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的公转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的公转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2 15:1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
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 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一天之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② 放暑假和放寒假时候,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③ 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选择在我国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
新课导入
目录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随堂练习
01
地球公转
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作地球的公转;
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
公转周期
如果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1个恒星年
公转速度
近日点
1月初
速度最快
远日点
7月初
速度最慢
案例:从今天到明年国庆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如何变化?
思考: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何特点?
地球的公转
探究活动:
春分点和秋分点把地球公转轨道等分为两部分;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是179天;
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
0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 26 。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两面: 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
一轴:地轴
三角度: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01
02
03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23° 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太阳直射赤道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纬23° 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探究活动】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请在图1-1-4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接起来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2.根据所绘图示,分别说出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和向南移动的时段。
3.根据以上活动成果,归纳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图1-2-5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
元旦
春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此后太阳直射北移;
夏至日,太阳直射23 26 N ,直射点达到最北,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
秋分日,太阳又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
冬至日,太阳直射23 26 S,直射点达到最南,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又直射赤道。
0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思考:一天中,同一地方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一天中的太阳高度(角)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读“夏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回答: (1)太阳光线直射哪条纬线?
(2)图中的度数表示什么?这些度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读“冬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回答: (1)太阳光线直射哪条纬线?
(2)图中的度数表示什么?这些度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读“春分和秋分日地球光照示意图”,回答: (1)太阳光线直射哪条纬线?
(2)图中的度数表示什么?这些度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 北回归线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 南回归线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春分和秋分 赤道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 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赤道及以南地区
冬至日, 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赤道及以北地区
春分和秋分日,__________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___________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赤道
其它地区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昼弧:代表昼长
夜弧:代表夜长
昼弧占纬线圈总长度的比例越大,则昼越长,夜越短;反之,昼越短,夜越长。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夜长=24小时(一个周期)
日出到正午的时间=日落到正午的时间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昼长夜短,
越往北,昼越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
南半球反之。
问题:北半球夏至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昼短夜长,
越往北,昼越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南半球反之。
问题:北半球冬至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问题:二分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渐长夜渐短
昼长夜短
昼长夜短
昼渐短夜渐长
昼短夜长
昼渐短夜渐长
昼短夜长
昼渐长夜渐短
以北半球为例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渐长
昼<夜
昼>夜
昼渐短
冬至
秋分
春分
夏至
昼最长
昼夜等长
昼渐长,昼 >夜
昼渐短,昼<夜
昼最短
昼夜等长
夏半年
冬半年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冬至日
春分、秋分日
夏至日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变化特点 北半球夏半年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 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时,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 赤道 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四季的更替
四季的形成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2)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春秋:冬夏的过渡
中国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四季
四季的更替
思考: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怎样变化?
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更替
五带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自转
公转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四季
五带
随堂练习
04
地球的公转
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赤交角( )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 B.即图中角β
C.为黄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 D.目前度数为66. 5°
B
地球的公转
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如果图中角α缩小,则( )
A.黄赤交角的度数缩小 B.上海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缩小
C.能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D.产生极昼现象的范围缩小
C
地球的公转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完成下面两题。
3.自2020年元旦至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方向是(  )
A.一直向北 B.一直向南
C.先向北后向南 D.先向南后向北
4.在我国国庆长假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
A. a、b之间 B. b、c之间
C. c、d之间 D. d、e之间
C
C
地球的公转
5.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地球公转的方向为_____时针方向。
(2)地球运行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_____上,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节气)。
(3)地球位于图中_____位置时最接近远日点,此时是_____(日期)前后,太阳直射在_______上。
(4)地球从B位置运动到C位置期间公转速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 ,太阳直射点逐渐向_____移动。


赤道
春分
B
6.22
先变慢后变快

北回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