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1 22: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 据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间比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推考出的商朝建立时间早250~500年,从而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二里头文化二期的考古发现(  )
A. 实证了早期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B. 结束了学界对夏商分期的争论
C. 表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更为可信 D. 找到了尧舜禹传说真实的证据
2.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表所示:“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1-10级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11-20级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A. 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 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 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 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3.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以下对该史料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A. 描述的是“贞观之治”的局面 B. 肇端于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
C. 得益于“惩亡秦孤立之败” D. 汉武帝的建树为之奠基
4. 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三国时期的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将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东吴的屯田(  )
A.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C.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5. 如图为中国古代文献中“仁”“礼”词汇出现频率变化图。对隋唐时期“仁”的频率变化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 道教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地位 B. 国家统一需要强化思想控制
C.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 社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交流
6. 据史书记载,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表明,宋代()
A. 门第观念淡化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南北分卷维护稳定 D.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7. 如图为南宋马远的传世名作《山径春行图》,画面中闲适恬静的气氛,“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意趣跃然纸上,是文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理学影响绘画创作 B.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 士人阶层追求写实 D. 山水画成为主流
8. 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口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 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 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 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 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9. 如图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B.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C. 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D. 宗教观念影响文学
10. 清雍正时期,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关于其职能,《清史稿》中记载道“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
A. 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 保障了西北军务的需要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使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11. 恩格斯在评价中国近代某场战争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可以为之佐证的是(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三元里英勇抗击英法联军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
C.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 甲午中日战争爱国官兵英勇表现壮烈牺牲
12.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指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发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了洋务派的主要主张,该主张为(  )
A. 中学为内,西学为外 B. 名教为本,辅于西学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中学治心,西学治事
13. 中国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如果违反将处死刑;中国各省官员需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即革职。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 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旨在(  )
A. 实行三权分立 B. 限制总统权力 C. 规定主权在民 D. 保障自由平等
15. 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总额为117434500元。这一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 洋务派民用企业的诱导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 D. 西方列强因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16. 北京大学学生领袖许德珩参加学生运动被捕,狱中有感而发,作诗云“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此学生运动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护国运动 D.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17. 1936年10月,我国西北某地文庙举行了庆祝会师联欢大会。在会上,朱德宣读了党中央从陕北发来的贺电《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这一“西北某地”最有可能是(  )
A. 贵州遵义 B. 陕北延安 C. 甘肃会宁 D. 陕北吴起镇
18.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6000余人涌上街头,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此举,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响应,促进了(  )
A.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9. 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南下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西迁至昆明,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事是由于(  )
A.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 B. 平衡西南教育 C. 国民政府学制改革 D. 国共十年对峙
20. 邓小平同志曾说道,“我们前进了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着武汉、南京、上海,扩大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新解放区。这是个真正的胜利,前进一千里的意义就在这里。”这一战事是指(  )
A. 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淮海战役
21.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22. 如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23. 1964年,有一份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不安,其中写道:“仅全国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为此,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 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
C. 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D. 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24.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对外开放,创建经济特区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进行城市国企改革综合试点
25. 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下列属于“主导参与”的表现有(  )
A. 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B.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D.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宋代)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
——摘编自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央集权变化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产生的动因。
27.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立新中国,28年间,党召开了一次次重要会议。这些会议作出的决策,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推动了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下图片是部分重要会议的会址,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任选一处会址,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用以下开头续写解说词。
(说明:可从图中任选一处会址,也可自选一处会址,介绍中共相关会议。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开头: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会址,该会址位于省(直辖市)。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间比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推考出的商朝建立时间早250~500年,从而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文化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证明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A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尧舜禹的存在,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里头文化,要求学生结合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里头文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表格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所示为二十等爵制的爵级,人们可根据军功的大小获得不同级别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阶级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
二十等爵制相当于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属于基层控制机制,故排除B项;
二十等爵制所确定的是政治地位,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C项;
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材料中的“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是指汉初统治者对施政方针进行重大调整,并长期奉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经过五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不仅经济恢复和发展,而且“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故B正确;
材料说的是汉朝,而“贞观之治”出现于唐朝,故排除A;
得益于“惩亡秦孤立之败”指的是郡国并行制度,不是“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故排除C;
汉武帝的建树建立在“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和“移风易俗”的基础上,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考生需要结合汉初的统治政策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A
【解析】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在南方大力推行屯田,促进了南方土地的开发,为江南地区开发创造了条件,A符合题干的要求;
东吴的屯田没有奠定国家统一的基础,B排除;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三国东吴的屯田没有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C排除;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加深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屯田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下图为中国古代文献中‘仁’‘礼’词汇出现频率变化图。”可见隋唐时期,古代文献中“仁”字的出现频率大幅度下降,“礼”字相较于春秋至魏晋时期,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A项正确;
材料主旨信息是隋唐时期,道教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地位,与加强思想控制无关,排除B项;
从材料中的表格信息无法得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交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材料“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正确;
ABC均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材料画作的特点是诗画结合,且注重表达“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结合材料时间南宋和理学的影响可知A正确;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的是世俗画的发展,排除B;
材料画作注重表达意境而非写实,排除C;
材料不属于山水画,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辽金对峙时期……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知,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华文化,C项正确;
辽金自称“中国”与生活习俗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与区域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项;
材料无法证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本题考查的是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题干“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说明市民文化发展,反抗意识和自由意识在发展,而这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形象变化并不能反映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南宋和明代均有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
正统思想在宋代和明代均为儒家思想,排除C项;
题干并非体现宗教观念对文学的影响,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承旨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使得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有效防止”的说法绝对化,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军机处设立是为了保障西北军委的需要,而且“保障了”的说法绝对化,故B项错误;
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属于君主专制的范畴,与中央和地方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结合军机处的职权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军机处设立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可知,恩格斯评价的战争中有着人民参与的战争,且是对外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到之处,都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天津、烟台、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抵抗英法联军,B项正确;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英勇抗击的是英军,不是英法联军,排除A项;
太平天国运动为农民战争,斗争矛头清政府,不符合“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的表述,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战争,而甲午中日战争爱国官兵属于政府层面,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可知为中体西用,C项正确;
中学为内,西学为外只是张之洞主张的一部分,比较片面,排除A项;
名教为本,辅于西学指符合冯桂芬的主张,片面,排除B项;
中学治心,西学治事只符合张之洞主张的一部分,片面,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如果违反将处死刑;中国各省官员需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即革职。”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条约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A.材料看不出实行三权分立。
B.从材料可以看出国务员对总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规定是为了限制总统的权力。
C.材料中的具体规定没有体现出主权在民的特点。
D.材料的措施主要是防止总统专权保障民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剥削,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黄金时期,D项正确;
洋务运动随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破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北京大学”、“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时期,并未火烧赵家楼,故A项错误;
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反对美军暴行的爱国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北京大学”、“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结合五四运动的过程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过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1936年10月,我国西北某地文庙举行了庆祝会师联欢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会宁实现胜利大会师,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所以材料中的“西北某地”应为甘肃会宁,C项正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排除A项;
红军长征的会师地在甘肃会宁,不在陕北延安,排除B项;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落户“陕北”,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6000余人涌上街头,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故D项正确;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故A项错误;
西安事变的时间是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时间是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救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一二.九运动的概况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全面抗战爆发后,高校西迁,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A项正确;
当时处于全面抗战时期,并不是为了平衡西南教育,排除B项;
材料强调大学西迁,不属于学制改革,排除C项;
1927-1936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推进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武汉和南京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表现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
2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A项正确;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B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剥削制度,为工业化准备条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1954年,《一辈子第一回》中老人的选民证等国画中的信息,共同指向1954年第一届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创作背景是人大制度的建立,故B正确;
农业合作化开始是在1953年,排除A;
C与题无关,排除;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当时工业建设区域分布不平衡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应对苏联的威胁,我国开展三线建设,D项正确。
1957年提前完成一五计划,排除A项;
1958年大跃进,排除B项;
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但是四个现代化与题干中的问题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24.【答案】C
【解析】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认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为C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于1980年创建经济特区,排除B项;
198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
故选:C。
2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中国倡导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体现了中国主导参与的过程,故C正确。
A是被动参与,排除;
B是主动参与,排除;
D是主动参与,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情况。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主导参与。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措施:路设“四监司”互相牵制;以中央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
【小题2】趋势:中央权威下降,地方势力扩张。动因:固有的满汉矛盾;西方列强的侵略;八旗军的腐朽和地方起义不断;地方势力(督抚、买办)实力的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第一问要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特点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7.【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根据材料的设问信息“任选一处会址,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用以下开头续写解说词。”并结合材料中的图示信息有上海一大会址、湖北汉口的八七会议会址、贵州遵义的遵义会议会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并结合所学,可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影响等角度展开阐述。可结合中共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行解说,例如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民主革命时期的性质、任务、动力、对象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例如中共三大,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例如八七会议,1927年,内容:纠正、确定、决定,给党指明了新的出路。八七会议在危急关头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例如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结束、确立、标志、转折。会议及时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例如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例如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49年3月,内容:确定总任务,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故答案为:
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会址是遵义会议,该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