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
A. 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 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 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
2. 战国时期的封田食邑,随官位而转移,受官则受田,失官则失田,封土并非是世袭的,如楚相孙叔敖死后,其子遂贫困。这反映了( )
A. 宗法制的瓦解 B. 分封制的崩溃 C. 井田制的确立 D. 郡县制的推广
3. 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
A. 确立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盐铁官营 D. 推行均输平准
4.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重新设立尚书省,新置秘书省,改定律令,将儒教观念引入新制定的法律条文中。同时,在尚书省、秘书省中大量安置世家人士,任命他们为中书博士。这些举措( )
A. 消除了民族隔阂 B. 有利于人才选拔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导致了皇权旁落
5. 如图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体现出北宋的治国理念是( )
A. 强干弱枝 B. 重武轻文 C. 无为而治 D. 严刑峻法
6. 元朝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表明元朝( )
A. 文人士子放弃了诗词创作 B. 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C. 废除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 D.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7. 在中俄天津、北京条约缔结以前,中俄之间已经依据两国的条约关系和往来惯例,发展出一套对等的公文书往来机制;而在中俄天津、北京条约缔结之后,俄国与中国的往来模式,大多与在中国的列强集团一同。俄国与中国往来模式的变化缘于( )
A. 开放通商口岸 B. 协定关税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8. 康有为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公车上书”之事,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但据当代史学家考证,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根本没有去送。这说明( )
A. 回忆录的使用需与其他史料互证 B. 一手史料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 时代环境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判 D. 当代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更为客观
9.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这些法令( )
A. 推动了社会进步 B. 缓和了民族矛盾 C. 根除了封建陋习 D. 实现了民主自由
10.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目前革命之需要……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该决议( )
A. 推动了工农联盟的建立 B.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C. 促进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 适应了革命发展的需要
11. 如图为1939年9月18日《抗建》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主体是滴血的我国东北四省地图。该漫画( )
A. 揭露日本占领东北的企图
B. 表明了东北是抗战主战场
C. 可以激发国人的抗日热情
D. 说明漫画艺术为政治服务
12. 如图是一幅战略形势图。该图反映了( )
A. 抗日战争即将走向胜利 B. 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
C.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D.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瓦解
13. 1949年11月中下旬,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将大量的粮棉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其主要目的是( )
A. 丰富民众生活 B. 准备抗美援朝 C. 稳定社会秩序 D. 保障前线供应
14.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1958年经济计划,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6.1%提高到16.2%,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10%提高到33%。这一计划( )
A.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 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C. 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D. 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5. 20世纪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初,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共有25个,其中亚洲6国、非洲8国、拉美4国、欧洲6国、北美1国。这一阶段的外交成就( )
A. 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B. 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C. 是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成果 D.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亚非新格局
16. 如表为1978年、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该表反映出( )
1978年 2012年
农民人均收入 133.6元 7917元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343元 24565元
城乡居民存款 211亿元 39.96万亿元
A. 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B. 民众消费水平较均衡
C. 城乡差距逐渐消失 D.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 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 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 669年)
——据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另一方面,无论是沙俄,还是西欧列强,皆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在此情况下,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做出的贡献。
(2) 从材料二中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说明。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前期中国疆域发展到极致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
材料二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三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洋务派的评价,并指出其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4)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3来源: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提取图1、图2、图3的信息,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城中心由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业作坊区等,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具有早期国家特征,A项正确;
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存在手工业作坊区但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排除C项;
二里头文化遗址存在大型宫殿建筑,但不能体现其国家机构的设置情况,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二里头文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二里头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战国时期的封田食邑,随官位而转移,受官则受田,失官则失田,封土并非是世袭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土地是世袭的,但是战国时期的封田食邑随官位而转移,这说明分封制的瓦解与崩溃,故B项正确;
宗法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确立”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郡县制的推广是在秦朝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战国时期的封田食邑,随官位而转移,受官则受田,失官则失田,封土并非是世袭的”,结合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的表现分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允许民间私铸钱币、冶铁、煮盐,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坐大,影响到了中央集权。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C项正确;
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是经济措施,排除A项;
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是政治措施,排除B项;
材料和均输平准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重新设立尚书省......将儒教观念引入新制定的法律条文中......安置世家人士,任命他们为中书博士”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尚书省、秘书省、儒教观念、世家人士均属于汉族的政治制度、文化、阶层,北魏太武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
A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未涉及选官制,不能体现有利于人才选拔,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太武帝的汉化措施,不会导致皇权旁落,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宋代在地方进行行政管理时,按路、州府军监、县,分为三级,强化地方管理,通过分割地方权力来削弱地方,加强中央,体现出北宋的治国理念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故A项正确;
B.材料中无法得出重武轻文的信息,故B项错误;
C.宋朝并非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汉初为休养生息,重用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
D.材料未体现宋朝的治国理念是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元朝时宰相对皇帝上奏,隋唐以来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是词赋,建议改革科举制度,考查儒家经典,且以程朱注解为主,由此可知元代理学受到官方推崇,B项正确;
题干体现的科举考试内容,元代文人并未放弃诗词创作,排除A项;
题干中宰相建议进行科举考试内容改革,并非废除科举制度,排除C项;
题干“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并未体现民主政策,且元代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中俄天津、北京条约缔结以前,中俄之间已经依据两国的条约关系和往来惯例,发展出一套对等的公文书往来机制;而在中俄天津、北京条约缔结之后,俄国与中国的往来模式,大多与在中国的列强集团一同。”并结合所学可知,1843年签订的《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使的中俄交往模式由依据两国条约关系和惯例,变为与英、法、美等国相同,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中俄天津、北京条约缔结之后,俄国与中国的往来模式,大多与在中国的列强集团一同”,而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中俄两国往来模式的变化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协定关税”,排除B项;
C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康有为的回忆录属于一手史料,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其回忆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同时也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在使用时,要注意与其他史料互证,A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一手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知真实反映历史事实,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当代历史学家的评判来自对史料的考证,与时代环境无关,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当代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更为客观,这一说法存在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结合所学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社会的进步,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故B项错误;
“根除了封建陋习”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
中华民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实现了民主自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华民国初期的措施及其作用解答。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初期的措施及其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目前革命之需要……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并结合所学可知,因当时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需要联合国民党,共同推动国民革命的开展,D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国民党,未涉及工农联盟,排除A项;
中共三大召开于1923年,而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排除B项;
土地革命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在开展,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国共合作,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国共合作,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9年9月18日《抗建》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主体是滴血的我国东北四省地图”可知,通过滴血的东北地图,可以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暴行,激发了中国人的抗日积极性和抗日热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日本占领东北的企图,排除A项;
东北是抗战主战场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B项;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大别山、鄂豫皖”“豫陕边”“豫皖苏”可知,此幅战略形势图反映的是1947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布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而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的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4月的渡江战役使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瓦解,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11月中下旬,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将大量的粮棉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后,上海、天津仍存在负隅顽抗的资本家,意图破坏经济,投机倒把,故中央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对资本家进行打击,稳定社会经济秩序,C项正确;
丰富民众生活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
抗美援朝尚未开始,排除B项;
当时战争基本结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结合题干“1949年11月中下旬,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将大量的粮棉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及建国初巩固政权的措施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A.材料中反映的是经济计划,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
B.材料不涉及“阶级斗争”问题,排除;
C.材料中分计划是左倾错误的结果,不能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排除;
D.根据“1958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6.1%提高到16.2%,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10%提高到33%”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经济计划明显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大跃进运动,答题关键信息是“1958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6.1%提高到16.2%,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10%提高到33%”。
本题侧重于考查大跃进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初,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共有25个,其中亚洲6国、非洲8国、拉美4国、欧洲6国、北美1国”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该时期中国注重发展与亚非拉等国家的外交关系,为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能体现外交成就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建交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体现是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成果,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能体现这一阶段的外交成就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亚非新格局,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根据“1978年、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极大地增长,说明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D项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涉及农业发展状态,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众消费情况,排除B项;
材料对比1978年、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城乡居民差距在增大,没有消失,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征服南越,击退匈奴,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确立皇帝制度,推广郡县制,建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等。
【小题2】信息1:唐朝前期疆域空前辽阔。
说明:唐朝统一全国后,面对北方突厥的进攻进行了反击,逐渐控制了大漠(或今蒙古高原南北)、天山南北等地区,唐朝前期疆域空前辽阔。
信息2:唐朝前期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说明:唐朝通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地区;通过设置安北都护府、瀚海都督府等统辖大漠(或今蒙古高原南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等统辖东北地区。
【小题3】统治者的开拓;清前期国力强盛;对沙俄等列强侵略行为的抵制;运用国际法确立疆域范围;统治者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第(1)问,重点掌握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做出的贡献;第(2)问,重点掌握唐朝前期疆域及边疆管辖的特点及史实;第(3)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作答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8.【答案】【小题1】评价: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未变革封建制度;只重视发展军事而忽视民生问题。目的:反思洋务运动,倡导维新变法。
【小题2】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革命者继续为追求共和、反对专制而斗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反思共和不能巩固的原因在于思想未得到彻底解放。
【小题3】新道路: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等
【小题4】汲取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要立足本国国情;人民群众是改造社会的根本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
【解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题干“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及洋务运动的评价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结合题干“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结合题干“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及农村包围城市的意义进行回答。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及特点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阐述的能力,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及特点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19.【答案】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邮票和照片属于当时的遗物,是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我国“一五计划”及石油开采具有重要价值,而图三的柱状图是后人研究的成果,属于二手史料,对于研究我国新时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故答案为:
图1属于实物史料,为一手史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
图2属于图片史料,为一手史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我国石油开采情况以及以“铁人”王进喜为首的大庆油田钻井队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图3属于文献史料,为二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解题关键在于对图中史料的性质进行判断以说明其史料价值。
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