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目标阅读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目标阅读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5 08: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
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
1.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 如《观潮》的写作对象是潮水,描写潮水的词句就是我们应当重点抓住的内容,如“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开动脑筋想象“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画面,就能还原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了。
2.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 如《观潮》一文中,“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既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潮水声、人声,又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远处潮水的样子,我们很容易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潮水呼啸着从天边涌来、人们高声呼喊的画面。
3.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 如在阅读《走月亮》一文中的“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时,先想象一下我们自己走在月光下,看到月光闪闪的溪岸、石拱桥、月影团团的果园、庄稼地和菜地是怎样的画面,再将这些画面组合起来,就是作者描写的内容了。
4.通过实景和虚景想象画面。 如《繁星》一文中,“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我”在星空下睡觉是实景,这种舒适感让“我”想起了在母亲的怀抱里睡觉(虚景),这是一种由实到虚的写法。我们可以由前一个画面自然联想到后一个画面。
观潮(节选)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好题必练】
1.【理顺序】请按照大潮从远到近形态的变化排序,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①拉长,变粗 ②千万匹白色战马 ③一条白线 ④一堵水墙
( )一( )-( )一犹如(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2.【想画面】根据文中描写大潮形态的语句想象画面,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从“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们仿佛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潮头之高,范围之广。( )
(2)从“白线”“水墙”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大潮由远及近、不断变化的形态,写出了大潮的壮观景象。 ( )
(3)“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潮的声音之大。 ( )
3.【感音形】选文对大潮的描写非常生动,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既写出了浪潮的 、 ,也写出了作者的感受,突出了大潮来时 的特点。
【选文一】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1)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2)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愈往前走,树愈密,绿荫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3)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两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4)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园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2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5)蒙眬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有删改)
注释:①古刹:古老的寺庙。
②斯里兰卡:位于印度洋的热带岛国。
【好题必练】
1.【找搭配】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 )的泉声 ( )的泉水
( )的音响 ( )的钟声
2.【赏语句】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从这句话所描写的内容来判断,当时作者的观察视角是( )。
A.俯视 B.仰视 C.平视
(2)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绿叶 的特点。
3.【懂文意】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鼎湖山雨后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
(2)路上赏景听泉,泉声时断时续,泉水清澈丰盈。( )
(3)半山腰的庆云寺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
(4)夜宿庆云寺听泉,泉声丰富多彩。( )
4.【想画面】读第(2)自然段,你能想象到的画面是( )
A.鼎湖山草丰林茂,鸟语花香,满目青翠。
B.鼎湖山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C.鼎湖山草木苍翠浓密,泉水隐现不定,泉声不绝于耳。
D.鼎湖山深林寂静,鸦雀无声。
5.【想画面】读完短文,你还能想象出几幅画面?请照样子写下来:
、古树环绕的庆云寺、
【选文二】
西湖秋泛(二)
刘大白
厚墩墩的软玻璃里,
倒映着碧澄澄的一片晴空:
一叠叠的浮云,
一羽羽的飞鸟,
一弯弯的远山,
都在晴空倒映中。
湖岸的,
叶叶垂杨叶叶枫,
湖面的,
叶叶扁舟叶叶蓬,
掩映着一叶叶的斜阳,
摇曳着一叶叶的西风。
【好题必练】
1.【仿词语】照样子写词语。
碧澄澄
一叠叠
2.【知内容】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O”圈出来。
3.【懂文意】关于“厚墩墩的软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湖水面在秋风吹动下微微波动,湖水清澈透明,看起来像软玻璃一样。
B.西湖边有一块很厚实的软玻璃。
C.西湖边房子的窗户上安着一块很厚实的软玻璃。
4.【感动静】关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诗中既有静态的景物,也有动态的景物,动和静交相辉映,生动地呈现出一幅山水画面。
B.第一小节描绘的是一幅晴空交映图,湖水中倒映着晴空、浮云、飞鸟、远山,形成了一幅静态的画面。
C.第二小节描绘的是一幅湖景图,垂杨、枫树、扁舟、莲蓬、斜阳和西风,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好画面。
5.【想画面】读了“掩映着一叶叶的斜阳,摇曳着一叶叶的西风”一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6.【明主题】这首诗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山水画面,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文中描绘的画面】阅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鼎湖山听泉》)
②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三亚落日》)
1.第①句主要是从( )的角度来写景的,第②句主要是从( )的角度来写景的。
A.外形 B.声音 C.味道 D.颜色
2.下面诗句与第①句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有相似之处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参考答案
实例阅读:1.③ ① ④ ② 2.(1)√ (2) (3)×
3.形态 ;声音; 声势浩大
选文一:1.(淙淙 )的泉声 ( 清亮 )的泉水
( 美妙 )的音响 ( 悠扬 )的钟声
2.B;比喻;茂密。
3.√×√√
4.(C)
5.林中赏景听泉 ;夜宿庆云寺听泉
选文二:1.示例:绿莹莹 红彤彤 黄澄澄
一弯弯 一块块 一方方
2.晴空 浮云 飞鸟远山 垂杨 枫扁舟蓬斜阳 西风 3. A 4. B
5.“一叶叶”不但写出了斜阳和西风的样子,还写出了斜阳和西风的动态,我仿佛看到了斜阳和西风一起舞动的美好画面。
6.体现了作者对西湖景色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比阅读:1.B;D 2.A
单元语文要素指导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2不仅要能“看”到样子,还要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
“听”到声音,“闻”到味道。
示例阅读
方法品读
对比精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