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2 12:3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解释下列词语
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时间顺序
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
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却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
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写出“我”因为母亲没能带自己出去而感到伤心失望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侧面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
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运用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写出“我”在等待时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而想象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等待时间的漫长以及“我”的无聊乏味。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以孩子的视角来写,真实而富有童趣。“我”紧跟着母亲,亦步亦趋,为的是等母亲停下来带“我”出去。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母亲为什么惊惶?从哪里看出她的惊惶?
讨论交流
拓展延伸
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