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建湖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建湖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5 12:5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建湖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狭隘/谥号 诧异/叱咤 舟楫/作揖 六艺经传/师道流传
B.召唤/招呼 跬步/鲑鱼 驽马/奴仆 贻笑大方/百战不殆
C.句读/读书 炫耀/绚丽 刹那/刹车 间不容发/挑拨离间
D.骐骥/羽翼 戕害/杀戮 狙击/阻止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l)??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________。
(2)??因此企业质量体系要适应企业的发展,要创新,要发展,要及时改进有关的要素,不能____________。
(3) 吾观刘琦过於酒色,__________,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三国演义52》)
A.半途而废 抱残守缺 不可救药
B.半途而废 墨守成规 病入膏肓
C.浅尝辄止 墨守成规 病入膏肓
D.浅尝辄止 抱残守缺 不可救药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社会竞争越越激烈,人的心理压力也越越大,有相当部分高血压病的产生就是由于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诱发的。
B.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初见成效。
C.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
D.为杜绝以讨要工资为由的闹事事件不再发生,南京市信访局在及时解决问题后,促成相关部门出台了一条保障民工权益的新政策。
4.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3分) ( )
A.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5.根据下面材料,概括雾与霾的相同点。要求:答案不超过16个字。(3分)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缥缈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 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雾与霾的相同点: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
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引谨为长流参军???????????????? 引:举荐
B.请诣阙披露腹心???????????????? 诣:到……去
C.密访于谨?????????????????????? 访 咨询
D.夙蒙丞相殊眷?????????????????? 夙:早上
7.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于谨 “勇毅”的一组是(3分) ( )
①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②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
③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④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⑤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⑥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读过一些经典史籍,尤其好读《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袭击,于是他与广阳王共同制定了伏击的计策。
C.于谨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后,主动投案,并为广阳王倾吐苦衷,平息了灵太后的怒气,自己也免于处罚。
D.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宇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3分)
?????????????? ▲????? ???????? ? ▲??????? ?
(2)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4分)
?????????????? ▲???????????????? ??? ▲??????? ?
(3)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3分)
?????????????? ▲??????????????????????? ▲??????? ?
三、古诗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4分)
?????????????? ▲????? ???????? ? ▲??????? ???
(2)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分)
?????????????? ▲????? ???????? ▲???????
(3)最后一句在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师说》)
(5)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6) ,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故 乡
沈天鸿
①我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进入眼帘的人和事物,都因与我上一次保存在记忆里的印象有了一段距离而显得遥远,这使我有些恍惚,他们同我打招呼,说话的声音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通过一根电话线传,细小而飘忽。我的神情可能因此有些怪怪的,因为他们总是很注意地看我一眼或几眼,然后才匆匆走开。
②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变老了吗?我凝视着他们的脸或背影,看见时光之手不停地在他们身上抚摸——时光之手没有光,它投下的是阴影,正是这种抚摸使阴影进入生命,使生命逐渐失去光泽。但他们对此显然毫无知觉,因为时间的长度还不够,距我上次回才几个月而已。而且,人总是很难看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我也同样如此。
③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带着傍山依水的故乡特有的那种我熟悉的气息。这唤起了蕴藏在我心中的亲切感,但仍然有些不对头,它吹在我身上产生的感觉总是夹杂着陌生与疏远。因为太熟悉了才陌生?似乎是这样,如果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故乡而是异地,我不会觉察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本就是陌生的地方或者事物,足以制止陌生感觉的产生——异地本就是陌生的,有何陌生可言?
④不变的是生活,不仅与我上一次回时相比毫无变化,与我许多年前回也毫无本质的不同。更换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甚至连那些长在田中的水稻,地里的玉米黄豆,也如同不曾更换——它们与十年五十年或者数百年前有什么不同?而人虽然更换了,劳作的姿势以及身影,却不曾更换了。比如说我现在看见的那个剥玉米的老女人的姿势和神情,她投在下午的地上,鸡鸭在上面跑跑去,甚至很从容地将屎尿遗在其中的那个影子,与在她之前生活过、剥过玉米的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玉米在她手上缓慢地旋转着,一柱金光从逐渐被剥开的包皮中长出,最后完全赤裸,像是被什么用牙齿细细地很小心地咬过,留下了极规则的牙痕。那是谁咬的呢?反正不会是人。也许是时间?很可能是的,人所食用的,都是已经被时间咀嚼过之物,只是人很少意识到罢了。现在,秋天下午的阳光很温和地照耀在那根玉米上,玉米迸出的光更强烈了,照亮了那女人低着的脸,有些像波动的水光一样在那女人脸上闪烁,使那张憔悴而且苍老的脸竟然颇为光彩起。我有些惊讶,仔细想想,这并不完全是因为那金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女人安详从容的神情。
⑤一个剥玉米,睡下去就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醒的乡村老妇也能如此从容。
⑥她此刻的眼里除了玉米,还能看见什么?
⑦她看见我了,或者说是感觉到有个人走到她面前了,她本能地抬起头,看见这个走过的人是我,她笑了一下,算是招呼,顺手将脚边那些剥下的枯萎的玉米包皮拢了拢,又低下头一如既往地剥她的玉米。
⑧我有点惭愧,在故乡,我只是个闲人。
⑨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万里无云,阳光将天空的深蓝淡成了浅浅的瓦蓝,风在天空中吹着,但看不到天空有被风吹动的迹象,也看不到流逝的时间在它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⑩我的心情忽然轻松起,我认出了故乡——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 (选自2012年1月《散文》)
12.文章第④节的两个问句,在文章内容表达上有何效果?(4分)
▲ ▲
▲ ▲
13.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写“剥玉米的老女人”?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 ▲
▲ ▲
14.文章第⑨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 ▲
15.探究文章结尾“我认出了故乡——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一句中两个加点“故乡”的意蕴。(6分)
▲ ▲
▲ ▲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国商张謇
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 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 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 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謇的“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了哪些内容?(6分)
▲ ▲
▲ ▲
17.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说有哪些艰难?(6分)
▲ ▲
▲ ▲
18.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国商”的原因有哪些?(6分)
▲ ▲
▲ ▲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参考译文】
于谨字思敬,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读过一点经史书籍,尤其爱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看到他,赞叹说:“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推荐王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礼遇。当时魏末动乱,群盗蜂拥而起,于谨想要不动用武力,就达到平定他们的目的。于谨就单骑进入贼兵当中,向他们宣示恩信。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多户人家都服罪归附,相随着往南迁徙。广阳王和于谨去折敷岭迎接他们。于谨说:“拔陵的兵众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归附,一定会拦击。他如果先占据了险要,就难和他争胜。如果用乜列河等人引诱他,然后我们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败他。”广阳王听从了这个计策。拔陵果然前拦击,于谨的伏兵冲出,贼兵就此大败。
孝昌元年,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适逢章武王元融被鲜于修礼杀害,于是广阳王在中山驻军。侍中元晏告诉灵太后说:? “广阳王徘徊不前,坐观待变图谋不轨。又有个叫于谨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谋划者。在战乱之际,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灵太后下诏命在尚书省张贴告示,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答应予以重赏。于谨听说后,请求亲自到朝廷投案,表白真心。广阳王答应了他。于谨就到布告下说:“我知道这个人。”众人都问他。于谨说:“我就是。”有关官吏得知后上报。灵太后引见于谨,十分恼怒。于谨详细地诉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灵太后灵太后的怒意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于谨自认为长期掌握权势,地位声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愿保住悠闲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骏马和所穿的铠甲等献上。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就说:“如今大奸之人还没有平定,您怎么能就这样独善其身呢?”就没有接受。
到太祖去世时,孝闵帝还幼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了太祖的临终遗托,但名望地位向低下,各位王公大臣们都图谋执掌朝政。宇文护很是担忧,私下咨询于谨。于谨说:“我向蒙受丞相的特别关怀,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以死相争。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议。于谨说:“中山公受到太祖临终的委托,军国大事,理所当然应该归他掌理。”说的时候言语神色严厉,众人都被震惊了。于谨对宇文护说:“您如果统理军国大事,那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于是向宇文护跪拜了两次。王公大臣们受到于谨的逼迫,也跟着跪拜了两次,因此大家的意见才确定下。
保定二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允许。到晋公宇文护出兵东进讨伐,仍请求他一同前往,在军事战略上请教他。天和三年,于谨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六岁。武帝亲自前往吊唁,加授太师、雍州刺史,谥号为文。
于谨为人有智谋、勇敢坚毅,善于为主上效力。他的名望地位虽然很高,但他更加谦让。朝廷凡是有军国大事,大多由于谨决断。于谨也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力,所以在功臣当中,特别受到委用信任。
三、古诗鉴赏(10分)
10、①“猿啼”以声音渲染凄清氛围(1分);“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1分);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分)
②两个“自”字,把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在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1分)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1分)
③写法:以景结情(1分),寓情于景(1分)。
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1分)。
“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七、作文(70分)
19.参照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分等赋分。具体细则另订。
附写作指导
整体构思着眼于“小” 着眼于“真”。可以从小处切入,深处挖掘。
1. 妈妈的呼唤(口头禅、叮咛、叹息声、鼾声、咳嗽声、乳名、昵称等)
2. 一首动人的乐曲(钢琴曲、二胡、笛声、记忆相联的歌曲、励志歌曲等)
3. 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细节(爷爷的自行车铃声、电话铃声、校园的钟声、闹钟的嘀哒声、 收废品的呟喝声、晚归的脚步声等)
4. 自然的声音: 绿草生长的喜悦,花开的声音;风起的问候,雪花的碎语;燕子泥喃, 蟋蟀的弹唱,小麦拔节的和鸣…… ……
5. 特殊的声音(1)倒记时声音:比赛场地,工程现场,发射现场等。
(2) “我宣布” :开国大典,申奥成功,天宫飞天,颁奖典礼等。
(3)远去的声音,哑巴兄弟的咿呀声等。 (4)自己的心跳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