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9课《复活》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9课《复活》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2 07: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复活》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
初步导入
人的一生都会犯错误,但关键在于犯错之后的补救的态度。一个好的态度可以消除仇人的隔阂,实现灵魂的复活;一个相反的态度则可能让人坠入一辈子的道德漩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感受人性的“复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代表作品以及写作背景。
2.梳理本文故事情节,提升自身文本概括能力。
3.了解“托尔斯泰主义”小说的特色,提升文学素养。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感悟
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知人论世
(二)写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内容介绍
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内容介绍
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 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欢喜而落泪。
衣衫褴褛: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第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第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第44-58段):玛丝洛娃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第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深入感悟
感悟一:情节展示
1. 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
①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
②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她仍然高兴有人来看他,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深入感悟
感悟一:情节展示
2. 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
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深入感悟
感悟一:情节展示
3. 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有过动摇,从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
深入感悟
感悟二:人物形象
1. 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深入感悟
感悟二:人物形象
2. 请你结合对本文的理解,概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
一个宗教式的“忏悔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深入感悟
感悟二:人物形象
3. 请你分析一下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深入感悟
感悟三:品析手法
1.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深入感悟
感悟三:品析手法
2.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深入感悟
感悟三:品析手法
3.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艺术特色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②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拓展延伸
拓展一:仿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你能运用心理描写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拓展延伸
拓展一:仿描写
【指导】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
拓展延伸
【实际仿写】
假如期中考试你没有考好,在饭桌上父母询问你成绩,请用200字以内的语言描述你此时的心理活动,要求形象真切。
期中考试成绩公布的那个晚上,冷冰冰的白炽灯将我们三个的影子直直地投射在餐桌上,房间里静悄悄的,可以清楚地听见碗筷撞击的声音,我就在不停地在心里念叨:“老师千万别给我家里打电话啊!“我试探性地抬头瞥了一眼对面的父亲,父亲迎着我的目光点了点头,我就知道暴风雨要来了。
拓展延伸
拓展二:谈想法
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这与本文中的忏悔赎罪的异同点是什么呢?请你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谈一谈你的想法。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充分利用心理描写,描绘考试后的一个场景。
《复活》
感谢观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