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26 08:45:4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70分。第1~25小题,每小题2分;第26~30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孟德尔通过该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方法步骤与其主要内容不统一的是(  )
A.发现问题——孟德尔发现F 都是高茎没有矮茎
B.提出假说——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其中之一)
C.演绎推理——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
D.得出结论——成对的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小欣同学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后拍摄了以下数码照片,图中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是(  )
A. B.
C. D.
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下列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叙述,正确的(  )
A.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B.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C.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减半的原因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D.减数分裂Ⅰ和Ⅱ过程中均可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4.(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基于对基因与生物体性状关系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与生物性状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
B.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其决定的生物性状不一定相同
C.若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中,母亲的线粒体病可遗传给儿子或女儿
D.镰状细胞贫血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5.(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芦花鸡羽毛上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已知该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且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仅凭羽毛的颜色就可以将早期雏鸡的性别区分开来的杂交方案是(  )
A.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 B.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杂交
C.非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 D.非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杂交
6.(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在Y、R两个不同基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开红花,其余都开白花。一株红花植株与Yyrr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若让这一株红花植株自交,其后代中白花植株占(  )
A.1/2 B.1/4 C.7/16 D.9/16
7.(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赫尔希和蔡斯以T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图①-⑤表示用 S标记的T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采用含 S标记的培养基标记T 噬菌体
B.图③中大肠杆菌内的部分DNA分子具有放射性
C.图⑤比图④保温时间要长,因此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
D.为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增加一组用 P标记噬菌体的实验
8.(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学习小组制作DNA结构模型的流程如下:制作脱氧核苷酸→制作脱氧核苷酸链→制作双链DNA。在制作过程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
A.按照“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的模式制作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如图④所示
B.制作脱氧核苷酸链时,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C.制作双链DNA时,若一条链中G+C占48%,则另一条链中A+T占52%
D.要制作出DNA空间结构模型,最后还需增加一步螺旋化
9.(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研究发现,用EMS(甲基磺酸乙酯)处理,可将胞嘧啶变成尿嘧啶。如图所示,DNA片段甲经处理后成为片段乙,片段乙可继续复制,片段丙则是片段乙复制n次后的其中一种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和ATP
B.图中处理改变了DNA中碱基的数目和排序
C.片段乙复制n次后的产物除了片段丙,还有片段甲
D.与甲相比,片段丙中嘌呤在碱基中的比例增加
10.(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其DNA分子上有一个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将该基因转入小鼠,小鼠也能发绿色荧光。下列有关基因叙述,错误的(  )
A.该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B.该基因的遗传信息蕴藏在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中
C.真核生物中所有的基因都在细胞核
D.非细胞生物的基因可能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11.(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 1957年,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即中心法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此做了不少补充,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的①和⑤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B.过程②为转录,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
C.图中⑤与③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mR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③过程的产物一定发生变化
12.(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法匹拉韦是目前对抗该病毒的一种有效药物,其作用靶点是该病毒所依赖的RNA聚合酶。法匹拉韦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核苷三磷酸化物,后者结构类似于嘌呤,与嘌呤竞争病毒RNA聚合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埃博拉病毒增殖需要的原料之一是脱氧核苷酸
B.病毒RNA聚合酶是在病毒的核糖体内合成
C.法匹拉韦的元素组成为C、H、O,不含N
D.法匹拉韦的作用原理可能是阻碍病毒RNA的复制
1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携带在太空完成整个生长周期的水稻“小薇”平安归。科学家将水稻种子送至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发的变异进行育种,下列关于这些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的频率低于自然状态下
B.不会改变水稻基因的数目和碱基序列
C.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D.破坏了水稻种子与地球环境的协调关系,对水稻种子有害
14.(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下列描述的情况中,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是(  )
A.皱粒豌豆的出现 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
C.果蝇缺刻翅的形成 D.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养
15.(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HPV病毒是一类具有100多个亚型的小型双链环状DNA病毒,该病毒能产生致癌蛋白E 和E ;这两种蛋白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这是引起宫颈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最有效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  )
A.HPV侵染人体后使细胞中的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
B.HPV具有100多个亚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多,细胞之间黏着性下降,容易分散和转移
D.研发能促进HPV致癌蛋白E 和E 合成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宫颈癌
16.(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下图①~③表示三种变异类型示意图,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3种变异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B.类型①变异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C.类型②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和数目,也会改变表现型
D.类型③中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可以遗传给子代
17.(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男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是其体内某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只呈现部分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B.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来自基因突变
C.乙细胞的异常分裂是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之一
D.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不会产生正常的精细胞
18.(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烟草的体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用烟草的幼叶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
A.四倍体、二倍体 B.二倍体、四倍体
C.四倍体、单倍体 D.二倍体、单倍体
19.(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我国相关法规规定,35岁以上的孕妇必须进行产前诊断,以筛查包括唐氏综合征在的多种遗传病。下图表示母亲生育年龄与子女唐氏综合征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
B.子女患唐氏综合征只与母亲的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Ⅰ异常有关
C.从图中可知,母亲年龄超过40岁后,子女患病概率大幅度增加
D.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该遗传病的产生
20.(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适应不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有关适应的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只要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C.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D.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关
21.(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人们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越来越多支持生物进化论的新证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作为地层中保存的古地质年代动植物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比较分析各种生物的遗传密码是相同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C.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比较解剖学证据
D.以上的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22.(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生物学家经研究提出了“红皇后假说”,其主要内容为: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可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压力,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所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于该假说理解错误的是(  )
A.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其他各种生物发生进化
B.可以解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C.说明生物之间可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稳定的种间关系
D.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也密切相关
2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昆虫种群存在深色个体(S)和浅色个体(s),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正确的(  )
A.种群中SS个体的比例上升,则S的基因频率会相应增加
B.若深色和浅色两个种群出现生殖隔离,其根本原因是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太大
C.种群中S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是因为深色个体和浅色个体发生了协同进化
D.在生态系统稳定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改变了
24.(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人类滥用抗生素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如再不采取行动,终将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为此国家多次下达“抗生素使用限令”。下图为某种细菌菌群耐药性形成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该种细菌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在人们使用抗生素之前,易感菌群中不存在耐药性个体
C.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性基因频率提高.
D.抗生素需合理使用,一旦好转即可停用
25.(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比目鱼的身体扁平,眼睛只生长在身体的一侧,平时生活在海底,它经常把身体的半以上埋进沙子里,露出眼睛观察周围,当猎物出现时就猛然跃出来,向猎物扑去。为了适应这种偷袭的捕食方法以及防御敌人的攻击,比目鱼还要随着周围环境而改变身体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因素之一是自然选择
B.比目鱼能根据环境改变体色,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C.比目鱼的进化过程体现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D.比目鱼眼睛独特的性状出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6.(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图一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二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目比值的变化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处于减数分裂Ⅰ的有①④⑤
B.图一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⑤
C.图二中的CD段能表示图一中的①④⑤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图二中的DE段
27.(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动物(2n=16,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有A/a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红眼雄性甲与红眼雌性乙交配,F 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6:5:1。下列相关叙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最多可形成8个四分体
B.亲本红眼雄性甲的基因型为AaXBY
C.亲本产生同时含A基因和B基因的配子比例均为1/2
D.F 红眼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纯合子=6:1
28.(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发育成蜂王,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发育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甲基化(如下图所示)。工蜂与蜂王的DNA碱基序列没变,但是蜂王的DNA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若敲除DNMT3基因,喂食普通花蜜的幼虫也发育成蜂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基化通过改变蜜蜂的遗传信息来改变性状
B.DNA的甲基化修饰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C.敲除DNMT3基因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反效果
D.DNA甲基化可能影响转录,干扰RNA聚合酶与基因结合
29.(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囊性纤维病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汗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升高,支气管被异常黏液堵塞,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如图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图2是某地区的一个囊性纤维病家族系谱图,当地人群中每1600人中就有一个患囊性纤维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FTR蛋白转运氯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图2中,Ⅲ-8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2
C.理论上推测,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2/123
D.调查囊性纤维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进行
30.(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自然选择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果蝇(aabb)杂交,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杂交后代作为第1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以进入而无法产生后代。连续培养7代,检测每一代a、b的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世代 亲本 1 2 3 4 5 6 7
分叉毛基因(a)基因频率 0.5 0.47 0.4 0.47 0.49 0.5 0.35 0.4
残翅基因(b)基因频率 0.5 0.3 0.33 0.27 0.3 0.29 0.18 0.19
A.第2代出生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种群数量越大,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会越大
C.连续培养7代的过程中,该果蝇种群发生进化
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b基因频率也不一定为0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乌鳢(又名黑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中一种能够稳定遗传的金黄体色的品种,被命名为金乌鳢。近年研究成果揭示了金乌鳢的金黄色表型属于白化现象,其皮肤的黑色素合成中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以及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乌鳢。下图表示关键基因(即靶基因B)的选择性表达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表示   ,除了图中已表示出的条件外,还需要   (至少写出两种)。
(2)图中需要mRNA、tRNA同时参与的过程是   (填写图中的标号)。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
(3)如图所示,靶基因正常表达的机理是:活化的蛋白激酶A激活   并使其磷酸化,进一步使   活化,进而表达出相关的蛋白质。
(4)与该靶基因B控制合成的功能蛋白B相比,基因b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功能也异常,这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
32.(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野生猕猴桃(2n=58)品种较多,但部分野生猕猴桃存在果实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特点。近年科研工作者尝试多种育种方法,期望培育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猕猴桃新品种。下图是某科研小组以野生猕猴桃幼苗为实验材料培育猕猴桃新品种的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育种方法①依据的原理是   ,此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多变异类型,但未必能获得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猕猴桃新品种,原因是   。
(2)上图所示植株A、B、C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量相同的有   。
(3)培育植株C育种方法的显著优点是   。
(4)若要培育出三倍体的无籽猕猴桃,请在图示培育植株A、B、C的基础上,简述你的培育途径   。
(5)育种方法②中,科研工作者利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猕猴桃幼苗,诱导其染色体倍,得到下表所示的结果:
处理 秋水仙素 浓度/% 处理叶 片数 处理时间/h 死亡率/% 变异率/%
野生猕猴 桃幼苗 0.15 30 120 23.33 10
168 36.67 26.67
240 73.33 6.67
科研工作者做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诱导野生猕猴桃染色体加倍比较合适的处理时间是   h。
3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某研究小组观察发现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均有灰体、黑檀体的性状,但仍不清楚这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请参照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   (填研究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判断依据是   。
(3)如图所示,细胞核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四种可能:①Y染色体非同源区;②XY同源区;③X染色体非同源区;④常染色体上。其中,伴性遗传的相关基因可出现的位置有   (填编号,从①-④中选填)。据题干信息分析,果蝇的E/e基因不可能位于   (从①-④编号中选填),判断依据:   。
(4)现有未交配过的纯合灰体(显性)雌果蝇和雄果蝇、黑檀体(隐性)雌果蝇和雄果蝇若干,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E和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请设计实验方案: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孟德尔发现F 都是高茎没有矮茎,F2代中既出现高茎,也出现矮茎,且高茎:矮茎=3:1,这是孟德尔假说-演绎法中的发现问题,A不符合题意;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的内容,即是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假说,B不符合题意;
C、演绎推理是在实际的测交实验之前根据假说内容的模拟实验以及预期实验结果的过程,C不符合题意;
D、孟德尔根据测交实验证实了假说的内容,但那个时候还未提出染色体这一概念,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一、假说-演绎法是指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并设计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具有逻辑必然性,经得起实验检验,是科学结论,一定正确。
二、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假说内容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答案】B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图中显示,染色体缩短变粗,且散乱分布,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显示,染色体上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中期,B符合题意;
C、图中显示,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显示,此时已出现四个细胞核,处于减数分裂II末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以精子形成为例: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
每个精细胞发生变形形成精子,注意,此变形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
(2)卵细胞进行过程中与精子形成过程染色体和DNA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末期是不均等分裂,小的叫第一极体,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I末期,次级卵母细胞还是不均等分裂,大的叫卵细胞,小的叫第二极体,而第一极体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此外,卵细胞没有变形过程。
3.【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在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其本质是基因重组,A符合题意;
B、减数分裂I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B不符合题意;
C、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C不符合题意;
D、只有减数分裂I后期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II没有同源染色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以精子形成为例: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
每个精细胞发生变形形成精子,注意,此变形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
(2)卵细胞进行过程中与精子形成过程染色体和DNA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末期是不均等分裂,小的叫第一极体,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I末期,次级卵母细胞还是不均等分裂,大的叫卵细胞,小的叫第二极体,而第一极体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此外,卵细胞没有变形过程。
4.【答案】D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A、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即基因与生物性状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即遗传信息相同,但生物体的性状也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影响,即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其决定的生物性状不一定相同,B不符合题意;
C、胎儿中细胞的细胞质来自卵细胞,由母亲提供,所以若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中,母亲的线粒体病可遗传给儿子或女儿,C不符合题意;
D、镰状细胞贫血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分析】1、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例如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其中每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例如,水稻中的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参与了开花的调控,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作用。同时,生物体的性状也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等,对人的身高也有重要作用。
2、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5.【答案】C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或ZBZb,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雌鸡基因型为ZBW,非芦花雌鸡基因型为ZbW,所以可以推知,若想仅凭羽毛的颜色就可以将早期雏鸡的性别区分开来,则应当让非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杂交,后代中雄鸡都表现为芦花(ZBZb),雌鸡都表现为非芦花(ZbW),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
6.【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由题意分析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Y_R_,其它基因型都为白花,一株红花植株与Yyrr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3/8 =3/4×1/2,所以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其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9:7,即其后代中白花植株占7/16,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7.【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本实验采用含 S标记的培养基标记T 噬菌体中的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图③表示合成过程,DNA中不含有S,所以大肠杆菌内部的DNA不会具有放射性,B不符合题意;
C、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的原因是T2噬菌体中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部,离心后,带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的实验过程只是以蛋白质为研究对象,没有对DNA进行研究,相较于蛋白质,DNA中特有的元素是P,所以为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增加一组用 P标记噬菌体的实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依次对应图中的①、②、③、④、⑤。
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了DNA和蛋白质,最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离心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使较轻的噬菌体出现在上清液中,而较重的大肠杆菌出现在沉淀中。
8.【答案】A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A、④不是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其磷酸是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A不符合题意
B、脱氧核苷酸链的相邻碱基之间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不符合题意;
C、在DNA双螺旋结构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若一条链中G+C占48%,则互补链中C+G占48%,由此可推知,互补链中A+T占该条链的52%,C不符合题意;
D、DNA是双螺旋结构,图中是其平面结构,还需要增加一步螺旋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分析图解:①是磷酸基团,②是脱氧核糖,③是鸟嘌呤,④不是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其磷酸是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⑤表示氢键。
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三部分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①DNA由两条单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链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3、“归纳法”求解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
(1)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同,即A+G=T+C。
(2)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同,即若在一条链中(A+T)/(G+C)=m,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m。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即若在DNA一条链中(A+G)/(T+C)=a,则在其互补链中(A+G)/(T+C)=1/a,而在整个DNA分子中(A+G)/(T+C)=1。
9.【答案】C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所以图中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将DNA解旋,还需要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复制过程需要消耗ATP,A不符合题意;
B、图中处理是将胞嘧啶(C)替换成了尿嘧啶(U),所以并没有改变DNA中碱基的数目和排序,B不符合题意;
C、DNA是半保留复制,若以乙中下面的那条链为模板,则复制产物为片段甲,即片段乙复制n次后的产物除了片段丙,还有片段甲,C符合题意;
D、A为腺嘌呤,C为胞嘧啶,T为胸腺嘧啶,G为鸟嘌呤,由此可知,片段甲和乙都含有两个嘌呤,两个嘧啶,即与甲相比,片段丙中嘌呤在碱基中的比例相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合成的子代双链DNA中都保留了亲代双链DNA中的的一条链。
2、在DNA复制过程中,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同时,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10.【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A、B、由题意可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海蜇的DNA片段中,且能表达出绿色荧光蛋白,发出绿色荧光,即该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其遗传信息也就是该DNA片段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A、B不符合题意;
C、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DNA,所以真核生物中的基因一部分在细胞核,一部分在细胞质,C符合题意;
D、非细胞生物,如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为DNA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非细胞生物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为DNA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而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遗传信息为RNA中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11.【答案】C
【知识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解析】【解答】A、①表示DNA半保留复制,⑤表示逆转录,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NA的复制发生在拟核中,但不存在逆转录过程,A不符合题意;
B、过程②为转录,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B不符合题意;
C、③表示翻译,碱基配对方式包括A-U、U-A、G-C和C-G,⑤表示逆转录,碱基配对方式包括A-T、G-C、C-G、U-A,即二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符合题意;
D、③表示翻译,mR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翻译产物不一定发生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①表示DNA半保留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RNA复制,⑤表示逆转录。
2、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合成的子代双链DNA中都保留了亲代双链DNA中的的一条链。在DNA复制过程中,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同时,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4、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各种氨基酸、核糖体、转运RNA(tRNA)、酶以及线粒体等。
5、逆转录是指以mRNA为模板,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逆转录酶、线粒体等。
12.【答案】D
【知识点】病毒
【解析】【解答】A、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所以其增殖需要的原料之一是核糖核苷酸,A不符合题意;
B、病毒不具有核糖体,病毒RNA聚合酶是在其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法匹拉韦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核苷三磷酸化物,后者结构类似于嘌呤,可推知法匹拉韦的元素组成为C、H、O、N,C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分析可知,法匹拉韦作用靶点是该病毒所依赖的RNA聚合酶,且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核苷三磷酸化物,后者结构类似于嘌呤,与嘌呤竞争病毒RNA聚合酶,而RNA聚合酶参与埃博拉病毒的RNA复制过程,所以法匹拉韦的作用原理可能是阻碍病毒RNA的复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DNA病毒:噬菌体、天花病毒、乙肝病毒等。
2、RNA病毒:HIV、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
3、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13.【答案】C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解析】【解答】A、B、太空中具有多种辐射,会使水稻种子发生基因突变,且频率高于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会改变水稻基因的数量和碱基序列,A、B不符合题意;
C、水稻基因突变产生多种性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符合题意;
D、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产生了新基因的生物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即基因突变不一定会破坏了水稻种子与地球环境的协调关系,且并不都对水稻种子有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对生物界的种族繁衍和进化来说,产生了新基因的生物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随机性和普遍性。
3、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等。但是在没有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
14.【答案】B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A、皱粒豌豆是隐性纯合子,不是基因重组引起,A不符合题意;
B、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会整合到R型肺炎链球菌的DNA上,即发生了基因重组,B符合题意;
C、果蝇缺刻翅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缺失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一、狭义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广义的基因重组除此之外还包括某种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DNA上等。
二、染色体变异类型及实例
1、染色体结构变异:①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如猫叫综合症等;
②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等;
③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如果蝇花斑眼的形成等;
④倒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变异,如果蝇卷翅的形成等。
2、染色体数目变异: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等;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如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等。
15.【答案】B
【知识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癌症的预防与治疗;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解析】【解答】A、由题意分析可知,HPV侵染人体后使细胞中的抑癌基因失活,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HPV具有100多个亚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符合题意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黏着性下降,容易分散和转移,C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可知,HPV病毒能产生致癌蛋白E 和E ,这两种蛋白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这是引起宫颈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研发能抑制HPV致癌蛋白E 和E 合成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宫颈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随机性和普遍性。
2、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个多次突变积累的复杂过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人体细胞中正常存在的基因,一般情况下,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3、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
16.【答案】D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突变的类型;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A、①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③表示基因突变,这3种变异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A不符合题意;
B、①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其本质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B不符合题意;
C、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和数目,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即也会改变表现型,C不符合题意;
D、③表示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则会遗传给子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一、①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其本质是基因重组,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③表示基因突变。
二、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三、染色体变异类型及实例
1、染色体结构变异:①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如猫叫综合症等;
②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等;
③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如果蝇花斑眼的形成等;
④倒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变异,如果蝇卷翅的形成等。
2、染色体数目变异: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等;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如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等。
17.【答案】D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A、由图甲可知,含A基因的染色体和含B基因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含a基因的染色体和含B基因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即甲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甲、乙两细胞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而形成的,甲细胞和乙细胞都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理论上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所含基因完全一致,通过比较可知,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来自A基因突变为a基因,B不符合题意;
C、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含b的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移相同一极,这是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之一,C不符合题意;
D、甲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会形成一个基因型为AB的正常精细胞,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解: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I后期,含A的染色体和含B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含a的染色体和含b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即理论上会形成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但由于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即A基因突变为a基因,如图甲所示,乙细胞在减数分裂II后期,含b的两条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如图乙中所示,甲细胞继续减数分裂,会形成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个精细胞,乙细胞继续减数分裂,会形成基因型为abb和a的两个精细胞。
18.【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烟草的体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则其幼叶细胞中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所以用烟草的幼叶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四倍体,而花粉是配子,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综上,用烟草的幼叶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四倍体、单倍体,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2、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叫作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管体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19.【答案】B
【知识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解析】【解答】A、唐氏综合征,也称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机体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引起的,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唐氏综合征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母亲或父亲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I或减数分裂II异常引起,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母亲年龄超过40岁后,子女唐氏综合征发病率大幅度增加,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35岁以上的产妇生出的子女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增加,所以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该遗传病的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唐氏综合征,也称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机体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引起的,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可能是由于母亲或父亲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I或减数分裂II异常引起。
20.【答案】A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若环境发生改变,适应就会变成不适应,即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关,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也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仙人掌的叶退化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以适应干旱环境,B不符合题意;
C、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以保证其能够正常的生长繁殖,适应是普遍存在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适应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包括两方面的安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适应也是相对的。
21.【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符合题意;
B、遗传密码在mRNA上,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B不符合题意;
C、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属于解剖学水平,C不符合题意;
D、化石、分子生物学证据以及比较解剖学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即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3、胚胎学证据: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
4、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的顺序。
22.【答案】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A、B、根据假说分析可知,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与该种生物相关的物种发生进化,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可以用于解释它们之间的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即说明生物之间可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稳定的种间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进化不止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可能由非生物因素,即无机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所以该假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对协同进化的理解: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竞争,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3)协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23.【答案】B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S的基因频率不仅取决于SS个体的比例,还取决于Ss的个体比例,A不符合题意;
B、若深色和浅色两个种群出现生殖隔离,其根本原因是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太大,进而使二者不能正常的基因交流而引起的,B符合题意;
C、种群中S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是因为深色个体适应环境,而浅色个体不适应环境,被自然淘汰,即种群中S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稳定后,若发生突变和重组,种群的基因频率仍然会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现代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24.【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使用抗生素后,存活的细菌是由于其基因突变,使其产生耐药性,所以基因突变为该种细菌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不符合题意;
B、C、该细菌是先发生基因突变,后通过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使具有耐药性的个体存活下来,所以在人们使用抗生素之前,易感菌群中存在耐药性个体,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得抗性基因频率提高,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强,所以抗生素需合理使用,但好转后一旦停用,就可能会使病情复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5.【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B、D、比目鱼眼睛独特的性状,以及随着周围环境而改变身体颜色,是一种适应,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B、D不符合题意;
C、比目鱼为了适应这种偷袭的捕食方法以及防御敌人的攻击,还要随着周围环境而改变身体颜色,体现的是比目鱼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并不能体现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6.【答案】C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A、C、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处于减数分裂II末期,⑤处于减数分裂I中期,CD段表示染色体数与核DNA的比值为0.5,①④⑤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对应图二中的CD段,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图一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③⑤,B不符合题意;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I后期,此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对应图二中的CD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分析图解: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③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处于减数分裂II末期,⑤处于减数分裂I中期。
2、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曲线图
3、细胞减数分裂有关曲线图
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有:①减数分裂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有丝分裂没有;②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有丝分裂没有;③在减数分裂II,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的细胞都存在同源染色体;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而有丝分裂结束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细胞相同。
27.【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一对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四分体,该动物有16条染色体,所以其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最多可形成8个四分体,A不符合题意;
B、亲本都表现为红眼,而子一代中出现白眼,说明白眼是隐性性状,红眼是显性性状,由题意可知,A/a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且子一代中红眼:白眼=11:1,可拆分为(2:1)(3:1),所以可推测,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为红眼,不含显性基因即表现为白眼,由于子一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出现红眼和白眼两个性状,所以说明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由于A基因纯合致死,后代的雄性个体不可能表现出红眼性状,所以应当是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综上分析可知,亲本红眼雄性甲的基因型为AaXBY,B符合题意;
C、D、根据B分析可知,亲本红眼雄性甲的基因型为AaXBY,红眼雌性乙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亲本产生同时含A基因和B基因的配子比例均为1/4;子一代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2:2:1:1,所以杂合子:纯合子=5:1,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28.【答案】D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由题意分析可知,甲基化不会改变蜜蜂中DNA的碱基序列,即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A不符合题意;
B、DNA的甲基化修饰若发生在配子中,则会通过配子遗传给后代,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蜜蜂若一直取食蜂王浆,则会发育成蜂王,若敲除DNMT3基因,喂食普通花蜜的幼虫也发育成蜂王,说明敲除DNMT3基因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C不符合题意;
D、DNA的甲基化使RNA聚合酶不能正常与基因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如DNA的甲基化不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是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29.【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调查人类遗传病;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氯离子的运输需要CFTR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ATP中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不符合题意;
B、由图2可知,II-3和II-4表现为正常,而III-8表现为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1和I-2表现为正常,而II-5表现为患病,假设该病由B/b这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II-4基因型为Bb,I-2基因型为Bb,III-8基因型为bb,所以Ⅲ-8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2,B不符合题意;
C、由B分析可知,I-1和I-2基因型为Bb,则II-6基因型为1/2BB或1/2Bb,由题意可知,当地人群中每1600人中就有一个患囊性纤维病,所以bb的基因型频率为1/1600,则b的基因频率为1/40,B的基因频率为39/40,若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则II-6和II-7的基因型应为Bb,所以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2/3×[(2×39/40×1/40)/(1599/1600)]×1/4=1/123,C符合题意;
D、调查囊性纤维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进行,而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有遗传病史的家庭中进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当选择社会群体会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当选择具有该病史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2、在遇到遗传图谱时,应当先判断性状的显隐性,然后再判断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遗传图谱推出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求得雌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30.【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第2代是由第1代个体间自由交配而得到的,第1代基因型为AaBb,则第2代出生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残翅个体可以进入装有食物的培养瓶中,而无法产生后代,即对b的基因频率会产生影响,但对a的基因频率不会产生影响,即A:a=1:1,随着种群数量越来越大,更符合统计学规律,则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B符合题意;
C、由表可知,连续培养7代的过程中,果蝇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该果蝇种群发生进化,C不符合题意;
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果蝇种群中仍然可能含有基因型为Bb的个体,所以b基因频率不一定为0,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1.【答案】(1)转录;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2)②;少量mRNA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3)基因调控蛋白;靶基因
(4)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过程①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即转录过程,转录过程除了徐哟啊图中所示的DNA模板外,还需要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2)②过程表示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同时参与;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少量mRNA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3)由图分析可知,活化的蛋白激酶A激活基因调控蛋白并使其磷酸化,后该基因调控蛋白与靶基因结合,促使靶基因活化,进而表达出相关的蛋白质,以上就是靶基因正常表达的机理。
(4)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另一种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b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功能异常,这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属于后者。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各种氨基酸、核糖体、转运RNA(tRNA)、酶以及线粒体等。
3、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2.【答案】(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2)植株A和植株C
(3)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用植株B和C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把这些种子种下去,就可以获得三倍体的无籽猕猴桃。
(5)研究在相同浓度的秋水仙素作用下,不同的处理时间对野生猕猴桃幼苗死亡率和变异率的影响;168
【知识点】育种方法综合
【解析】【解答】(1)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所以育种方法①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此方法虽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多变异类型,但未必能获得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猕猴桃新品种。
(2)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猕猴桃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改变,植株B是由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而得到,即染色体组数为加倍,通过处理野生猕猴桃的幼苗得到单倍体,此时染色体组数减半,通过低温处理,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又恢复到原来的染色体组数,所以上图所示植株A、B、C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量相同的有植株A和植株C。
(3)培育植株C育种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其显著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若要培育出三倍体的无籽猕猴桃,则需要利用四倍体和二倍体进行杂交,后将三倍体种子种下,即可得到,图中植株A和植株C是二倍体,植株B是四倍体,所以培育途径如下:用植株B和C(或A和B)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把这些种子种下去,就可以获得三倍体的无籽猕猴桃。
(5)由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处理时间,因变量是野生猕猴桃幼苗死亡率和变异率,所以科研工作者做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在相同浓度的秋水仙素作用下,不同的处理时间对野生猕猴桃幼苗死亡率和变异率的影响;表中显示,在秋水仙素处理168h的情况下,幼苗的变异率较高且还能保证较低的死亡率,所以诱导野生猕猴桃染色体加倍比较合适的处理时间是168h。
【分析】1、分析图解:①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②属于多倍体育种;③利用了单倍体育种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2、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随机性和普遍性。
33.【答案】(1)假说-演绎法
(2)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是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①②③;①;如果相关基因位于①上,则种群中仅雄性会出现灰体和黑檀体,雌性不会出现该性状
(4)黑檀体雌果蝇×灰体雄果蝇,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而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符合这一概念,所以他们是相对性状。
(3)伴性遗传即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所以相关基因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则伴性遗传的相关基因可出现的位置有①②③;Y染色体只有雄性才含有,所以如果相关基因位于①上,则种群中仅雄性会出现灰体和黑檀体,雌性不会出现该性状。
(4)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E和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则应选用表现型为隐性性状的雌性纯合子与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雄性纯合子杂交,若后代中不管雌雄都表现为显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黑檀体雌果蝇×灰体雄果蝇,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分析】1、摩尔根利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孟德尔利用了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性状是指生物所表现出的生命特点,如豌豆植株的高度、花的颜色等,而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花颜色中的红色和白色,豌豆植株的高茎和矮茎等。
3、在判断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时,以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的为例,应选用表现型为隐性性状的雌性纯合子与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雄性纯合子杂交,若后代中不管雌雄都表现为显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70分。第1~25小题,每小题2分;第26~30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孟德尔通过该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方法步骤与其主要内容不统一的是(  )
A.发现问题——孟德尔发现F 都是高茎没有矮茎
B.提出假说——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其中之一)
C.演绎推理——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
D.得出结论——成对的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答案】D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孟德尔发现F 都是高茎没有矮茎,F2代中既出现高茎,也出现矮茎,且高茎:矮茎=3:1,这是孟德尔假说-演绎法中的发现问题,A不符合题意;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的内容,即是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假说,B不符合题意;
C、演绎推理是在实际的测交实验之前根据假说内容的模拟实验以及预期实验结果的过程,C不符合题意;
D、孟德尔根据测交实验证实了假说的内容,但那个时候还未提出染色体这一概念,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一、假说-演绎法是指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并设计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具有逻辑必然性,经得起实验检验,是科学结论,一定正确。
二、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假说内容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小欣同学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后拍摄了以下数码照片,图中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图中显示,染色体缩短变粗,且散乱分布,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显示,染色体上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中期,B符合题意;
C、图中显示,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显示,此时已出现四个细胞核,处于减数分裂II末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以精子形成为例: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
每个精细胞发生变形形成精子,注意,此变形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
(2)卵细胞进行过程中与精子形成过程染色体和DNA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末期是不均等分裂,小的叫第一极体,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I末期,次级卵母细胞还是不均等分裂,大的叫卵细胞,小的叫第二极体,而第一极体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此外,卵细胞没有变形过程。
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下列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叙述,正确的(  )
A.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B.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C.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减半的原因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D.减数分裂Ⅰ和Ⅱ过程中均可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在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其本质是基因重组,A符合题意;
B、减数分裂I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B不符合题意;
C、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C不符合题意;
D、只有减数分裂I后期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II没有同源染色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以精子形成为例: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
每个精细胞发生变形形成精子,注意,此变形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
(2)卵细胞进行过程中与精子形成过程染色体和DNA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末期是不均等分裂,小的叫第一极体,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I末期,次级卵母细胞还是不均等分裂,大的叫卵细胞,小的叫第二极体,而第一极体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此外,卵细胞没有变形过程。
4.(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基于对基因与生物体性状关系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与生物性状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
B.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其决定的生物性状不一定相同
C.若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中,母亲的线粒体病可遗传给儿子或女儿
D.镰状细胞贫血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答案】D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A、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即基因与生物性状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即遗传信息相同,但生物体的性状也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影响,即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其决定的生物性状不一定相同,B不符合题意;
C、胎儿中细胞的细胞质来自卵细胞,由母亲提供,所以若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中,母亲的线粒体病可遗传给儿子或女儿,C不符合题意;
D、镰状细胞贫血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分析】1、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例如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其中每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例如,水稻中的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参与了开花的调控,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作用。同时,生物体的性状也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等,对人的身高也有重要作用。
2、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5.(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芦花鸡羽毛上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已知该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且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仅凭羽毛的颜色就可以将早期雏鸡的性别区分开来的杂交方案是(  )
A.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 B.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杂交
C.非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 D.非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杂交
【答案】C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或ZBZb,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雌鸡基因型为ZBW,非芦花雌鸡基因型为ZbW,所以可以推知,若想仅凭羽毛的颜色就可以将早期雏鸡的性别区分开来,则应当让非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杂交,后代中雄鸡都表现为芦花(ZBZb),雌鸡都表现为非芦花(ZbW),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
6.(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在Y、R两个不同基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开红花,其余都开白花。一株红花植株与Yyrr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若让这一株红花植株自交,其后代中白花植株占(  )
A.1/2 B.1/4 C.7/16 D.9/16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由题意分析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Y_R_,其它基因型都为白花,一株红花植株与Yyrr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3/8 =3/4×1/2,所以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其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9:7,即其后代中白花植株占7/16,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7.(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赫尔希和蔡斯以T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图①-⑤表示用 S标记的T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采用含 S标记的培养基标记T 噬菌体
B.图③中大肠杆菌内的部分DNA分子具有放射性
C.图⑤比图④保温时间要长,因此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
D.为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增加一组用 P标记噬菌体的实验
【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本实验采用含 S标记的培养基标记T 噬菌体中的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图③表示合成过程,DNA中不含有S,所以大肠杆菌内部的DNA不会具有放射性,B不符合题意;
C、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的原因是T2噬菌体中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部,离心后,带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的实验过程只是以蛋白质为研究对象,没有对DNA进行研究,相较于蛋白质,DNA中特有的元素是P,所以为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增加一组用 P标记噬菌体的实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依次对应图中的①、②、③、④、⑤。
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了DNA和蛋白质,最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离心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使较轻的噬菌体出现在上清液中,而较重的大肠杆菌出现在沉淀中。
8.(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学习小组制作DNA结构模型的流程如下:制作脱氧核苷酸→制作脱氧核苷酸链→制作双链DNA。在制作过程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
A.按照“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的模式制作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如图④所示
B.制作脱氧核苷酸链时,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C.制作双链DNA时,若一条链中G+C占48%,则另一条链中A+T占52%
D.要制作出DNA空间结构模型,最后还需增加一步螺旋化
【答案】A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A、④不是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其磷酸是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A不符合题意
B、脱氧核苷酸链的相邻碱基之间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不符合题意;
C、在DNA双螺旋结构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若一条链中G+C占48%,则互补链中C+G占48%,由此可推知,互补链中A+T占该条链的52%,C不符合题意;
D、DNA是双螺旋结构,图中是其平面结构,还需要增加一步螺旋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分析图解:①是磷酸基团,②是脱氧核糖,③是鸟嘌呤,④不是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其磷酸是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⑤表示氢键。
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三部分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①DNA由两条单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链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3、“归纳法”求解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
(1)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同,即A+G=T+C。
(2)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同,即若在一条链中(A+T)/(G+C)=m,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m。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即若在DNA一条链中(A+G)/(T+C)=a,则在其互补链中(A+G)/(T+C)=1/a,而在整个DNA分子中(A+G)/(T+C)=1。
9.(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研究发现,用EMS(甲基磺酸乙酯)处理,可将胞嘧啶变成尿嘧啶。如图所示,DNA片段甲经处理后成为片段乙,片段乙可继续复制,片段丙则是片段乙复制n次后的其中一种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和ATP
B.图中处理改变了DNA中碱基的数目和排序
C.片段乙复制n次后的产物除了片段丙,还有片段甲
D.与甲相比,片段丙中嘌呤在碱基中的比例增加
【答案】C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所以图中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将DNA解旋,还需要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复制过程需要消耗ATP,A不符合题意;
B、图中处理是将胞嘧啶(C)替换成了尿嘧啶(U),所以并没有改变DNA中碱基的数目和排序,B不符合题意;
C、DNA是半保留复制,若以乙中下面的那条链为模板,则复制产物为片段甲,即片段乙复制n次后的产物除了片段丙,还有片段甲,C符合题意;
D、A为腺嘌呤,C为胞嘧啶,T为胸腺嘧啶,G为鸟嘌呤,由此可知,片段甲和乙都含有两个嘌呤,两个嘧啶,即与甲相比,片段丙中嘌呤在碱基中的比例相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合成的子代双链DNA中都保留了亲代双链DNA中的的一条链。
2、在DNA复制过程中,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同时,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10.(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其DNA分子上有一个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将该基因转入小鼠,小鼠也能发绿色荧光。下列有关基因叙述,错误的(  )
A.该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B.该基因的遗传信息蕴藏在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中
C.真核生物中所有的基因都在细胞核
D.非细胞生物的基因可能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A、B、由题意可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海蜇的DNA片段中,且能表达出绿色荧光蛋白,发出绿色荧光,即该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其遗传信息也就是该DNA片段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A、B不符合题意;
C、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DNA,所以真核生物中的基因一部分在细胞核,一部分在细胞质,C符合题意;
D、非细胞生物,如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为DNA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非细胞生物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为DNA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而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遗传信息为RNA中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11.(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 1957年,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即中心法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此做了不少补充,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的①和⑤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B.过程②为转录,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
C.图中⑤与③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mR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③过程的产物一定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解析】【解答】A、①表示DNA半保留复制,⑤表示逆转录,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NA的复制发生在拟核中,但不存在逆转录过程,A不符合题意;
B、过程②为转录,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B不符合题意;
C、③表示翻译,碱基配对方式包括A-U、U-A、G-C和C-G,⑤表示逆转录,碱基配对方式包括A-T、G-C、C-G、U-A,即二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符合题意;
D、③表示翻译,mR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翻译产物不一定发生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①表示DNA半保留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RNA复制,⑤表示逆转录。
2、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合成的子代双链DNA中都保留了亲代双链DNA中的的一条链。在DNA复制过程中,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同时,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4、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各种氨基酸、核糖体、转运RNA(tRNA)、酶以及线粒体等。
5、逆转录是指以mRNA为模板,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逆转录酶、线粒体等。
12.(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法匹拉韦是目前对抗该病毒的一种有效药物,其作用靶点是该病毒所依赖的RNA聚合酶。法匹拉韦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核苷三磷酸化物,后者结构类似于嘌呤,与嘌呤竞争病毒RNA聚合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埃博拉病毒增殖需要的原料之一是脱氧核苷酸
B.病毒RNA聚合酶是在病毒的核糖体内合成
C.法匹拉韦的元素组成为C、H、O,不含N
D.法匹拉韦的作用原理可能是阻碍病毒RNA的复制
【答案】D
【知识点】病毒
【解析】【解答】A、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所以其增殖需要的原料之一是核糖核苷酸,A不符合题意;
B、病毒不具有核糖体,病毒RNA聚合酶是在其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法匹拉韦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核苷三磷酸化物,后者结构类似于嘌呤,可推知法匹拉韦的元素组成为C、H、O、N,C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分析可知,法匹拉韦作用靶点是该病毒所依赖的RNA聚合酶,且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核苷三磷酸化物,后者结构类似于嘌呤,与嘌呤竞争病毒RNA聚合酶,而RNA聚合酶参与埃博拉病毒的RNA复制过程,所以法匹拉韦的作用原理可能是阻碍病毒RNA的复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DNA病毒:噬菌体、天花病毒、乙肝病毒等。
2、RNA病毒:HIV、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
3、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1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携带在太空完成整个生长周期的水稻“小薇”平安归。科学家将水稻种子送至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发的变异进行育种,下列关于这些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的频率低于自然状态下
B.不会改变水稻基因的数目和碱基序列
C.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D.破坏了水稻种子与地球环境的协调关系,对水稻种子有害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解析】【解答】A、B、太空中具有多种辐射,会使水稻种子发生基因突变,且频率高于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会改变水稻基因的数量和碱基序列,A、B不符合题意;
C、水稻基因突变产生多种性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符合题意;
D、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产生了新基因的生物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即基因突变不一定会破坏了水稻种子与地球环境的协调关系,且并不都对水稻种子有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对生物界的种族繁衍和进化来说,产生了新基因的生物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随机性和普遍性。
3、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等。但是在没有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
14.(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下列描述的情况中,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是(  )
A.皱粒豌豆的出现 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
C.果蝇缺刻翅的形成 D.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养
【答案】B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A、皱粒豌豆是隐性纯合子,不是基因重组引起,A不符合题意;
B、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会整合到R型肺炎链球菌的DNA上,即发生了基因重组,B符合题意;
C、果蝇缺刻翅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缺失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一、狭义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广义的基因重组除此之外还包括某种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DNA上等。
二、染色体变异类型及实例
1、染色体结构变异:①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如猫叫综合症等;
②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等;
③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如果蝇花斑眼的形成等;
④倒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变异,如果蝇卷翅的形成等。
2、染色体数目变异: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等;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如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等。
15.(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HPV病毒是一类具有100多个亚型的小型双链环状DNA病毒,该病毒能产生致癌蛋白E 和E ;这两种蛋白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这是引起宫颈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最有效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  )
A.HPV侵染人体后使细胞中的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
B.HPV具有100多个亚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多,细胞之间黏着性下降,容易分散和转移
D.研发能促进HPV致癌蛋白E 和E 合成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宫颈癌
【答案】B
【知识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癌症的预防与治疗;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解析】【解答】A、由题意分析可知,HPV侵染人体后使细胞中的抑癌基因失活,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HPV具有100多个亚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符合题意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黏着性下降,容易分散和转移,C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可知,HPV病毒能产生致癌蛋白E 和E ,这两种蛋白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这是引起宫颈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研发能抑制HPV致癌蛋白E 和E 合成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宫颈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随机性和普遍性。
2、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个多次突变积累的复杂过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人体细胞中正常存在的基因,一般情况下,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3、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
16.(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下图①~③表示三种变异类型示意图,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3种变异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B.类型①变异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C.类型②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和数目,也会改变表现型
D.类型③中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可以遗传给子代
【答案】D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突变的类型;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A、①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③表示基因突变,这3种变异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A不符合题意;
B、①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其本质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B不符合题意;
C、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和数目,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即也会改变表现型,C不符合题意;
D、③表示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则会遗传给子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一、①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其本质是基因重组,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③表示基因突变。
二、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三、染色体变异类型及实例
1、染色体结构变异:①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如猫叫综合症等;
②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等;
③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如果蝇花斑眼的形成等;
④倒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变异,如果蝇卷翅的形成等。
2、染色体数目变异: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等;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如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等。
17.(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男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是其体内某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只呈现部分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B.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来自基因突变
C.乙细胞的异常分裂是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之一
D.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不会产生正常的精细胞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A、由图甲可知,含A基因的染色体和含B基因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含a基因的染色体和含B基因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即甲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甲、乙两细胞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而形成的,甲细胞和乙细胞都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理论上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所含基因完全一致,通过比较可知,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来自A基因突变为a基因,B不符合题意;
C、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含b的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移相同一极,这是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之一,C不符合题意;
D、甲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会形成一个基因型为AB的正常精细胞,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解: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I后期,含A的染色体和含B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含a的染色体和含b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即理论上会形成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但由于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即A基因突变为a基因,如图甲所示,乙细胞在减数分裂II后期,含b的两条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如图乙中所示,甲细胞继续减数分裂,会形成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个精细胞,乙细胞继续减数分裂,会形成基因型为abb和a的两个精细胞。
18.(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烟草的体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用烟草的幼叶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
A.四倍体、二倍体 B.二倍体、四倍体
C.四倍体、单倍体 D.二倍体、单倍体
【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烟草的体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则其幼叶细胞中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所以用烟草的幼叶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四倍体,而花粉是配子,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综上,用烟草的幼叶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四倍体、单倍体,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2、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叫作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管体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19.(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我国相关法规规定,35岁以上的孕妇必须进行产前诊断,以筛查包括唐氏综合征在的多种遗传病。下图表示母亲生育年龄与子女唐氏综合征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
B.子女患唐氏综合征只与母亲的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Ⅰ异常有关
C.从图中可知,母亲年龄超过40岁后,子女患病概率大幅度增加
D.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该遗传病的产生
【答案】B
【知识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解析】【解答】A、唐氏综合征,也称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机体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引起的,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唐氏综合征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母亲或父亲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I或减数分裂II异常引起,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母亲年龄超过40岁后,子女唐氏综合征发病率大幅度增加,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35岁以上的产妇生出的子女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增加,所以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该遗传病的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唐氏综合征,也称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机体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引起的,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可能是由于母亲或父亲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I或减数分裂II异常引起。
20.(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适应不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有关适应的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只要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C.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D.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关
【答案】A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若环境发生改变,适应就会变成不适应,即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关,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也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仙人掌的叶退化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以适应干旱环境,B不符合题意;
C、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以保证其能够正常的生长繁殖,适应是普遍存在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适应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包括两方面的安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适应也是相对的。
21.(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人们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越来越多支持生物进化论的新证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作为地层中保存的古地质年代动植物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比较分析各种生物的遗传密码是相同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C.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比较解剖学证据
D.以上的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符合题意;
B、遗传密码在mRNA上,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B不符合题意;
C、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属于解剖学水平,C不符合题意;
D、化石、分子生物学证据以及比较解剖学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即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3、胚胎学证据: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
4、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的顺序。
22.(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生物学家经研究提出了“红皇后假说”,其主要内容为: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可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压力,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所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于该假说理解错误的是(  )
A.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其他各种生物发生进化
B.可以解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C.说明生物之间可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稳定的种间关系
D.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也密切相关
【答案】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A、B、根据假说分析可知,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与该种生物相关的物种发生进化,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可以用于解释它们之间的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即说明生物之间可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稳定的种间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进化不止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可能由非生物因素,即无机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所以该假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对协同进化的理解: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竞争,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3)协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2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昆虫种群存在深色个体(S)和浅色个体(s),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正确的(  )
A.种群中SS个体的比例上升,则S的基因频率会相应增加
B.若深色和浅色两个种群出现生殖隔离,其根本原因是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太大
C.种群中S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是因为深色个体和浅色个体发生了协同进化
D.在生态系统稳定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改变了
【答案】B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S的基因频率不仅取决于SS个体的比例,还取决于Ss的个体比例,A不符合题意;
B、若深色和浅色两个种群出现生殖隔离,其根本原因是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太大,进而使二者不能正常的基因交流而引起的,B符合题意;
C、种群中S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是因为深色个体适应环境,而浅色个体不适应环境,被自然淘汰,即种群中S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稳定后,若发生突变和重组,种群的基因频率仍然会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现代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24.(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人类滥用抗生素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如再不采取行动,终将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为此国家多次下达“抗生素使用限令”。下图为某种细菌菌群耐药性形成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该种细菌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在人们使用抗生素之前,易感菌群中不存在耐药性个体
C.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性基因频率提高.
D.抗生素需合理使用,一旦好转即可停用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使用抗生素后,存活的细菌是由于其基因突变,使其产生耐药性,所以基因突变为该种细菌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不符合题意;
B、C、该细菌是先发生基因突变,后通过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使具有耐药性的个体存活下来,所以在人们使用抗生素之前,易感菌群中存在耐药性个体,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得抗性基因频率提高,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强,所以抗生素需合理使用,但好转后一旦停用,就可能会使病情复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5.(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比目鱼的身体扁平,眼睛只生长在身体的一侧,平时生活在海底,它经常把身体的半以上埋进沙子里,露出眼睛观察周围,当猎物出现时就猛然跃出来,向猎物扑去。为了适应这种偷袭的捕食方法以及防御敌人的攻击,比目鱼还要随着周围环境而改变身体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因素之一是自然选择
B.比目鱼能根据环境改变体色,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C.比目鱼的进化过程体现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D.比目鱼眼睛独特的性状出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B、D、比目鱼眼睛独特的性状,以及随着周围环境而改变身体颜色,是一种适应,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B、D不符合题意;
C、比目鱼为了适应这种偷袭的捕食方法以及防御敌人的攻击,还要随着周围环境而改变身体颜色,体现的是比目鱼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并不能体现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6.(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图一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二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目比值的变化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处于减数分裂Ⅰ的有①④⑤
B.图一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⑤
C.图二中的CD段能表示图一中的①④⑤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图二中的DE段
【答案】C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A、C、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处于减数分裂II末期,⑤处于减数分裂I中期,CD段表示染色体数与核DNA的比值为0.5,①④⑤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对应图二中的CD段,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图一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③⑤,B不符合题意;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I后期,此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对应图二中的CD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分析图解: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③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处于减数分裂II末期,⑤处于减数分裂I中期。
2、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曲线图
3、细胞减数分裂有关曲线图
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有:①减数分裂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有丝分裂没有;②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有丝分裂没有;③在减数分裂II,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的细胞都存在同源染色体;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而有丝分裂结束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细胞相同。
27.(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动物(2n=16,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有A/a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红眼雄性甲与红眼雌性乙交配,F 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6:5:1。下列相关叙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最多可形成8个四分体
B.亲本红眼雄性甲的基因型为AaXBY
C.亲本产生同时含A基因和B基因的配子比例均为1/2
D.F 红眼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纯合子=6:1
【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一对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四分体,该动物有16条染色体,所以其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最多可形成8个四分体,A不符合题意;
B、亲本都表现为红眼,而子一代中出现白眼,说明白眼是隐性性状,红眼是显性性状,由题意可知,A/a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且子一代中红眼:白眼=11:1,可拆分为(2:1)(3:1),所以可推测,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为红眼,不含显性基因即表现为白眼,由于子一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出现红眼和白眼两个性状,所以说明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由于A基因纯合致死,后代的雄性个体不可能表现出红眼性状,所以应当是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综上分析可知,亲本红眼雄性甲的基因型为AaXBY,B符合题意;
C、D、根据B分析可知,亲本红眼雄性甲的基因型为AaXBY,红眼雌性乙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亲本产生同时含A基因和B基因的配子比例均为1/4;子一代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2:2:1:1,所以杂合子:纯合子=5:1,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28.(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发育成蜂王,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发育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甲基化(如下图所示)。工蜂与蜂王的DNA碱基序列没变,但是蜂王的DNA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若敲除DNMT3基因,喂食普通花蜜的幼虫也发育成蜂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基化通过改变蜜蜂的遗传信息来改变性状
B.DNA的甲基化修饰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C.敲除DNMT3基因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反效果
D.DNA甲基化可能影响转录,干扰RNA聚合酶与基因结合
【答案】D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由题意分析可知,甲基化不会改变蜜蜂中DNA的碱基序列,即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A不符合题意;
B、DNA的甲基化修饰若发生在配子中,则会通过配子遗传给后代,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蜜蜂若一直取食蜂王浆,则会发育成蜂王,若敲除DNMT3基因,喂食普通花蜜的幼虫也发育成蜂王,说明敲除DNMT3基因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C不符合题意;
D、DNA的甲基化使RNA聚合酶不能正常与基因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如DNA的甲基化不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是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29.(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囊性纤维病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汗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升高,支气管被异常黏液堵塞,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如图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图2是某地区的一个囊性纤维病家族系谱图,当地人群中每1600人中就有一个患囊性纤维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FTR蛋白转运氯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图2中,Ⅲ-8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2
C.理论上推测,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2/123
D.调查囊性纤维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进行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调查人类遗传病;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氯离子的运输需要CFTR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ATP中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不符合题意;
B、由图2可知,II-3和II-4表现为正常,而III-8表现为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1和I-2表现为正常,而II-5表现为患病,假设该病由B/b这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II-4基因型为Bb,I-2基因型为Bb,III-8基因型为bb,所以Ⅲ-8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2,B不符合题意;
C、由B分析可知,I-1和I-2基因型为Bb,则II-6基因型为1/2BB或1/2Bb,由题意可知,当地人群中每1600人中就有一个患囊性纤维病,所以bb的基因型频率为1/1600,则b的基因频率为1/40,B的基因频率为39/40,若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则II-6和II-7的基因型应为Bb,所以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2/3×[(2×39/40×1/40)/(1599/1600)]×1/4=1/123,C符合题意;
D、调查囊性纤维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进行,而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有遗传病史的家庭中进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当选择社会群体会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当选择具有该病史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2、在遇到遗传图谱时,应当先判断性状的显隐性,然后再判断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遗传图谱推出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求得雌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30.(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自然选择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果蝇(aabb)杂交,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杂交后代作为第1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以进入而无法产生后代。连续培养7代,检测每一代a、b的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世代 亲本 1 2 3 4 5 6 7
分叉毛基因(a)基因频率 0.5 0.47 0.4 0.47 0.49 0.5 0.35 0.4
残翅基因(b)基因频率 0.5 0.3 0.33 0.27 0.3 0.29 0.18 0.19
A.第2代出生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种群数量越大,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会越大
C.连续培养7代的过程中,该果蝇种群发生进化
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b基因频率也不一定为0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第2代是由第1代个体间自由交配而得到的,第1代基因型为AaBb,则第2代出生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残翅个体可以进入装有食物的培养瓶中,而无法产生后代,即对b的基因频率会产生影响,但对a的基因频率不会产生影响,即A:a=1:1,随着种群数量越来越大,更符合统计学规律,则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B符合题意;
C、由表可知,连续培养7代的过程中,果蝇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该果蝇种群发生进化,C不符合题意;
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果蝇种群中仍然可能含有基因型为Bb的个体,所以b基因频率不一定为0,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乌鳢(又名黑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中一种能够稳定遗传的金黄体色的品种,被命名为金乌鳢。近年研究成果揭示了金乌鳢的金黄色表型属于白化现象,其皮肤的黑色素合成中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以及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乌鳢。下图表示关键基因(即靶基因B)的选择性表达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表示   ,除了图中已表示出的条件外,还需要   (至少写出两种)。
(2)图中需要mRNA、tRNA同时参与的过程是   (填写图中的标号)。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
(3)如图所示,靶基因正常表达的机理是:活化的蛋白激酶A激活   并使其磷酸化,进一步使   活化,进而表达出相关的蛋白质。
(4)与该靶基因B控制合成的功能蛋白B相比,基因b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功能也异常,这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
【答案】(1)转录;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2)②;少量mRNA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3)基因调控蛋白;靶基因
(4)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过程①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即转录过程,转录过程除了徐哟啊图中所示的DNA模板外,还需要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2)②过程表示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同时参与;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少量mRNA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3)由图分析可知,活化的蛋白激酶A激活基因调控蛋白并使其磷酸化,后该基因调控蛋白与靶基因结合,促使靶基因活化,进而表达出相关的蛋白质,以上就是靶基因正常表达的机理。
(4)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另一种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b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功能异常,这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属于后者。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各种氨基酸、核糖体、转运RNA(tRNA)、酶以及线粒体等。
3、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2.(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野生猕猴桃(2n=58)品种较多,但部分野生猕猴桃存在果实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特点。近年科研工作者尝试多种育种方法,期望培育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猕猴桃新品种。下图是某科研小组以野生猕猴桃幼苗为实验材料培育猕猴桃新品种的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育种方法①依据的原理是   ,此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多变异类型,但未必能获得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猕猴桃新品种,原因是   。
(2)上图所示植株A、B、C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量相同的有   。
(3)培育植株C育种方法的显著优点是   。
(4)若要培育出三倍体的无籽猕猴桃,请在图示培育植株A、B、C的基础上,简述你的培育途径   。
(5)育种方法②中,科研工作者利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猕猴桃幼苗,诱导其染色体倍,得到下表所示的结果:
处理 秋水仙素 浓度/% 处理叶 片数 处理时间/h 死亡率/% 变异率/%
野生猕猴 桃幼苗 0.15 30 120 23.33 10
168 36.67 26.67
240 73.33 6.67
科研工作者做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诱导野生猕猴桃染色体加倍比较合适的处理时间是   h。
【答案】(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2)植株A和植株C
(3)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用植株B和C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把这些种子种下去,就可以获得三倍体的无籽猕猴桃。
(5)研究在相同浓度的秋水仙素作用下,不同的处理时间对野生猕猴桃幼苗死亡率和变异率的影响;168
【知识点】育种方法综合
【解析】【解答】(1)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所以育种方法①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此方法虽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多变异类型,但未必能获得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猕猴桃新品种。
(2)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猕猴桃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改变,植株B是由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而得到,即染色体组数为加倍,通过处理野生猕猴桃的幼苗得到单倍体,此时染色体组数减半,通过低温处理,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又恢复到原来的染色体组数,所以上图所示植株A、B、C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量相同的有植株A和植株C。
(3)培育植株C育种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其显著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若要培育出三倍体的无籽猕猴桃,则需要利用四倍体和二倍体进行杂交,后将三倍体种子种下,即可得到,图中植株A和植株C是二倍体,植株B是四倍体,所以培育途径如下:用植株B和C(或A和B)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把这些种子种下去,就可以获得三倍体的无籽猕猴桃。
(5)由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处理时间,因变量是野生猕猴桃幼苗死亡率和变异率,所以科研工作者做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在相同浓度的秋水仙素作用下,不同的处理时间对野生猕猴桃幼苗死亡率和变异率的影响;表中显示,在秋水仙素处理168h的情况下,幼苗的变异率较高且还能保证较低的死亡率,所以诱导野生猕猴桃染色体加倍比较合适的处理时间是168h。
【分析】1、分析图解:①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②属于多倍体育种;③利用了单倍体育种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2、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随机性和普遍性。
3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某研究小组观察发现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均有灰体、黑檀体的性状,但仍不清楚这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请参照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   (填研究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判断依据是   。
(3)如图所示,细胞核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四种可能:①Y染色体非同源区;②XY同源区;③X染色体非同源区;④常染色体上。其中,伴性遗传的相关基因可出现的位置有   (填编号,从①-④中选填)。据题干信息分析,果蝇的E/e基因不可能位于   (从①-④编号中选填),判断依据:   。
(4)现有未交配过的纯合灰体(显性)雌果蝇和雄果蝇、黑檀体(隐性)雌果蝇和雄果蝇若干,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E和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请设计实验方案:   。
【答案】(1)假说-演绎法
(2)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是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①②③;①;如果相关基因位于①上,则种群中仅雄性会出现灰体和黑檀体,雌性不会出现该性状
(4)黑檀体雌果蝇×灰体雄果蝇,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而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符合这一概念,所以他们是相对性状。
(3)伴性遗传即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所以相关基因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则伴性遗传的相关基因可出现的位置有①②③;Y染色体只有雄性才含有,所以如果相关基因位于①上,则种群中仅雄性会出现灰体和黑檀体,雌性不会出现该性状。
(4)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E和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则应选用表现型为隐性性状的雌性纯合子与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雄性纯合子杂交,若后代中不管雌雄都表现为显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黑檀体雌果蝇×灰体雄果蝇,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分析】1、摩尔根利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孟德尔利用了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性状是指生物所表现出的生命特点,如豌豆植株的高度、花的颜色等,而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花颜色中的红色和白色,豌豆植株的高茎和矮茎等。
3、在判断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时,以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的为例,应选用表现型为隐性性状的雌性纯合子与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雄性纯合子杂交,若后代中不管雌雄都表现为显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