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2 15: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解释有关地表形态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褶皱、断层的概念,能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目录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0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
地质作用
岩浆活动
……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内力作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概念: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及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对地表形态影响
内力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庐山就是由于岩层受到挤压,局部地面抬升时岩层断裂而形成的。
外力作用
物理风化
也称机械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温度变化、冻融、有机体、水、风和重力等物理机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碎屑和颗粒的过程
外力作用
是指岩石在水、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化学风化
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生物风化
外力作用
侵蚀作用
概念: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海浪侵蚀
冰川侵蚀
…………
类型: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庐山上城镇所在的平台就是地质历史时期外力作用的结果,后来随着山体隆升而到达现在的高度。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0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观点: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 板块边界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案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
板块的相向运动使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形成巨大的山系、海沟、岛弧等。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素有“地球伤疤”之称。它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的相向运动使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由此形成巨大的山系、海沟、岛弧等不同的地貌形态。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案例:日本海沟形成示意图
案例:红海扩张示意图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案例:东非大裂谷形成示意图
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思考: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东非大裂谷有何不同?
地壳的岩层在运动方向上不同:
喜马拉雅山-----岩层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东非大裂谷-----岩层水平断裂,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
褶皱形成的初期主要受内力作用
地形倒置(逆地形)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褶皱形成的后期主要受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逆地形)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乙:背斜 甲:向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的判别方法
2、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小结:1、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断层:岩层受到拉力或张力的作用下,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堑和地垒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东非大裂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沟谷、河流、泉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向斜处储地下水:中间低,容易集水。
背斜处修隧道: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0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石蛋地貌(花岗岩球状风化)
风化作用
概念: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作用的营力: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
类型:按岩石风化的性质分为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是多个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探究活动:
思考:
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2、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极地和高山带:温度低,冻融盛行,物理风化为主。
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强,年降水量小,热力风化盛行(物理风化)。
半干旱草原地带:日照强,年降水量小,热力风化强,化学风化在富钙阶段。
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年降水量500-750毫米,蒸发量与降水量相近,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钙和富硅铝两阶段之间。
温湿地带: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化学风化强。
湿热地带: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气温高,植物茂盛,风化壳可达200米以上。
2、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风化壳厚度与气温、降水、蒸发、地形等有关。地形和缓地区容易形成深厚的风化壳;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深厚。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下切侵蚀
1、水蚀作用:包括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
在河流上游,地形坡度陡,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岩石软硬性质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遭受流水侵蚀,岩性较硬的留下形成V型谷或峡谷。
特点: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流水侵蚀(溯源侵蚀)
概念: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弯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
影响:水流从上游搬运而来的泥沙及凹岸侵蚀所产生的碎屑物,被带到凸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因此山区河谷不断展宽;平原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前伸,甚至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侧向侵蚀
侧蚀使河床发生侧向迁移,河谷拓宽,并导致河曲的发育。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结合“凹凸”二字的字形,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曲流:河道在弯曲度达到一定程度。
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2、沉积作用
1、河流流速与流水外力作用的关系。
河流流速越大,侵蚀作用越强;河流流速越小,沉积作用越强。
3、河流沉积作用的规律。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2、河流流速与携带泥沙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
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大;河流流速越小,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小。
探究活动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河流上游河水流速快,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多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
随着河流流向下游,流速减缓,河流的出山口处和下游以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多形成洪(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河流中颗粒物的粒径由上游向下游大致呈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河漫滩冲积平原
1、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2、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
3、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探究活动
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头向上游朔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在图2—44中,原先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读图2—45,从水蚀作用角度,解释图2—44中的水系演变现象。
分水岭左侧河流朔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很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砂砾石及亚沙土,这为什么?
旋峰峪附近的河道原来系大汶河的干流,为恶沟袭夺后成为断头河而废弃,因此河床内存有大量河流沉积物,但径流量很小。
(3)议一议,发生袭夺之后,恶沟的径流量及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
恶沟袭夺大汶河之后,径流量增加,下切侵蚀更加剧烈,会形成下切很深的沟谷。
探究活动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探究活动
2、当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水很快分散,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而产生沉积作用,同时河水与海水混合,海水中的离子使河水中不易沉积的胶体物质絮凝沉积。在大河河口,尤其是河流泥沙含量高的河口,因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三角洲。据此讨论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
参考答案:河流泥沙、海水。
海水顶托、流水沉积、化学反应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风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造成地表物质损失,形成风蚀地貌。
例如,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
吹蚀作用: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物被风吹扬。
磨蚀作用: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摩擦或者在岩石缝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风沙运动包括蠕移、跃移和悬移三种形式。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风积作用:
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形成沙丘。例如,新月形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黄土地貌。
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
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04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1、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假如你作为一位地质工程师,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乙________。
背斜  向斜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 
随堂练习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该选择在__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___地。
甲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便于施工
乙 
甲 
(4)计划在a处修建一座大型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不可行。
乙处为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会造成水库渗漏,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随堂练习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图 2 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3 题。
2.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3.图中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A.① B.② C.③ D.④
4、读图,完成下题。
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
D
随堂练习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5~6题。
5.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A
随堂练习
右图是“我国某地区‘魔鬼城’景观图”。回答13~14题。
7.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新疆
C.四川省 D.上海
B
8.该景观形成的主要主导作用是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侵蚀
D
随堂练习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1)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该地主要受_____风(填风向),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A_____,B_____,C_____。
西北
戈壁
沙漠
黄土
随堂练习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曾是(  )
A.荒漠 B.草原 C.森林 D.河流
(4)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亿万年时期的主导作用是__________,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作用是_________。
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D
风力沉积
流水侵蚀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