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2 13:27:30

文档简介

《赤壁赋》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课文详解
赤壁赋 〔北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屡次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课下注释: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请”的意思。
少焉:一会儿。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屡次。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4、文言知识
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 注:{高中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 盘绕,环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6)扣舷而歌之 (扣通“叩”,敲打)
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1.驱牛相斗比胜负的游戏。 2.相斗的牛。 3.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名作动,整理,端正)
(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10)东: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进军)
(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3)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
5、赏析: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专项练习
《赤壁赋》复习训练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加粗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g)
B. 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g)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 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 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
C.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3.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 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
C.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
D. 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
4.下 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zhǔ)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shǎo)
B. 倚歌而和之(hè)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zhào)
C. 泣孤舟之嫠妇(lí)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shī)
D. 渔樵于江渚之上(zhǔ)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ánɡ)
5.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知不可乎骤得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 属:劝请
B. 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 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匏樽以相属
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去
B. 倚歌而和之 倚:依,按
C. 而卒莫消长也 卒:最后,最终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吃
10.《赤壁赋》一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是指(   )
A.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窈窕之章”。
B. “明月之诗”指作者自己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之作,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窈窕之章”同a项所说。
C. “明月之诗”指李白的诗歌。李白诗篇中有很多写月的诗句,“窈窕之章”指李白《登泰山诗·其二》中“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之句。
D.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泛指一切歌咏山川风物.寄情于物.借物抒怀的优美诗文。
阅卷人 二、翻译
得分
11.解释《赤壁赋》中句子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逝者如斯
而卒莫消长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知不可乎骤得
阅卷人 三、默写
得分
12.用课文中的语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3)《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四、文言文阅读
得分
13.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
①举酒属客________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
③是岁十月之望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顾安所得酒乎
B.①行歌相答 ②及时相遣归
C.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以待子不时之需
D.①而不知其所止 ②归而谋诸妇
(3)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营构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D.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后赤壁賦》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
B.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进发
C.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的
D.适有孤鹤 适:刚巧、恰好
(2)下列文言文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凛乎其不可留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壬戌,为壬戌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指天干,天干共十位;支,指地支,地支共十二位。在我国历史上,古人长期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B.既望,过了望日。望日是指月圆的那天,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C.孟德,曹操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有一定的关联,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曹操很可能是家里的长子。
D.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郎,是古代对美男子的美称。古代美男子潘安,亦被称为檀郎。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均写下了《赤壁赋》。后人惯称前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篇为《后赤壁赋》。同是月夜游赤壁,为什么苏轼会发出“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请结合材料分析。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履巉岩,披蒙茸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D.今者薄暮 儿已薄禄相
(2).下面对“盖”和“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二客不能从焉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曾日月之几何 ④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②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6.走近千古赤壁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
(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
B.白露横江(横:充满) 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
C.今者薄暮(薄:稀薄)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 顾而乐之(顾:环顾)
(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材料三由赤壁场景写到周瑜,再联系到自身,抒发了豪放旷达的胸襟。
B.材料一二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材料一描绘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景色,材料二则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景象。
C.材料三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境界宏阔,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典型。
D.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材料二状捕获的鱼“状如松江之鲈”,用西晋张翰的典故,透露出道家隐逸的志趣。材料三的最后两句,暗含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失落,又露出儒家的底色。
(3)“江水”和“明月”是三则材料中共同的意象。下面对于这两个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一组诗文都写苏轼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纯粹因为是游的时间和地点,使“江水”和“明月”成为上述诗文中的核心意象。
B.由赤壁想起英雄,由江水想起时间,由月亮想起造物,三则材料中的“江水”和“明月”很自然地把月夜的行踪、赤壁的场景、历史的人事、旷达的情感熔铸在一起。
C.“江水”的消和长、“明月”的盈和虚等特征,容易引发人们从变化与恒定、刹那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等角度对历史人事、自然宇宙进行观照 。
D.人生短暂,逝者如“江水”,盈虚消长,“明月”无尽藏,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激发起共鸣和遐想,因此诗文中的“江水”和“明月”,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启迪。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________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举酒属客(劝人饮酒、劝请) 羽化而登仙(飞升成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山川相缪(“缭”,盘绕)
C.知不可乎骤得(急速,快) 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洗盏更酌(更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曾日月之几何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挟飞仙以遨游
D.状如松江之鲈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西望夏口
⑤东望武昌 ⑥顺流而东也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不知东方之既白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离骚》中的“灵修美人”寓意有相同之处。
B.“子”意义丰富,既指“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爵位,又是古代对成年男子或对时方的尊称。
C.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称“九州”。
D.蜉蝣,一种水生植物,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5)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第二段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先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而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文章以文为赋,意象连贯,结构严谨。作者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使文章的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完美统一。
C.乙文前三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有了良朋益友、佳肴美酒,再游赤壁顺理成章,不多的几行文字,让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D.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被贬期间,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前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字字秋色,宁静清幽;而《后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句句冬景,清冷深幽。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节选)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①。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注:①曹操与桥玄为挚友。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B.洗盏更酌 更:再
C.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如此的
D.废卷而哭失声 废:废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纵则逝矣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与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B.“画竹”是乙文的线索,通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C.乙文第二段叙写了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D.甲、乙文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4)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赤壁赋》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课文详解
赤壁赋 〔北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屡次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课下注释: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请”的意思。
少焉:一会儿。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屡次。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4、文言知识
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 注:{高中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 盘绕,环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6)扣舷而歌之 (扣通“叩”,敲打)
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1.驱牛相斗比胜负的游戏。 2.相斗的牛。 3.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名作动,整理,端正)
(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10)东: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进军)
(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3)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
5、赏析: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专项练习
《赤壁赋》复习训练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加粗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g)
B. 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g)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 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 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
C.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3.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 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
C.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
D. 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
4.下 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zhǔ)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shǎo)
B. 倚歌而和之(hè)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zhào)
C. 泣孤舟之嫠妇(lí)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shī)
D. 渔樵于江渚之上(zhǔ)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ánɡ)
5.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知不可乎骤得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 属:劝请
B. 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 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匏樽以相属
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去
B. 倚歌而和之 倚:依,按
C. 而卒莫消长也 卒:最后,最终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吃
10.《赤壁赋》一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是指(   )
A.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窈窕之章”。
B. “明月之诗”指作者自己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之作,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窈窕之章”同a项所说。
C. “明月之诗”指李白的诗歌。李白诗篇中有很多写月的诗句,“窈窕之章”指李白《登泰山诗·其二》中“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之句。
D.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泛指一切歌咏山川风物.寄情于物.借物抒怀的优美诗文。
阅卷人 二、翻译
得分
11.解释《赤壁赋》中句子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逝者如斯
而卒莫消长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知不可乎骤得
阅卷人 三、默写
得分
12.用课文中的语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3)《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四、文言文阅读
得分
13.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
①举酒属客________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
③是岁十月之望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顾安所得酒乎
B.①行歌相答 ②及时相遣归
C.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以待子不时之需
D.①而不知其所止 ②归而谋诸妇
(3)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营构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D.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后赤壁賦》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
B.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进发
C.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的
D.适有孤鹤 适:刚巧、恰好
(2)下列文言文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凛乎其不可留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壬戌,为壬戌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指天干,天干共十位;支,指地支,地支共十二位。在我国历史上,古人长期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B.既望,过了望日。望日是指月圆的那天,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C.孟德,曹操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有一定的关联,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曹操很可能是家里的长子。
D.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郎,是古代对美男子的美称。古代美男子潘安,亦被称为檀郎。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均写下了《赤壁赋》。后人惯称前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篇为《后赤壁赋》。同是月夜游赤壁,为什么苏轼会发出“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请结合材料分析。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履巉岩,披蒙茸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D.今者薄暮 儿已薄禄相
(2).下面对“盖”和“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二客不能从焉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曾日月之几何 ④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②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6.走近千古赤壁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
(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
B.白露横江(横:充满) 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
C.今者薄暮(薄:稀薄)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 顾而乐之(顾:环顾)
(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材料三由赤壁场景写到周瑜,再联系到自身,抒发了豪放旷达的胸襟。
B.材料一二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材料一描绘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景色,材料二则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景象。
C.材料三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境界宏阔,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典型。
D.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材料二状捕获的鱼“状如松江之鲈”,用西晋张翰的典故,透露出道家隐逸的志趣。材料三的最后两句,暗含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失落,又露出儒家的底色。
(3)“江水”和“明月”是三则材料中共同的意象。下面对于这两个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一组诗文都写苏轼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纯粹因为是游的时间和地点,使“江水”和“明月”成为上述诗文中的核心意象。
B.由赤壁想起英雄,由江水想起时间,由月亮想起造物,三则材料中的“江水”和“明月”很自然地把月夜的行踪、赤壁的场景、历史的人事、旷达的情感熔铸在一起。
C.“江水”的消和长、“明月”的盈和虚等特征,容易引发人们从变化与恒定、刹那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等角度对历史人事、自然宇宙进行观照 。
D.人生短暂,逝者如“江水”,盈虚消长,“明月”无尽藏,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激发起共鸣和遐想,因此诗文中的“江水”和“明月”,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启迪。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________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举酒属客(劝人饮酒、劝请) 羽化而登仙(飞升成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山川相缪(“缭”,盘绕)
C.知不可乎骤得(急速,快) 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洗盏更酌(更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曾日月之几何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挟飞仙以遨游
D.状如松江之鲈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西望夏口
⑤东望武昌 ⑥顺流而东也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不知东方之既白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离骚》中的“灵修美人”寓意有相同之处。
B.“子”意义丰富,既指“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爵位,又是古代对成年男子或对时方的尊称。
C.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称“九州”。
D.蜉蝣,一种水生植物,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5)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第二段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先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而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文章以文为赋,意象连贯,结构严谨。作者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使文章的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完美统一。
C.乙文前三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有了良朋益友、佳肴美酒,再游赤壁顺理成章,不多的几行文字,让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D.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被贬期间,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前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字字秋色,宁静清幽;而《后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句句冬景,清冷深幽。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节选)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①。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注:①曹操与桥玄为挚友。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B.洗盏更酌 更:再
C.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如此的
D.废卷而哭失声 废:废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纵则逝矣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与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B.“画竹”是乙文的线索,通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C.乙文第二段叙写了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D.甲、乙文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4)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B
【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划线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推断。C项“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所以“下”,攻下。
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常考的题型,学生平时积累好这些基础知识即可。
3.【答案】 D
【解析】A项,……的样子/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在/介词,从;D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答案】D
【解析】D项“藏”应读“zànɡ”。
5.【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B “冯”同“凭”,乘。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6.【答案】 D
【解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意思是“享有、享受”,而不是“到……去”。该句译为:(天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我和你共同享有。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7.【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于”的意思分别是:介词,表被动/介词,在。B项,“而”的意思分别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以”的意思分别是:介词,在/连词,表承接。
此题考核对文章虚词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理解虚词主要依靠平时的文言虚词的积累总结,其次是在理解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的语境。

8.【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
A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句。
B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一般句式;C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D项“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考查中的重点题目。学生要记住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类型,要总结课内的文言句式。
9.【答案】 D
【解析】D项,食,享有。
10.【答案】 A
【解析】文中“明月之诗”出自《诗经》,与李白诗无关。
11.【答案】 代词,此,这里指水;副词,终究;副词,表示强调语气,常与“不”连用;形容词,端正;副词,一下子,很轻易地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1.斯,代词,此,这里指水。句意:逝去的东西就像这流水。2.卒,副词,终究。句意:终究没有增减。3.曾,副词,表示强调语气,常与“不”连用。句意: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4.危,形容词,端正。句意: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5.骤,副词,一下子,很轻易地。句意:知道这些终究不能一下子实现。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通过翻译句子,结合文句的语境意思辨析词语的正误 。
【答案】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万顷、幽壑、潜蛟、嫠妇、蜉蝣、沧海、卒、瞬、负、须臾、采、樗蒱。
【答案】
(1)劝酒;通“凭”,乘;农历每月十五
(2)C
(3)B
(4)①(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②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解析】(1)A.举酒属客: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属,劝酒。B.浩浩平如冯虚御风:(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冯,通“凭”,乘。C.是岁十月之望: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望,农历每月十五。
(2)A.乎,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语气助词,表疑问,吗。B.相,①副词,互相;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C.之,①助词,的;②助词,的。D.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故选C。
(3)B.分析错误,选文一,情、景、理交融,重在阐发哲理;选文二,事、景、情交融,重在叙事。故选B。
(4)①“纵”,任凭;“如”,往;“凌”,越过。②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注意前后句为转折关系;白,皎洁;良夜,美好的夜;“如……何……”固定句式,怎么……呢。
【答案】
(1)C
(2)D
(3)D
(4)①苏先生(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着,问客人说:“(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②我返回登上小船,放任小船在江中漂流,听任它漂到哪里就停泊到哪里。
(5)七月游览赤壁时,月夜赤壁有清风微微来、江水宽广平静、江面笼着白雾,像仙境一样宁静、空灵、美好:十月游览赤壁,月夜赤壁的悬崖陡峭,山高月小,江水低落,水流有声,为清空、幽寂之景。
【解析】
⑴危,高,非“危险”。
⑵例句为定语后置句; A项为状语后置句; B项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⑶郎为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檀郎是古代对美男子的称呼。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附参考译文】
壬戍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先生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橫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多么飘逸啊,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船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逆流而上。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先生不禁改变容色,整好衣襟端坐着,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赤璧赋》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拔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苏轼《后赤壁赋》
15.【答案】
(1).C
(2).D
(3).D
(4).①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奇异,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②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菜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16.【答案】
(1)C
(2)A
(3)A
(4)①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我们)怎么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②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停止。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C.“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接近、逼近。“是岁十月之望”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望:农历十五。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和你共同享受它们。适:享有。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理解错误。语段二也有鱼有酒、再游赤壁的乐,不只是遗憾。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纯粹因为……核心意象”理解错误。“纯粹”一说不妥。把江水和明月作为意象,固然跟时间和地点密切相关,但也有文化寄托在里面。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重点字词:白:皎洁;清:清凉;如……何:怎么度过;良夜:美好的夜晚。第二句重点字词:“盖”是发语词,用于句首,无具体含义,可不必译出;“将”是“如果,假设”之意,表虚拟语气;则:那么;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17.【答案】
(1)A
(2)D
(3)C
(4)D
(5)D
(6)①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②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③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解析】
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C项,“骤”,一下子、很轻易地;D项,“相”,互相;“更”,再。故选A。
A项,“而”,“归而谋诸妇”,连词,表顺承;“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曾日月之几何”,“曾”,céng,曾经;“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zēng副词,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或竟然;C项,“以待子不时之需”,“以,连词,表目的,来;“挟飞仙以遨游”连词,表修饰;D项,“之”前后两个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D。
①“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②“舞”,使动用法,“使…起舞”③“泣”,使动用法,“使……落泪”④“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⑤“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⑥“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航行”。 ⑦“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⑧“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白”①⑥为名词用作动词,②③均为使动用法,④⑤均为名词作状语,⑦为意动用法,⑧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故选C。
D项,“水生植物”“春夏之交”是错误的。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但《前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是错误的。《前赤壁赋》虽然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而是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故选D。
(6)①“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在江边捕鱼砍柴;“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适”,享受。③“是”,这;“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步”,步行;“自”,从;“坂”,斜坡。
【答案】
(1)D
(2)B
(3)C
(4)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①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盘凌乱。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明亮。②与可画竹子,起初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踏上门来。
【解析】
(1)D项,“废”是“停止”的意思。
(2)A项,表修饰/表承接;B项,连词,那么,就;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D项,介词,与/连词,和。
(3)C项,“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错误,《筼筜谷》诗作为苏轼所写。
(4)“乃”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短语,用在句首,在其前断开;“者”助词,其后应断开;“之”作“从”的宾语,其后断开;“以”连词,表目的,可用于句首,在其前断开;“所见”为“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落”作“鹘”的谓语,其后断开。
翻译为: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提起笔来一举完成,来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
(5)采分点:(1)狼籍:凌乱;枕藉,枕着,垫着;乎,在;白,明亮,变白,(2)贵重,意动用法,对……看重;持,拿;请,求取;蹑,踩踏。
【参考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