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笔记区】
一、定语后置的定义:
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二、中学语文常见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译文: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文: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译文: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译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译文: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译文: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十数量定语”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二、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翻译定语后置句的一般思路如下:
1、找出定语和中心词。
2、确认是否有标志性词语,看该句子属于定语后置常见类型中的哪一类。
3、调整语序
4、按调整后的语序进行翻译。
5、疏通句义。
翻译示例: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喝地下的水,因为它专心。
【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译文】村里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蟋蟀,自己起名叫“蟹壳青”。
【例题一】
请判断以下定语后置句的类型
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3、马之千里者(《马说》)
4、僧之富者不能至 (《为学》)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7、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8、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9、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10、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答案:(对应笔记区)二;二;一;一;三;三;一;四;二;二
【例题二】
1.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A.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时人莫之许也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石之铿然有声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时人莫之许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下列句子不是定语后置句的是( )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
C.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是( )
A.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故死而不容 D.此所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7.下列各项中与“而未之志也”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时之所以不传也 B.以为莫己若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蚓无爪牙之利
8.选出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
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A.覆之以掌 B.后者爇香于鼎
C.何陋之有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
1.D.(D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是被动句,C是宾语前置句,C是状语后置句)
2.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
3. D( A.定语后置B.定语后置 C.定语后置D.宾语前置)
4.D(A.判断句B.判断句 C.判断句D. 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
5.D(A介宾结构后置句,“于齐质” B.定语后置 C.被动句D.判断句)
6.A 是判断句,题干和另三项都是倒装句;题干是定语后置,B 是宾语前置,C 是定语后置,D 是宾语前置。
7.B与题干一样是宾语前置。A是判断句,C是被动句,D是定语后置。
8. D 例句定后;A 介后;B介后;C宾前;D 定后
【习题一】
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一匹日行千里的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敲打时发出铿锵作响的石头。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
【习题二】
完成以下文言文阅读。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定语后置)
4.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5.本文表现了欧阳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答案:
1.(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2.C
3.(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4.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5.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复习任务
【童生试】
1.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答案:D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民以居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答案:B
下列哪句话与“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句式一样( )
A、楚人有涉江者。
B、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C、一言以蔽之。
D、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答案:A
5.下列不含有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
6.下列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马之千里者。
答案:C
7.请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译文:富有的和尚不能到达而贫穷的和尚却到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中做官就担忧百姓,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乡试】
《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经、都、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吴广素爱人 素:sù 朴素
B.广故数言欲亡 亡:wáng 死亡
C.尉果笞广 笞:chī 用竹板打
D.被坚执锐 被:bèi 同“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能免于杀头,但是为戍守边疆而死的人必定就有十分之六七。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
【会试】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川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仿《离骚》 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 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 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二人者奇其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B.吾不忍其穷/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C.无辞以白其大人/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不半道,贬永州司马/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道”皆为“道路”之意,故选D。A项,第一个“奇”意为:惊奇、惊叹;第二个“奇”读为奇(jī),意为:多一点。B项,第一个“穷”意为:穷困,第二个“穷”意为:尽头。C项,第一个“辞”为“言辞”之意,第二个为“推辞”之意。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柳人以男女质钱
A.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B.屠惧,投以骨(《狼》)
C.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答案】B
3.翻译下列句子。
(1)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
(2)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