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我的回顾
2012年中央开展“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我国有6600多万乡村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才,是全国846万乡村教师的光荣职责。长年工作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乡村教师,生活清贫、条件艰苦,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动摇,毅然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由光明日报社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的“寻找”活动,正是为了宣传他们,扶助他们,弘扬他们的高尚精神,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育,倡
导更多的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从启动到收尾,“寻找”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两个月来,在媒体持续宣传下,全国各地师生踊跃参与,那些可敬的乡村教师形象纷纷走进公众视野,经组委会认真评选,已经产生10名“最美乡村教师”和20名“特别关注乡村教师”。目前,活动虽告一段落,但我们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不会止步。
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的富足,更多的是民众的教育。只有强大的教育,才有强大的民族。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目瞪口呆(dèng) 桎梏(zhì)(gù) 真知灼见(zhuó)
毋庸置疑(wú) 吞噬(shì) 深邃(suì)
窒息(zhì) 内疚(jiù) 弊病(bì)
扼杀(è) 夭折(yāo)
(2)多音字
塞 强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缺少·缺乏
两者都有缺少的意思。
“缺少”:短缺,数量不足。比“缺乏”意思要轻些,而且主要侧重在数量上少些。
“缺乏”:(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用节食手段来减肥容易引起各种维生素缺乏(缺少/缺乏)的症状。
②哲人说过,生活中缺少(缺少/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目光。
(2)以至·以致
两者都是连词,都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某种结果。
“以至”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或向反方向发展。
“以致”多用于人们不希望的结果。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如今人们已经不仅能够预知几天的,而且能够预知几个月以至(以至/以致)几年的天气趋势。
②他只听一面之词,以致(以至/以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我的旧信稿,不敢说是什么真知灼见,不过在此提供出来,聊以供朋友们的讨论罢了。(√)
请说明理由:真知灼见,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见解。此处合适。
(2)双桅船上的日子好比人间地狱,这一点毋庸置疑。(√)
请说明理由:毋庸置疑,指事实非常明显或理由非常充足,没有必要持怀疑态度。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3)我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得那么高,我觉得我的作品是微不足道的。(√)
请说明理由: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用在句中恰当。
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他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在67岁的时候,应一位编辑的邀请写了一篇《自述》。课文即选自这篇《自述》。爱因斯坦把自述当成讣告来写,开篇语就是“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与那些写作自己一生的科学之外的事件的自传不同,爱因斯坦几乎只谈到自己的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现的基本动力在于好奇心,在这篇自述中多次使用“惊奇”一词。惊奇是人的经验与现实中固定的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产生的思维活动。
课文编者删除了《自述》原文中一些表达作者对物理学与哲学观点的段落。这样使得文章传“记”特色更加鲜明,更利于同学们学习与理解。课文虽然基本按照人生经历的时间顺序来记叙,但文章主要是以自己思想成长的经历为主线表现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科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领全文。交代写作的缘由:一是希耳普博士的劝说,一是作者想向共同奋斗着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在努力和探索过程中的感悟。
2.爱因斯坦在文中讲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热衷于物理”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迷恋于同经验世界直接接触;(2)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3)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4)当时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3.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联系孩子的教育问题,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种说法是非常正确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鲁迅也说过:“我们需要培养天才的土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应该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确定将来的发展道路。
(2)这种说法是不太妥当的。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个人的发展中,老师、家长应该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孩子学什么,不一定按照他们的意愿任其选择。很多名人、伟人的发展道路也是父母、老师帮助设计的。况且孩子还小,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他们自己做出决断是不可能的。
令人钦佩的爱因斯坦
谁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爱因斯坦。二十世纪的世界,日新月异。工业文明的繁荣,商业的兴盛,以及科技的日益蓬勃。在科技界,爱因斯坦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才。我们时常诧异为什么爱因斯坦如此的聪慧,以至于后人竟然还在钻研爱因斯坦的脑子结构。在本课,爱因斯坦自己告诉了我们这个秘密——他比别人想得多,看得远。“当我还是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对于《圣经》的怀疑,对于数学的热爱,以及对于科学世界的追逐,都为他日后的科学精神提供了基础。但对于科学的热爱和痴迷才是他最终获取成功的最重要要素。没有兴趣,没有一种痴迷和癫狂,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很多人会感到枯燥。而爱因斯坦却是感到自由,在瑞士的教育就让他感到了自由钻研的惬意。伟人除了让人钦佩,也应该激励我们。我们在爱因斯坦身上可以学习自信、深思、按兴趣努力。
【应用角度】 “理想”、“精神追求”、“生命的价值”、“境界”、“求真”、“痴迷”等。
朱光亚——最亮的星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隆重播出。中国科技界泰斗,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朱光亚先生荣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对他的颁奖辞是: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媒评文摘】 1.朱光亚威望很高、成就很大,但他始终谦虚谨慎、淡然率真,不褪党性本色,不改学者本真,展现了科学大家的博大胸襟、超凡品格和高风亮节。
——《人民日报》
2.多年来,(他)一直是习惯于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思考,默默地奉献,默默地以行动来影响与感召他周围的人。
——光明网
悼念玛丽·居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35年11月在纽约居里夫人悼念大会上的凭吊演讲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地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精要赏析】 这是一篇悼词,全文虽然只有500多字,却是一篇流露内心真情的演讲稿,它朴实而真挚,睿智的思想闪闪发光,打动着千万读者的心。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的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贡献;掌握重点词语。
2.技能目标
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悟本文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3.情感目标
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过程;学习爱因斯坦勇于怀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二、词语
目瞪口呆 桎梏(zhìgù) 真知灼(zhuó)见
毋(wú)庸置疑 吞噬(shì) 深邃(suì)
窒息(zhì) 内疚(jiù) 弊病 扼杀
夭(yāo)折
补充词解: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深邃:深奥。(深)
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1.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指明顺序:
(1)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动机。
(2)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①12岁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大志向。
②12-16岁,通过阅读,知道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方法。
③17岁进入大学,主要因为兴趣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时间顺序
2.作者为什么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求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明确:见第二自然段。“那些希望和努力”主要指物质方面。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
明确:见课文:“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远道路。
4.对文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你对他们有何认识?请列举说明。
提示:首先弄清“有类似想法”的含义。再列举有关人物。
5.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提示:①参见第55页课文最后一句话。②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五、概括主题
爱因斯坦在文中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道路的过程,表现了他崇高的理想志向、伟大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六、讨论
爱因斯坦给了我们哪些宝贵的启示?
提示:参见主题。
七、练习
1.抄写生字词和你喜欢的句子。
2.课外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贡献;能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悟本文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过程;学习爱因斯坦勇于怀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但学生对文中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的理解较难。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绸缪/荒谬 裙裾/拮据
脊椎/椎心泣血 攒钱/人头攒动
B.屹立/起讫 馈赠/匮乏
沉疴/百舸争流 间谍/间不容发
C.旋律/舷梯 置喙/姻缘
赡养/瞻前顾后 横行/飞来横祸
D.饯别/栈道 作揖/通缉
裨益/稗官野史 着装/不着边际
【解析】 A项,móu/miù,jū/jū,zhuī/chuí,zǎn/cuán;B项,yì/qì,kuì/kuì,kē/ɡě,jiàn/jiān;C项,xuán/xián,huì/yuán,shàn/zhān,hénɡ/hènɡ;D项,jiàn/zhàn,yī/jī,bì/bài,zhuó/zhuó。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筮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透的知识的渴望。
B.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卓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
C.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无庸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D.但是得说句公道话,我们在瑞士所受到的这种制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少得多。
【解析】 “无庸置疑”同“毋庸置疑”。A项,“吞筮”应为“吞噬”;B项,“真知卓见”应为“真知灼见”;D项,“制息”应为“窒息”。
【答案】 C
3.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购书中心开门不到十分钟,上百本莫言作品存货被一扫而空。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获诺奖之前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无人问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我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大家该干吗就干吗。”
A.洛阳纸贵 B.蜚声
C.美轮美奂 D.不以为意
【解析】 A项,“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了。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B项,“蜚声”,指的是扬名。C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多。这个成语只能用于房屋,不能用于其他事物。D项,“不以为意”,指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这与后面莫言的表达都表现了莫言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答案】 C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一句是( )
A.国际媒体评论说,中国应该重新部署用于基建工程的大规模支出,因为某些领导人的行为只是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
B.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对两岸人民是不陌生的,《富春山居图》和《剩山图》合璧展览不仅成了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也别具深远的历史含义。
C.《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去世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
D.庄宜生是广东公安民警的杰出代表,他刚正不阿,英勇无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用生命谱写了正义之歌,深受广大群众所赞誉。
【解析】 A项,搭配不当,“行为”不是“工程”。B项,主客体颠倒,应该是“两岸人民对《富春山居图》不陌生”。D项,“深受广大群众所赞誉”句式杂糅,应改成“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誉”或者“深为广大群众所赞誉”。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的题。
①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样,第一条出路就是宗教,它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儿童。因此,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在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是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到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关系。对宗教与现实的矛盾的感知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
②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5.对文段①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追逐的残酷使得无休止地追逐的希望和努力变得毫无价值。
B.宗教可以让人的思想和感情得到满足。
C.“我”之所以信仰宗教,基本上是受到父母的熏陶。
D.追求物质的满足与享受,今天与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析】 A项,追逐的残酷不是“那些希望和努力”毫无价值的原因,无价值是因为追逐的是物质的满足与享受;C项,“我”的父母完全没有宗教信仰;D项,与文段第二句的意思不合。
【答案】 B
6.你如何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其思考的是超越生活的科学问题。在他看来,大多数人只为了物质生活在追逐。
【答案】 因为大多数人追逐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就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而作者却认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应该有对精神生活的执著地追求。这也正如我国作家巴金所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
7.“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一句中“胃”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处的“胃”有更深层的指代,指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求,像对食物的渴求一样。
【答案】 指“物质需要”和“种种对物质利益的欲望”。
8.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细节的考查,在原文,爱因斯坦交代了自己突然中止宗教信仰的原因。我们只要在文段中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 ①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认为《圣经》里的故事很多不可能是真实的。②他的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的思想。③怀疑所有权威,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怀一种怀疑的态度:“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9.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这个天堂”具体指什么?并说说这种选择中表现了爱因斯坦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天堂”指“科学的殿堂”。在“宗教”和“科学”的选择中,爱因斯坦选择了科学。这一选择既是他思想的自然裂变,也是他对科学、对真理孜孜以求精神的体现。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生命与道德
张岱年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所谓利,指有益于生活;所谓欲,指生活中的要求。而所谓义,所谓理,指生活所应遵循的准则。“理义”亦即道德。生命、生活与理义、道德,究竟有如何的关系?
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谓欲望、所谓情感,即是对于生命需要的意识。生活中有所需要,在意识中便表现为欲与情。在这一意义上,欲与情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欲与情又包含许多矛盾,因而引发了许多问题。
作为一个人,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这类准则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不但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何谓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即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何谓真?真即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何谓善?善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亦即道德。何谓美?美即艺术的享受。
人与人之间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胜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然后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恩格斯说:“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合作与斗争是同时存在的。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
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保持和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然而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存在于群体之中。作为一个人,不但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群体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
自古以来,人们聚居而为族。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分成许多民族。每一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有其持续不断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群体生命。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也可以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无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民财,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民财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互违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来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群体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相得益彰。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许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富仁合一的典范。
(选自《张岱年全集》第7卷,有删改。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国哲学史上,历来就有关于“义利”与“理欲”关系的争论,这种争论实质上是要解决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B.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生活所需,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
C.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会有竞争与矛盾冲突,而要处理好竞争与矛盾冲突,就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
D.每一个个人都必须存在于群体之中,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而道德的作用,就是规范个体行为而保护群体利益。
E.个体生命的欲望与利益需要关注,因为这是个体生命力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前提,但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自律与约束。
【解析】 A项,应为“义与利”、“理与欲”两对关系,而非“义利”与“理欲”的关系。B项,与原文“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的表述不符。D项,道德不仅保护群体利益,也保护个体利益,但个体利益不能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
【答案】 CE
11.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能体现“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的一项是( )
A.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依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B.《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C.朱自清病重,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美国的“施舍”。
D.洪涝时,堤坝决口,多名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用身体抗击洪水。
【解析】 不食“嗟来之食”并未超越个人利益,体现的只是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持,肯定的是人格高于生命。
【答案】 B
12.根据文意,“群体生命”要保持正常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对文中重要概念的考查,我们首先找到“群体生命”所在的段落,再结合上下文来概括答案。这一部分文字“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是本题的重点。
【答案】 (1)个体生命必须得到保持和发展(或充实和提高)。(2)需要道德来调节个体之间的合作与斗争。(3)群体中的个体必须加强道德的自觉自律。
13.生命和道德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全文重要内容的概括。也就是我们平时的概括段落大意的具体运用。在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生命和道德关系。本题的解答需要提取作者的主要观点,即,生命受道德制约。道德本于生命,高于生命。
【答案】 生命力的保持和发展需要道德的制约;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或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四、语言表达
14.期中考试结束,有一位同学找老师倾诉成绩不理想的苦恼。请你根据情境,将下面的师生对话补充完整。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每空字数不得超过二十个字。
【师生对话】
同学:老师,我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找您聊聊吗?
老师:好的,没问题。
同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答错题是很正常的,犯错也会有收获。
同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你的确在努力,但可能没有注意到学习的方法和效率吧。
同学:老师,我真的成了劣等生了吗?
老师: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师,这次考试我错了这么多题,怎么办呢?
[关键:考试错误较多;语言连贯。]
②我一直很努力,但为什么没有进步呢?
[关键:强调自己努力;考试不理想。]
③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进步多少的差别。
[关键:对学生的提问作否定回答;有安慰或鼓励的意味]
15.请从下面语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用通顺、连贯的语言给“艺术批评”下定义。
艺术离不开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和分析和评价,它必须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艺术批评指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
写作·序列训练二
第一、记叙文选材的角度
从什么角度选材,选择怎样的材料表现主题,是记叙文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选材就是找寻、选择恰当的材料表现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表现生活的角度也是多样的。作为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有敏锐的眼光,善于积累,就会发现生活中独特的材料;反之,就只能人云亦云,写不出新的东西。选择材料要独特,并不是指要写重大的事情,相反,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屑之事,有时更能表达真实而温暖的情感。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常常是通过细小的事情来表现重大的主题的。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不写法国人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也不写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而是选取一所普通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个内容来写。在这最后的一节法语课里,作者通过描写省悟了的学生小弗郎士,忠于事业、忠于祖国的韩麦尔先生,还有热爱祖国的村民,把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极为充分,文章笔墨集中,情感渲染浓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应具有生活性、典型性、新颖性和独特性。
第二、记叙文构思的角度
记叙文构思,也可以说是处理材料的着眼点,是谋篇布局的切入点,是很有讲究的。可以是正面反映,也可以是侧面突出。一般而言,选择角度要力求做到“新”和“巧”。“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巧”是巧妙,要出人意料,但不要故弄玄虚,要符合生活的规律,巧在情理之中。据说宋徽宗喜欢画,宋代有考画家的制度。一次,画院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画师作画。画师们各显其能。有的在山腰里画座古庙,有的把庙画在丛林深处,有的画个完整的寺庙,有的只画庙的一角或一段残垣断壁。独有一位画师,他没有画庙,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这幅画因而获得了第一名。和尚提水,无非是为了烧茶、煮饭、洗衣,说明附近山里有寺庙;和尚是老的,说明庙是古庙。这幅画把“藏”字表现出来了,很好地体现了题目的要求。这位聪明的画师获得了第—名,就在于他选择了侧面描写的角度。选择角度,要多费心思,由巧及新,由奇及美。要想做到巧,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来审视,正、侧、反、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
第三、记叙文人称的角度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记叙的人称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的记叙,第三人称的记叙,第二人称的记叙。
1.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直接记叙“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第三人称的记叙,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以上两种记叙角度是常见的,也是写作中用得最多且较容易掌握的。
3.第二人称的记叙
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或“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或“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做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仍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只是为了记叙的亲切,才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了增强文章的感彩,也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为第三人称的记叙。
事实上,一篇记叙性文章很少只使用单一的叙述人称,常常是两种或三种叙述人称交替使用,各有主次、程度的差异而已。
父亲的手
(2012·湖南高考优秀作文)
父亲的手,即使是在教训孩子,也会给孩子以温暖。
——题记
自我有了记忆能力起,我对父亲一直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老实说,父亲并不高大,一米七的个头,略有些发福的腰,微微挺起的肚子,以及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怎么像个有学问之人,理应是温文尔雅的。谁知在我的心中,他却像个山野村夫一样,有些匪气。尤其是他那双手,虽不似练武之人布满老茧,威力却很惊人。他的手,厚且大,指头极粗,张开五指,便像一块砖一样厚重。当他的砖一样的手掌向我挥来时,我顿时觉得我成了孙猴子,即将被“五指山”压得无翻身之日。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
记得我八岁那年,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铤而走险——偷,大概要偷三十块钱,当然,当时的我显然不够熟练——当然后来也没偷过,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脸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当天,当父亲的“砖头手”第一次用力地拍到我的手掌时,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痛了!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第二次打了我,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岁,十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拔五岳掩赤城”之势,十七岁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
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了他的手。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我清楚地看到,那时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了他的食指之中。父亲的宽大的手掌,最终还是落下了,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只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眼神复杂,不知那里包含了多少情感,有期待,有愤怒,也许还有失望。
我愕然了,我没有想到父亲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想过,当我有力气抓住他挥向我的手时,我会得意地笑,会张狂地笑,会毫不畏惧地和他相对视。但我没想到父亲只是用手抚了抚我的头,还留给我那样一个复杂的眼神。
父亲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背影。父亲有些驼背了,身子却更胖了,不知为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想到父亲的手,那不仅仅是惩罚我的利器,更是温暖我的太阳啊。
回想起生活中的一个一个片段,想到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准备早餐的父亲的手;想到每天晚上十一点要去学校自习室接我的开着车的父亲的手;想到帮我涂药的那双手;想到抚摸我头的那双——我父亲的手。
我忽然对着父亲的背影大声喊:“爸,我会努力的!”父亲的身影猛然一顿。终于,他缓缓扬起了手!像太阳一样!
【点评】 本文围绕“父亲的手”,从多角度选材,精心选取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素材,写我和父亲手掌的三次“亲密接触”,表现了父子真情,条理清晰,中心突出。文章还详写了第三次“接触”,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选用第一人称的角度,便于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抒发情感,将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使文章意境深远,真挚动人。
【文题展示】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曲饱含深情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我们想起许许多多教过我们的老师。这些老师中,总会有令你难忘怀念的,每当你回忆时,关于他(或她)的点点滴滴总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和新的领悟。当一些与老师共处时的美妙瞬间闪烁着心灵之花触动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笔端吗?
请带着对老师真诚的感情,写一篇关于老师的记叙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注意记叙的角度;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写关于老师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老师是谁,他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
其次,要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老师的品质和特点。
再次,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第四,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要做好分内的事还要做好分外的事,其事迹感人,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对“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解老师的概貌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使文章收到“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
第五,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视角的选择更多地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写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