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阅读-课外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葛长庚的词讲究语言凝练,工于推敲。请结合本词内容选取两处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
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①,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馀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注】①陆郎:陆绩,三国时东吴的才子。
请从虚实的角度解析“归穿细船头滑”与《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中的“滑”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①守空堂。
壮齿②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①块然:孤独貌。②壮齿:壮年。
本诗“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字,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有何不同?请比较赏析。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煮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哭李商隐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1),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2)隔,又送文星(3)入夜台。
注:(1)踠,屈曲,弯曲。(2)三光,指日月星。(3)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
“哭”是本诗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哭”的理解。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西山望硖石湖
白居易
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
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
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
【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今况故居,作此诗。②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③书台,即顾况读书台。
颈联的诗眼是哪个词?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围绕诗眼“寂寞”展开,颔联、颈联的景物描写时如何抒发情感的?
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
【明】钟芳
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说说理由。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一首诗的诗眼,往往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词句。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②。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 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出发时所作。②指顾中:一指手,一回头,喻时间短暂。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里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日长简仲咸①
王禹偁②(宋)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③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④共谁论。
注释:①仲咸:冯伉的字,与王禹偁同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且同在商州主持政务。②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商州团练副使时。③伯阳:老子李耳的字。④牢落:无所寄托。
古人写诗,喜设诗眼。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②《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理由。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赠二小男
[唐]刘长卿
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
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有人说“悲欢”是此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①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②。
注释:①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创作的一首诗。②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本诗尾联“付”“聊”二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核查。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2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风光如画。
赏析本诗划线句中“飞”与“低”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①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②用“春”字“暮”字勾勒最叫人伤神的时令;③用“沃”描写分手远去愁肠回绕的痛楚;④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表面上是说夜将尽,实际在暗示作者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也就是“炼字”。这首词选词造语功夫极深,差不多字字句句都经得起反复咀嚼。
如这首词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
再如分手距离遥远,别后独处时的“把酒沃愁肠”,用“沃”体现愁肠回绕的痛楚,再如描写分手远去时“回首故人千里”中用“千里”明提两地遥远的距离,都极有分量。
另外,下阕由三个三字句起头。作者选取漏、灯、马三种事物表现行人单调的旅途生涯。其中,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表面上是说夜将尽,实际暗示作者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马蹄香”是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
2.(1)本诗中的“滑”是指船因为水中刚刚生长出来的荇菜的羁绊,船头不时地打滑。是行船时的真实感受,是实写;(2)《琵琶行》中的“滑”是琵琶声轻盈柔美,有如黄莺在花丛里的婉转啼叫,给诗人带来愉悦感受,是一种想象,是通感,是虚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及炼字的能力。
本诗“归穿细荇船头滑”意思是,船因为水中刚刚生长出来的荇菜的羁绊,船头不时地打滑。诗人游春回归,船在长满荇草的水上行驶,因为荇草刚刚长出,比较滑,而诗人坐在船上也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描写行船时的真实感受,是实写;
《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是用比喻来描摹琴声,“间关”是鸟叫的声音,“莺语”点出了是黄莺的叫声;“滑”是形容黄莺在花丛里的叫声婉转动听,给人美好愉悦的感受。诗句用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滑”写出琴声轻盈柔美,“滑”是是一种想象,是通感,是虚写。
3.“块然守空堂”中的“空”是空旷、空荡的意思,表达出诗人的孤独之感。“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寂寞荒凉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的“空”,修饰的是“堂”,因此可解释为“空旷、空荡”;意思是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只能孤独的守在空堂。诗人曾经抱有比四海还要远大的志向,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得他壮志难酬,落得终老空室的下场。“局四海”与“守空堂”对比鲜明,愈发表现出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
“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修饰的是“音”,可解释为“白白地、徒然”。句意是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其情感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寂寞荒凉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炼字艺术及意境氛围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审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写景的作用,“西风”即秋风,寒风;西风正壮烈地吹着,“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第二问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手法。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中“烈”可以结合“激烈”“猛烈”“壮烈”等词语和注释中的背景来理解,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悲壮之意味油然而生。
5.诗眼是“愁”,首联万里点出了官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这首诗为写景抒情诗,而全诗在写景之前,以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故诗眼为传情之词“愁”。
首联中,“蒹葭”,即芦荻,暗用《诗经 国风 秦风 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颔联中,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颈联中,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中,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6.①哭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哭李商隐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遭遇。②全诗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层层而生,情感浓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这是诗人对李商隐的评价。说他有凌云之才,这是对他的夸赞,“虚负”即“空怀”之意,对他怀才不遇表现出愤愤不平之情。“一生襟抱未曾开”,对其怀才不遇寄寓了同情之情。
颔联“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作者对他的死非常伤感,一哭三叹,痛哭自己失去了知音。颈联后句以伯牙绝弦的典故,哭自己失去了知己。
尾联“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将情感的对象扩大化了,哭李商隐的死亡,这样的才子都有这样不幸的遭遇。
全诗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感情真挚而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有力,诗篇感染力极强。
7.颈联的诗眼是“闲”。
①“闲”紧承前句“居民地僻常无事”,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闲”也是诗人能登山赏景的重要原因。
②“闲”暗含了诗人面对政治斗争深谙进退取舍之道的人生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明确诗眼是“闲”,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由诗歌注释“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和“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居民地僻常无事”可知,此时诗人担任杭州刺史,在官任上无所事事,只好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两句写诗人因为闲来无事,只好游山玩水;由“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可知,诗人忆及当初在长安意气风发,谈诗论句,如今却只能怀着无限惆怅之情,独登高台,体现了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
诗人因为官场党争而不得已请求外放,在外做官期间,尽管内心无奈,却又能通过山水来怡养性情,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
8.颔联融情于景,通过“寒月”“疏竹”,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因被贬而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
颈联以动衬静,通过远处传来的泉水声、还有那一时的鸟儿喧哗声,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融情于景。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抒发了作者因被贬而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
颈联以动衬静。“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
9.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钟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陶诗中,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陶渊明是士大夫出身,但其厌倦了官场的黑暗现实,所以自愿归隐乡间。这里作者写劳动中露水沾湿衣服,但作者并不以此为意,表明自己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诗句中洋溢着归隐的恬适和理想实现的坚定。
与陶诗不同的是,钟诗最后两句“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意思是晚上酒醉归来,与妻子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是陶朱之富也比不了的。这句诗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10.这首诗的诗眼是“悲”。
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因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包含了因朋友已逝、子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因此诗歌的诗眼是“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因为离家万里之遥,旅居异国他乡而产生了思乡之情;因为身体多病,人生已到暮年而内心悲伤。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可见,诗人因为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内心悲伤;结合诗歌背景可知,其中的“苦恨”“艰难”除个人生活之苦外,还包括因为时局的艰难,社会的动荡、百姓的流离失所等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悲切之情。
11.“幽意”(或“幽”)。
①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幽情、幽趣”:小舟轻飏,随性而至,清闲自在。
②作者夜游所见皆是“清幽朦胧之景”:晚风轻拂,春花夹岸,潭水淡烟,月色溶溶。
③抒发了作者“幽隐(归隐)之志”:向往远离人嚣、幽居独处、不问世事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先,诗句“幽意无断绝”意思是“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其中“幽意”即寻幽的心意。正是因为这寄情山水、寻幽探奇的“幽情、幽趣”,才使得诗人任凭轻风吹送小船,让自己随性而至,清闲自在地探访山野。
在景物描写上,诗人以“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描写了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中“际夜”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中更是用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从这几联对景物描写的内容可知,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从中可见,作者夜游所见皆是“清幽朦胧之景”:晚风轻拂,春花夹岸,潭水淡烟,月色溶溶。
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最终发出了“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的感叹,说明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喧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由此可见,“幽意”二字更是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作者的“幽隐(归隐)之志”:向往远离人嚣、幽居独处、不问世事的生活。
12.①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②首联写过尽险滩,心胸开阔,暗含“喜”;③颔联和颈联写景,江天一色,苍茫一派,鹘飞鱼腾,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④尾联写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首联“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是回顾到达夷陵之前,船过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当闯过这些险滩到达夷陵的时候,惊魂甫定、充满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此时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而且回顾来路,指点眼前,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所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
颈联摄取了江面上一组美丽奇特的画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前句中,“遥”字可见江面之宽,“掠”字可见鹰飞之迅;后句中,“腾”字状鱼之活泼,“欲凌空”,更形腾跃之势。此联与上联互相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又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诗人喜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船行出峡,一心胸为之开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但另一方面更是对故乡的渴想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自慰之感,所以不由高唱“三丈黄旗舞便风”。“黄旗”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令人惬意的。诗人这次奉诏还朝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由此可见,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
13.诗眼分别是“摇”“滴”。“摇”指“摇动”,“滴”指“滴落”。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的颔联“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意思是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首先判断哪些字用得好,一般选取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由于动词的作用,使某些诗句成为名句,这便叫“动词效应”。此句就是选取“摇”“滴”两个动词。这两句描绘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一幅画面。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得静态的景物画面有了生机和活力,是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
同时,这两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
14.①全诗的诗眼为“闲”字。
②首联由“日长”“郡僻”“昼掩门”可见其官务清闲;颔联因为官务清闲,所以借读书悟道消遣时间;颈联由诗人院中赏景直至月上,可见其生活清闲。由此可见,诗人的日常处处透着“闲”。
③但这种“闲”带给诗人的并非闲适愉悦。诗人被贬僻郡,形单影只,虽如杜甫一样仍心系家国,但空有满腔抱负无法施展。于是在道家书中寻求解脱却不得解脱,赏花饮酒欲消除苦闷却无法排遣,可见一“闲”字背后饱含其孤寂苦闷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写白天变长了,黄昏前的时光怎么打发呢?偏僻的州郡里,官衙闲寂,尽日掩门。颔联写翻开杜甫的集子,在诗的世界里徜徉,从老子的《道德经》中窥见道的本原,因为官务清闲,所以借读书悟道消遣时间。颈联写北院繁花千片随风飘落,月亮升起时在东楼有美酒相伴,诗人院中赏景直至月上,可见其生活清闲。
诗人的日常处处透着“闲”。故“闲”字为全诗的诗眼。
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诗人在淳化二年(991年),因徐铉诬陷,而贬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的不满和惆怅、苦闷和孤独,“郡僻”、“昼掩门”对闲字作了进一步渲染。后面读书销愁,风抚落花、借酒消愁,更可见一“闲”字背后饱含其孤寂苦闷之情。
15.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
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
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近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用词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写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诗人自己为躲避着兵荒马乱不得不拖着生病的身体四处逃难,四处漂泊,饱受战乱漂泊之苦。
颔联,写诗人在野所见之景,所听之声。北斗星柄渐渐横斜,听画角声声凄惨萦绕,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了他沉郁、悲抑的心情,蕴含着对国事也就是战乱的深沉忧患。所以由这两联可以看出作者是为战乱和自己的漂泊而愁。
颈联,写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听浪思归,诗人身在客中,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是写漂泊思归,而又无家可归之愁,“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
尾联,前一句诗人从自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自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一身漂泊还心系朝廷,也把忧国伤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16.本诗的诗眼是“伤”字。(它为全诗奠定了悲怆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理由:①客居他乡之伤。诗人登楼望远,满眼繁花反衬诗人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多难之伤,外族入侵,战乱频仍,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灾难而伤心; ③壮志难酬之伤。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壮志难酬而伤心;④对君主任用奸佞之伤。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的历史表达对当今朝廷昏庸无道、任用奸佞的伤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由全诗来看,诗眼在首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中,为“伤”字。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因此“伤”字为全诗奠定了悲怆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客居他乡之伤。同时,诗人登楼望远,满眼繁花反衬诗人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中,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凯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以此表达国家多难之伤。
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的意思是:可叹那亡国昏君刘禅竟也有专门的祠庙!已近黄昏了,我也学习孔明,姑且作-首《梁甫吟》吧。此处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同时抒发壮志难酬之伤和对君主任用奸佞之伤。
17.同意。(1)“悲欢”之情贯穿整首诗。首联写流落异乡时接连生子,悲喜交加;颔联写“悲”,说自己头发已白,青春不再;颈联写“喜”,儿子有可能读书成才,支撑门户,看到了希望;(2)尾联写“悲欢”,表达诗人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既表达了诗人晚年得子的幸福,也抒发了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无奈与失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诗眼的能力。
此题题干问的是“诗眼”,实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问题。既是此诗的“诗眼”,也就是说这个“诗眼”能够统领全篇,而“悲欢”是诗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考生只需要分析每一联中所蕴含的“悲”“欢”之情,即可以确定“悲欢”是否是“诗眼”。
首先明确观点:同意。
首联“异乡流落频生子”为叙事,交代了落异乡时接连生子生活现实,表达了此刻的心情是悲喜交加,“喜”承接上句老来得子,“悲”引出下文内容和情感;
颔联“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写悲,说自己头发已白,青春不再,其中含喜,毕竟后继有人;
颈联“未知门户谁堪主”写“喜”,看到儿子有可能读书成才,支撑门户,看到了希望,倍感欣慰;
尾联“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写“悲欢”,“幸”的是“暮年方有后”,老来得子;“对却沾巾”“悲”的是生活之忧,抒发了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无奈与失望。
“悲欢”之情贯穿整首诗,为全诗的“诗眼”。
18.①“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②“聊”字是“姑且”的意思,诗人被贬后所处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聊”字还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尾联“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意思是,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分析“付”“聊”二字的妙处,指出字义,结合诗句的意思,再分析字中包含的情感。
机心:机变诡诈之心。付:付予,交付。当路:担任重要官职,掌握政权。此处指当权的人。“付”字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
聊:姑且。适:往、去、到。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19.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词中作者写到“儿童偷把长竿”,描写了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梨、枣的情景。“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的样子。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而作者则是“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作者是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嘱咐别人不要吓到这些偷打梨枣的儿童,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此处词人表现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
20.①飞”字写出了水色的闪耀,雾气的漂流;“低”字写出了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的美景;
②这两句写出了夜色中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的景象,用“飞”与“低”把静景写活,使作者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更加美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漂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前句的“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使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