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7 10: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所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
所属模块
必修1
单元专题
第4单元第十六课
设计主题
抗日战争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根据“课标”在课程性质上的定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本课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将其设计思路如下:创设一个情景——东京审判;搭建一个舞台——国际审判法庭;提出一个诉求——1937--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培养一种情操——理性爱国
2.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学习了历史,并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开卷考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并深入对知识点的教学。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展开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探讨。但是,他们刚刚进入高中,在历史知识储备方面相对比较匮乏,历史素养也还不够,因此在理性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老师的引导!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地位
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8个课时的内容。其中,《抗日战争》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全民族抗战并取得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有以下教学内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根据前面确定的整体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整理资料、观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景——东京审判,搭建一个舞台——国际审判法庭,学生在这个国际审判法庭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既可以以原告中国的身份对日本进行控诉,列举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也可以以原告证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的身份证明日本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适当点拨,教育他们要理性爱国!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
难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4.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比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史实,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了解日军在中国犯下的侵略罪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对整个历史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国难当头之际,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 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有效教育原则,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6.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中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陪审团(审判长——老师)。指导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利用网络和相关课程资源分别搜集中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1931年——1945年)的相关图片、资料、影视信息,并通过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与老师和本组代表交流、探讨。老师和各小组代表整理学生搜集的资料和观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片:东京审判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东京审判的现场,大家现在分别就坐于中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陪审团(审判长——老师)的席位,原告中国,原告证人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被告是日本,亲身感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播放幻灯片:国际审判法庭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情景,将学生带入这个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
讲授新课:
原告中国在国际审判法庭上提出诉讼请求:1937--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
审判长:原告,你来陈述日本侵略中国的动机是什么?
原告:
历史原因:日本建立了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制定侵略中国的政策;
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加剧了日本侵略的野心,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有利时机:中国国内出现国共对峙的局势,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原告的方式,让学生调动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搜集的资料进行问题探究,从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现实原因、有利时机等多个角度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判长:原告,日本在正式全面侵华之前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都有哪些重大事件?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
1932年,日本侵略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5年,日本为侵占中国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宛平城内搜查,遭到拒绝后随即攻占宛平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原告的方式,从书上寻找答案,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学生从中感受到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
原告:面对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原告证人一中国国民党:抗战初期,开辟了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
原告证人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日军据点近三千个。
平型关大捷:是中共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相配合的最好证明。
原告证人三---英、美、缅:除了境内作战,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与英美军队一起,击败侵缅日军。
审判长: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舰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密苏里”号举行投降签字仪式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原告证人的方式,从书上和搜集的资料寻找答案,强化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学生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个政党,某支国际力量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作用的功劳!
原告控诉:日军侵占中国领土后,在所到之处都犯下了滔天罪行。
 
 
尸籍相枕的中国人
 
被日军惨杀的中国人的头颅
 
日军在徐州会战中将被俘的中国军人刺死。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印有日本军方“不许可”发表字样)
 
日军“扫荡”后被毁的潘家峪 被辱的中国妇女
 
日本七三一细菌部队 1942年日军在冀中地区
用毒气弹杀死的中国儿童
审判长:作为陪审团中的一员,听完整个原告方的控诉,你会怎样判定日军的侵华行动和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动?
终审判决书:
这场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正义的、反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大量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日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判定日军的侵华行动和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动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事件的能力,还可以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后反思,面向未来:
回到今天,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是为了让大家记住历史,创造历史,而不是去延续仇恨,让历史悲剧重演!例如在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2008年胡锦涛访问日本。但是,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侵略中国的事实,例如“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在他们认为是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进逼,甚至只字不提关东军的精心策划;对南京大屠杀,他们则直接否定其真实性。同时,他们的首相还去参拜靖国神社,这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东亚人民的不满。所以,在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和核辐射时,天涯社区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那不是地震,那是南京城三十万的野鬼在颤抖!那不是海啸,那是东三省孤魂的咆哮。 那更不是核辐射,那是731后代找着了根! 你们祈什么福?他们有靖国神社罩着呢! 你们捐什么款?甲午战争的赔款都还没花完!你们救什么助?他们钓鱼岛都有能力布防!!
面对以上事实,你做何感想?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本课所学知识,以“正视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给日本灾区福岛××高中学生写一封信,并附以下具体要求:
1、向日本中学生表示关切和慰问。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热爱和平的心愿。
3、注意将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时政,形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会理性地看待当前和未来的两国关系。
课堂板书: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一)、原因
(二)、过程
二、全民族的抗战
(一)、中国国民党
(二)、中国共产党
三、日军的滔天罪行
四、抗战的胜利
7. 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立意:
近几年高考题比较重视对历史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对思维层次的要求明显加强,因此本课主要采用方法立意进行教学,如实践学习法(情景模拟)、观察学习法(历史照片等)、思辨学习法(理性爱国)等来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构思:
创设一个情景——东京审判;搭建一个舞台——国际审判法庭;提出一个诉求——1937--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培养一种情操——理性爱国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一个控诉者的身份来简述这段历史,能更好的使学生记住中国抗战的血泪历史;给予学生一个审判者的身份,能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并能够以史为鉴,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达到了爱国教育的目的,但对于学生如何理性爱国方面的教学引导显得不够简洁。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学生对社会时政的关注度不够;搜集、筛选的资料不够典型;老师的引导不够合理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
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政;课前指导学生认真准备,通过合作探究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老师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