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据考古发现,在重庆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中,居民除饲养猪、狗、鸡、牛、羊外,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方式仍占有一定比重。在大溪某些地段的文化层内,不仅夹杂着较多的鱼骨渣和兽骨,还包括野猪、野鹿等动物的遗骸。这表明,大溪文化时期( )
A. 原始农业生产尚未出现 B. 渔猎活动占据主导地位
C. 水生动物饲养已经出现 D. 旧石器的生产方式
2. 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图所示)。这反映了秦朝( )
A. 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B. 统一车轨的合理性
C. 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 中央集权的艰巨性
3. 在治国理政方面,东汉光武帝刘秀极力主张约法省禁、避免滥杀无辜,并多次大赦天下,还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这反映出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 )
A. 宽严并济 B. 严刑峻法 C. 宽厚仁善 D. 威严刚毅
4. 洛阳的元氏家族本是北魏宗室,却有人在墓志上称自己为“唐尧(五帝之一)之苗裔”“汉高(刘邦)之胤胄”,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汉族先贤,而不是鲜卑拓跋氏。这种情况反映了( )
A. 元氏一族对拓跋氏的不满 B. 该家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C. 洛阳是圣德先贤诞生之地 D. 墓志记载不适合作为史料
5. 隋唐两朝的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流连其间并逐渐定居,其中中亚的粟特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入唐以后,随着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土不断增多,长安成为粟特人在华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军事实力的空前强大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 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D. 国内民族关系的融洽
6. 唐代画家吴道子一生绘制了大量的佛本生经变壁画,如“西方净土变”“降魔变”“地狱变”等,他创造的人物奇踪异状,充满力量,极富阳刚美。据此可知,吴道子的绘画( )
A. 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绘 B. 挑战了传统价值观念
C. 展现了盛唐的恢弘气象 D. 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7. 宋廷对于宦官集团非常重视,他们常常被委以重任,“衔命赴边,寄任方面”。宋廷让宦官广泛参与西北军务,甚至让其直接统军参战。这反映出宋代( )
A. 中央行政分工明确 B. 军事决策体制紊乱 C. 宦官地位开始上升 D. 皇权专制统治加强
8. 元代行省职责广泛,举凡行政、军事、司法、赋税无不统揽,代中央收权、代中央节制路府州县的作用相当显赫,但是其人事权、任官权则微乎其微,即便是行省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要经吏部铨选。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 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强化皇权 B. 实现了地方权力的集中
C. 兼顾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D. 根除了地方叛乱的隐患
9. 在宋代,政府通过市舶条法确定了与海商的分利机制,而海上的商人贸易已经形成了船主雇佣纲首、船主自己经营、中小商人合伙经营等多种形式,船上人员有船首、火长、碇手、水手等组成。这说明当时( )
A. 重农抑商传统得以延续 B. 海上贸易空前繁荣
C. 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 雇佣劳动较为盛行
10. 下表所示为宋代部分学者的经济主张。这些经济主张折射出宋代( )
学者 经济主张
欧阳修 “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室其一,无异钦厥趾。工作而商行,本来相表里”
叶适 “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来厚本,非正论也”
李瓶 “天下之民,各从其能,以服于事,取有利于四家,然后可也”“今日之宜,莫如通商”
A. 经济政策发生根本调整 B. 经济思想趋于理性
C. 经济改革涉及范围广泛 D. 经济管理相对松弛
11. 郑和七下西洋,累计抵达30多个国家及地区。他对各地首领进行了友好访问,还与各地居民进行了商业贸易等。这体现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 规模庞大 B. 技术先进 C. 和平交往 D. 获利丰厚
12. 明清时期,市民的精神欲求不断膨胀,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这根源于( )
A. 文人地位的下降 B. 皇权专制的强化 C. 陆王心学的形成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13. 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即指示耆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眯喇坚(美国)等国自应一体通商,以示扶绥之意。”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 B. 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 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D. 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14.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英吉利之所以为“最强之邦”,在于其“法善也”;暹罗邦“与英邦通商”,“今亦变为富智之邦”;日本邦“与花旗邦(美利坚)通商……将来亦必出于巧焉”。由此可知,洪仁玕( )
A. 极力推崇法治 B. 支持实业救国 C. 强调平等通商 D. 鼓励中西交往
15. 19世纪末的《时务报》宣传了维新思想,造就了维新人才,而且一些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团体也设在《时务报》)报馆内。《时务报》还设专栏登载各地新成立的学会、报刊、学校的消息。由此可见,该报( )
A. 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阵地 B. 集中反映革命党人的诉求
C. 旨在引进西方民主思想 D. 将社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16.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鲁迅等人批判孔子学说,他们大力提倡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他们的做法( )
A. 积极宣扬了维新变法思想 B.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金朝统治者把商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总体框架中,商业的规模、速度、水平超过辽代。金朝形成了金源内地(上京及附近地区)、燕云、中原三大经济区。中原地区和燕云地区的商业发展较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快速增加,催生了不少商业机会,百货陈积、万商云集是东京商业的真实写照。而金源内地的商业发展则明显滞后。金朝对外贸易对象以其周边政权为主,品种有限,基本都属于陆路贸易。辖区内的商业结构并不完善,布帛、粮食未能成为主导商品。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上京路、北京路、咸平路等多数经济落后地区,对商品的需求有限。金代商业中一些成功的做法为元代所沿袭或借鉴。
——摘编自王德明《论金代商业经济的若干特征》
材料二元朝实现国家统一后,商人们在相对稳定的政局下,依托便利的水路交通设施,将南粮北运以及盐铁等主要物资调往全国各地;同时又从异域调来稀有物品以满足皇室和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海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税收也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大都、临安、太原等多个商业中心。运河沿线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其中有淮安、松江、太仓等。
——摘编自刘政《元代商业繁荣及其原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商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9年3月中旬,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抵达广州禁烟,目睹了沿海文武大员“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的状况,遂招募了一批精通英文的青年组建成翻译团队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在广州越华书院翻译西文,以供参考。其核心成员袁德辉、梁进德等人大多在国外教会学校学习过且具有对外商贸经历。林则徐要求翻译团队将搜集到的外文书籍和报纸译成中文,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西方情报。同时,他还亲自参与翻译活动,确立翻译主题,并严格监督译文质量。通过一系列翻译活动,林则徐率先引导国人跨出对西方历史和现状蒙昧无知的状态,被誉为晚清启蒙思想的先驱。
——摘编自苏艳《林则徐的“夷情”探查与翻译赞助活动》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开明的封建官吏和知识分子以“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来阐述当时局势的严峻性。他们兴办外语学校,培养为朝廷所用的翻译人才。在《通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里,奕 对此类学校的办理制定了相对具体的方案并成立了京师同文馆翻译处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组织翻译西书,其中“同文所译偏重法律,上海江南制造局,所译类多兵家之言”。部分洋务学堂应西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也参与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洋务派的译书活动,为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技术、理论,冲击了“天朝帝国”守旧愚钝的意识。
——摘编自吴洪成、郝丽霞《洋务派翻译西书活动与近代教科书的产生》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在翻译活动中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林则徐相比,洋务派翻译活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痛感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华民族的危难,果断告别渐进改良的方式,通过艰辛曲折的努力,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在领导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创造,推动了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金民卿《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便废除以“跪拜礼”为标志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大人”“老爷”等清朝时官厅称呼,规定普通相见礼为一鞠躬,最高规格为三鞠躬,称呼则以官职或“先生”“君”代之。同时,南京临时政府还推行剪发放足,严禁鸦片,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为引进新思想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氛围。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也空前壮大。
——摘编自宋学勤、卫玮岑《从民族复兴视角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史实。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的一个文化舞台与文明平台。在此场域中,人类文明空间与时间相互融通、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人种民族相互交融、宗教与世俗相互适应、文化与艺术相互补充、经济与政治良性互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真正具象地释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命题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细微肌理,因之也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
——摘编自林少雄《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重庆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中,居民除饲养猪、狗、鸡、牛、羊外,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方式仍占有一定比重。在大溪某些地段的文化层内,不仅夹杂着较多的鱼骨渣和兽骨,还包括野猪、野鹿等动物的遗骸”可知,大溪文化时期的居民虽然已经会饲养猪,狗,鸡等动物,但是旧石器时代的渔猎和采集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表明大溪文化时期旧石器的生产方式浓厚,D项正确;
“饲养猪、狗、鸡、牛、羊外”说明原始农业已经产生,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大溪文化时期渔猎、采集占一定比重,并不是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
材料未出现水生动物,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下图所示)。”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为六尺,车轮的轨道相同,统一车轨后使得车轴以及其它配件可以标准化生产,交替使用方便,也保护了路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统一车轨具有合理性,B项正确;
A和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大兴土木,排除C;
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艰巨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秦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秦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A.材料只体现了刘秀“宽”的一面,没有体现“严”的一面,故A项错误;
B.材料只体现了刘秀“宽”的一面,没有体现“严”的一面,故B项错误;
C.材料“避免滥杀无辜”“多次大赦天下,并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主要体现了刘秀对民众的关心和重视,他的政策体现出宽厚仁善的特点,故C项正确;
D.材料只体现了刘秀“宽”的一面,没有体现“严”的一面,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法律与教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汉代的法律与教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洛阳的元氏.....而不是鲜卑拓跋氏”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这种情况反映了该家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B项正确;
材料未反映元氏一族对拓跋氏的不满,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洛阳是圣德先贤诞生之地,排除C项;
墓志记载是否可以作为史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隋唐两朝的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流连其间并逐渐定居,其中中亚的粟特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入唐以后,随着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土不断增多,长安成为粟特人在华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中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断增多”可知,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外邦人来华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这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与军事实力无关,C项正确,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外邦人来华定居属于国际交往,而非国内民族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画家吴道子......如‘西方净土变’‘降魔变’‘地狱变’等”可得知吴道子的绘画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吴道子绘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吴道子的绘画挑战了传统价值观念,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吴道子的绘画展现了盛唐的恢弘气象,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宋廷让宦官广泛参与西北军务,甚至让其直接统军参战”可知,宋代宦官得到了重用,广泛参与西北军务,甚至直接统军参战,宦官受到重用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宋代中央行政分工明确,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统军参战不能表明宋代军事决策体制畜乱,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汉代和唐代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现象,因此“宦官地位开始上升”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元代行省职责广泛,举凡行政、军事、司法、赋税无不统揽,代中央收权、代中央节制路府州县的作用相当显赫,但是其人事权、任官权则微乎其微,即便是行省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要经吏部铨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掌管地方大权但又受制于中央,这说明行省的设置兼顾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C项正确;
行省掌管着地方行政、军事、司法和经济等方面权力,并不是地方权力分散,排除A项;
行省的人事权、任官权归中央,并未实现地方权力集中,排除B项;
行省制并未根除地方叛乱隐患,“根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宋代政府颁布法律与海商分利,海上贸易有多种经营形式并有严密的组织分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外贸易,海上贸易因此空前繁荣,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经济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船主雇佣的纲首,并非明代中叶出现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欧阳修主张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叶适反对抑末厚本,李觏则认为天下之民各从其能,发展通商。欧阳修等人的经济思想体现了他们对经济的理性思考,也折射出宋代经济思想趋于理性,B项正确;
材料“宋代部分学者的经济主张”反映的是欧阳修等人的经济思想,并不是经济政策,排除A项;
材料“宋代部分学者的经济主张”未反映经济改革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宋代部分学者的经济主张”未涉及经济管理相对松弛,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郑和七下西洋……他对各地首领进行了友好访问,还与各地居民进行了商业贸易等”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之间的友好交往,因此其特点是和平交往,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郑和船队的规模,也没有体现技术的状况,故AB两项错误;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较经济效益,“获利丰厚”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郑和七下西洋……他对各地首领进行了友好访问,还与各地居民进行了商业贸易等”的主旨即可。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市民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满足市民需求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所以造成材料现象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体现出文人地位的高低,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化皇权”与通俗文学昌盛无关,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陆王心学”的形成问题,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眯喇坚(美国)等国自应一体通商,以示扶绥之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此举行为依然是用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准许英国通商,美国等国家也应一体通商,并未涉及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
材料所述内容不能说明清政府已经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排除B项;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洪仁玕认为暹罗邦“与英邦通商”,“今亦变为富智之邦”,日本邦“与花旗邦(美利坚)通商...将来亦必出于巧焉”,这体现了洪仁玕主张同西方国家通商的主张,表明其鼓励中西方之间的交往,故D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通商富国,不是法治,故A项错误;
实业救国提出四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是主张要同西方通商,但未体现是否平等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资政新篇》的内容解答。
本题考查《资政新篇》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的“宣传了维新思想、造就了维新人才”“一些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团体也设在《时务报》报馆内”等信息可知,19世纪末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阵地,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反映的只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诉求,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报纸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救亡图存,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陈独秀、鲁迅等人批判孔子学说,他们大力提倡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通过批判孔子学说,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的是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
题干并不能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
D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问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对外贸易规模有限;境内贸易中市场结构尚不完善;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
【小题2】表现:南北经济交流频繁;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城市;运河沿线工商业城镇的涌现。
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网络的发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商业发展、金朝的统治,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金朝商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元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商业发展、金朝的统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贡献:组建翻译团队;为译者提供资金支持;参与编译西方报刊与书籍;监督译文质量。
意义:有助于突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为禁烟活动和抵御英国侵略提供了参考;推动了西学的传入;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对之后的洋务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题2】不同:兴办外语学校和培养外语人才;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译书内容更为广泛。
原因: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洋务运动的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史实: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组织反清武装起义。
【小题2】功绩: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史实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分析。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论证,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的一个文化舞台与文明平台。”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分别从汉朝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地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说明。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
故答案为:
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阐述: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伊斯兰教等也传播到中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日益本土化。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域艺术通过佛教艺术在中原开花结果,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充分反映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大大地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地区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可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