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测试卷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测试卷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9 15: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测试卷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5分)
A.蔷薇(qiánɡ wēi)  花瓣(bàn)     彷徨(pánɡ huánɡ)
B.惆怅(chóu chànɡ) 颓圮(tuí qǐ) 颤抖(zhàn)
C.簌簌(sù sù) 潺潺(chán chán) 悄然(qiǎo)
D.寂寥(jì liáo) 彳亍(chì chù) 鹧鸪(zhè ɡū)
解析 “圮”读pǐ;“颤”读chàn。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5分)
A.召唤   羽翅    凄婉   迷茫
B.芬芳 荡漾 朦胧 遗憾
C.静默 忧郁 愁怨 凄清
D.流恋 叮咛 启程 树荫
解析 流恋—留恋。
答案 D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将前人的“举头三尺有神明”改换为“触手之处即神明”。有了这个出发点,文物就不会在一次简单的操作中毁于一旦,一个小毛贼就不会在护卫森严的故宫如鱼得水,故宫的部门负责人就不会犯低级的文字错误且强词夺理,广大民众就不会还在那儿为故宫的某处不见天日而担惊受怕,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虚与委蛇而愤愤不平。这个出发点,能让每一位故宫人与文物工作者的良知都归于文物保护,使不可再生的文物万无一失。
A.毁于一旦 B.如鱼得水
C.虚与委蛇 D.再生
解析 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用在句中不合语境,宜改为比喻从事某项活动易于办到的词语“如履平地”。毁于一旦:形容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掉了。虚与委蛇:指对人假意,敷衍应酬。再生:再造。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5分)
A.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B.愿意参加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一切由大家自己决定。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解析 A项,“自己”多余,或在“自己”前加“与”;C项,“……对象……面向……”杂糅,去掉“面向”;D项,“不但……而且”中内容应“递进”,不应“递退”。
答案 B
5.默写填空(5分)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
(2)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6~8题。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6.《雨巷》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出现,强化了全诗的音乐性。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诗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语言上的重现、复沓,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彩。
7.《雨巷》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再认真研读几遍全诗,说说“丁香”被赋予了什么含义,“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应如何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在诗里以丁香象征愁心。《雨巷》想像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对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8.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什么?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心境的复杂、矛盾。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说明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二、课外拓展
阅读《炉中煤》,回答9~12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至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9.这首诗的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诗人以________自喻,表达了________之情,抒发了________的愿望。(4分)
答案 点出这首诗的主题 熊熊燃烧的煤块 思念祖国、热爱祖国 愿以生命报效祖国
10.诗中用“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比喻________,又用________比喻诗人的爱国之情。(2分)
答案 “五四”后新生的祖国 “炉中煤”的燃烧
11.“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至今朝才得重见天光。”这一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与选择?(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早已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诗人有心无路,只好将报国之志深埋在心里。现在时机到了,“五四”飓风席卷神州大地,诗人的爱国情绪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日,因祖国新生而新生,经过长期的苦闷、寂寞、彷徨与探索,现在可以有机会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了。
12.“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的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的呼应又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首尾两节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