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二十一课 醉翁亭记 1.作者名片 2.背景回望
宋仁宗时期,欧阳修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3.图解课文 醉
翁
亭
记醉
乐提携
全篇赏景之乐出游之乐宴饮之乐欢娱之乐沉醉之乐与民同乐乐其乐也醉翁之意不在酒1.一词多义
云归而岩穴暝 (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临溪而渔 ( )
答案:(1)聚拢/回去 (2)坐落在高处/在……旁(1)归(2)临
太守自谓也 ( )
太守谓谁 (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佳木秀而繁阴 ( )
答案:(3)命名/为,是 (4)秀丽/草木茂盛(3)谓(4)秀 山水之乐 (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
朝而往,暮而归 ( )
溪深而鱼肥 ( )
而不知人之乐 ( )(5)乐(6)而答案:(5)乐趣/欢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6)表递进,而且/表承接,不译/表修饰,不译/表并列,不译/表转折,但是 2.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意思或愿望
(2)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__________ 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
(3)苍颜白发
古义:__________ 今义:颜色,色彩
(4)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__________ 今义:香
答案:(1)情趣 (2)醉醺醺的样子 (3)脸色
(4)香花﹒﹒﹒(5)射者中
古义:_________ 今义:射箭
(6)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_________ 今义:清秀
(7)非丝非竹
古义:_________ 今义:蚕丝;像丝的物品
答案:(5)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6)草木茂盛 (7)弦乐器 ﹒﹒﹒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
(2)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
答案:(1)在山上 (2)命名 (3)以……为乐 ﹒﹒﹒4.文言句式
(1)环滁皆山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5.直接默写
(1)峰回路转,_____________,醉翁亭也。
(2)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苍颜白发,______________,太守醉也。
(5)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____,太守也。
答案:(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云归而岩穴暝 (4)颓然乎其间者 (5)醒能述以文者 6.走进文本
(1)文章第1段主要描写了醉翁亭的哪些情况?
答案:本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2)文章第2段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 (3)作者在第3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答案: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4)本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解郁闷的思想感情。 课件19张PPT。第 六 单 元
第二十二课 绿 1.作者名片 2.题目解读
文题“绿”是指“梅雨潭的绿”,是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文章赞美的对象,是青春、生命和美的象征。文题“绿”,简洁而鲜明,耐人寻味。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3.背景回望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如诗似画般的艺术境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正音辨形
尘滓( ) 皱缬( ) 明眸善睐( )jū( )躬 qiónɡ( )门 jū( )你入口
答案: zǐ xié móu 鞠 穹 掬﹒﹒﹒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
(2)__________:形容经撞击后的瀑流犹如飞散的花朵和细碎的玉。
(3)__________: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
答案:(1)蕴蓄 (2)飞花碎玉 (3)明眸善睐 3.走进文本
(1)全文写了哪些景物?其中重点表现的是什么?
答案:文中写了仙岩、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等景物,其中重点表现的是梅雨潭的绿。
(2)本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1.移步换景
在本文2、3段中,作者移步换景,选取了三个立足点,从不同角度来描绘梅雨潭。读课文,完成下题。
①第一个立足点是___________,写___________。
②第二个立足点是___________,写___________。
③第三个立足点是___________,写___________。
答案:山边 梅雨瀑的远景 梅雨亭 梅雨潭的环境 梅雨潭边 梅雨潭的绿 【知识链接】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 2.巧妙写景
(1)为什么作者在第2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答案: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2)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①比喻: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②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③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在抒情性作品中,对作者情感态度的体会,是中考语文的基本考点之一。 【名师微博】
示例:体会“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直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沙场点兵】
体会“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更能表达出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绿颂绿绘绿赞绿梅雨潭的远景梅雨潭的环境梅雨潭的绿总分总 这篇散文以“绿”字为中心,从_______、绘绿、_______三个方面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描绘,其中绘绿又是其写作的重点。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写了___________、梅雨潭的环境、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景物。
答案:颂绿 赞绿 梅雨潭的远景 梅雨潭的绿 课件20张PPT。第二十三课 囚 绿 记 1.题目解读
题目中的“绿”本指绿色,在文中实际指常春藤。“囚绿”就是把常春藤“囚禁”起来。“囚禁”是缘于对绿的热爱和渴盼,“囚”又使作者认识到常春藤的品格,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个文题点明了记叙的主要事件,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2.背景回望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述说之中,作者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陆蠡在这篇讴歌绿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1.正音辨形
涸辙( ) 揠苗( ) 猗郁( )
蕈菌( ) 迁徙( ) 瞥见( )
xī( )沥 葱lónɡ( ) 婆suō( )
答案:hé yà yī xùn xǐ piē 淅 茏 娑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叹词,表赞美。
(2)__________:因时间紧急而没有时间选择。
(3)__________: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答案:(1)猗郁 (2)急不暇择 (3)揠苗助长 3.走进文本
(1)囚绿中的“绿”指什么? 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答案(示例):“绿”指绿色的常春藤。“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_____绿—囚绿—_____绿—______绿
答案(示例):观 放 思 1.走近常春藤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片怎样的常春藤?请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
答案:①蓬勃、生机;②固执(执著);③向着阳光。
(2)跳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然后完成下面的空格。
爱、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爱之深、恼之切 敬佩 惦记牵挂 2.象征手法
(1)速读课文,思考并合作交流:作者难道仅为抒发对绿藤的个人喜好,写绿藤有没有更深的用意呢?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对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或赏析。
【示例】选句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思维点击:“爱和幸福”“年华”代表生命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绿色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对绿色的感情通过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赏析: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这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对绿色的赞美、歌颂之情蕴涵其中。选句2: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个“依旧”构成的排比句,突出了绿的顽强的生命力,象征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选句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珍重”隐含了作者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作者将绿枝条当做人来赞美、歌颂,表达了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质的认定与追求。 (2)由以上内容可知“绿”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综合概括,并简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绿”象征生命、希望,象征光明、自由和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中考时在阅读理解中经常考查对其判断及对其作用的分析。 【名师微博】 示例:“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该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发现绿色的欢喜。 【沙场点兵】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作者围绕“____________”字展开思路,以________、囚绿_________、思绿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绿 观绿 放绿 顽强抗争 向往光明 课件11张PPT。第二十四课 *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 1.题目解读
“环球”指整个地球或全世界,“风行”指普遍流行、盛行。题目的意思是全世界的城市盛行绿色围墙。绿墙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题中两个短语对称,概括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图解课文 环
球
城
市
风
行
绿
墙中国砖墙外国绿墙绿墙代砖墙围墙长占地多浪费大美市容减噪音净空气调温度效果好无需墙弊端多益处多前景好美
化
城
市保
护
环
境1.正音辨形
镂空( ) 摇曳( ) 盎然( )
擅自( ) 如茵( ) 繁衍( )
取dì( ) 荡yànɡ( ) 雄jù( )
bān( )布 新yǐnɡ( ) ténɡ( )蔓
答案:lòu yè ànɡ shàn yīn yǎn 缔 漾 踞 颁 颖 藤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服饰、器物、房屋等)美观而不落俗套。
(2)__________:(草木)青翠茂盛。
(3)__________:形容草十分茂盛,像绿毯一般柔软,好像铺在地上的被褥。
(4)__________:繁盛,生机勃勃的样子。
答案:(1)雅致 (2)葱茏 (3)芳草如茵 (4)生机盎然 3.走进文本
(1)中外“围墙”,外观、材料和功能有哪些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答案: (2)课文介绍了多种“绿色围墙”。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答案(示例):共同特点:占地面积少,省料省钱。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环境、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①举例子:悉尼的各种建筑多以樟树、法国梧桐为屏蔽……冬暖夏凉。②列数字:……总长500多万千米……共达3 350平方千米。③作诠释: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④作比较: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课件10张PPT。第二十五课 *一 双 手 1.题目解读
“一双手”是指伊春林区32岁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一双手。这双手是文章用以表现中心的关键点,作者抓住一双手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图解课文一双手众手衬一手礼赞这双手六种手印象浅一双手数片林不畏艰苦
乐于奉献 1.正音辨形
洞穴( ) 一垧( ) 老茧( )
扛ɡǎo( ) 惺sōnɡ( ) 得chěnɡ( )
答案:xué shǎnɡ jiǎn 镐 忪 逞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形容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2)__________:类似被烫的一种疼痛的感觉。
答案:(1)惺忪 (2)火燎燎 ﹒﹒﹒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画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从外形和贡献两方面概括张迎善“天下第一奇手”的“奇”的内容。
答案(示例):①外形:粗糙如“半截老松木”,坚硬的“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呈木色的皮肤,又深又粗的纹络,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巨大的手掌等。②贡献:“栽树26万多棵”,“生产木材1 300立方米,枝丫3 500层积立方米”,“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等。 (2)请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提示:多
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
用)
答案(示例):①多角度的描写:作者先从总体上描写这双手
像半截老松木,然后分别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这双手的手背、手
心、手指,从触觉角度如握手、搓手来写出手之大手之粗糙。
这样从多角度对“手”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一层层展示
“天下第一奇手”。②修辞: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
的,怕也磨光、磨透了。用“铁铸的”衬托“肉长的”,说明
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③列数字: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作的贡献之大。 (3)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作者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