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总统”孙中山》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布衣总统”孙中山》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9 14:5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布衣总统孙中山》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要求:学生5分钟认真研读【学习目标】、【传记的知识链接】,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研读教材:根据【知识链接】中的“考点和解题方法”认真泛读课文一遍;再研读教材第二遍,重点难点知识重点掌握。
3、勾画标注:把握传主的事迹。
【传记的知识链接】
一、传记: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记写,也有自述生平,称自传。传记具有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等特点。
二、考点和解题方法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读事实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读人物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读评价
4、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读技巧(特别关注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读思考
三、题型
1、作用型(意图或效果)---方法是内容形式,分点作答,由表及里
形式方面---结构(顺叙、倒叙、插叙、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叙、补叙五种顺序;线索;位置在开头、中间、结尾等)修辞、手法(细节突出、环境烘托、对比强调、正侧面描写、抑扬等)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等)
内容方面---主旨、传主的性格、情感
2、信息型---注意题干中设问的角度、创设的情境、命题的意图。方法是辐射全篇,选准信息区域,筛选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答点要全。
3、评价型---原文找关键句(中心句、描写句、文眼句、议论句、线索等),把握主题,根据文(段)意、文体特征、上下文语境,运用文学术语进行鉴赏评价。(据实推理)
4、探究型---把握传记的文体特征,领会主旨、文(段)意,知人论世,联系文本或社会实际或个人体验,以点带面,合理表明并表述观点。
4、《“布衣总统”孙中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的有关常识,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会赏析传记文学。
2、解读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学习他关心国事,甘于淡泊的品质。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文学常识链接】
1、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香山县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领导过的重大革命:辛亥革命。1892年在香港学医,后在澳门、广州行医。1894年组建兴中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组织中华民国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2、作者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作品有《许世友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奇》、《孙中山大传》、《宋氏三兄弟》、《宋美龄全传》、《宋氏三姐妹》、《贺氏三姐妹》、《民国岳父》等,风格通俗生动。
【自主预习】
1、给画线的字注音
籍( )贯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味佳肴( ) 奢侈( ) 卤水( ) 字帖( )
2、解释下列词语
推崇: 布衣:
不知天高地厚: 血气方刚:
水泄不通:
甘于淡泊:
3.思考:本文主要记叙了孙中山的哪些事情?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注:可给文段标序号,认真阅读全文,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把握文意。)
4、“布衣总统”在文中有几层含义?
【小组合作探究】(选做)
1.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表现了孙中山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2.本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孙中山?
3、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课堂检测】
1.课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军的军歌,其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两句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格?用同样的修辞格仿写句子。
2、这篇文章,围绕着“简朴”这一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描写了孙中山的住、衣、食、行等日常生活片段,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简朴品质。那么,你是怎么看待“简朴”的?你认为当今社会怎样才能做到了“简朴”?
【阅读推荐】《榜样的力量——孙中山的故事》
【课外阅读】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 ( http: / / www.21cnjy.com )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士与世长辞了。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梅竹马,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四年,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病愈后,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她右侧的股关节已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
不久,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1946年春,曹天钦赴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造。走之前,他前往福建看望恋人,并正式向谢希德求婚。尽管她因病留下了残疾,可在曹天钦的眼里依然美丽如初。1951年,这对有情人双双学有所成:谢希德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曹天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已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 ( http: / / www.21cnjy.com )1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当时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南洋的谢父极力反对他们回国,希望女儿女婿留在国外从事科研。一边是谢父的反对,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面对两难抉择,曹天钦和谢希德最终选择了祖国。1952年秋天,他们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没料到,此次与老父亲一别,要再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已绵绵无期。几十年后,她曾对一位朋友说:“我此生最大的憾事,就是父亲一直不满意我的婚姻。但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谢希德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校园里度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196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当时“文革”已经开始,手术后不到一个月,“造反派”就强令她出院,回学校接受批斗。“造反派”给她规定了每天到校的时间。一天,在拥挤中上汽车时,她伤口破裂,疼得她大汗淋漓。为了准时到校,谢希德不再乘车了,每天拖着残腿步行到校。
即使如此,她依然牵挂着科研,也就是在那时,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表面物理”。
1977年8月,谢希德当选为中国物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会副理事长,随后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尽管她身居高位,但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是可敬可爱的老太太。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及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她每次去北京开会,总要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她就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里来看电视……
如今,谢先生走了,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是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1.此文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2.作者称谢希德先生为“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作者依据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3.在人生的道路上,谢希德先生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一谈。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给画线的字注音
籍(jí)贯 美味佳肴(yáo) 奢侈(shēchǐ) 卤水(lǔ) 字帖(tiè )
2、解释下列词语
推崇:指出某人某物的优点。 布衣:指古代平民穿的衣服。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
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
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3. 从名片简单、衣住、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四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
4、(1)虽为布衣,却胸怀大志;(2)虽为总统,却保持布衣本色;(3)孙中山热爱布衣;(4)群众对孙中山的拥护,爱戴。
【小组合作探究】(选做)
1(1)胸怀大志,不畏权贵。(可以从诗对联中看出)
(2)说明张之洞尽管摆官架子,但还是善识人才。以张之洞的前后态度转变来反映孙中山的学识和性格。
2.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3、(1)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以小见大,不是由孙中山从事革命的轰轰烈烈事迹入手,而是从衣食住行来写伟人的高尚情操。
(2)选材典型,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趣味性。写张之洞有前后做法之比;孙中山与伍、唐之比;孙中山的爱民与守城官的驱民作比。
(3)详细分明,穿插有致。详写行和食,略写衣和住。
【当堂检测】
拟人、比喻
提示:“简朴”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应该大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倡,但过度的节约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过分节约,就会使消费量降低,那么国家的经济就得不到持续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简朴”也应适度。
【课外阅读】
1、(4分)【倒叙手法(1分)。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2分);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1分)。】
2.(5分)【①一生都在与病魔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不屈不挠的抗争。②患病残疾仍刻苦攻读并最终学有所成。③冲破政治和家庭的重重阻力,回归并报效祖国。④事业上敬业爱岗。⑤生活中待人和善,关爱周围的人。⑥死后捐献遗体,一生无所保留。(每答对1点得1分;答对4点即可得5分)】
3.(6分)【从她与病魔抗争的角度,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学业和事业上的不懈追求的角度,从她的人格魅力角度,待人处事角度,只要能联系谢希德女士的经历并结合自身来阐述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应 试
林语堂
①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书人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②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③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了几句对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苏东坡因此,才得以混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东坡:
“可是,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承认说:“是我所杜撰。”
梅圣俞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你所杜撰!”
东坡回答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④主考官录取一学生,即表示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克尽其职发现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感谢恩德。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贬,即足以关乎一学人之荣辱成败。当年一个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的意见。试想一想,欧阳修一天向同僚说的话,那该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呢。
(选自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第四章)
19.请分别概括全文四个部分的大意。(4分)
本文结尾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它对刻画苏轼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元气淋 ( http: / / www.21cnjy.com )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谈谈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理解。(6分)
(三)1.(4分)
(1)朝廷准备殿试。(2)苏轼名列前茅。(3)苏轼杜撰论据。(4)苏轼受到推崇。
(一个要点得1分。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2.(5分)
(1)结尾一段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或衬托)的表现手法。(2分)
(2)作用是:通过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的激赏来突出苏轼横溢的才华。(2分)
如:(1)欧阳修说:“读苏东坡来信,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2)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3)读苏东坡来信,我竟喜极汗下。(4)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大家都谈论苏东坡。
(结合其中一处分析即可,1分。)
3.(6分)
林语堂的话是对苏东坡极为恰当的评价。
(1)苏东坡传是一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
如,①苏轼在殿试中实际上是获得第一名,名震京华。文章文坛领袖欧阳修激赏。②苏轼为官一方,总能造就百姓,赢得赞誉。③苏轼多次被贬,历尽坎坷,却活的潇潇洒洒。等等。
(2)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飞扬,亲切可爱的读书人。
如,①竟然在科举考试中杜撰故事。当梅尧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询问苏轼所写论据来自何处时,苏轼轻松的说:“是我所杜撰。”继而又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②与佛印交往中表现出的幽默、机智。③《石钟山记》对前人的质疑。④一反婉约词的缠绵悱恻,创豪放词派。等等。
(3)苏东坡才华超群,令人敬佩。
如,他的诗、词、散文、绘画、书法自成一家。
(答出一个要点,且结合文本和对苏轼的了解分析,得2分,满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