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陪鲁滨逊经历了一场荒岛历险记,又陪尼尔斯进行了一段美妙的骑鹅旅行,在本课中,我们又要陪着汤姆来一场惊险的山洞探险。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选文大意,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2.把握汤姆的人物形象,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通过对选文的学习,激发阅读原著的愿望。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作家名片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
作品简介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
【喧嚣】①形容声音杂乱;不清静。
②叫嚣;喧嚷。本文是第一种意思。
【大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话匣子】①原指留声机,后来也指收音机。
②比喻话多的人。
词语解释
填一填
( )地呻吟 ( )的深愁
( )的听众 ( )的情节
( )地流着 ( )地大嚷大叫
( )的故事 ( )的历险经过
整体感知
选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概括。
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汤姆和贝琪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亲人的悲痛以及他们回来后人们的激动和高兴。
第二部分:(4-5段)汤姆讲述他和贝琪在山洞中历险获救的经过。
第三部分:(6-15段)汤姆探望好朋友哈克和贝琪,得知法官把山洞锁住了,而乔埃还在洞中。
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人们找到孩子们时的激动的?
1.声音:镇上传来发疯般的钟声、高声喊着、叮叮当当地敲响铁碗铜盆、嘀嘀嗒嗒的喇叭声与人们的喧嚷声、人们的欢呼等。
2.动作:街道上挤满了衣衫不整的人、成群结队地拥向河岸、拉着,簇拥着、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等,都表现出人们迎接孩子非常激动和高兴的心理。
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作者在描述第一部分两个孩子失踪后,人们悲痛的心情时,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两个孩子失踪后,人们的公开祈祷和私自祈祷,镇上大多数人们放弃搜寻,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这些都是略写。而对“萨契尔太太”的语言、动作、神情和“波莉阿姨”的外貌刻画得细致入微,突出她们内心的悲痛和绝望,这是详写。
“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人们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夸张手法,写人们的眼泪像下雨一般落了满地,写出了人们喜极而泣、激动得不能自已的心情。
从汤姆回来后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
汤姆回来后因为身体虚弱,所以“躺在一张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还是讲得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的归来看成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句中的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在起初的半小时中,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并且还握一握萨契尔太太的手,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
从汤姆帮助自己和贝琪离开山洞的历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1.从他独自三次摸索寻找出口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坚持不懈、不畏惧、细心的人;
2.从他说服贝琪去往出口、帮助贝琪钻出小洞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负责、讲义气的人;
3.从他遇到划船的人请求帮助说明他是一个勇敢大方的孩子。
汤姆和贝奇都面临着身体极度疲乏的困境,二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汤姆积极地寻找出口,并且懂得利用手中仅有的工具(风筝线),找到出口后又极力劝说贝奇相信自己,安慰贝奇保持生存的信心;而贝奇则是停留在原地等待死的降临。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有利于刻画汤姆临危不乱、有智慧、敢于探险、关心伙伴的形象。
课文主题
本课选取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片段,该部分描写了汤姆和贝琪失踪时人们的悲痛、回来时人们的激动,以及汤姆讲述的脱险经历,展现出汤姆坚强勇敢、毫不放弃的个性特点,赞扬了他的机智、讲义气和善良。
汤姆·索亚历险记
平安归来 先悲后喜
探望友人 出乎意料
讲述经历 幽默夸张
坚强勇敢
永不言弃
汤姆和贝琪失踪后终于回到了小镇。汤姆给大家讲述了他和贝琪在洞中探险的经过。后来汤姆去看望朋友哈克时,从撒切尔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了山洞已被封上,乔埃竟然被困在了洞中。
主要内容
小 结
马克·吐温塑造了一个鲜活、真实而血肉丰满的汤姆·索亚,他勇敢、善良、富有冒险精神、有虚荣心、聪明机灵、有责任、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