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鸿门宴(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 鸿门宴(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2 07:0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 重点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客观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辩证的思想去分析。
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司马迁的史学观
二、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
学会客观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辩证的思想去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 治基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 路的境地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2.拓展: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22 岁揭竿而起,武力反秦。
24 岁巨鹿之战,一战封神。
27 岁西楚霸王,分封诸侯。
30 岁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1. 全文共有七段,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哪几部分?
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2 段) 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情节 的开端和发展。
第二部分(第 3 、4 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 5 、6 、7 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局与尾声。 (三)研究宴前
主要写了五件事:
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
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 化。
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
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 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三)研究宴上
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左迁”
2、室内: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 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
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4、堂上:北为帝(南面称帝),南为臣(北面称臣)画面:刘邦谢罪
“项庄舞剑”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 故事推向高潮。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描绘的这个形象?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 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土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 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樊哙(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粗中有细、忠诚) 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出场的, 说明作者善于在矛盾斗争 中刻画人物形象。
(四)研究宴后(人物性格)
项羽的性格特点:
胸无城府,缺乏远见:听完曹无伤的告密,便立即决定进攻;听完项伯的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示意,默然不应。
沽名钓誉,妇人之仁: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自大轻敌:对项伯盲目听信,对范增的话置若罔闻。
刘邦的性格特点:
机智狡诈,圆滑机警:拉拢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是诈。
能屈能伸,冷静从容: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
知人善任,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遇事冷静,当机立断: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时,他当机立断,接受张良的建议,拉拢项伯。宴会上得知是 曹无伤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回军营后“立诛杀曹无伤”。
补充:
范增——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 地。
项伯——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 但不追究,反而还“许诺”。
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刘邦诛杀。
项庄——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绕未得逞。
樊哙——沛公手下武士, 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