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第 五 单 元
第十六课 陈涉世家 1.作者名片 2.图解课文 年少时鸿鹄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据陈称王1.通假字
(1)適戍渔阳 “______”同“_______”
(2)为天下唱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3)固以怪之矣 “______”同“_______”
(4)将军身被坚执锐 “______”同“_______”
答案:(1)適 谪 (2)唱 倡 倡导 (3)以 已 (4)被 披 2.一词多义
会天大雨 ( )
与皆来会计事 ( )
皆次当行 (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乃丹书帛曰 ( )
得鱼腹中书 ( )
答案:(1)适逢,恰巧遇到/集会 (2)编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3)写/字条(1)会(2)次(3)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陈涉乃立为王 ( )
广故数言欲亡 ( )
扶苏以数谏故 ( )
上使外将兵 ( )
项燕为楚将 ( )
扶苏以数谏故 ( )
卒数万人 ( )
答案:(4)是/于是,就 (5)故意/缘故 (6)带领/将领 (7)屡次/几 (4)乃(5)故(6)将(7)数3.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死
(2)等死,死国可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等候;等待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空隙
答案:(1)逃亡 (2)同样 (3)暗中﹒﹒﹒(4)卒中往往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5)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身体
答案:(4)到处 (5)亲自,亲身 ﹒ 4.词类活用
(1)失期,法皆斩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
(2)大楚兴,陈胜王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
(3)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
(4)尉果笞广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
(5)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
(6)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按军法 (2)称王 (3)用网捕 (4)用竹板打 (5)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6)铁甲;武器 ﹒﹒﹒﹒﹒﹒﹒5.文言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祭以尉首。(状语后置句,即“以尉首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使外将兵。(省略句,“使”字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2)用(两)尉的头祭天。
(3)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6.走进文本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对时局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根据这些分析,他提出的策略口号是什么?这一策略效果怎样?
答案:天下苦秦久矣;秦朝内部有严重的政治危机,长子扶苏被杀,许多人并不知道;楚国人民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策略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3)从本文来看,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陈胜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有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的人。 课件16张PPT。第十七课 桃花源记 1.作者名片 2.背景回望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于是便创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图解课文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为什么
寻不到?1.通假字
便要还家 “______”同“______”,______
答案:要 邀 邀请 2.一词多义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
答案:(1)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2)动词,舍弃/名词,房屋 (3)动词,做标记/名词,标记(1)寻(2)舍(3)志 欲穷其林 ( )
得其船 (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答案:(4)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他的,代渔人的
(5)动词,作为/介词,对,向 (4)其(5)为 3.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运输事业
(2)率妻子邑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3)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答案:(1)交错相通 (2)妻子和儿女 (3)与外界隔绝的地方(4)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充足
(6)屋舍俨然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庄严
答案:(4)更不必说 (5)不值得 (6)整齐的样子(7)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8)豁然开朗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答案:(7)鲜艳美丽 (8)开阔而明亮 4.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
(2)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
(3)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
(4)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
(5)未果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感到诧异 (2)向前 (3)穷尽,走到尽头 (4)做标记 (5)实现﹒﹒﹒﹒﹒5.文言句式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舍船,从口入。(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人。
(2)(渔人)便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去。 6.走进文本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答案: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答案:首先“忘路之远近”,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接着“忽逢桃花林”,说明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因此“渔人甚异之”。 (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答案:见到一个环境幽静,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的美好世界。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答案: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课件13张PPT。第十八课 与朱元思书 1.背景回望
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时,私撰《齐春秋》。武帝因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因此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萌生了隐居的志趣。因此,本文并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2.图解课文 与
朱
元
思
书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具体描述(分)水清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山山高树多景美含蓄地否定了
世俗社会、表
达了对大自然
的向往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同“______”,______
答案:转 啭 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一词多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
猿则百叫无绝 ( )
负势竞上 ( )
横柯上蔽 ( )
答案:(1)绝美,绝妙/断,停 (2)向上/在上面 (1)绝(2)上3.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_________ 今义:或许,允许
(2)猛浪若奔
古义:_________ 今义:奔走,急跑
(3)经纶世务者
古义:_________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鸢飞戾天者
古义:_________ 今义:罪过;乖张
答案:(1)表示大约的数量 (2)奔马 (3)筹划、办理(4)至 ﹒﹒﹒4.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
(2)猛浪若奔 (动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
(3)负势竞上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
(4)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
(5)望峰息心 (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
(6)横柯上蔽 (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向东或向西 (2)奔马 (3)向上 (4)比高远 (5)使……平息 (6)在上面 ﹒﹒﹒﹒5.文言句式
急湍甚箭。 (省略句,“甚”后面省略了介词“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 6.直接默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
答案:(1)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2)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3)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4)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7.走进文本
(1)本文中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是哪句?它有何作用?
答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赞美之情,为全文的纲领。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水之“异”和山之“奇”?
答案:水之“异”表现在:水清、水深、水急。山之“奇”表现在:山高、树多、景美。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联想?
答案:一方面进一步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作者也是在借景抒情,表明心志,表明自己鄙弃功利、厌弃尘俗的心态。 课件16张PPT。第十九课 捕蛇者说 1.作者名片 2.背景回望
本文为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所作。唐宪宗元和年间,赋税极重,当时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少了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了三分之一,民不聊生。柳宗元在永州亲眼看到这种情形,写下了这篇文章,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图解课文
捕蛇者说 以
毒
蛇
为
安以
赋
敛
为
毒异蛇毒赋敛毒叙对比反衬议蒋氏哭诉1.一词多义
若毒之乎 ( )
孰知赋敛之毒 ( )
岁赋其二 ( )
复若赋 ( )
谨食之 (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
答案:(1)怨恨/毒害 (2)征收、敛取/赋税 (3)喂养/吃(1)毒(2)赋(3)食 貌若甚戚者 ( )
若毒之乎 ( )
更若役 ( )
黑质而白章 (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
吾恂恂而起 (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
而乡邻之生日蹙 ( )
答案:(4)好像/你/你的 (5)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4)若(5)而 吾祖死于是 ( )
余将告于莅事者 ( )
积于今六十岁矣 ( )
苛政猛于虎也 ( )
以啮人 ( )
太医以王命聚之 ( )
以尽吾齿 (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
而乡邻之生日蹙 ( )
答案:(6)介词,在/介词,向/介词,到/介词,比
(7)如果/用/来 (8)使……活下去/生活 (6)于(7)以(8)生2.古今异义
(1)吾祖死于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向吾不为斯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向
(3)而乡邻之生日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出生的日子,也指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
答案:(1)在这件事上 (2)从前 (3)生,生活;日,一天天地﹒﹒(4)以尽吾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牙
(5)则久已病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
(6)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答案:(4)年龄 (5)困苦不堪 (6)可以凭借 ﹒﹒3.词类活用
(1)然得而腊之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
(2)岁赋其二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
(3)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
(4)而乡邻之生日蹙 (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蛇晾干 (2)征收、敛取 (3)使……活下去 (4)一天天地 ﹒﹒﹒﹒4.文言句式
(1)触草木,尽死。(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蛇”“草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苛政猛于虎也。(倒装句,应为“于虎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
(2)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啊。 5.走进文本
(1)文章为什么开篇就描写蛇之毒?既然如此,永州人为什么又争着去捕蛇呢?
答案:文章由蛇之毒引出下文,蛇之毒与下文的赋敛之毒形成对比。永州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 (2)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请一一列举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文中有四处对比:①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形成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形成对比;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的生存状况形成对比。作用:突出了“赋”的不幸甚至于“役”或突出了“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3)本文通过蒋氏的血泪控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苛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课件20张PPT。第二十课 岳阳楼记 1.作者名片 2.背景回望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因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都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子京劝慰和与之共勉的意思。 3.图解课文 1.通假字
(1)百废具兴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2)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答案:(1)具 俱 全,皆 (2)属 嘱 嘱托 2.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 (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而或长烟一空 ( )
或异二者之为 ( )
一碧万顷 ( )
长烟一空 ( )
答案:(1)观看/景象 (2)有时/或许 (3)一片/全(3)一(2)或(1)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然则北通巫峡 (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
政通人和 ( )
春和景明 ( )
南极潇湘 ( )
此乐何极 ( )
感极而悲者矣 ( )
答案:(4)就是/那么/就 (5)和乐/和煦 (6)到达/穷尽/到极点(4)则(5)和(6)极 政通人和 ( )
北通巫峡 (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
更若役,复若赋 ( )
答案:(7)顺利/通向 (8)文体名。有韵,形式如散文/赋税 (8)赋(7)通3.古今异义
(1)越明年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去国怀乡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春和景明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景致
(4)是进亦忧,退亦忧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向前移动/向后移动
答案:(1)第二年 (2)离开 (3)日光 (4)入朝为官/退居乡野﹒﹒﹒﹒(5)微斯人
古义:__________ 今义:细小
(6)增其旧制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制度
(7)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准备
(8)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国家
答案:(5)非,如果没有 (6)规模 (7)完全,详尽 (8)国都﹒﹒﹒﹒(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品尝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看
答案:(9)曾经 (10)景象 ﹒﹒4.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 (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
(3)或异二者之为 (动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荒废的事业 (2)向北/向南 (3)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4)在……之前/在……之后 ﹒﹒﹒﹒﹒﹒5.文言句式
(1)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句,“属”前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斯人,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谁与归”实际上是“与谁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6.直接默写
(1)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
________,此乐何极!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乎? 答案:(1)百废具兴 (2)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3)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4)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后天下之乐而乐 7.走进文本
(1)课文第3、4段描写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答案:第3段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第4段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3)“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样的忧乐观?
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