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高一化学必修一
1.2.1 电解质的电离
2023年7月7日江苏扬州地区普降暴雨,地势低洼的广陵区皮市街一家便利店于发生一起因积水触电而导致的悲剧。根据现场目击者所述,事发店铺人员已不幸身亡。
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到,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更何况是积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谨慎。
但是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纯净的水是不导电的,这就奇怪了,生活中的水为什么可以导电呢?
实验1-2
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如图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取上述烧杯中的NaCl固体、KNO3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如图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 KNO3溶液,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样品 干燥的KNO3固体 干燥的NaCl固体 蒸馏水 NaCl溶液 KNO3溶液 熔融的NaCl固体
现象
结论
灯泡不亮
灯泡不亮
灯泡不亮
灯泡亮
灯泡亮
不导电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导电
灯泡亮
导电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如: 酸、碱、盐、H2O、活泼金属氧化物等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化合物
如: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CO2、SO2等)、NH3等
两者满足其一
两者都满足
分类标准: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
NaCl或其他电解质
主要成分
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
遇到水
电解质溶液
例题: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
①金属铜 ②固态NaCl ③O2 ④H2SO4 ⑤碳棒 ⑥酒精水溶液 ⑦KOH水溶液 ⑧熔融状态的KNO3 ⑨葡萄糖 ⑩ BaSO4 CO2 盐酸 水
电解质:
非电解质:
能导电:
②④⑧ ⑩
⑨
①⑤⑦ ⑧
辨 析
1、一个物质的水溶液可以导电,那这个物质一定是电解质吗?
2、一个物质的水溶液不可以导电,那这个物质一定不是电解质吗?
3、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吗?
混合物
电解质
CO2、SO2
金属、石墨、半导体
酸、碱、盐(易溶于水)的水溶液
熔融盐、熔融碱、熔融活泼金属氧化物
能导电的物质:
单质
BaSO4
为什么NaCl、KNO3固体不导电,但它溶于水或变成熔融态之后就能导电了呢?
导 电
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
实 质
碱和盐本身由离子构成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Na+和Cl-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干燥的NaCl固体不导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a+
Cl-
NaCl与H2O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相互作用?
才使得原本不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自由移动的呢?
二、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物质溶于水后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导电条件:有自由移动的离子。阳离子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移动,阴离子向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移动
3.表示——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 Cl-
电解质的电离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为简便起见,一般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H2SO4 =2H+ + SO42-
NaOH =Na+ + OH-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①式子左边写化学式,右边写离子符号。
②原子团以整体形式存在水溶液中,不要随意拆散。
例如NO3-、SO42-、OH-、NH4+、CO32-等不能拆。
③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在书写成离子时为系数。
例:Al2 (SO4)3=2Al3+ +3SO42-
HNO3
CaCO3
MgCl2
Al2 (SO4)3
= H+ + NO3-
= Ca2+ + CO32-
= Mg2++ 2Cl-
= 2Al 3++ 3SO42-
例题:强电解质在水中或熔融下完全电离,书写用 “=” 等号:
HCl = H+ + Cl-
H2SO4 =2H+ + SO42-
HNO3 = H+ + NO3-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第一组:HCl、H2SO4、HNO3
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NaOH = Na+ + OH-
KOH = K++ OH-
Ba(OH)2 = Ba2++ 2OH-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第二组:NaOH、KOH、Ba(OH)2
NH4Cl = NH4+ + Cl-
Na2CO3 = 2Na+ + CO32-
CuSO4 = Cu2+ + SO42-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第三组:KCl、Na2CO3、CuSO4
模型应用
人体导电的原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