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课件(13张) 2023-2024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课件(13张) 2023-2024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2 06:2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生命的绝唱
虞美人
(一)词
隋唐 固定 长调 李清照
(二)词牌名
一江春水 生离死别、悲歌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南唐后主
(四)板书设计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雕栏玉砌
虚写:往事,故国,朱颜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为什么而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五)默写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8.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三、合作学习
1.D
2.“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是虚写,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像。作者将“雕栏玉砌”与“小楼”对照着写,以虚衬实,抒发词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悲哀。
3.C
4.①对比。“雕栏玉砌”还在与“朱颜改”形成对比,突出了时间流逝。②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是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答,一问一答中表现了作者沦为阶下囚的追思和痛苦。③比喻。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表现了愁之多,愁之绵绵不绝。
5.C
6.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作者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四、教考融合
1.D
2.①伤逝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国家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写出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纷纷散去,作者凄然面对烟草低迷之景,虽未直言,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危殆,美人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由此体现了哀怨之情。
3.BE
4.白词借景抒情,借春天的美景抒发自己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热爱思念之情。李词以乐景衬哀情,梦中的故国春色越美,越衬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
5.A
6.李煜的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在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中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而蒋捷的词则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7.B
8.(1)《涉江采芙蓉》前四句写实,从女子的角度写她采集荷花和芳草,然后写她心理的变化,思念远方的男子;五、六句由女子的思念转而从男子的角度写,描写他遥望家乡、孤单愁苦。这是虚写,是女子的想象;诗歌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2)《虞美人》由“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美好而又令人伤感的现实意象,引出“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等虚幻已逝之事物,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思和郁郁忧愤。
9.D
10.手法:①两词都用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虞美人》借眼前的春花秋月与回忆中明月下故国的美好表达自己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以如钩的月,寂寞的梧桐和深深的庭院表达自己远离故国的愁绪。②两词都用到了比喻手法。《虞美人》用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比喻自己绵绵不绝的愁绪,写出愁之多之广;而《相见欢》则把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写出愁绪的复杂。愁绪的特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