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2 15: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掌握地表形态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的具体影响。
3、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4、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新课导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在古代,为什么“蜀道”那么难?现在的“蜀道”还那么难吗?
问 题
材料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录
随堂练习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0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如道路、公园、运动场等。
聚落
2.类型: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人口主体 规模大小 形成早晚
乡村
城市
农业人口为主
非农业人口为主
较小
较大
较早
较晚
2.类型: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聚落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聚落形态:条带式、放射式、团聚式、组团式、棋盘式等。
河流具有供水和航运功能,聚落沿河分布(条带状)或干支流交汇处(放射式)。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各类地形与聚落的关系
①平原形成聚落的有利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河流较少平原:聚落多呈团聚式(圆形或多边形),分布密集,例如华北平原。
河流较多平原:聚落往往沿高地呈带状,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特例:
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聚落少。
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气候寒冷,沼泽、冻土广布,聚落少。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图2—52
图2—53
探究活动
(1)图2—52、图2—53,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
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图2—52、图2—53,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图2—52是山区的聚落,图2—53是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一般规模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平原聚落一般规模大,多呈团聚型的棋盘式格居,人口较多。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区地形地势起伏较大,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较平坦地区,因而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
山区土层薄,地块分散,交通不便,环境承载量小。平原土层深厚,土地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环境承载力大。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
(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冬季:维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位于昆明准静止锋暖气团一侧,多晴朗天气;远离冬季风源地,再加上层层山岭阻隔,受其影响小。
夏季: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云雨减弱了太阳辐射;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而气温低。
(2)丽江古城的建设,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丽江坝子,海拔高,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建城、生产、生活。 玉龙雪山的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
探究活动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
(1)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河流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盆地地形封闭,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绿洲呈串珠状分布于盆地边缘,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这些地方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河流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图2—56 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主要沿交通线、河流分布。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连接绿洲,沿山麓分布,目的是方便出行,吸引较多客货流,提高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聚落分布在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高山冰雪融水提供充足灌溉水源,利于农耕。平坦地区交通便利。沿交通线分布。沿河流分布。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交通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社会经济因素:水文,人口、经济科技等。
其中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及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讨论我国地形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探究活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
图2-57,反映了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小,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2.讨论我国地形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我国第三级阶梯为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区,也是我国各大平原所在地,此地工业、农业、聚落和人口集中,因而这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也最大;
第二级阶梯地区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自然条件较差,工农业不发展,聚落较少;
第一级阶梯由广阔的青藏高原所组成,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列的高寒地区,生存条件恶劣,有广阔的无人区。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
2.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不同的地形区,交通线路布局方式不同,交通线路形态也各有差异。读图2-58,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西部山地地形高峻起伏,崎岖不平,交通线路的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多避开高大山脉,沿山谷,河谷延伸,呈“之”字型分布;
东部四川盆地地势平坦,交通线路的分布受地形限制很小,呈网状分布。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平原:交通线路较稠密。一般呈网络状。
原因:
山区:交通线路较稀疏。公路沿河谷或沿等高线呈“之”字形分布。
原因:
地形平坦,利于施工,筑路成本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需求量大。
起伏较小,工程造价低;运行安全。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
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①选择有利地形
②避开不利地段
③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④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黄河河谷,并沿着河谷向外围扩展。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开阔,地势相对平坦,黄河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河流具有供水和航运功能,黄河河谷地形也限制城市主体向其他方向扩展。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的走向。
由于城市呈东西方向延伸,交通线也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山区地形起伏大,地理环境复杂,自然因素影响深刻,聚落和交通线路建设限制性因素较多。平原地区,地形限制性因素较少。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
山区的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所以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分布的公路。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平原 山区
一望无际 河网密布
线路形态 网状分布 “之”字形公路,迂回曲折
陆路交通网密集 内河航运网发达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限制因素 较少 对陆路交通限制较大 地面起伏大,限制较大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注意 需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及城镇发展的关系 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 随着桥梁、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如今山区铁路与公路的建设难度已经大大降低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地形 山区 平原
交通运输建设成本 较高 较低
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小 大
交通运输方式 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运输方式多样
交通运输线走向及分布 一般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沿等高线修筑,陡坡上一般呈“之”字形 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0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修建梯田
利:在丘陵、山地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弊:修建过程易发生水土流失,破坏森林和生态平衡。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修筑堤坝
对地形的影响: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利:蓄水、防洪、调节径流、改善库区气候、航运、发电、灌溉、旅游
弊:水质下降、诱发地质灾害、下游水量减少、含沙量减少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填海造陆
对地形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利: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城市假设和工业生产用地
弊:加重海水污染,水质恶化,改变沿岸景观,破坏生态平衡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开采矿产
采石、釆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工程建设
对地形的影响: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 对地表形态的间接影响
破坏植被 加速地表侵蚀
植树种草 能减缓地表侵蚀的速度
大量引用河水 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营造防护林 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间接塑造地表形态
随堂练习
0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且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波河平原北部多冰碛物(在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下图示意波河流域平原地表物质组成和剖面。据此完成1~2小题。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1.图中甲、乙、丙、丁区域,最适宜农耕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推测波河水位最低的季节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C
C
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3、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
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A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全长约1 318 km,于2012年通车运营。读图,回答4~5题。
4.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建设成本 ②少占耕地,节约土地资源 ③防止不同交通线路的相互干扰 ④减少对周边的环境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对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密切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城市群的联系 ②有利于跨城就业 ③从根本上解决南北铁路运输紧张状况 ④加剧大气污染 ⑤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