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戊戌变法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件?
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879年
游香港,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
开始研究西方国家进步的原因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变法改良的主张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
讲学、著书
1895年
进京参加会试
◎康有为
(1858—1927)
1893年
(一)康有为
◎《马关条约》签署场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879年
1882年
1888年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
讲学、著书
1895年
进京参加会试
联合各省1 300多名
举人齐聚松筠庵,
“公车上书”
1893年
游香港,接触西方文化
研读西方国家进步的原因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变法改良的主张
(一)康有为
◎康有为
(1858—1927)
时间
领导人
内容
影响
1895年春
(二)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等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三)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梁启超(1873—1929)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严复(1854—1921)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百日维新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一)背景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二)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二)内容
内容 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打击旧官僚,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新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军事实力增强
有利于西学传播和新式人才培养
(三)结果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所有新政措施,除开办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
◎谭嗣同殉难图
◎谭嗣同殉难图
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发生当天,梁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如何看待谭嗣同的殉难?
(四)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维新派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他们不分轻重缓急的急躁操作,使传统的顽固守旧势力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对变法进行更疯狂的阻挠,从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朱立《急于求成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材料二 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的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
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支持。
急于求成,措施过激。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四)失败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而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材料三 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在束手无策之中,便甘冒风险想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来对付慈禧太后和荣禄的武力威胁。
——李品武《中国通史》
(五)意义
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
高潮:百日维新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
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时间:1898.6.11—9.21(103天)
经过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梁启超——《时务报》(上海)
严复——《国闻报》(天津)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结果:戊戌政变,六君子遇害
意义: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