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9 14:52:0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测评
一、其他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崇祯 更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拏一小舟 拥毳衣 雾凇
                       
沆砀
长堤 与余舟一芥 铺毡对坐 强饮 喃喃
【答案】zhēn;gēng;gèng;ná;cuì;sōng;hàng dàng;dī;jiè;zhān;qiǎng;nán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湖心亭看雪
【解析】【分析】读准字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看是否违背拼音书写规则,比如“有a不放过,没a找o、e;i、u相连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等,如“毳”读cuì,而不能拼写成cùi;②谨防误读形声字,如“祯”读zhēn而不读zhēng,“拏”读ná而不读nú,“堤”读dī而不读tí;③熟练掌握多音字,如“更定”的“更”是指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故读gēng,“更有”的“更”意为“还”,故读gèng,“强饮”的“强”意为尽力,故读qiǎng;④改正习惯性误读,如“芥”读jiè而不读jì;⑤不受方言影响,一些方言中,c与ch、s与sh、z与zh、an与ang、eng与ong不分,这也给正确识读字音带来了困扰,如“毡”应读zhān,“沆砀”应读hàngdàng,“凇”应读sōng,“喃”应读nán,拼写时注意不要随意加上或漏掉g。
故答案为:zhēn;gēng;gèng;ná;cuì;sōng;hàng dàng;dī;jiè;zhān;qiǎng;nán。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统一的结合体,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字形辨析、易读错汉字、音形近似字辨析。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意义、字形,才能准确作答。易错点:更、毳、沆砀、堤。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惟长堤一痕   
⑤余舟一芥   
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⑦是金陵人,客此   
⑧及下船   
【答案】第一人称代词,我;通“桡”,撑(船);细毛皮衣;只有;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罢了;做客,名词作动词;等到
【知识点】湖心亭看雪;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余”, 古今异义,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余;“及”,古今异义,古义:等到,今义:和,并;“客”,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做客”;“拏”,通假字,通“桡”,意为“撑(船)”;“毳衣”“惟”“芥”“而已”在文言文中用法比较固定,分别是“细毛皮衣”“只有”“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罢了”的意思。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故答案为:第一人称代词,我;通“桡”,撑(船);细毛皮衣;只有;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罢了;做客,名词作动词;等到。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实词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二、句子默写
3.填空。
①《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
③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答案】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湖中人鸟声俱绝;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湖心亭看雪;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①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注意平时积累,记清作品、作者、朝代等知识点,注意“陶”“庵”“岱”等字的书写;②③④⑤是对古文名句的考查,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俱”“拏”“毳”“凇”“沆砀”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湖中人鸟声俱绝;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和一般型默写。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给出上句或下句或两头等的识记性填空默写,一定要根据课本的语句正确默写;提示性默写,一定要符合提示的要求,按照要求默写相关语句。
三、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1)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⑴文学常识方面,平时要注意积累;理解作者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来理解。从背景看,作者张岱是明朝遗民,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本文标“崇祯五年五年”,也是如此;从内容看,文中的关键句子“独往湖心亭看雪”也体现了作者心怀故国而避世的情怀。
⑵分析句子意境,需要结合句子描写的景物,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氛围。“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的意境,“声俱绝”表明作者是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判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首先确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本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结合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分析,只有他才会选择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独往湖心亭看雪”,所以此句是为下文作者冒寒看雪作铺垫。
⑶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要结合全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全文意境幽静深远,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更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联系作者情感,“独”字暗示了作者在明亡之后孤独寂寞的心境,遗世独立、不同凡响的高雅情趣,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即作者的“痴”;结构上,分析与上下文的关系,抓住下文关键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知“独”字为下文幸逢知己作伏笔。
⑷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文言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文章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要先正确翻译,本句翻译为: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然后抓住句子中的主要景物,即“与”字连结的四种景物:“天”“云”“山”“水”,然后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⑸上文的关键句“上下一白”,总写了一个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世界,使人唯觉其大;而“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三个“一”字,则是写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二者相互呼应;理解写法上的特点,先要了解文言文的几种写法。文言文写法一般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移步换景、虚实结合、铺垫、照应等。“一痕”、“一点”、“一芥”的三个“一”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⑵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⑶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⑷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⑸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用明朝年号,表达怀念故国的深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意境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文章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先描绘句子表现的画面,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创造了万籁俱寂的意境,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才能真正体现作者心怀故国而避世的情怀。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效果。“独”字展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表达出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和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描绘的画面。答题时应注意,描述画面,要先把文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
⑸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要联系上下句分析,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内容上运用白描的手法,数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简练的描绘出湖心亭的清幽寂静,紧扣“独往湖心亭看雪”,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①   到亭上
②   大喜曰
③   是金陵人
④客   此
⑤   拉余同饮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余;客;客;于;客
(2)“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3)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4)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拉余同饮”都属于省主语,补充后应是“余到亭上”“客大喜曰”“客是金陵人”“客拉余同饮”,“客此”是省介词“于”,补充后应是“客于此”。
(2) “强”的意思是尽力,尽情。内容上写出了“我”饮酒的豪爽之态,理解情感要联系上下文作答,上文写 “我”“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遇到和自己一样“痴”的人,是幸逢知己的喜悦。理解“拉”字表达的感情,要结合二客的惊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分析,显然也是写出了两位客人幸逢知己的喜悦心情。答题模式:“……”(词)的意思是……,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写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移步换景、虚实结合、铺垫、照应等。引用舟子的话,是侧面描写的写法,其作用即是衬托。因此借舟子之口,点出“痴似”二字,是衬托作者幸逢知己的惊喜,不虚此行的喜悦。
(4)本题先要理解“痴”字的含义,然后在第一段找到相关内容作答。 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可知,“痴”字暗示了作者在明亡之后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同凡响的高雅情趣,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第一段的“独”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遥相呼应,都表达了作者超然脱俗、遗世独立的性格。
(5)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开头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的开端,是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借舟子之口,一个“痴”字,虽是俗人之见,却又是对张岱遗世独立性情的最确切的评价,是议论的表达方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写景,同时抒发了作者那种人生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有动有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静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动态,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点评】(1)本题考查对省略句的理解能力。省略句的主要形式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省量词等。解答本题可以借助翻译,先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分析句子结构,从而发现缺少什么成分。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强饮三大白而别”表达了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这里的“强”不能理解为勉强,而是兴奋的意思。“拉余同饮”中的表达了“拉”客人的热情。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作用效果的赏析能力。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作品的感情升华,因为作者更重要的是遇到了知音。
(4)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痴”代表的是不寻常、与众不同,而表现作者与众不同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解答本题需要熟悉全文内容。
(5)本题考查对作品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本文记叙、抒情、议论错落有致,借景抒情。比如,作者借用舟子的话表达了自己的心迹,属于议论。
【附参考译文】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突兀 如颊 目酣神醉 丁酉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突兀层崖中   
②山色如娥   
③已不觉目酣神醉   
④余游西湖始此   
(3)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全景?
(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
【答案】(1)wù;jiá;hān;yǒu
(2)高耸的样子;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喝足了酒;从这一次开始
(3)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读准字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看是否违背拼音书写规则,比如“有a不放过,没a找o、e;i、u相连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等;②不受方言影响;③熟练掌握多音字,如“兀”有两个读音:wū和wù,这里应该读wù;④改正习惯性误读,如“酉”读yǒu而不读jiǔ;⑤谨防误读形声字,如“颊”读jiá而不读xiá, “酣”读hān而不读gān。
(2)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突兀”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醉翁亭记》中“宴酣之乐”的“酣”的意思是“喝足了酒,尽情地喝酒”, 《满井游记》中“余之游将自此始”的“始”的意思是“从这一次开始”,“娥”这个词要了解它的本义, 本义是指女子容貌美好,这里指美貌女子眉上的彩“黛”(青黑色)。做题时要根据课内知识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要先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判断是否描写的是全景。本文的写景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既描写了山色、桃花,又描写了和风、波纹,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较为全面地描写了西湖秀美迷人的风光。
(4)本题要先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可抓住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心飞”“目酣神醉”“欲下一语描写不得”,以此判断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点评】(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首先读一读词语,看是什么意思,在选文中应该怎么读,然后再根据拼音规则进行注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三大项,另外注意jqxy的拼音规则。本题注意,形声字,酣,与声旁读音不同。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可以回忆注释和译文先熟悉句子的意思,再提取出实词的具体意义。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本题注意“娥”代指女子眉毛彩“黛”的颜色。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从山、花、风、水四大景物的描写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作者表露心情的句子。作者沉醉西湖美景,根据“已不觉目酣神醉”等相关句子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从武林门朝西,望着保叔塔高耸地直立在山崖上,我的心就早已飞到西湖上了。中午进入昭庆寺,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入湖里。山色像眉毛的青黛色,桃花艳丽像少女的面颊,和风像酒一样令人陶醉,波纹像丝绸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观看,不知不觉眼睛和心都醉了。这时要想用一个词来描绘也不可能了,这种情形大约像曹植梦中初次遇见洛神一样。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的。
四、小作文
7.题目:雪后美景
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
雪后美景
雪下了一天一夜,停了。经过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屋被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柳枝变成了银条。大雪把杨树的枝条打扮得像美丽的珊瑚,又像奇异的鹿角。麦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子。天连着地,地连着天,白雪茫茫,无边无际,整个大地都变成玉琢银雕的世界。小孩子们高兴极了,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滑雪橇。冻得手和脸红通通的,头上却冒着汗,欢笑着,嬉闹着。
太阳出来了,照耀在洁白的雪地上,照得人眼睛都发花。雪在阳光下开始慢慢融化,屋檐开始淌水,滴在雪地上,把地上的雪穿成一个个小洞洞。树上的雪顺着树干往下淌水,树枝上不时地抖下一两块巴掌大的雪块,无声地推在雪地上。马路上的雪都被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人们踩实了,踩脏了,可道路两旁的雪依然是那样洁白,好像给马路镀上了一道银边,显得更加整洁、宽敞。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散文;湖心亭看雪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小作文,题目简洁,没有审题障碍,属于写景类。①要认真审题。题目中有两个要素:雪后、美景,确定时间是雪后,描写重点应放在“美景”上,尤其要突出“美”的特点。②明确景点,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景点可以是人工景点,如公园;也可以是自然景观,如郊外山川。写作顺序可按景物的空间顺序来写,如左,右,前,后,东,西等方位。也可以时间顺序来写,如一天之内的早,中,晚等。还可以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按游览顺序来写。③紧抓景物的特点,不管是描写什么景物,都要突出雪后之“美”的特点;写法上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④做到“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然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⑤紧抓写作要求:“300字左右”要求所写的作文字数大约300字,否则会被扣分。
【点评】这是一篇命题小作文,题目:雪后美景。作文要求是描写下雪后美丽的景色,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选择熟悉的景物描写。山区、农村、平原、都市,都有代表性的景物,要因地制宜,比如城市的大街,高楼,具有多层次高度不一的精致,城市中的公园也有独特的美景。适合采用空间顺序,不断变换观察点和视角,注意详略,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测评
一、其他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崇祯 更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拏一小舟 拥毳衣 雾凇
                       
沆砀
长堤 与余舟一芥 铺毡对坐 强饮 喃喃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惟长堤一痕   
⑤余舟一芥   
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⑦是金陵人,客此   
⑧及下船   
二、句子默写
3.填空。
①《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
③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三、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①   到亭上
②   大喜曰
③   是金陵人
④客   此
⑤   拉余同饮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突兀 如颊 目酣神醉 丁酉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突兀层崖中   
②山色如娥   
③已不觉目酣神醉   
④余游西湖始此   
(3)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全景?
(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
四、小作文
7.题目:雪后美景
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zhēn;gēng;gèng;ná;cuì;sōng;hàng dàng;dī;jiè;zhān;qiǎng;nán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湖心亭看雪
【解析】【分析】读准字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看是否违背拼音书写规则,比如“有a不放过,没a找o、e;i、u相连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等,如“毳”读cuì,而不能拼写成cùi;②谨防误读形声字,如“祯”读zhēn而不读zhēng,“拏”读ná而不读nú,“堤”读dī而不读tí;③熟练掌握多音字,如“更定”的“更”是指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故读gēng,“更有”的“更”意为“还”,故读gèng,“强饮”的“强”意为尽力,故读qiǎng;④改正习惯性误读,如“芥”读jiè而不读jì;⑤不受方言影响,一些方言中,c与ch、s与sh、z与zh、an与ang、eng与ong不分,这也给正确识读字音带来了困扰,如“毡”应读zhān,“沆砀”应读hàngdàng,“凇”应读sōng,“喃”应读nán,拼写时注意不要随意加上或漏掉g。
故答案为:zhēn;gēng;gèng;ná;cuì;sōng;hàng dàng;dī;jiè;zhān;qiǎng;nán。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统一的结合体,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字形辨析、易读错汉字、音形近似字辨析。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意义、字形,才能准确作答。易错点:更、毳、沆砀、堤。
2.【答案】第一人称代词,我;通“桡”,撑(船);细毛皮衣;只有;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罢了;做客,名词作动词;等到
【知识点】湖心亭看雪;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余”, 古今异义,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余;“及”,古今异义,古义:等到,今义:和,并;“客”,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做客”;“拏”,通假字,通“桡”,意为“撑(船)”;“毳衣”“惟”“芥”“而已”在文言文中用法比较固定,分别是“细毛皮衣”“只有”“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罢了”的意思。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故答案为:第一人称代词,我;通“桡”,撑(船);细毛皮衣;只有;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罢了;做客,名词作动词;等到。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实词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3.【答案】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湖中人鸟声俱绝;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湖心亭看雪;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①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注意平时积累,记清作品、作者、朝代等知识点,注意“陶”“庵”“岱”等字的书写;②③④⑤是对古文名句的考查,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俱”“拏”“毳”“凇”“沆砀”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湖中人鸟声俱绝;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和一般型默写。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给出上句或下句或两头等的识记性填空默写,一定要根据课本的语句正确默写;提示性默写,一定要符合提示的要求,按照要求默写相关语句。
4.【答案】(1)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⑴文学常识方面,平时要注意积累;理解作者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来理解。从背景看,作者张岱是明朝遗民,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本文标“崇祯五年五年”,也是如此;从内容看,文中的关键句子“独往湖心亭看雪”也体现了作者心怀故国而避世的情怀。
⑵分析句子意境,需要结合句子描写的景物,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氛围。“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的意境,“声俱绝”表明作者是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判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首先确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本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结合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分析,只有他才会选择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独往湖心亭看雪”,所以此句是为下文作者冒寒看雪作铺垫。
⑶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要结合全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全文意境幽静深远,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更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联系作者情感,“独”字暗示了作者在明亡之后孤独寂寞的心境,遗世独立、不同凡响的高雅情趣,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即作者的“痴”;结构上,分析与上下文的关系,抓住下文关键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知“独”字为下文幸逢知己作伏笔。
⑷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文言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文章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要先正确翻译,本句翻译为: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然后抓住句子中的主要景物,即“与”字连结的四种景物:“天”“云”“山”“水”,然后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⑸上文的关键句“上下一白”,总写了一个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世界,使人唯觉其大;而“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三个“一”字,则是写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二者相互呼应;理解写法上的特点,先要了解文言文的几种写法。文言文写法一般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移步换景、虚实结合、铺垫、照应等。“一痕”、“一点”、“一芥”的三个“一”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⑵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⑶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⑷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⑸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用明朝年号,表达怀念故国的深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意境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文章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先描绘句子表现的画面,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创造了万籁俱寂的意境,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才能真正体现作者心怀故国而避世的情怀。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效果。“独”字展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表达出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和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描绘的画面。答题时应注意,描述画面,要先把文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
⑸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要联系上下句分析,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内容上运用白描的手法,数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简练的描绘出湖心亭的清幽寂静,紧扣“独往湖心亭看雪”,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答案】(1)余;客;客;于;客
(2)“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3)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4)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拉余同饮”都属于省主语,补充后应是“余到亭上”“客大喜曰”“客是金陵人”“客拉余同饮”,“客此”是省介词“于”,补充后应是“客于此”。
(2) “强”的意思是尽力,尽情。内容上写出了“我”饮酒的豪爽之态,理解情感要联系上下文作答,上文写 “我”“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遇到和自己一样“痴”的人,是幸逢知己的喜悦。理解“拉”字表达的感情,要结合二客的惊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分析,显然也是写出了两位客人幸逢知己的喜悦心情。答题模式:“……”(词)的意思是……,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写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移步换景、虚实结合、铺垫、照应等。引用舟子的话,是侧面描写的写法,其作用即是衬托。因此借舟子之口,点出“痴似”二字,是衬托作者幸逢知己的惊喜,不虚此行的喜悦。
(4)本题先要理解“痴”字的含义,然后在第一段找到相关内容作答。 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可知,“痴”字暗示了作者在明亡之后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同凡响的高雅情趣,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第一段的“独”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遥相呼应,都表达了作者超然脱俗、遗世独立的性格。
(5)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开头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的开端,是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借舟子之口,一个“痴”字,虽是俗人之见,却又是对张岱遗世独立性情的最确切的评价,是议论的表达方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写景,同时抒发了作者那种人生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有动有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静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动态,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点评】(1)本题考查对省略句的理解能力。省略句的主要形式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省量词等。解答本题可以借助翻译,先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分析句子结构,从而发现缺少什么成分。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强饮三大白而别”表达了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这里的“强”不能理解为勉强,而是兴奋的意思。“拉余同饮”中的表达了“拉”客人的热情。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作用效果的赏析能力。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作品的感情升华,因为作者更重要的是遇到了知音。
(4)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痴”代表的是不寻常、与众不同,而表现作者与众不同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解答本题需要熟悉全文内容。
(5)本题考查对作品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本文记叙、抒情、议论错落有致,借景抒情。比如,作者借用舟子的话表达了自己的心迹,属于议论。
【附参考译文】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6.【答案】(1)wù;jiá;hān;yǒu
(2)高耸的样子;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喝足了酒;从这一次开始
(3)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读准字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看是否违背拼音书写规则,比如“有a不放过,没a找o、e;i、u相连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等;②不受方言影响;③熟练掌握多音字,如“兀”有两个读音:wū和wù,这里应该读wù;④改正习惯性误读,如“酉”读yǒu而不读jiǔ;⑤谨防误读形声字,如“颊”读jiá而不读xiá, “酣”读hān而不读gān。
(2)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突兀”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醉翁亭记》中“宴酣之乐”的“酣”的意思是“喝足了酒,尽情地喝酒”, 《满井游记》中“余之游将自此始”的“始”的意思是“从这一次开始”,“娥”这个词要了解它的本义, 本义是指女子容貌美好,这里指美貌女子眉上的彩“黛”(青黑色)。做题时要根据课内知识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要先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判断是否描写的是全景。本文的写景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既描写了山色、桃花,又描写了和风、波纹,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较为全面地描写了西湖秀美迷人的风光。
(4)本题要先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可抓住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心飞”“目酣神醉”“欲下一语描写不得”,以此判断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点评】(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首先读一读词语,看是什么意思,在选文中应该怎么读,然后再根据拼音规则进行注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三大项,另外注意jqxy的拼音规则。本题注意,形声字,酣,与声旁读音不同。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可以回忆注释和译文先熟悉句子的意思,再提取出实词的具体意义。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本题注意“娥”代指女子眉毛彩“黛”的颜色。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从山、花、风、水四大景物的描写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作者表露心情的句子。作者沉醉西湖美景,根据“已不觉目酣神醉”等相关句子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从武林门朝西,望着保叔塔高耸地直立在山崖上,我的心就早已飞到西湖上了。中午进入昭庆寺,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入湖里。山色像眉毛的青黛色,桃花艳丽像少女的面颊,和风像酒一样令人陶醉,波纹像丝绸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观看,不知不觉眼睛和心都醉了。这时要想用一个词来描绘也不可能了,这种情形大约像曹植梦中初次遇见洛神一样。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的。
7.【答案】【参考例文】
雪后美景
雪下了一天一夜,停了。经过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屋被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柳枝变成了银条。大雪把杨树的枝条打扮得像美丽的珊瑚,又像奇异的鹿角。麦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子。天连着地,地连着天,白雪茫茫,无边无际,整个大地都变成玉琢银雕的世界。小孩子们高兴极了,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滑雪橇。冻得手和脸红通通的,头上却冒着汗,欢笑着,嬉闹着。
太阳出来了,照耀在洁白的雪地上,照得人眼睛都发花。雪在阳光下开始慢慢融化,屋檐开始淌水,滴在雪地上,把地上的雪穿成一个个小洞洞。树上的雪顺着树干往下淌水,树枝上不时地抖下一两块巴掌大的雪块,无声地推在雪地上。马路上的雪都被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人们踩实了,踩脏了,可道路两旁的雪依然是那样洁白,好像给马路镀上了一道银边,显得更加整洁、宽敞。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散文;湖心亭看雪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小作文,题目简洁,没有审题障碍,属于写景类。①要认真审题。题目中有两个要素:雪后、美景,确定时间是雪后,描写重点应放在“美景”上,尤其要突出“美”的特点。②明确景点,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景点可以是人工景点,如公园;也可以是自然景观,如郊外山川。写作顺序可按景物的空间顺序来写,如左,右,前,后,东,西等方位。也可以时间顺序来写,如一天之内的早,中,晚等。还可以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按游览顺序来写。③紧抓景物的特点,不管是描写什么景物,都要突出雪后之“美”的特点;写法上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④做到“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然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⑤紧抓写作要求:“300字左右”要求所写的作文字数大约300字,否则会被扣分。
【点评】这是一篇命题小作文,题目:雪后美景。作文要求是描写下雪后美丽的景色,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选择熟悉的景物描写。山区、农村、平原、都市,都有代表性的景物,要因地制宜,比如城市的大街,高楼,具有多层次高度不一的精致,城市中的公园也有独特的美景。适合采用空间顺序,不断变换观察点和视角,注意详略,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