上空。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睛。“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小云雀埋怨说。
(3)“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妈妈心疼地说。
(4)他们飞呀飞,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刚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
(5)小云雀不由得挨近了妈妈。
(6)“妈妈,妈妈,大河里的水怎么这么凶猛呀?”云雀妈妈叹了口气:“唉,上游的森林被砍光了,‘森林水库’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水就会泛滥成灾。”
(7)“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森林水库’呢?”
(8)“孩子,森林是可以蓄水的呀。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把大伞,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森林里的土壤蓄水能力就更强了,剩下来的雨水渗进土壤,大都能够被储存起来。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9)他们飞呀飞,觉得又累又渴,就飞回他们居住的森林,停在一棵大树上休息。
(10)“妈妈,我们家真凉快啊!”
(11)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说:“那是因为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夏天,林子里枝繁叶茂,挡住了强烈的太阳光,自然就凉快些。冬天,由于树木的遮挡,林子里的热量不容易散失,所以就暖和些。你看,森林像不像个空调器?”
(12)小云雀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就是我的心愿。”
(13)“这也是我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
1.云雀的心愿是( )
A.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不会泛滥成灾。
B.到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C.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不再漫天飞舞。
2.为什么说森林是空调器呢?在文中找到答案,用“ ”画出来。土地是怎样变成沙漠的呢?在文中找到答案,用“ ”画出来。
3.学贵有疑,请你根据文段的内容和提两个问题。
(1)
(2)
4.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所感悟,请你向人们提几条保护环境的建议。(至少2条)
5.从文中找出优美的两个句子抄写下来。
①
②
【选文三】
鲸的生存智慧
日本海沿岸的居民世代以渔业为生,这里拥有磷虾、沙丁鱼等丰富的渔业资源,捕获量常居日本首位。鱼虾不仅是渔民的生存所需,同样吸引了鲸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光临,每到捕捞旺季,常常能看到鲸往来游弋。
有几年,渔业产量下降,有的渔民突发奇想:鲸食量大得惊人,每次都能消耗大量的鱼虾,如果把这些鲸赶跑,那么收成不就可以提上来了?于是这些渔民用渔船、快艇等组成船队驱赶鲸,把它们赶出捕捞海域。
然而,驱赶鲸的行动不仅没有让渔民收成提高,鱼虾的捕获量反而比驱赶鲸之前大大降低了,这让渔民们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还是生物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生物学家发现鲸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它们总喜欢在捕食后浮到水面上大量排便。这些粪便含有丰富的铁、磷等元素,是浮游藻类生长必需的物质,浮游藻类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能够大量繁殖。浮游藻类会吸引大量鱼虾前来觅食,而鱼虾则为鲸提供了食物。
鲸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所以有鲸群的海域更为“肥沃”,海洋生物产量更高,这是那些短视的渔民万万想不到的。
是依赖外界提供的机会,还是主动创造机会?鲸的生存智慧比起人类毫不逊色。
1.渔民的“短视”体现在哪里?( )
A.追求鱼虾的捕获量 B.驱赶鲸 C.滥杀鲸,获取利润。
2.鲸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是怎样的?请选一选,填一填。
(鲸)→( )→( )→( )→( )
①鱼虾 ②粪便 ③鲸 ④浮游藻类
3.下面表格中的问题是某个学习小组提出来的,请选出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
A.写作目的 B.写法 C.内容 D.启示 E.题目
4.我会从 的角度提出问题:
参考答案
示例阅读:1.A
2.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了。
直接飞进太阳里去。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3.示例:针对段落提问:第一粒豌豆的结局怎么样?它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吗?
回答:第一粒豌豆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 4.B 5.D
选文一:1.观察 jī 无论 分辨
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原理,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制造出新的仪器,机械 锯
不能去掉。“几乎”表示差不多,去掉后表示青蛙的眼睛看不见静止的东西,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仿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了? 文中有一个过渡段,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6.科学家模仿变色龙的体色变化研究了迷彩服。
选文二:1.B
2.夏天,林子里枝繁叶茂,挡住了强烈的太阳光,自然就凉快些。冬天,由于树木的遮挡,林子里的热量不容易散失,所以就暖和些
后来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3. 森林为什么会变成沙漠?
如何理解“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
绿色出行,多种花草,多植树
5. 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夏天,林子里枝繁叶茂,挡住了强烈的太阳光,自然就凉快些。冬天,由于树木的遮挡,林子里的热量不容易散失,所以就暖和些。你看,森林像不像个空调器?
选文三:1.B 2. ② ④ ① ③ 3. 4. 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
单元语文要素指导
1.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从内容、写法、得到的启示等角度提问,针对文章局部或整体提问,可以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示例阅读
方法品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