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沙田山居》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8 21: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沙田山居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内容赏析】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湛湛(zhàn)       绸缪(chóu)(móu)
赫然(hè) 樯桅(qiánɡ)(wéi)
阒黑(qù) 天籁(lài)
朝暾(tūn) 蹂躏(róu)(lìn)
崦嵫(yān)(zī) 余曛(xūn)
袂(mèi) 茸蒙(mēnɡ)
奔踹(chuài) 蟠蜿(pán)(wān)
氤氲(yīn)(yūn) 夐远(xiònɡ)
眈眈(dān) 盘踞(jù)
肘腋(zhǒu)(yè) 迤逦(yǐ)(lǐ)
(2)多音字
蒙     纤
隽 禅
伺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泄漏·泄露
泄漏:液体或气体排出,漏掉;泄露机密、秘密。
泄露:让人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
两者均为动词。“泄漏”主要用于物品(液体)排出,而“泄露”则更多的是秘密的外泄。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前日下午,雅居乐小区,一居民家装修,不慎钻破了燃气管道,导致了该小区天然气泄漏(泄漏/泄露)。
②经常上网的人应该提高警惕,如果不小心泄露(泄漏/泄露)了自己的私密文档,可能会带来好多不必要的麻烦。
(2)称道·称奇
称道:述说;赞扬某事物。
称奇:称赞奇妙。
“称奇”是称赞奇妙,比“称道”语义重些。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在上周的全校第十八次田径运动会上,高三五班的同学表现极好,值得称道(称奇/称道)。
②晚会开始了,各个选手亮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技,让在场的观众啧啧称奇(称奇/称道)。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1)秋天来了,可是天气依旧炎热,今年的寒流似乎姗姗来迟。(√)
请说明理由:“姗姗来迟”,行走缓慢,来得很晚。
(2)在曲回的山路行走,峰回路转,一座亭子如同鸟翼展开在山头,令人眼睛一亮。(√)
请说明理由:“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此处用其本意。
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作家、学者、诗人,祖籍福建永春。因眷恋故土,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人”。八十年代后,余光中开始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他的爱国诗歌《乡愁》。其代表作品还有散文集《左手的缪思》、《听听那冷雨》,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等十余种。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著名的诗人,作品以表达乡愁见长。无论是诗还是文,都充满着浓浓的乡愁气息。从1974年开始,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十年,居住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一处风景优美的山上,这里面朝大海,青山连环,山的渺茫处便是莽莽苍苍的大陆。作者因此触动乡愁,写下此篇文章。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与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主要描写的景物有:海、山、云雾、风潮。
(2)写景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文章的主旨是乡愁,是对大陆母亲的热爱。写景和乡愁之间是一种对比与反衬的关系。山居之美和“五千载与八万万”作对比,海潮风声和“人为的骚音”作对比,最终作者选择了骚音,选择了下山下楼,不再做山人,要积极地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贡献。因此,作者笔下的山居之景色越令人流连忘返,越秀色可餐,就越能体现作者强烈的爱国情、乡愁浓。
2.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处处是乡愁,请结合文中的相关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的乡愁在本文中是含蓄而蕴藉的,主要体现在写景当中。如:“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正是乡愁的体现。“山外山”、“最远”、“莽莽苍苍”三个词,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
再如,“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这句话,写菊和月,是最坦白的直
接描写,寄托乡愁;写陶渊明和苏轼是侧面烘托,通过写其人来写其作。抒发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在文章当中,作者引经据典,巧妙写景,将自己的愁思寄托到写景当中,寄托到民族文化当中,使自己的乡愁不仅仅与地理有关,更与民族文化、历史等紧密联系了起来,使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而又真挚感人。
3.余光中是一位诗人,擅长写诗,因此,他的散文也如同诗一般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沙田山居》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细腻准确,含蓄优美,遣词造句别具一格。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作者对景色的描写淋漓尽致。如“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山影黑沉沉都睡去”,“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掀翻海水,吐着白浪”等等,无不如诗如画。“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2)叠词的大量使用,如“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零零落落、远远近近、朝朝暮暮”等,使文章的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诗情画意。
(3)化用典故与古典诗词,如“重九的陶菊”“相看两不厌”“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等,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作者在课文第三段写到沙田山居的风景如此美丽,作者也自称是个“山人”,但在文中结尾却说“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表达前后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因此自称“山人”;但山中美景虽好,面对“人为骚音”,自己却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摆脱不了魂牵梦绕的乡愁,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浓浓思乡情,拳拳爱国心
身在香港“沙田”居,心系华夏情绵绵。在《沙田山居》中,余光中以其诗一样的语言,讴歌了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人虽在美景之中,心却向往祖国文化。那份对祖国与祖国文化的深深热爱,那对故乡和祖国深深的思念令多少人难以忘怀?
【应用角度】 “乡愁”、“爱国”。
2012年5月20日,做客西安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畅游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寻找他心中、诗中“始终向往之的长安”。
84岁的余光中先生满头华发,连睫毛都被岁月染得雪白。下午30多度的高温,他依然是白衬衫背带裤一丝不苟。欣赏大雁塔北广场恢弘的水舞表演时,诗人恭手肃立,若有所思,仿佛看到了自己无数次歌颂过的大唐盛世。接着,余光中一行又来到了大唐芙蓉园,坐在观光电瓶车上,诗人目光悠远,认真地听取讲解员对长安的描述,并且不时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讲解员进行交流。在陆羽茶室小憩期间,余先生诗意大发,即兴为曲江题词:“遥诵李白诗,闲品陆羽茶。”
当天还是余先生84岁的大寿,在御宴宫里,诗人度过了这个难忘的生日。痴迷长安的余先生曾经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个魂牵梦萦的牵挂,或许在这一天圆满了。这次能来西安,余光中觉得欣慰至极,他感慨道:“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长安的意义,我早就透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了解长安了。我对这里的历史充满敬畏感,这里满足了我对中国文化内心的憧憬。”
【媒评文摘】 1.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让人回味,写得真好。期待先生再创佳作。
——西安网友 张雪峰
2.余先生来西安,那是文化的盛世,也是我们西安人的荣幸啊。
——西北大学学生 张梅
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附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精要赏析】 《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在行文中,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融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方式。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掌握分析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②培养自己设计问题的能力。③培养独立欣赏和合作欣赏散文的能力。④培养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由学生列出)
(1)重点: 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难点: 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设计问题、写鉴赏文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让学生选出每组小组长。每组负责重点欣赏教师指定的文章的某个部分,并兼顾其他部分。每个学生至少设计一个问题,写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性文字;并从全文其他部分至少设计一个问题,写不少于60字的鉴赏性文字。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教师把学生设计的比较有价值的、多数学生问到的问题打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讨论、解答、评价。
教师列出问题设计、写欣赏文章的着眼点,让学生明白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文章欣赏点指引:①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某个修辞;②意境、画面;③音韵;④色彩搭配;⑤情感;⑥结构组织;⑦独特的理性感悟。
(二)堂上交流
1.新课导入
“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天的衣食起居、柴米油盐、磕磕碰碰都在那里奏响,我们在那里演绎着春夏秋冬、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落落。于是,“居”也成了作家们笔下的一方宝地,不同的作家笔下表现出不同的景致情怀。在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里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适;在王维《山居秋暝》里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远;在刘禹锡《陋室铭》里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远追求;在归有光《项脊轩志》里是对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伤感;在梁实秋《雅舍小品》里,是虽处战乱年代,居于风雨飘摇的破屋之中,却能自我调侃,自娱自乐的豁达;在余秋雨《山居笔记》里却是对中国文化的深沉探询和与中国文人的沉重对话。
2.简介作者及诗作《乡愁》
余光中,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7年中学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发表诗作。同年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等。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教师配乐背诵《乡愁》。
3.文章赏析交流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完成)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电脑屏幕画面和配音概括每自然段内容。
第一自然段:山居概貌
第二自然段:海天相映
第三自然段:山中奇景
第四自然段:山居幻景
第五自然段:雾中仙姿
第六自然段:风中秀色
第七自然段:人为骚音
(教师总结:欣赏文章要先从总体上把握内容)
具体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欣赏的方法。
①景(写了什么景):山居周围广阔、宁静的环境。②情(抒了什么情):山居生活的自由,对山居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爱,浓浓乡愁。③语言(如何写景抒情):押韵、叠音词,音韵舒缓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用词古雅,有韵味。
(教师点拨:散文欣赏主要从景、情、语言三大方面展开)
(2)学生自主与师生合作相结合欣赏写景、抒情的精华段落第二、三、七自然段。
操作流程:
屏幕展示经典段落中学生设计的问题→每题请一个学生说明其设计意图并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请某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让另一组对该小组的发言作评价→每段的问题解决后让书面文字鉴赏写得比较好的学生就自己写的该段其他精彩点发言→组长对自己组员作全面总结评价→教师补充知识→教师对全班学生的“问题设计”及“自由鉴赏”(书面文字鉴赏和口头鉴赏)作综合评价。
教师列出“问题设计”、“欣赏性文章”的评价标准指引:
①是否体现文章的重点和文体特点;②是否有新意;③是否有个性;④是否从多个角度入手;⑤问题表述是否明确,用词是否准确;欣赏文章写得是否能自圆其说或引起共鸣,语言是否准确、优美;⑥发言者的语言、语音、语速、情感等如何(符合任何一条都该肯定,不要求面面俱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都遵循此原则)。
第二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为什么说“照镜的不是人,是神”?②“海与山绸缪在一起……海湾”中的“绸缪”能否换成“结合”?为什么?“侵入”“诱俘”有何表达效果?③说说“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这句话所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教师设计该题)
第三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教师补充资料: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浮云独自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②为什么说“山已经代我答了”,又说“其实山并未回答”?这话矛盾吗?用“山”“鸟”“虫”“松风”代我答“问余何事栖碧山”有什么好处?
教师补充资料: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③“山谷是个爱唱歌的村女……应人的尾音”用了什么修辞?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第七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平常交通繁忙时所制造的噪音令人厌恶,而作者为什么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②怎样理解“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只引用到“全在那里面”呢?
③作者最后那首诗有什么意味?有什么作用?
④作者引用王粲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教师补充:王粲,汉魏间诗人,山东人。由于战乱,曾一度远离家乡,避乱于湖北荆州,期间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表达思乡和渴望被重用的情感。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怀归兮……人情同于怀土兮,岂富贵而以异 ……”《登楼赋》
教师补充:余光中先生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说“我在诗中怀乡,我在诗中唤醒古典的背景,我在诗中向李白说话,向苏东坡诉说我的心情,这都是怀乡的表现。”(根据这些话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余光中的散文及诗中经常出现古人和古诗这一现象)
(3)“问题设计”外的其他精彩点鉴赏发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选一部分书面欣赏写得比较精彩的学生发言)
组长评价:组长对组员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作总体评价:教师对学生设计的问题和书面欣赏、口头欣赏的表现作总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4)情感深层熏陶
屏幕展示下诗,播放温家宝总理在电视讲话中的该段背诵录音。
望大陆
于佑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相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三)课后作业
(1)文中写了雾中、风中的“沙田山居”,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发挥联想和想象,以“雨中的沙田山居”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2)把该文和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小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写景特点、语言特色、抒发的情感方面的异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瓶塞 艰涩 瑟缩 色厉内荏
B.马厩 灵柩 臼齿 一蹴而就
C.滞留 投掷 对峙 栉风沐雨
D.休憩 收讫 栖身 锲而不舍
【解析】 A项,“瓶塞”的“塞”读sāi,其余的读sè;B项,“一蹴而就”的“蹴”读cù,其余的读jiù;C项,都读zhì;D项,“憩”、“讫”读qì,“栖”读qī,“锲”读qiè。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B.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C.衣襟 衣锦还乡 融会 融汇贯通
D.桃园 世外桃源 直接 直截了当
【解析】 “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
【答案】 C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词滥调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成功的商业纪录片,对中国美食评头品足的《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
A.陈词滥调       B.趑趄不前
C.评头品足 D.即便
【解析】 评头品足:原指一些无聊的人评论女子的容貌,现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A项,陈词滥调: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B项,趑趄不前:形容想走又不敢走,犹豫不进;D项,即便: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诚信缺失对社会道德是毁灭性的伤害,当前为公众深恶痛绝的那些恶性事件,每一件都深深地刻着背信弃义的烙印和丑恶心理。
B.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口号,是伦敦奥组委在国家皇家植物园举行倒计时100天庆典活动之前向记者提交的一份新闻公报中公布的。
C.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能否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更是一场形势严峻的健康保卫战。
D.天上王城景区地处沂蒙腹地的沂水县泉庄乡,以纪王崮为中心,以商周时期纪国迁都至此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整合建成的4A级景区。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心理”不能“刻着”;C项,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去掉;D项,成分残缺,“4A级景区”没有谓语,应在“以纪王崮”前加“是”。
【答案】 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
【解析】 从横线前的“探索精神”联系②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②开头的选项,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A、C中选择一个。在这两个选项中①⑤一起,可以不用思考,只需思考③的位置。③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显然放在句末更恰当。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18个月了。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6.找出选段中对偶句式,并说说好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偶句,最显著的特点是上下两句,字数一致,内容相近或相反。相同位置的词语性质基本一致。
【答案】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任风吹,任鹰飞”、“忽焉似有,再顾若无”,整齐对称的句式能增加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
7.第二段写景中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这样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拟人手法,是把物品当人来写,使得景物具有了人的灵气。
【答案】 拟人手法,如:“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样把物当人写,把景物写活了,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就更有自然亲切的感受。
8.“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这句话中“心血来潮”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写景,以景物抒情,即乡愁。
【答案】 这是海潮引发心潮,这是乡愁之潮。借海水的潮汐写内心的心潮起伏。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也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珊珊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默默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9.散文家思果说余光中“诗思那么妙”,请结合文章内容对余光中的诗思为什么那么妙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余光中有一种对美的追求精神,为追捕落日前的片刻景致,就开车前去;对美的事物观察细致,能够神魂贯注进去;能够多方面接受美的事物,对于美的人、事、物,耳目所接,常成妙谛。
10.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不与之交谈;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既冷静又热情,喜欢有品位的谈话的人。他希望朋友之间的谈话是不设防的,是无所用心的;他追求见识相当、彼此欣赏的交谈,追求与真正的知己交谈,不希望和俗人交谈。
11.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阐发要点:①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②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③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
同意观点二:余光中也确实表现为一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阐发要点:①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②人应该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李白、苏轼就是因为有自己的性格才为后人所称道;③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余光中的生活因其追求完美而显得过于单一。(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离开原文去谈。从阐发的要点是否合理全面上考虑给分。)
四、语言表达
12.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别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用的是比喻,……是……,暗喻格式,注意喻体要和本体形象相符。
【答案】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送别诗是陌头江边的一株杨柳,温柔而妩媚,古道、轻舟、晓风、残月,愁绪满怀。
13.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6分)
项目
非常想父母
害怕陌生人
觉得自己很一般
百分比
65.0
40.0
52.7
项目
百分比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图文转换,第一小题,需仔细看图,提取信息,如图中,百分比最高的是什么?留守儿童害怕陌生人,以及觉得自己很一般是什么问题?经过我们观察和总结,可以概括为留守儿童需要家人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第二小题写公益广告,主要是考虑引起他人关注,表明目的,同时注意修辞。如: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温暖孩子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答案】 (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