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八上 期末综合检测(A)(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历史八上 期末综合检测(A)(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7 15: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综合检测(A)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3·重庆中考)《天朝的崩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下列历史题材的影片,主要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的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3.“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所述史实在同一条约中的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可以得知与《马关条约》有关,A项是《马关条约》中的内容,B、C、D三项分别是《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中的内容。
4.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辛丑条约》中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5.下面是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使用的图片。由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识图归纳能力。“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抵抗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沉重打击了沙俄支持下的阿古柏政权,从沙俄手中收回伊犁,表明了对外国侵略的反抗。“圆明园残迹图”反映了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签约油画”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故综合四幅图片可知,研究的主题是B。
6.某同学制作了下面图示。根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A。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部分官员为解除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7.请你为下列这组图片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主题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反抗侵略 B.近代探索
C.民族复兴 D.衰落晚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图片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均属于近代化探索。
8.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其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能力。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尊孔复古的思想,以陈独秀为首的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向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进攻。故选D。
9.李明同学搜集了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并从里面获知了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一条。它是 (  )
A.还我青岛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和约签字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中,“外争国权”反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一面,“内惩国贼”反映了反对封建主义的一面。其他口号都不能全面反映这一性质。
10.右图是一幅反映中国革命影片的宣传海报,你认为以下选项中最符合这一片名的历史事件是 (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五四爱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1. 1921—1949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一大召开   B.遵义会议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中共七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分析能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12.烟标,俗称烟盒皮,其图文精美,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繁多,蕴藏着历史变迁的丰富信息。它与邮票、火花并称为“世界三大平面收藏”。某次烟标展览会上展出了如下精品,你认为其主题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锦绣山河 B.长征精神
C.抗日烽火 D.迎接黎明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烟标中“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岷山”,都是长征途中经过的地方,故B项符合题意。
13.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日报》登载了一则重要新闻,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该新闻报道的事件应是 (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平型关大捷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的“1936年12月”“张杨……对蒋兵谏”可知是西安事变。
14.某同学假期参观了下列城市的著名景点,发现有一处留言不符合史实,它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图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B.图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C.图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图四: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是我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C不符合史实。
15.(2013·泰宁学业考)“对于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来说,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以下史实与这一观点有关的是 (  )
①黄海大战 ②南京大屠杀
③百团大战 ④淮海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①②③都与日本侵略中国有关,④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合题意。
16.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共的目的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中共想假和谈,真内战
B.同国民党商讨抗日合作策略
C.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础知识记忆能力。图片反映的事件是1945年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7.“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
A.重庆谈判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1947年夏,刘邓大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进攻,直插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8.如果下列图片可以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你会把它确定为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国共关系的变化
C.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D.毛泽东思想形成
【解析】选B。黄埔军校是国共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次合作的重要成果;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重庆谈判,国共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大决战是共产党对国民党发动的战略决战。四幅图反映了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对峙——谈判——对峙”这一过程。
19.晚清时期,清政府曾想自修铁路,遭到外国人嘲笑。一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他是 (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詹天佑   D.张謇
【解析】选C。1905年,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0.《马关条约》签订后,为警醒世人,严复译著了《天演论》,书中宣传的观点是 (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实业救国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民主、科学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严复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张謇提出“实业救国”;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提出民主、科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下列四位人物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
(1)上述图片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请依次写出与之有关的大事。(4分)
(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失败结束,但后人还是给予极高的评价。请用一句话说明理由。(3分)
(3)从上述四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3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近代化的探 ( http: / / www.21cnjy.com )索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内容的掌握。第(1)题图片反映的四件大事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其中,洋务运动为经济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政治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为思想文化层面。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在客观上起到的作用的理解,洋务运动虽然是一场维护封建统治的运动,并且以失败告终,但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第(3)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先学技术,再学政治制度,再在思想层面上进行探索。据此回答第(3)题。
答案:(1)依次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理由: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趋势: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逐渐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转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二 八国联军冲入北京后,纵火放炮,大肆抢劫。北京城内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成了一个“强盗世界”。
材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材料一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一条款最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的(  )(从三个选项中选一个)(2分)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劳务输出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 (2分)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3)据材料三回顾抗日战争历程,列举为国捐躯的中国将领和指挥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将领各一名。(4分)
(4)从材料一、二中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及八国联军的劫掠到材料三中抗战的胜利给你怎样的启示 (2分)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条款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第(2)、(3)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回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B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影响:签订了《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为国捐躯的将领:佟麟阁(或赵登禹、王铭章)。指挥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将领:李宗仁(或彭德怀)。(其他的符合题意也可)
(4)落后就要挨打;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回答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23.借助历史时间轴,归纳史实,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结合下列两幅历史时间轴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轴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时间轴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请根据以上示意图中的时间信息,分别给两幅历史时间轴命名。(2分)
(2)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侵华战争中曾三次攻占当时中国首都,请在时间轴上找出其中两次攻占当时首都的时间,并指出相关的侵华军队。(2分)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部分,请在时间轴上找出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和“回归”的时间,(2分)并指出“分离”和“回归”的原因。(2分)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近代国共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的真实写照。请在时间轴上找出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时期,(1分)并说明两次合作的重要历史意义。(4分)
(5)以史为鉴,振兴中华。以上史实给我们哪些历史启示 (1分)
【解析】本题以时间轴为载体,考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题,时间轴一主要是四个条约,这四个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间轴二是从1919年到194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这两个方面来入手回答。第(2)题,近代史上列强侵华战争中占领当时首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186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1900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的1937年,根据题目要求解答即可。第(3)题,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分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在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第(4)题,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在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意义即可。第(5)题,从两个时间轴的主题来回答即可。
答案:(1)时间轴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间轴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意思相近即可)
(2)1860年,英法联军;1937年,侵华日军。
(3)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4)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 ( http: / / www.21cnjy.com )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经过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5)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落后必遭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争取民族独立,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24.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他以译述赫胥黎的《天演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名声显赫,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进化论为武器,唤醒人们“自强保种”,挽救民族危亡;他被毛泽东主席评为“代表了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齐名。
(1)提出材料一观点的人物编写了一部什么书籍 (1分)此书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观点 (2分)当代中国可从这种思想中获取哪些启示 (2分)
(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 (1分)他译著的《天演论》体现了什么进步理论 (2分)这些理论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3)材料二中的“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19世纪末,这一主张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得以实践 (2分)
(4)材料一涉及的人物和材料二中的“他”有哪些共同点 (答出两点即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由材料一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可知“是书”是魏源的《海国图志》,第(1)题前两问便迎刃而解,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由译著《天演论》可判断出材料二中的“他”是严复,由此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3)(4)题。
答案:(1)《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借鉴西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借鉴西方经验,引进技术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些主张对当时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3)戊戌变法。
(4)都接触了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都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