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2 15:0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3、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新课导入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目录
大气的水平运动
01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气压/百帕)
1000
1005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特点
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气的水平运动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产生。
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的运动速率。
(气压/百帕)
1000
1005
1010
(北半球)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偏转角度由低纬向高纬增大;
与风向垂直(空气的运动方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
摩擦力
近地面的风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与风向(空气运动方向)相反;
可以减小风速。
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
(百帕)
1000
1005
1010
(北半球)
风向
摩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理想状态下的风向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气压/百帕)
1000
1005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大气的水平运动
近地面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020
1025
1015
1010
1005
1000
百帕/(hpa)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的风向
1020
1025
1015
1010
1005
1000
百帕/(hpa)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可偏至平行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影响风的三种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影响风的三种力
地转偏向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影响风的三种力
摩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力(速)大小判断
思考:请判断A、B风力大小。
1009
1005
1007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A
B


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等压线稠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0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的情况下理想状态),形成单圈环流。
赤道
南极
北极
赤道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三圈环流
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就形成三圈环流。
●以赤道为中线,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交错分布。
●气压带分布于赤道和南北纬30°、60°、90°附近。
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
①低纬度环流圈
②中纬度环流圈
③高纬度环流圈
高低纬受热不均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以北半球为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03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移动规律: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分布:七带六风,相间排列。
移动幅度:5-10个纬度。
移动特点:滞后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夏季:陆地——低压
海洋——高压
北半球冬季:陆地——高压
海洋——低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海洋比热容大
升温降温慢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降温快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北半球1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和北半球的高、低气压中心分布一致吗?
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因此其气压带基本保持着带状分布的特征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高低压中心名称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2)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基本成带状分布
高低压中心名称
亚欧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1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7月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其气压带往往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冬季
夏季
季风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夏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冬季风
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冬季风的形成
全球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与季风
亚洲(蒙古)高压
阿留申低压
气压梯度力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东北信风
西北季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夏季风的形成
气压梯度力

东南季风
东南信风
西南季风
东南季风
全球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与季风
亚洲(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季风的分布及成因
地区 东亚 南亚 澳大利亚北部
盛行风向 1月
7月
形成成因 1月
7月
西北风
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北风
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西北风
东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分布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节环流
04
随堂练习
1、 我国高空一架飞机从东向西飞行,它的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则此时的境况是:( )
A 、飞机在顺风飞行 B、飞机在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B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2、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读图,完成下题。
与甲地相比,乙地风力( )
A.较大 B.较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
A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2019年10月,澳大利亚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这场大火燃烧了4个多月,火灾蔓延至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由环境监测卫星拍摄的2020年元旦前夜的图像显示,滚滚浓烟融合成一个巨大的团块,漂洋过海穿过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到达12000多千米外的南美洲。下图为烟云飘动轨迹模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3.火灾持续期间,澳大利亚大陆( B )
A.西北部地区少雨 B.大部分地区炎热
C.西南部地区降水多 D.东南沿海处少雨季
4.将烟雾输送到南美洲上空的是( A )
A.高空西风 B.赤道低气压 C.高空信风 D.副热带高气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3~5题。
5.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B )
A.① B.② C.③ D.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7.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C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