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2 07: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导入新课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旌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苏武留胡节不辱
作者介绍
班固(32-92),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被列为《文选》第一篇。
背景介绍
汉武帝即位后,对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朝初期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进行多次武力征讨,使得匈奴的军事实力大为削弱,只好远遁漠北。并也迫使匈奴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缓和的时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汉武帝“嘉其义”,于公元前100年,也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然而此去,苏武被扣长达十九年之久。
知识支架
断代史
断代史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指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书体例。其往往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并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相关叙述。
知识支架
《汉书》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共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八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十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七十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
《汉书》在文学史上也占据重要地位,其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采用“实录”精神,平实而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史学家刘知几评价《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
整体感知
廪(lǐn) 旄(máo) 於靬(wūjiān) 弋(yì) 缴(zhuó) 檠(qíng) 棫(yù)辇(niǎn) 劾(hé) 斧钺(yuè) 汤镬(huò)衿(jīn羝(dī)数(shuò) 丈人行(háng) 更(gēng)嫁纺缴(zhuó) 置煴(yūn)火 辇(niǎn)
栘(yí)中 厩(jiù)监( jiān)  且(jū)鞮(dī)
单(chán)于(yú)  缑(gōu)王 遗(wèi)单于
昆(hún)邪(yé)王 浞(zhuó)野侯 阏氏(yān zhī)
弩(nǔ) 訾(zī) 熅(yún) 旃(zhān)毛
北阙(què) 啮(niè) 旃(zhān) 徙(xǐ)
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之一,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苏武传》以叙事为主,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常用的纵式结构,以顺叙为主,脉络清晰,故事完整,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与赞美。作品精于剪裁。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但作者并未一年一年逐一叙写,而是详写了苏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可谓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善用对比是其另一特色。文章刻画了三个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从而凸显了苏武临事不惧、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高贵品格。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典型环境、典型语言、细节描写等,使苏武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理清脉络
奉命出使
因变被扣
自杀殉汉
卫律劝降
幽置大窖
苦守北海
李陵劝降
获释归汉。
文化常识
匈奴的最高首领。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例如:单于出猎。
单 于
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例如: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驸 马
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例如:匈奴与汉和亲。
和 亲
文化常识
汉代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例如: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保 宫
对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 人
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例如: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
奉 车
题目解说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汉朝出使匈奴的使者。传,传记。苏武的传是附在他父亲苏建的传后边的。《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全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回来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自第一部分。作者塑造的苏武的形象相当成功。文章不是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经过巧妙的取舍剪裁,集中笔墨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遭遇和表现,主题鲜明,形象突出。
武,字子卿。少以(   )父任,兄弟并(   )为郎。稍迁(   )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   )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   )行(   )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①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   )币(   )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①以(因为) ②并(都) ③稍(渐渐) ④迁(升迁,升任) ⑤数(屡次) ⑥窥观(窥探观察) ⑦十余辈(十几批) ⑧当(抵押) ⑨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⑩行(辈) 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置(准备,备办) 币(财物)
文本研读
(第1段)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探究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
文本研读
(第2段)方(   )欲发(   )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②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   )与副张胜相知(   ),私候(   )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   )蒙(   )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   )与常。
①方( 正要 ) ②发( 打发,派遣 ) ③没( 陷入而不能脱身 ) ④素( 一向 ) ⑤相知( 相熟识,有交情 ) ⑥候( 拜访 ) ⑦幸( 希望 ) ⑧蒙( 蒙受,得到 ) ⑨货物( 财物) 
文本研读
(第3段)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以状(   )语武。武曰:“③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①生得( 被活捉 ) ②治( 审理 ) ③发( 暴露,泄露 ) ④状( 情状,情况 ) ⑤引( 牵扯 ) ⑥即( 假使 )
文本研读
虞常谋反,牵连苏武2 - 3段: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探究2、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最核心的词是“重负国”。
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
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文本研读
(第4段)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引(   )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   )召医。凿地为坎(   ),置煴火,覆武其上,蹈(   )其背以出血。武气绝(   ),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   )归营。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①受辞( 听取供词 ) ②虽( 即使 ) ③引( 举,拿 ) ④驰( 骑马 ) ⑤坎( 坑 ) ⑥蹈( 同“搯”,叩击、拍打 ) ⑦绝( 断绝 )  ⑧息( 呼吸 ) ⑨舆( 用车载送 )
文本研读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探究3、苏武的自杀, 引起了什么反响 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
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文本研读
(第5段)⑤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   )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①当( 判处 ) ②相坐( 相连坐(治罪) ) ③拟( 比画 ) ④然( 这样 ) ⑤膏( 滋润 ) ⑥因( 通过 ) ⑦斗( 使……相斗 ) ⑧若( 你 )
文本研读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探究4、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探究5、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小结:这一段用简洁的描写,如“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文本研读
(第6段)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   )欲降之。乃幽(   )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   )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⑦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   )纺缴,檠(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
①愈益( 更加 ) ②幽( 囚禁 ) ③雨( 作动词,下 ) ④廪食( 官府发给的粮食 ) ⑤去( 同“弆”,收藏 ) ⑥杖( 作动词,执、拄 ) ⑦网( 作动词,结网 ) ⑧檠( 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 ⑨穷厄( 困顿 )
文本研读
6段:流放北海 持节牧羊 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探究6、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
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客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 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的爱国意志,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文本研读
(第7段)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不敢求(   )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   )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   )欲相待。⑧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   )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触柱折辕,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①明年( 第二年 ) ②求( 访求 )  ③素( 一向 ) ④虚心( 诚心 ) ⑤长君( 苏武的大哥苏嘉 ) ⑥除( 门与屏之间的通道 ) ⑦劾( 判决 )  ⑧祠( 祀 )  
文本研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   )矣。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   )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   )斧钺汤镬,诚(   )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⑨不幸( 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 ⑩更嫁( 改嫁 ) 女弟( 妹妹 ) 系( 拘禁,关押 ) 春秋( 年纪 ) 亡常( 没有定规 ) 夷灭( 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 )
成就( 栽培,提拔 ) 亲近( 亲近之臣 ) 蒙( 受 ) 诚( 的确 )
文本研读
(第8段)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   )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   )今日之欢,效(   )死于前!”陵见其至(   )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于天!”因泣下沾衿(   ),与武决(   )去。……
①分( 料想,断定 ) ②毕( 尽 ) ③效( 献出 ) ④至( 极,最 ) ⑤通( 达 ) ⑥沾衿( 沾湿了衣襟。衿,同“襟” ) ⑦决( 同“诀”,辞别、告别 )

文本研读
李陵劝降,不为所动7 - 8段: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探究7、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a.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b.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c.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小结: 李陵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尚未泯灭的羞恶之心被苏武的大义凛然唤醒了——“因泣下沾衿”,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
文本研读
李陵劝降,不为所动7 - 8段: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探究8、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情形有何不同?苏武在面对两者的态度上为何有差别?
参考提示:卫律劝降显得拙劣。先是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加以威胁,遭拒后,又“复举剑拟之”加以威逼,然武不为所动。威逼不成,便施利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武不屑一顾。卫律便进而逼迫“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则唾骂之。
李陵劝降苏武较文雅,他以老朋友的身份,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逼死。接着告知“太夫人已不幸”“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断绝苏武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又以切身体会言说自己始降时的感受。最后指出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可以说劝说委婉,动情至极。然而当李陵再次劝说时,苏武却以死相拒。
文本研读
李陵劝降,不为所动7 - 8段: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探究8、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情形有何不同?苏武在面对两者的态度上为何有差别?
苏武在面对两者的劝降时,态度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与对方的关系和劝降的方式有别。面对卫律这一叛国者,苏武憎恨至极,加之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始终以强硬的姿态抵抗。而李陵虽已投降,但原与苏武“俱为侍中”,“与子卿素厚”,而且李陵采用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至海上”“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并在李陵再次劝说时,称李陵为“王”,划清了界限。
文本研读
(第9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   )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⑨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①诡言( 欺骗说 ) ②具( 完全,详尽 ) ③陈道( 陈述说明 ) ④如( 依照 ) ⑤让( 责备) 
文本研读
(第10段)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①以( 同“已”,已经 ) ②物故( 死亡 ) ③凡( 共 ) ④以( 在……的时候 )
文本研读
艰苦备尝,终归汉朝( 9 - 10 )段: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探究9、“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
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
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
文本研读
艰苦备尝,终归汉朝( 9 - 10 )段: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探究10、《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文章除了剪裁得当、对比鲜明外,在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同样值得称赞,请列举一二加以赏析。
参考提示:如苏武引佩刀自刺,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充满悲壮色彩。而“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苏武得知自己有被牵连的危险时说:“见犯乃死,重负国”,寥寥数字,却斩钉截铁地道出自己的坚决,表现出了苏武把国家利益置于自己生死之上的精神。
卫律劝降时,苏武“不应”;卫律以刀剑威胁,苏武“不动”。“不应”“不动”平常四字,镇定淡然中显示出苏武态度的毅然和决绝。
苏武北海牧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细节,在平静的叙述中生动地体现了苏武的一片赤诚,以及他的坚贞顽强。
文本研读
艰苦备尝,终归汉朝( 9 - 10 )段: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探究11、相传始元六年(前 81 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便以《答苏武书》(有学者认为此文系后人伪作)作答,以下文段便选自其中。请你结合下面的文段,并联系《苏武传》,谈谈你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文本研读
艰苦备尝,终归汉朝( 9 - 10 )段: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探究11、相传始元六年(前 81 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便以《答苏武书》(有学者认为此文系后人伪作)作答,以下文段便选自其中。请你结合下面的文段,并联系《苏武传》,谈谈你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苏武传》中李陵劝降苏武时首先指出的是汉朝的薄情寡义,文段中李陵又指出苏武有“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大功,可苏武归汉“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由此可以看出李陵更在意于一家一己的得失、恩怨。所以他认为“陵虽孤恩,汉亦负德”。苏武归汉,诚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但是他始终认为“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他更在乎的是国家民族的尊严,而置个人安危、一己利害于不顾。两种思想,两种襟怀,有如天渊之别,充分彰显了苏武这一坚贞决绝、大义凛然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写作特点
情感真挚,震撼人心
塑造苏武的形象时,作者注意人格和情感的渗透,精选最能反映人物本质精神和人格光辉的典型场景加以刻画,使苏武的形象崇高壮烈、生动感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苏武在生死关头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且“欲自杀”,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的崇高境界。“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他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了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再如,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都表现了他忠贞不贰、崇高壮烈的品格。
对比手法
在刻画苏武的性格时,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文中与苏武形成对比的是一批屈节侍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他们当中,有的人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矢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和苏式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举剑欲击之。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苏武“不动”。以荣华富贵来诱惑,卫律自以为劝说成功了,而苏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而投降,苏武却仍忠心赤诚,这些对比使苏武的形象显得格外高大。
写作特点
语言富有表现力
课文的叙事语言精练传神,描写如画;人物语言深入到人物精神与心灵世界的深处。如“路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忠等哭,與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
选取典型的细节
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表现苏武的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高尚人格。 如苏武自刺一节,他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写作特点
对比衬托
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如张胜的贪生怕死与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与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得失与苏武的忠君报国。
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如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另从苏武话语“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可看出苏武大义凛然、义正词严、 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高尚人格。
拓展延伸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拓展延伸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苏武精神解读: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
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拓展延伸
写作一: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苏武写一段文字。
参考: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拓展延伸
写作一: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苏武写一段文字。
参考: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拓展延伸
写作二:尝试写作人物短评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拓展延伸
写法指津
人物评价就是对一个人从品质、性格方面进行定义评价。
首先,真正掌握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子里得先有人物相关情节的储备。换句话说要对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人物、事件有一个整体感知,要对人物及其各自对应的主要情节做一个梳理。
其次,把握情节的框架,基本上能简单得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了情节,就可以通过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能把人物性格和相关情节联系起来才是真正读懂。
最后,在写作短文的时候一定要观点明确、集中,条理清晰。观点明确、集中,指的是评价人物要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罗列了一大堆人物特征,结果却哪个都没说清楚。因为小短文的篇幅限制,只能集中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或者精神。
写作范例
苏武被俘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十九年后,苏武回到汉朝,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十九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撒在大汉的土地上。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班固名句
1、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2、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3、父兄之教不先,则子弟之率不谨。
4、
4、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5、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
6、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7、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8、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
9、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