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原文
登高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课下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专项练习
《登高》复习训练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2.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然后随着视线的移动依次引出“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共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C.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绪。
D.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遥相呼应,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愁苦孤独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慨,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高远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
C.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痛苦遗憾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名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全诗通过登写高所见景色,倾诉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B.诗人在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C.诗中的“万里”“百年”与颔联中的“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感就像落叶与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景交融。
D.此诗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江气氛,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多病缠身写到异乡飘泊,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8.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9.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10.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俱得表现,一“哀”字则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为首联刻画的长江秋日图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抓住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着重渲染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让读者用想象加以补充,充分感受旷远意境、宏阔意象中的豪情壮志。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写尽无限悲愁。
D.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既有一己潦倒的生活之苦,更有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1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描写,整句属于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的情态,“滚滚”写出了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感情更加。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的风格。
12.《登高》后四句的抒情议论。第三联从________着笔。由________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________”,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________,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________。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13.诗《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5.阅读《登高》,完成问题。
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7.背诵《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到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18. 背诵《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点明了登高时风急天高,猿啼悲秋的特定环境。
B.“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视线转向江水洲渚,动静结合,境界开阔。
C.“无边落木萧萧下”,描述了秋天树叶纷纷飘落的萧索景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表明登高时,诗人因悲伤而头发突然变白。
(2)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3)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在變州期间写的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本诗是诗人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本诗写出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19.阅读杜甫《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1)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落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涵的感情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2)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
20.古代诗歌阅读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②,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胜:美;③纪:经营。
(1)下列对本诗作者及作品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其塑造的“菊花”形象成为众多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
B.本诗从体裁上来说为五言诗。诗歌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本诗为近体诗。
C.陶诗贵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
D.本诗描写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氛。
(2)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登高》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原文
登高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课下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专项练习
《登高》复习训练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2.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然后随着视线的移动依次引出“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共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C.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绪。
D.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遥相呼应,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愁苦孤独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慨,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高远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
C.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痛苦遗憾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名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全诗通过登写高所见景色,倾诉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B.诗人在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C.诗中的“万里”“百年”与颔联中的“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感就像落叶与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景交融。
D.此诗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江气氛,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多病缠身写到异乡飘泊,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8.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9.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10.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俱得表现,一“哀”字则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为首联刻画的长江秋日图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抓住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着重渲染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让读者用想象加以补充,充分感受旷远意境、宏阔意象中的豪情壮志。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写尽无限悲愁。
D.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既有一己潦倒的生活之苦,更有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1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描写,整句属于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的情态,“滚滚”写出了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感情更加。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的风格。
12.《登高》后四句的抒情议论。第三联从________着笔。由________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________”,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________,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________。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13.诗《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5.阅读《登高》,完成问题。
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7.背诵《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到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18. 背诵《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点明了登高时风急天高,猿啼悲秋的特定环境。
B.“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视线转向江水洲渚,动静结合,境界开阔。
C.“无边落木萧萧下”,描述了秋天树叶纷纷飘落的萧索景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表明登高时,诗人因悲伤而头发突然变白。
(2)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3)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在變州期间写的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本诗是诗人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本诗写出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19.阅读杜甫《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1)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落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涵的感情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2)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
20.古代诗歌阅读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②,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胜:美;③纪:经营。
(1)下列对本诗作者及作品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其塑造的“菊花”形象成为众多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
B.本诗从体裁上来说为五言诗。诗歌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本诗为近体诗。
C.陶诗贵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
D.本诗描写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氛。
(2)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故答案为:A
理解诗歌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诗歌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即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2.【答案】B
【解析】“仰望”错误
3.【答案】D
【解析】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两个方面着笔。
4.【答案】D
【解析】苦恨,极恨,非常悔恨
5.【答案】C
【解析】“怨天尤人”与“孤独者”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
6.【答案】A
【解析】倾诉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7.【答案】C
【解析】虽然全诗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但是落笔的角度是不同的:前两句主要写景,描绘了一幅高远、壮阔的秋景图。后两句以叙事为主,叙述了自己年老多病、孤苦无依的无奈。由此体现出悲秋的情怀。C项说落笔的角度的相同的,是错误的。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落笔的角度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8.【答案】C
【解析】“缠绵悱恻”情感错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学生应首先找到文章中的描写景物的语句,通过景色所表现出的色彩明暗、动静结合等等方面感受人物的心情以及作者的情感。
9.【答案】B
【解析】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A项、C项和D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意不明的句子,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因此都是表意不明。
10.【答案】B
【解析】B项,“豪情壮志”错,“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故选B。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1.【答案】静态;动态;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解析】
“渚清沙白”是静态描写,“鸟飞回”是动态描写,有静有动,整句属于动静结合的手法。“哀”字,通过写物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属于寓情于景的手法。“萧萧”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声态,“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这两句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抒发了慷慨低沉苍凉悲痛的感情。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涉及诗歌内容、手法、情感,解答本题,需充分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掌握每句诗运用到的手法,和整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12.【答案】时空;异乡飘泊;无边、不尽;护病断饮;时世的艰难
【解析】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13.【答案】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解析】这首诗歌借景抒情,作者在诗歌中一共写了江风、阔天、清猿、江岸、砂砾、飞鸟六种景物的不同表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逼真,景色与情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程度。
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答案】
(1)“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2)“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百意”的意思是含义多,再具体分析诗句中重要字的含义,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多层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本题,还可以根据诗人个人的人生遭遇来思考。
【答案】
(1)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2)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3)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特点即可。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主要概括诗歌的画面特征,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需要再加上情感。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起到生动形象、意境广阔的作用。
【答案】
(1)B
(2)图景: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感情基调: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四个选项的内容是对诗句综合考查,考生可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画面的能力。主要概括诗歌的画面特征,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基调。
17.【答案】
(1)D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要求,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回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对于重要字词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句中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①理解字词、所在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③分析情感。
(3)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总结,达到熟能生巧。
【答案】
(1)A
(2)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错,应是勾画出深秋凄凉冷清的画面。故选A。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注意关键意象及其带有作者情感的字词。
《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抒发内心的凄凉苦闷。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年老多病、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答案】
(1)B
(2)DE
【解析】
(1)B项,“本诗为近体诗”错误,本诗为古体诗。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指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2)A项,“全诗生动地描写了……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不当。开头"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而后文写的是诗人的田园乐趣,而非全在写佳日登高赋诗。
B项,“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不当,“有酒斟酌之”写的是邻居路过门前,热情地打招呼、唤酒。
C项,“因相思”不当,“相思则披衣”写的是想念时就披上衣服,去找人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