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一)
第一学习主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中央电视台每年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评选,你认为183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应是 (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关天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点“1839年”,分析四位人物,A邓世昌是在1894年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英雄,B林则徐在1839年领导虎门销烟,C左宗棠在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D关天培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抗击英军。
2.英国人安德鲁·翰德森说:“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
C.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
D.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3.“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这份条约”中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内容是 (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台湾给日本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由此可以判定题干中“这份条约”指的是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赔了夫人,又折兵”不算,还搭上了许多银子,最主要的是让人家割走了中国近代第一块土地 ( )
A.九龙司 B.澳门
C.台湾 D.香港岛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中国近代第一块土地”可判断是香港岛。
5.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其中“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 (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中法战争期间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列强曾攻入北京的侵华战争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题意可判断这里的“一劫”指第二次鸦片战争。
6.(2013·新疆中考)法国作家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信中谴责的暴行是 ( )
A.英国军队侵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军队旅顺大屠杀
D.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题干中的“夏宫”指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了圆明园。
7.俄国对华侵略的最大特点就是侵吞中国领土。其中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尼布楚条约》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瑷珲条约》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8.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争之歌。但它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即 ( )
A.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B.中央与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D.满汉地主阶级勾结镇压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太平天国运动遭到清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镇压,以失败而告终,故C符合题意。
9.新疆以广阔美丽富饶而著称,19世纪后半期,两个殖民强盗却对这里虎视眈眈,他们是 ( )
A.英法 B.美俄 C.英俄 D.美法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新疆是中国西部的门户,19世纪后半期,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10.(2013·荆州中考)1878年,西方报纸评论:“今观中国之恢复回部(指新疆),足令吾欧人一清醒也。”与材料中的成果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左宗棠大败阿古柏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邓世昌黄海撞日舰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1878”“中国之恢复回部(指新疆)”可知选A。钦差大臣左宗棠进军新疆后,大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1.我国各族人民自古就有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传统。19世纪70年代发生在新疆的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件是 ( )
A.土尔扈特万里回归祖国
B.中国军民取得驱逐阿古柏战争的胜利
C.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D.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信息“19世纪70年代”可知该事件应该属于中国近代史,A、C都属于中国古代史,收回伊犁是在19世纪80年代,故答案选B。
12.如果要在《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一书中迅速找到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你应该查找下列哪一目录的内容( )
A.1871:伊犁记 B.1894:甲午记
C.1900:庚子记 D.1901:辛丑记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新疆危机严重;1876-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同时以武力作后盾,通过谈判最终收回伊犁。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并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结合史实知道,这些内容均与左宗棠无关。故本题选A。
13.1894年9月30日英国《泰晤士报》社论:“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的种种神话已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材料中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中“1894年”是解题的关键,依此可判定“这次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14.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是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面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带领官兵英勇作战,指挥军舰冲向日舰。
15.在近代某条约的第6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装运进口。”此条约应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C。从条约内容可判断日本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而这项特权是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的。故选C项。
16.(2014·南昌模拟)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
【解析】选D。《南京条约》的内容包括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和协定关税;《马关条约》的内容包括割地、赔款、增辟通商口岸和开设工厂。可见,《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17.右图为金满楼所著的《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书中梳理庚子年的历史,展现百年前义和团兴亡。你认为下列情节不会在书中出现的是 ( )
A.义和团杀教士,烧教堂
B.设立拳厂、神坛,进行练拳习武活动
C.盛行于广东一带,打出“扶清灭洋”口号
D.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歼敌500多人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故C为错误说法。
18.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圆明园被毁坏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日军在旅顺的暴行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入侵北京,符合题意的是C项。
19.(2013·湖州中考)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期间,因国际局势变化,中国于1917年和1937年分别停止了对德国和日本的赔款。该条约的签订使 ( )
①中国再次被迫割让了大片领土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辛丑条约》中没有割让土地,排除①,《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排除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③④正确,选D。
20.张华同学在整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单元的学习内容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B.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唯一方式是发动侵略战争
C.清政府一步步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从未停止
【解析】选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除发动战争外,还有倾销商品、开设银行、开设工厂、划分租界和势力范围等多种方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5分,共50分)
2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名长留史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林则徐被称为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2分)
(2)1860年8月,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在上海青浦重创了谁指挥的洋枪队?(2分)
(3)左宗棠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4)材料二中的“公”是指谁?(2分)他是在哪一场战役中壮烈殉国的?(2分)
(5)我们应该学习这三位人物什么样的精神?(2分)
【解析】第(1)、(2)、(3)、(4)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第(5)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其主要事迹作出客观分析,只要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即可。
答案:(1)禁烟运动。
(2)华尔。
(3)收复新疆。1884年设新疆行省。
(4)邓世昌。黄海大战。
(5)学习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 100万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
(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两个条约的相似之处。(不得照抄材料)(3分)
(3)材料三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爱国人士,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救国方案?(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分析及归纳的能力。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中的材料直接源自教材,回忆所学知识便可完成解答。第(2)题需要对材料一、二进行比较、分析,材料一包含“开放通商口岸”“赔款”“割地”“协商关税”等四方面内容,材料二包括“割地”“赔款”“设厂”“开放通商口岸”等四方面内容,这样,二者的相似之处便一目了然了。第(3)题可依据当时中国局势、中国战败原因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2)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3)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大力发展工业;争取民族独立。
23.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ession Poin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 如图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东面之线,系崇文门大街,图上十、十一、十二等字;北面图上系五、六、七、八、九、十等字之线,西面图上系一、二、三、四、五等字之线;南面图上系十二、一等字之线,此线循城墙南址随城垛而画。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军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2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2分)
(2)材料二遗迹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经历的哪次惨痛的遭遇?(1分)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1分)材料中所说的地方在北京的哪条胡同?(1分)根据条款,列强在这条胡同里取得了哪些特权?(2分)
(4)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史料,找到相关知识的链接点。材料一由“香港的水坑口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可判断与鸦片战争有关。材料二中的图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后留下的残破景象。材料三由“使馆境界”“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可联想到《辛丑条约》的内容,据以上分析,链接教材基础知识直接回答第(1)、(2)、(3)题即可。第(4)题属开放性试题,归纳三则材料,都反映了外来国家的侵略,其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落后,从而使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
答案:(1)“胜利”是指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依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辛丑条约》。北京东交民巷。外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并允许驻兵保护。
(4)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西方殖民者凶残、野蛮;清政府腐败无能等。(言之有理即可)
24.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过哪些主要的侵略战争?(3分)指出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2分)
(2)在侵略者的炮口震撼下,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最终使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一条约的哪一条款?(4分)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抗争,请各写一例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史实,并说说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作用。(4分)为了牢记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近代史上中国战败的原因。你认为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查阅哪些历史资料来分析这一问题。(要求答出两种以上)(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题干、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第(1)题的限定条件有二,一是时间、二是侵略战争。据此链接教材,符合限定条件的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是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教材对战争影响的讲解回答第(1)题的第二问即可。分析第(2)题,解答的关键是首先判断“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的三大条约分别是什么条约,结合教材所学可以直接判断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一条约的内容回答第(2)题的第二问。第(3)题的第一问整合战争中涌现出的英勇抗争的事例即可;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体现抗争的任何形式的资料即可。
答案:(1)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影响: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别是:《南京条约》的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的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辛丑条约》的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3)史实: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虎门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
作用:沉重打击了列强或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意思相近即可)资料:书籍、图片、地图、文物、档案、网络资料、口述的历史、传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