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拉马克 D.摩尔根
2.不是拉马克观点的表述是(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至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3.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30 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3 600人,褐眼人26 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 000人。在这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4.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49%,Tt的个体占42%,tt的个体占9%。T基因和t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70%、30% B.49%、42% C.49%、9% D.42%、58%
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主要作用是(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雌雄个体失去交配的机会
C.不同种群各自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不同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不同的方向演变
6.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所有食草动物
B.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C.种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普通水稻
D.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大和小的两种草履虫
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 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猜测最有可能的是( )
A.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
C.厌氧异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二、非选择题
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不同岛屿上发现了13种地雀,其大小形态、食性、栖息环境各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互不交配。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来自南美大陆的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雀迁来后,分布于不同岛屿,不同的种群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 ,使得不同的种群 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2)由于岛上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使得这些种群 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产生了 。
(3)这一事实说明: 隔离会导致 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 。
2.下图所示为某一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过程。图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河东河西的自然环境不同,由原物种甲进化为乙、丙两物种的外部条件是 和 ,内部因素是 。
(2)河东的乙物种迁移到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融合为同一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其内部原因是 ,外界原因是 。
(3)迁移到河西的乙物种经一定时期后却进化为丁物种,那么,由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的条件是 和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A 5.D 6.B
7.B
解析:此题是一种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真正理解,以及对达尔文的学说与拉马克的学说的区别是否清楚。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题目中的第①点的含义是与之矛盾的。第①点的含义实质上是说变异都是适应性的,也就是定向的,这与拉马克的理论是一致的,而且也与题目中第④项是一致的。这样排除①和④,即可把②③⑤组成答案而选择B项,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清楚第①项的含义。
8.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B
解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是物种的一部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先有地理隔离,然后才有生殖隔离。
10.D
解析:原始生命诞生后,逐步进化成原始的异养厌氧型的原核生物,当这些生物消耗掉大部分有机物后,经突变和自然选择,逐步分化出了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O2,为需氧型生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约15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真核生物。
二、非选择题
1.(1)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隔离
(3)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必要条件
2.(1)自然条件不同的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
(2)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和种群各自的基因库不同 生殖隔离
(3)环境条件的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境导入〗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通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
(点评:利用课件,展示由单细胞生物到人的生物进化过程的录像,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在录像中提到“地球上已经发现的动、植物有200多万种,这么多个不相同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进化论提供了最科学的解释。”)
(实录: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
听讲思考
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以情激情,创设情境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评: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答案: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但是对于“获得性遗传”这个名词理解不透澈,所以教师要单独讲解)
2. 举例说明此观点:课件展示长颈鹿,设置问题: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实录: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其他的学生也是表示赞同。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
3.相关练习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B )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链接】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就连达尔文在开始他著名的5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而且都是神创造的。后来他又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思考回答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屏幕展示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1.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①每一段录像各说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内容?②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内因?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结果?③生存斗争中包括几方面?哪种最为剧烈?
(点评: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渡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遗传变异为基础,适者生存为生物生存的结果。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实录:学生很少见到带有录像的课件,所以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从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每一段录像都诱导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争执,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也是正确的,教师加以指点订正。)
2. 课件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设置问题: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点评: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说给予不同的解释,相互比较。为下文拉马克与达尔文两者观点的比较作下铺垫)
(实录: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其中以一位女同学幽默而又洪亮的回答(“长颈鹿,对开始它们不叫长颈鹿,叫鹿。它们过渡繁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树叶不够吃,势必加剧种内之间的斗争这叫生存斗争;而对于现在的鹿有脖子短的有脖子长的这叫遗传变异;对于脖子长的鹿有优势,而脖子短的因为够不着树叶而最终饿死淘汰,这叫适者生存。”)结束了这次讨论。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给予正确的答案: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3.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实录: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1)①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②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时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2)肯定:①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②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局限: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展示上述答案)
【链接】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看想问
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本知识点内容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相互讨论的出答案。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实录:学生通过1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直接而又准确的得出答案:
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
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教师加以点拨,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小结
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将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展现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本节的思路框架,尤其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达尔文——物竞天择等概括性语言不可缺少。然后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回顾。最终达到当堂的知识当堂巩固。
课后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 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20课时 第2节 一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考点解读】
1、说明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解释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举例说明自然选择作用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学习重难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基因频率的概念,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的概念和,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问题探讨
阅读114页内容,并思考讨论
提示: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______ ,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 _______。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种群
物种
概念:
指生活在___地点的___生物的___个体。种群是___、____、____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___(可或否)进行基因交流
是指分布在________,具有一定的______和_____,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地域
相互关系
一个物种包括____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___,
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______,进而可能形成多个__________。
种群、
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概念
阅读教材,知道什么是种群,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呢?
解释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种群的特点是什么?
引起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2、种群的特点
(1)种群的个体之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别,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
(2)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3、种群基因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因频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20、60和20个,问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
A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计算:
亲代基因型的频率
AA(20%)
Aa(60%)
aa(20%)
配子的比率
A( )
a( )
子一代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子一代基因频率
A( )
a( )
子二代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子二代基因频率
A( )
a( )
3、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变化吗?基因A2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解释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阅读教材:
1、回忆变异类型
2、思考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吗?
3、突变和基因重组对于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一样吗?为什么?
4、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多数有害,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吗?
5、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有方向吗?
1、 ________
变异 突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因为只有________才能出现新基因,才能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________可以增加基因型的种类。
4、例如:每个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请同学们计算出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多少?
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种群中每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成为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而且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________。
5、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_______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归纳总结
突变和基因重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题精析:
例1、中心血防站调查了1788个MN血型的人,其中397人是M型(LMLM),861人是MN型(LMLN),530人是N型(LNLN),请分别计算LM和LN的基因频率。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据题意可知,M型者含有两个LM基因,MN型者含有一个LM和一个LN基因,N型者含有两个LN基因。
故本题应如此计算
LM%=(2×397+861)/2×1788×100%=46.3%
LN%=(861+2×530)/2×1788×100%=53.7%例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D.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此研究的着眼点是种群,而不是个体。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非生物变异的方向决定,本题考查了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答案:C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哪项属于种群( )
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答案:C
2.(1)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
3600人,褐眼人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和a
的基因频率为( )
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答案:A
(2)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_________________的,其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C、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 D、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突变等
答案:不断变化的 D
(3)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的出现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答案:A
3.(1)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为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
生育,这种情况称之为( )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基因重组 D、生殖隔离
答案:D
(2)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
A、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 B、马和驴的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C、发生突变 D、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
答案:D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重组、选择、隔离是
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变化
答案:C
5.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构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答案:A
6.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多选)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个体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答案:CD
7.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
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B、海洋环境相对稳定
C、海洋生物发生变异少D、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
答案:B
8.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答案:B
9、.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右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
答案:D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A.猫叫综合症 B.高茎×高茎 高茎、矮茎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二倍体×四倍体 三倍体 六倍体
答案:B
●拓展题
11.(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项目
地区
白色蛾
黑化蛾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污染区
64
16
25.0%
154
82
53.2%
非污染区
393
54
13.7%
406
19
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 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 大于 、 大于 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答案]:(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的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12.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 。
答案:(1)基因突变 (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3)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相关链接】
一、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方面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从宏观(性状)上看进化过程为: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从微观(基因)来看进化过程为: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结果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而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结论:由此可见,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二、一般不同物种间的个体是不能自由交配的,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称之为生殖隔离。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高度不育这种情况就属于生殖隔离,这样两物种间就不会出现基因交流了。马是二倍体生物,有64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染色体32条;驴也是二倍体生物,有62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染色体31条。一般是驴的精子与马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32+31=63条染色体,发育成骡子染色体为63条。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63条染色体发生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能产生后代。
第22课时 第2节 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考点解读】
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自主探究】
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共同进化
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
理解“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有什么启示?
思考为什么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共同进化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从生物圈的形成上理解共同进化理论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生物进化历程的证据
1、生物圈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2、生物多样性
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多样性
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___________。
3、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
最早的生物化石是距今___________。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阅读教材
了解对于生物进化的争论和疑点
知道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或是非害即益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些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经过长期的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因此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自然选择。
更多的学者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能否认 ____________的作用。
3、还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___________的过程,而是种群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交替出现的过程。
总之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例题精析:
例1、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基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 解析:真核生物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复杂得多;一是真核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这是减数分裂(特殊有丝分裂)的进化出现前提,即为有性生殖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出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答案:D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狼和鹿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奔跑的速度都比原来快了,这是因为二者 ( )
A.能量交流 B. 相互竞争 C. 趋同进化 D. 相互选择
答案:D
1.生态圈包括( )
A、对流层、水圈、土壤圈 B、平流层、水圈上层、土壤圈
C、平流层、水圈、土壤圈 D、对流层、水圈下层、土壤圈
答案:A
2.生物圈稳态是由于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动自动调节能力,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之间的食物网 D、生物的适应性
答案:B
2、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窃衣的种子、果实上有刺;飞猴有“翅膀”,这些说明了( )
A遗传和变异 B地理隔离 C生存斗争 D生物的适应性
答案:D
3、地球上出现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
B?自养型生物,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
C?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需氧型生物
D?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自养型生物 答案:B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B
5、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原因是有性生殖( )
A、能产生大量后代 B、产生的后代成活率较高
C、能出现更多的突变类型 C、使基因重组产生更多变异类型
答案:D
6.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
答案:B
7. 下图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来解释( )
A. 过度繁殖 B. 生存斗争 C. 遗传变异 D. 适者生存
答案:B
8.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 )
A. 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 B. 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C.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D. 自然选择和遗传
答案:C
9、虫媒花与为其传粉的昆虫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互适应,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偶然相遇的结果 D、用进废退的结果
答案:A
10、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不利于被捕食者,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B、对二者均不利,双方最终都趋向消亡
C、二者得失相当,和平共处
D、对两者均有利,共同进化
答案:D
11、对生物多样性描述,不正确一项是( )
A、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种群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12、最早登陆的主要生物类群是(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两栖动物 D、爬行动物
答案:A
13、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突变的利与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突变的利与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进化也有利
答案:C
14.与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生生物代谢方式相似的一组生物是( )
①硝化细菌 ②乳酸菌 ③蓝藻 ④蛔虫 ⑤酵母菌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⑤
答案 B
●拓展题
15、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深海中.海底3000米的深海热泉孔周围,都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待人们去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___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_________的结果。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_________技术也可以定向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
答案:(1)蛋白质多样性 DNA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3)环境的多样性及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综合作用的结果 (4)现代生物工程
16、中性突变理论认为,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或是非害即益的,而是 , 对这些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经过长期的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
答案: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 自然选择
17、下列是DDT(一种农药)对家蝇的处理实验情况:将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的就是抗性低,反之就是抗性高。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则:
(1)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_________。
(2)由实验可知,家蝇抗性的产生是_________的结果。
(3)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家蝇和DDT的关系是_________。
(4)DDT对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称为_________。
答案:(l)96% (2)自然选择 (3)生存斗争 (4)选择
【相关链接】
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都起源于同一个物种,是南美雀类的后代。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群岛上,群岛之间的海洋起到了地理隔离的作用。被地理条件隔离开的小种群的基因组成或基因频率起初就不可能完全相同。长期的隔离使被分割的小种群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突变,而且各种群间没有基因交流,因此一个种群中的突变自然不会引起另一种群的改变。各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因而有不同的选择方向。即不同种群选择保留下的基因不同,使分开的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和基因频率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就是14种地雀形态特征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
2.一根主线:由于自然选择学说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在教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始终都要注意贯穿这一思想: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变异是不定向的,过度繁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环境在自然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物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同环境对其定向选择和积累的过程。变异、选择和遗传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21课时 第2节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考点解读】
1、概述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的概念,生殖隔离的概念。
2、分析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难点:生殖隔离;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物种的概念,生殖隔离的概念,地理隔离的概念
阅读教材
思考种群和“物种”有何区别呢?
1、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一个物种,简称“___________”。
2、区别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3、地理隔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殖隔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加拉帕戈群岛地雀变异的问题? 生活在加拉帕戈群岛上的地雀,其祖先原本生活在南美洲大陆,迁移到加拉帕戈群岛后,分布在不同的岛屿上,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隔离,常见的隔离类型包括 和___________。
2、物种的形成过程:
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小的种群(内部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通过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出现改变(通过生殖隔离)→新物种
3、讨论其它的物种形成方式:
4、比较桦尺蛾的变异与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变异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与自然选择学说对比
以___________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___________的改变。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__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讨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讨论二者的异同点:
2、例题精析:
【例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地雀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的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解析】:现代进化理论对群岛上各种地雀的进化过程,正确解释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经过生殖隔离后逐渐进化形成的。即这些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因在不同群岛上(地理隔离)出现不同的突变和重组。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不过这种物种的进化十分缓慢,往往需要成千上万代才能实现,而不是迅速形成新物种。
答案:B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
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解析:解题关键是了解物种的形成方式。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必需的过程、根据物种的概念可知,当生殖隔离出现时,两个个体就分别属于两个物种了。当然,地理隔离不是达到生殖隔离的必备条件。
答案:B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答案:D
2.目前转基因工程可以( )
A、打破地理隔离但不能突破生殖隔离 B、打破生殖隔离但不能突破地理隔离
C、完全突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部分突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答案:C
3.(1)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为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
生育,这种情况称之为( )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基因重组 D、生殖隔离
答案:D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选择、隔离是
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变化
答案:C
5.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构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答案:A
6..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
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答案:D
7.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答案:D
8.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
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B、海洋环境相对稳定
C、海洋生物发生变异少 D、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
答案:B
9.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C.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
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D
10.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个体 B.雌雄成对 C.种群 D.群落
答案:C
11.下列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分别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自然选择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⑥和②③⑤ B.①④⑥和②③⑤ C.④⑥和①②⑤ D.④⑥和①②③
答案:B
12、下列各组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 B.黑种人和白种人
C.马和驴 D.开红花的月季和开黄花的月季
答案:C
13、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 )
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 生物物种
答案:D
14、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花的形态不同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15、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主要是由于( )
①现代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频率的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②现代转基因技术可迅速改变生物基因组成 ③现代生物技术可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种群 ④现代生物技术可使新品种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拓展题
1、下图展示了现代小麦的起源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该过程表示一种育种方法,这种方法称为 。
(2)杂交种F1 (是或不是)一个新种,原因是 。
(3)杂交种F2不育的原因是 。
(4)最后形成的小麦 (是或不是)一种新物种,它与一粒小麦杂交形成的后代的生殖能力怎样? 这说明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 。
答案:(1)多倍体育种 (2)不是
(3)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4)是,不育(5)生殖隔离
【相关链接】
1、种群和物种。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概念的比较,在K12化生论坛开展过多次讨论,参与的师生相对较多,说明这是教学中的热点和疑点问题。 事实上如果教学中,老师对这二个概念没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认识,上课就会显得底气不足。虽说种群有关知识在后面的生态部分还会讲到,但对其概念的把握应是本章的任务。下面列表做一比较:
种群
物种
概念
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活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生活地域
同一地点
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
相互联系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的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进行繁殖的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是进化的单位。
顺便说明一下,对物种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进化研究中的物种与分类学中的物种是不完全一致的。由于分类学中的物种概念是不具有时向性的,而进化过程具有时向性,所以用生殖隔离的判断方法是不适合于历史上存在的物种的。
还想说明的是,进化上生物维持或变更的单位,对无性生殖的生物是无性繁殖系,对有性生殖的生物才是通过有性生殖联系起来的种群。
2、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同种群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上有了显著的差异,若再次相遇仍能交配和繁育后代,这样的不同种群称之为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不同的虎亚种。
如果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个体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新物种就形成了。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如此。
结论:因此说,物种形成的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综合作
用。
课件28张PPT。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关于生命起源的几个假说神创论
“上帝造人”
“女娲造人”
自生论
“腐肉生蛆”
宇宙生命论
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 氨基酸 核苷酸 单糖有机小分子物质 原始蛋白质 核酸分子有机高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演变长期演变 相互作用有原始界膜 原始物质交换原始新陈代谢 繁殖一、拉马克关于进化的用进废退学说1.物种是可变的
2.生物是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
3.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物种的变化
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拉马克(L.B.Lamarck)
1809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同学们请评价拉马克的进化论先进之处(优点)
不足之处
达尔文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标志——《物种起源》(1859)自然界中,选择物种的力量来自自然环境。
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
食物、水、空间、配偶等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这就是生物的过度繁殖现象。过度繁殖 美国罗杰·迪尔4年前买了1只幼鼠,后又买了4只一同饲养,把它们当作宠物。由于懒惰失察 ,他饲养的宠物鼠过度繁殖,数量竟在4年内从5只增加到约1300只。
鳕鱼的年产卵量是500万粒。有人计算过,如果鳕鱼所产的卵全部能孵化长大成鱼,那么不出6年,整个大西洋就会被鳕鱼塞满。 生物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环境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生存斗争 生物为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产生生存斗争的原因 生物大量死亡,少量存活。
对生物个体往往有害,但对生物物种是有利的。产生生存斗争的结果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具有普遍性;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适者生存 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应生存。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实例: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长颈鹿的祖先过度繁殖后代个体间的差异生存斗争长颈、长前肢个体遗传积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过程现代长颈鹿(变异)长颈鹿个体差异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一个有大风大浪的岛屿上,昆虫的翅,要么特别发达,要么无翅。原始
昆虫有翅
力大有翅
力小无翅有翅
力大无翅过度繁殖变异遗传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下图是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后,害虫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同学们讨论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3、两个进化学说的比较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材料一:
许多重要性较低、不至于影响生物生存的器官或特征仍有其特定功能,如眉毛、头发、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人语言的能力和人的长相。缺乏这些器官或特征并不足使生物成为「不适者」而灭亡。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材料二:1984年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化石群。澄江动物化石群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寒武纪里大爆发式的出现,动物的演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动物新的构造模式或许能在“一夜间”产生。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当时几乎都已经存在,只是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
达尔文认为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加强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但是此材料表明许多新物种的产生不是微小的变异漫长的积累,而是呈现为大爆发式地出现。
材料三: 生物群落中,个体之间不仅有激烈的生存斗争,也有和谐的合作。小鸟会帮助鳄鱼清除牙缝中的肉,母狮子会合作哺乳别的幼狮子,老斑马甚至在群体被狮子追逼的时候迎上去,以自杀来保护群体。
达尔文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但是本材料表明,生物群落中不仅有生存斗争,还有广泛的互助、全面合作,通过互助和合作使微弱小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使“不适者也生存”。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材料四:许多学者从基因突变发生的几率出发,计算出了产生新物种的概率,发现小得惊人。 美国生物化学家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学机制为例,讲述如此复杂精密的生命现象不可能是进化出来的。其中一个蛋白(TPA)产生的几率是1/10的18次幂,至少需要100 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几率就是1/10的36次幂…他说: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完善三、进化理论的“进化”1.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5%~10%
能发育为成体。达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自然选择
2.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
A.适者生存 B.过度繁殖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学说
3.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适者生存
4.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拉马克 D.摩尔根BDCC反馈评价:5.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 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 变异是定向的
⑤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B 在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大风。
达尔文发现这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
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并指出上述现象与岛上经常
刮海风有关。请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来回答以下问题:
1.这些昆虫与海风是什么关系?
2.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什么作用?
3.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变异是定向的还是不定向的?1.这些昆虫于海风的关系是生存斗争。
2.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选择作用。
3.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变异自然选择新种形成现代生命科学乃至哲学的基石自然选择学说2.提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能完全隔绝,人也不可能离
开自然界而生存。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影
响。但是,人类毕竟早已远离风餐露宿、 “与狼共舞”的时代,工
农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平均寿命显著延长
来自自然界的选择压力在变小,来自人类社会内部的选择因素在
增加。
㈠ 基础题P.113
2.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做如下解释:细菌在繁殖过
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
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
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
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以后,抗生素的杀菌
效果就会下降。这一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
在进化中的作用。
㈡ 拓展题P.113
1.提示:在自然界,物种的绝灭速率本来是很缓慢的,人类活动
大大加快了物种绝灭的速率。现在的许多濒危物种之所以濒危,很
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一般来说,人类对濒危物种的
保护,是在弥补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失,不能说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
的自然选择。当然,如果某一物种的濒危纯粹是由于这种生物适应
能力的低下,或者源于自然灾害,则当别论。课件22张PPT。三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在自然界,一种植物
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的
情形很常见
1、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当中,怎样的个体才会生存下来?为什么?
2、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为什么?
3、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4、什么是收割理论?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但是随着光合细菌的出现,使得大气中有了氧气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
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综上所述:?1、生物多样性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4.真核生物出现后生物的进化为什么明显加快了?真核生物出现后生态系统的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3.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期出现的?它们生活 在什么环境中?5.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原核生物常见的有哪些?它们进行的是什么生殖?6.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7.恐龙是什么时候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石化后形成的。
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最早的生物化石--古细菌(单细胞)
(距今35亿年)13亿年前真核生物的红藻化石 34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 前寒武纪地层中的水母化石 前寒武纪生物
寒武纪之前(前寒武纪),地球上的生命都是非常低级的,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生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早古生代生物 (寒武纪)
进入早古生代,一些大型的古生物相继出现,如三叶虫、鹦鹉螺等。出现了生命演化史上的第一次繁荣景象。在中国云南澄江发现的寒武纪古生物是最有代表性的寒武纪生物群.寒武纪 晚古生代生物
晚古生代泥盆纪生物登陆,蕨类植物、总鳍鱼;石炭纪裸子植物,到处是绿色的世界,是煤炭形成的主要地质年代;二叠纪以生物大量灭绝为特征,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变迁。 中生代生物
中生代三叠纪生物复苏,开始出现水生爬行动物,如鱼龙、蛇颈龙等;侏罗纪是恐龙的天下,发现始祖鸟、中华龙鸟等,昆虫类也开始繁盛;白垩纪末期也是生物的灭绝时期,但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始祖鸟中生代陆地和海洋中的情况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中性突变学说:
2、间断平衡学说:1、生命诞生的场所是( )
A、陆地 B、海洋 C、空中 D、ABC都是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代谢类型是( )
A、自养型,需氧型 B、自养型,厌氧型
C、异养型,需氧型 D、异养型,厌氧型
3、三极生态系统的形成在( )
A、中生代 B、新生代 C、寒武纪 D前寒武纪
4、捕食者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 )
A、促进种群的发展 B、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减少种群数量 D、减少物种的多样性
5、下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
A、把生物进行分类 B、来自共同祖先的的遗传
C、用进废退 D、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6.地球上最早的陆生生物类型主要是( )
A、蕨类植物 B动物 C裸子植物 D动物和植物
BDCAAD再见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2、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课件41张PPT。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物种的概念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一、物种的概念3、地理隔离: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如季节隔离;不亲合性;杂种不活;杂种不育等。2、生殖隔离:虎狮兽是不育的,所以虎和狮是两个物种。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或其他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基因交流。 如东北虎(左)和华南虎(右)都是亚洲虎的后代,由于长期地理隔离而没有相互交配,没有基因交流,形成了地理隔离,它们形成两个不同的亚种。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的现象。 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如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地雀:由于海水的隔离,这些从南美洲迁来的不能远飞的地雀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小结:物种形成过程种群小种群新物种发生改变基因频率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共同进化在自然界,一种植物
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
的情形很常见,昆虫
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
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
倒挂金钟的花对蜂鸟传粉的适应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共同进化的含义1: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但是随着蓝藻的出现,使得大气中有了氧气。共同进化的含义2: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
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综上所述: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2、了解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地球形成动物:
两栖类动物古细菌寒武纪中生代陆地和海洋中的情况新生代少女化石和复原图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中性进化理论:新种交替出现理论:……小结: 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含义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如果有两个小种群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
B.它们的基因一定要相同
C.它们的毛色一定要相同
D.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D2.外表相近但种类不同的鱼在生殖期间将卵和精子释放在同一水域中,但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这种现象属于:( )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
C.形态各异 D.不在同一水层A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C.使种群间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并朝着不同的
方向演变D课件35张PPT。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本节聚焦:
1、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如果在褐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基因型为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易被捕食。那么:
1、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
2、该绿色个体一定能被选择下来吗?为什么?
3、如果该绿色个体能很好生活下来,它体内的A基因怎样才能传递给子代呢?
4、如果Aa与其他个体交配生殖,后代还会是绿色的吗?问题探讨:(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卧龙自然保护区 猕猴例:判断下列是否属于种群(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
(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于种群有何区别? 物种可以是分布在不同的自然界的不同区域,只有在发生随机交配、繁衍,是基因能够世代相传的一定区域内的同种全部个体的集合才是一个种群。2、种群的特点: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实行基因交流,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同前一年的蝗虫种群相比,新形成的蝗虫种群在基因组成上会有什么变化吗?人们为什么要提出“种群”这个概念呢? 自然界的物种实际上是以一个个种群存在的,种群是物种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它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物种的变化带来了方便。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4、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概念:例: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解: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基因频率==纯合子频率+1/2杂合子频率= 40% =30/100×100% +1/2×60/100×100% = 60% =10/100×100% +1/2×60/100×100% = 40%A%=a%=× 100%= 60%思考与讨论:有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1、假设上述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
(1)该种群产生的A配子和a配子的比率是多少?
(2)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4)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30%30%30%10%36%48%16%60%40%2、上述计算结果是建立在五个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都成立吗?你能举出哪些实例?
3、如果该种群出现新的突变型,也就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变化吗?基因A2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由此可见,如果满足上述五个条件,则亲代和子代每一种基因的频率都不会改变,到再下一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基因频率可以代代保持稳定不变。这就是哈代-温伯格平衡,也叫遗传平衡定律。
但是,在实际中,这样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第一:足够大的种群是不存在,而根据概率原理,当个体数不是充足大时,实际得到的数值与理论上的数值就存在误差,实际中子代和亲代的基因频率就会有差异。
第二:种群中充分的随机交配也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不同基因型的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机会不会是均等的。
例如,在生殖季节,为了争夺异性配偶,雄性海象之间要进行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争斗的最后结果常常是强大的一方占有二三十个雌性海象,由于竞争失败,有的雄性海象没有任何的交配机会。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在生殖季节里,如果竞争力强的雄性海象个体基因型大多数是AA,而竞争失败的雄性海象个体的基因型大多数是aa(可能是由于本身基因型的关系,而导致性状上的差异),那么A的基因频率将越来越大。 第三:基因突变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虽然每一个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很低,但一个种群中有很多很多的基因,所以基因的实际突变数是较大的,而且经过代代的遗传基因突变必然对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影响,使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如由a突变成A的数或a突变成其它复等位基因的数相对较大,则a的基因频率将越来越小。
第四:由于各种原因,种群中有的个体会离开该群体,相反的可能,有的同种的外来个体会迁入该种群,使种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发生变化,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第五:在自然界中,自然选择是不可抗拒的,始终对种群发挥作用。如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本身基因的原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而导致性状缺陷,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在自然选择中处于不利地位,则a的基因频率也会越来越小。
由于上述五方面的因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客观的,亲代和子代之间基因频率的差异可能是微妙的,但经过代代的遗传,当这一差异由量变的积累而达到质的差异时,该种群就渐变成另外一个不同的种群了。所以从理论上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生物的进化是必然的。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变异 变异的类型有那些?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能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2.种群基因重组的结果:
产生更多变异(基因型)、不定向(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1.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存在 ,随机发生,突变频率很低,多数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与基因频率改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人类把鲫鱼的后代培育成金鱼,实质就是通过选择改变基因频率。从图中看,显然红色基因的频率显著提高了。某海岛上的昆虫出现残翅和无翅类型 基因突变与基因频率改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且多数是有害的,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吗? 种群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内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变。
如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大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来说
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
2×104×10-5×108=2×107(个)(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基因 重组新的等位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中出现大量可遗传的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桦尺蠖形成了不同的体色(黑色S、浅色s)英19世纪曼彻斯特英20世纪曼彻斯特S(黑色)基因频率:桦尺蠖桦尺蠖5%以下 95%以上 未形成生殖隔离,还有基因交流原因是:
淘汰不利变异基因、积累有利变异基因
结果是:
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 )的单位。繁殖生物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小结:小结(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逐渐( ),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改变,导致生物朝向一定方向进化。可见,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 决定的。不定向积累定向自然选择种群中产生的变异( )
自然选择方向( )
不定向定向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为15人,女性患者1人,男性患者14人,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应为( )。
A、15% B、3.88% C、5.17% D、10.3%色盲(b)基因频率=15+2+14200×2+200=5.17%C课堂练习: × 100%AA3、据调查,某校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 XB(42.32%) XB Xb (7.36%) XbXb (0.32%) XBY (46%) Xb Y(4%),则该地区 XB和 Xb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8% B.8%、92%
C.78%、92% D.92%、8%D基因突变与基因频率改变的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存在
随机发生
突变频率很低
多数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不定向的哈迪——温伯格定律:
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提出关于基因频率稳定性的见解。他们指出,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5个条件是:
①种群大;
②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
③没有突变发生;
④没有新基因加入;
⑤没有自然选择。
这就是哈迪-温伯格定律。 哈迪——温伯格定律:
举例来说,一个自然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或比例是1/2∶1/2。在满足上述5个条件下,这一种群中带有A和带有a的2种精子的比例是1/2∶1/2,带有A和带有a的2种卵子的比例也是1/2 ∶ 1/2。有性生殖的结果应产生3种基因型,即1/4AA、 1/2Aa和1/4aa,A和a的比例仍是1/2∶1/2。这一代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三代,基因频率仍然是1/2∶1/2,基因型频率仍然是1/4AA、1/2Aa和1/4aa。如果继续繁殖下去,只要满足上述5个条件,A、a等位基因的频率就永远是1/2∶1/2,基因型永远是AA、Aa和aa,3者的比例也永远是1/4∶1/2∶1/4。这就是A、a等位基因在这一种群基因库中的平衡状态。自然选择学说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生物进化
个体 表现型
基因 生殖 世代延续 群体中扩散
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