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北省鄂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北省鄂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8 17:44:10

文档简介

湖北省鄂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共15小题,每小题2分)
1.(2023·鄂州)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2023·鄂州) 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3.(2023·鄂州) 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4.(2023·鄂州) 读下面两幅图,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5.(2023·鄂州)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图中①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
A.农民罢耕 B.教师罢教 C.工人罢工 D.士兵起义
6.(2023·鄂州) 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是指(  )
A.国共合作实现 B.南昌起义爆发
C.八七会议召开 D.遵义会议召开
7.(2023·鄂州) 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23·鄂州) 读《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下图),推动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长的直接因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万隆会议召开 D.中美建交
9.(2023·鄂州) 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下图),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产生于图中的(  )
A.A B.B C.C D.D
10.(2023·鄂州) 下图是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学习成果汇报卡。它的研究主题应是(  )
A.新航路开辟与物种交流 B.郑和下西洋与物种交流
C.新物种与明清人口增长 D.殖民掠夺与三角贸易兴起
11.(2023·鄂州)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宪法设计的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君主立宪 B.三权分立 C.中央集权 D.地方分权
12.(2023·鄂州) 下面示意图(下图)中的史实都和英国有关,该示意图说明(  )
A.英国引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B.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起义
C.《共产党宣言》指导拉美民族革命
D.英国工人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13.(2023·鄂州) 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现摘引《世界史·现代卷》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14.(2023·鄂州) 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时,小华同学通过画示意图(下图)的方法梳理战争过程。图中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雅尔塔会议召开 B.莫斯科保卫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5.(2023·鄂州) 读下图,该图说明(  )
A.北约与华约对峙局面形成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C.雅尔塔体系形成 D.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二、非选择题(3个题,共30分)
16.(2023·鄂州) 追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
材料一
材料二 从1895年5月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民军和留台清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示为哪一朝代的疆域?图中信息透露出该朝代实行的一项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制度是什么?图2为《西汉形势图》,图中A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台湾人民为什么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使得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材料三体现的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目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什么?
17.(2023·鄂州) 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时隔仅有三年零三个月。如此之快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国际社会,都没有预料到。
材料一 1947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抗战胜利以后流行于国统区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材料四 “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的边缘。……共军除军事威胁外,更扩大其心战与传统之攻势。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鲜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或传播共党“和谈”烟幕。”
——蒋经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试加以说明。
18.(2023·鄂州) 在国家和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的历史关头,是否进行改革以及如何选择改革路线,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材料一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1721年颁布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对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造成的两大障碍。
(2)材料二指出日本当时领导人“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回答两点即可)
(3)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材料三可以证明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是错误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意思是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讲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出自《荀子 修身》,儒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A项正确;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题干图示揭示了南北朝的演进历程,直到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体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
图片无法体现民族大交融、分封制盛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
图片无法体现民族大交融、分封制盛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
图片无法体现民族大交融、分封制盛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记忆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繁荣的景象,D项正确;
司母戊鼎是青铜器,与甲骨文无关,排除A项;
曲辕犁是耕作农具,与灌溉无关,排除B项;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与日本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繁荣的景象。
4.【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C项正确;
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不是从从屈辱走向独立,排除A项;
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排除B项;
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不是从落后走向富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
5.【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C项正确;
图片主要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农民罢耕,排除A项;
图片主要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教师罢教,排除B项;
图片主要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士兵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答案】D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是指遵义会议召开。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
国共合作实现是1924年,排除A项;
南昌起义爆发是1927年8月1日,排除B项;
八七会议召开是1927年8月7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遵义会议召开。
7.【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1966年至1976年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遭受了巨大的破坏,D项正确;
①1949至1956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②1956年至1966年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③1953年至1957年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8.【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通过图中数据分析,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推动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
中苏关系恶化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查学生对中美建交的认识。
9.【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B项正确;
A是尼罗河流域,排除A项;
C是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
D是长江流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
10.【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哥伦布航行路线、麦哲伦船队、农作物(玉米、甘薯)、明朝中后期引进”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物种交换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可知,叙述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特点,B项正确;
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地方分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理解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第一国际;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图片中的史实都和英国有关,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资产阶级残酷压迫工人阶级,导致工人运动不断爆发,1836-1848年英国工人们为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发动宪章运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该示意图说明英国引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A项正确;
图片不能说明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起义,排除B项;
图片不能说明《共产党宣言》指导拉美民族革命,排除C项;
图片不能说明英国工人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英国宪章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英国引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1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可知,题干的主旨是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D项正确;
材料并不是强调一战的持续时间,排除A项;
材料不能直接得出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的信息,排除B项;
“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C项正确;
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排除A项;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1942年,排除B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是1942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洋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5.【答案】B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雅尔塔协定,二战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至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B项正确;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排除C项;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柏林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1)秦朝;郡县制;西域。
(2)《马关条约》割台湾;抗日战争胜利。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海峡两岸交往;抗日战争的胜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图一都城是咸阳,长城东起辽东,西到陇西,对应秦朝。根据材料“陇西郡”“桂林郡”“象郡”可知,该朝代实行的一项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制度是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根据材料“1895年5月到10月台南陷落”及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原因是反对日本侵略者割占台湾。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根据材料“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及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结合所学知识,目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7.【答案】(1)胜利原因: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
材料二:国民党失败的农村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反对;
材料三:解放区人民支持共产党,国统区老百姓不支持国民党;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加强政治宣传攻势,使国民党将领和官员斗志丧失,人心涣散。
(2)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韩丁在当时当地亲自观察解放区土改后说的话是接近历史真实的,他是历史的亲历者。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当时流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现实的普遍心声,是历史真实的反映。
【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据以上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横征暴敛,失去民心等。
(2)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我认为这两则材料中,材料三更有价值,理由是材料三说明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国民党遭到群众的唾弃和反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战争的胜利等相关史实。
18.【答案】(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短缺;农民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
(2)实行征兵制,殖产兴业,提倡“文明开化”。
(3)核心观点: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是错误的。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明治维新;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可得出缺乏自由劳动力;根据材料“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可得出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2)根据材料“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及所学可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根据材料“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可得出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根据材料“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可知,材料三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湖北省鄂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共15小题,每小题2分)
1.(2023·鄂州)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意思是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讲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出自《荀子 修身》,儒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A项正确;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2023·鄂州) 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题干图示揭示了南北朝的演进历程,直到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体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
图片无法体现民族大交融、分封制盛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
图片无法体现民族大交融、分封制盛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
图片无法体现民族大交融、分封制盛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记忆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2023·鄂州) 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繁荣的景象,D项正确;
司母戊鼎是青铜器,与甲骨文无关,排除A项;
曲辕犁是耕作农具,与灌溉无关,排除B项;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与日本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繁荣的景象。
4.(2023·鄂州) 读下面两幅图,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C项正确;
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不是从从屈辱走向独立,排除A项;
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排除B项;
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不是从落后走向富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
5.(2023·鄂州)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图中①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
A.农民罢耕 B.教师罢教 C.工人罢工 D.士兵起义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C项正确;
图片主要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农民罢耕,排除A项;
图片主要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教师罢教,排除B项;
图片主要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士兵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2023·鄂州) 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是指(  )
A.国共合作实现 B.南昌起义爆发
C.八七会议召开 D.遵义会议召开
【答案】D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是指遵义会议召开。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
国共合作实现是1924年,排除A项;
南昌起义爆发是1927年8月1日,排除B项;
八七会议召开是1927年8月7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遵义会议召开。
7.(2023·鄂州) 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1966年至1976年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遭受了巨大的破坏,D项正确;
①1949至1956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②1956年至1966年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③1953年至1957年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8.(2023·鄂州) 读《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下图),推动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长的直接因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万隆会议召开 D.中美建交
【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通过图中数据分析,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推动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
中苏关系恶化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查学生对中美建交的认识。
9.(2023·鄂州) 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下图),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产生于图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B项正确;
A是尼罗河流域,排除A项;
C是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
D是长江流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
10.(2023·鄂州) 下图是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学习成果汇报卡。它的研究主题应是(  )
A.新航路开辟与物种交流 B.郑和下西洋与物种交流
C.新物种与明清人口增长 D.殖民掠夺与三角贸易兴起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哥伦布航行路线、麦哲伦船队、农作物(玉米、甘薯)、明朝中后期引进”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物种交换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鄂州)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宪法设计的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君主立宪 B.三权分立 C.中央集权 D.地方分权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可知,叙述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特点,B项正确;
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地方分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理解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3·鄂州) 下面示意图(下图)中的史实都和英国有关,该示意图说明(  )
A.英国引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B.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起义
C.《共产党宣言》指导拉美民族革命
D.英国工人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第一国际;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图片中的史实都和英国有关,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资产阶级残酷压迫工人阶级,导致工人运动不断爆发,1836-1848年英国工人们为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发动宪章运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该示意图说明英国引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A项正确;
图片不能说明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起义,排除B项;
图片不能说明《共产党宣言》指导拉美民族革命,排除C项;
图片不能说明英国工人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英国宪章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英国引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13.(2023·鄂州) 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现摘引《世界史·现代卷》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可知,题干的主旨是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D项正确;
材料并不是强调一战的持续时间,排除A项;
材料不能直接得出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的信息,排除B项;
“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3·鄂州) 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时,小华同学通过画示意图(下图)的方法梳理战争过程。图中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雅尔塔会议召开 B.莫斯科保卫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C项正确;
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排除A项;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1942年,排除B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是1942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洋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5.(2023·鄂州) 读下图,该图说明(  )
A.北约与华约对峙局面形成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C.雅尔塔体系形成 D.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答案】B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雅尔塔协定,二战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至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B项正确;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排除C项;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柏林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选择题(3个题,共30分)
16.(2023·鄂州) 追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
材料一
材料二 从1895年5月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民军和留台清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示为哪一朝代的疆域?图中信息透露出该朝代实行的一项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制度是什么?图2为《西汉形势图》,图中A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台湾人民为什么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使得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材料三体现的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目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什么?
【答案】(1)秦朝;郡县制;西域。
(2)《马关条约》割台湾;抗日战争胜利。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海峡两岸交往;抗日战争的胜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图一都城是咸阳,长城东起辽东,西到陇西,对应秦朝。根据材料“陇西郡”“桂林郡”“象郡”可知,该朝代实行的一项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制度是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根据材料“1895年5月到10月台南陷落”及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原因是反对日本侵略者割占台湾。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根据材料“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及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结合所学知识,目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7.(2023·鄂州) 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时隔仅有三年零三个月。如此之快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国际社会,都没有预料到。
材料一 1947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抗战胜利以后流行于国统区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材料四 “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的边缘。……共军除军事威胁外,更扩大其心战与传统之攻势。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鲜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或传播共党“和谈”烟幕。”
——蒋经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试加以说明。
【答案】(1)胜利原因: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
材料二:国民党失败的农村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反对;
材料三:解放区人民支持共产党,国统区老百姓不支持国民党;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加强政治宣传攻势,使国民党将领和官员斗志丧失,人心涣散。
(2)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韩丁在当时当地亲自观察解放区土改后说的话是接近历史真实的,他是历史的亲历者。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当时流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现实的普遍心声,是历史真实的反映。
【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据以上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横征暴敛,失去民心等。
(2)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我认为这两则材料中,材料三更有价值,理由是材料三说明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国民党遭到群众的唾弃和反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战争的胜利等相关史实。
18.(2023·鄂州) 在国家和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的历史关头,是否进行改革以及如何选择改革路线,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材料一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1721年颁布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对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造成的两大障碍。
(2)材料二指出日本当时领导人“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回答两点即可)
(3)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材料三可以证明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是错误的?
【答案】(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短缺;农民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
(2)实行征兵制,殖产兴业,提倡“文明开化”。
(3)核心观点: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是错误的。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明治维新;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可得出缺乏自由劳动力;根据材料“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可得出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2)根据材料“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及所学可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根据材料“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可得出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根据材料“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可知,材料三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