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华罗庚的生平,尤其是他奉献给数学事业的伟绩。
2、进一步学习本文以时间顺序组材以及抓主要内容行文的方法。
3、学习华罗庚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较前文较长,阅读起来有难度,因而要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学生采用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办法,力求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与领悟。课前要认真预习,课上要针对难点质疑,有目的地形成对传记的认识与学习。
教学计划: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疏通字词,不懂的字词要勤查字典。
2、理清文章材料,用哪些具体材料来表明了华罗庚的生平与精神?
3、就写作手法上,你能说出有哪些技巧吗?
二、课上检查:
1、字词:
庚gēng 驹jū 叟sǒu (义:年老的男子) 勤能补拙zhuó 乾生泰qián
吴筱元xiǎn 瘟疫wēnyì
蔓延màn(义:像蔓草一样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如火势~~)
瘸qué 怜悯liánmǐn 蜚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fēi 殆尽dài 金瓯ōu 追溯sù (义:回想) 商榷què(义:商讨)
2、成语积累: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3、你能说说文章里都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华哪些品质?
三、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代杰出数学家,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1910年11月1 ( http: / / www.21cnjy.com )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残疾。19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四、研究全文:
(一)在本文前的序言中,提到的一件事,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这件事是华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重要转折点,是从侧面来写的,用华一篇文章的影响来突出了此时的华已经是初露才华。也通过末句有效地吸引了人们继续去关注他的人生历程。敢于怀疑前人的成就,这本身都表明了华的敢于突破前人的成就,大胆求知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读第一部分,思考:
1、写家庭经历,写得极为简略,只突出了父亲的期望,为什么?
明确:这对于整体来说,不算重要,所以只需略写,但写期望,是为后文他骄人的成就服务的。
2、写小学的一例,是为什么呢?
明确:写小学的聪颖,然后把重点转移到了他的谦逊,正如诗中所写。成功的经验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样就突出了他的伟大的人格。
3、下文在写到中学影响和刻苦自学时,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明确:略写中学影响,详写刻苦自学,用具体的事例来点明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顽强使得他能在数学领域作出超越凡人的成就。
4、写华的坎坷人生时,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他的残疾与意志的坚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正是他成才的前提。也在文章上照应了开头的“相当坎坷的人生道路”。
(三)第二部分《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1、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写了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
按时间顺序来写。先写赴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破格提升为助教教授,随后留学剑桥,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然后写国内非常时期仍不忘研究;最后写访苏访美,进一步扩大学术研究成果。
2、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
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遇到挫折时不气馁,并没有因为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才却得不到该得到的就放松自己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相反却是坚持不懈地钻研;其次是心怀祖国,即使是外出留学,也同样在心中想到的是祖国,“怀着忧伤的心情”前往美国就是如此。
3、除了这两个方面,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自由讨论,教师略作提示即可。
(四)读第三部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1、这一部分是单纯地记事吗?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呢?
讨论后明确:不是单纯地记事,而是把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历和成就结合起来写,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华的人生经历,一方面是他不凡的人生成就。两相结合更利于写出华的伟大人生。
2、依这条线索,本部分可以分哪些具体层次呢?
引导学生从具体时间出发来加以分析,交流后明确:
一二段是写他毅然回国,三到六段是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在国内致力于数学研究,七到十段是写他发现与培养青年学生,十一段是写他致力于把数学推广到实际应用,第十二段是他出国讲学并得到赞颂,第十三四段是写他入党并获得名誉博士学位,最后一段是写他总结体会:从实以终。
3、从他的人生经历与自己的体会中,你又有哪些认识?
可以自由发挥,但要力求从对他的敬业精神和伟大人格入手来加以分析。
要点有:爱国情怀;勤恳敬业;理论联系实际;不求虚名等。
五、总结全文:
对于以上两篇文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文章写法上和思想认识上回答。要点提示有:
(一)传记的写法:
1、抓住人生中主要事件来写,可以按时间顺 ( http: / / www.21cnjy.com )序来写,但也可以打乱顺序来写,用类似于倒叙的手法来写也可以增加吸引力。对于所记事件,一定要有典型性,挑选有表现力的材料来写。
2、在思想性上,要把表面的记事与内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表现人物的思想与精神相结合,记事更要为表现精神服务。因为人物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只有表现出人物的灵魂,才是更有个性的人。
3、可以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来组材,形成一种跳跃性,避免形成一种流水帐式。也可以只摘取人生中的一段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二)思想认识上:
1、要有执著地追求科学的精神,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前行。
2、要有爱国的精神,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3、不要因名利而影响自己的事业。从实以终。
六、课堂作业:
1、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暑名文章 惨淡经营 掌上明珠 B、拖口而出 举世闻名 经心培养
C、待慢顾客 瘟疫漫延 蜚声中外 D、恣助留学 至力研究 如获致宝
说明:暑——署;拖——脱;经——精;待——怠;漫——蔓;恣——资;至——致;致——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1949年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愤然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
B、他说,在数学史上,数论的思想和方法影响着其他领域的发展。反之,其他领域中的成就,也常常被用来解决数论中的问题。
C、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先后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
D、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
说明:A中的愤然是不当的,要表示一种下决心,用的是“毅然”。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
B、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C、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50页的《微积分》。
D、父亲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经过商、后来家道败落。
说明:B中的句号应放到末尾;C中的“和”字前的顿号要去掉;D中的顿号要改成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四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文。
B、优选法与运筹学的推广与传播,十几年从一个车间、一个村庄迅速传遍了全中国。
C、华罗庚的培养,数学研究所不断涌现出出类拔萃的人才。
D、他向英国的数学家们介绍了在中国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的做法,外国同行感到很新奇。
说明:A中华罗庚前的“在”字要去掉;B中的“推广与传播”要换成“传播与推广”;C中的前一句中要加上“在……下”。
6、依照下面的一段话,围绕“学习”这一话题,写一段文字。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
七、补充阅读
(一)诗词若干:
1、自勉(一九八四年)
从实从严,不骄不躁。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锲而不舍,蹊径自辟。
独立思考,穷理寻真。
奋发有为,壮志凌云。
不为私利,服务人民。
实干苦干埋头干,
立党立国。
空话大话虚伪话,
害己害人。
聪明在于学习,
天才由于积累。
理论成于实践,
力量来自人民。
2、从实以终(一九八O年一月二十三日)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
戒空戒松,从实以终。
3、抒怀(一九六五年十一月)
山高天自小,
流激谷自深。
壁立千万仞,
中悬辟山人。
手持锤与钎,
脚踏悬空板。
先争立足处,
群山拦腰斩。
山头风自吼,
谷底涛自惊。
我心如磐石,
恐怖何由生。
渴饮凉开水,
饥餐冷馒头。
意气随风发,
干劲冲斗牛。
顶上天虽小,
胸中包乾坤。
脚下流虽激,
难比奔放情。
党志成我志,
党心成我心。
献身为革命,
众志已成城。
(二)文章:
1、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我这次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工人日报》的记者要我写一些向科学进军的意见,我很惭愧,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在我学习了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的光辉事迹之后,我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有不少体会,把其中与向科学进军有关的一些写在下面,向同志们求教。
有人说:向科学进军是科学家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鼓舞在校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口号;在这几天从报章杂志上看到了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的光辉事迹之后,这种看法应该得到彻底的纠正了。我们发现了先进生产者除掉必须具备的优良的政治品质,社会主义觉悟和劳动热诚之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当然要把工作搞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要完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经过分析、思考、尝试、修改等过程,而这也就是正确的科学方法。虽然也许有一部分同志是不自觉地如此做,但本质上他们的光辉成就的确是由于他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本想从先进工作者的事迹里选取一些事实来做例证,结果愈举愈多,每个有光辉成就的先进工作者的成功事迹中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包含有这一点)。
这一股蓬勃的力量,是向科学进军中一股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估价的澎湃前进的力量。这一股力量有力地击破了我们以下的看法:有些人认为科学方法仅仅是搞研究工作时所需要的,因此在其它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就不必要了。但先进工作者们的事迹却告诉我们,他们无时无刻不把科学方法牢牢地和自己的工作相结合。他们经常地分析矛盾,寻求窍门,更无时无刻地在科学地利用时间——和时间赛跑。也许有些先进工作者同志们自谦地说不懂科学,但我们却从他们身上发现了宝贵的品质,他们和科学的紧密联系却远远地超过了我们这些自诩为科学家的人们!是的!我们应当永远地向先进生产者们学习,把科学更好地联系实际,联系自己。
这一股力量也可以击破以往的不科学的社会风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大家都知道,旧社会中充满着虚伪,不现实,马虎,得过且过,大致差不多,等等不实事求是的情况,要想在那样的园地里生长出美丽的科学花朵来是不无困难的,现在在大批的先进生产者的先进工作法——也就是科学方法的影响之下,社会风气是会很快地有所改变的。在普遍地认识科学方法和精神的社会里,科学花朵的生长特别快,它们将开遍整个的原野。
我们由此也认识了,人人都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科学进军,因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凡是老老实实工作的人、精益求精地工作的人,就是面向科学的人。当然掌握原子能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人是科学进军中的先锋队,但更重要的是产生这一支先锋队的社会基础。在科学方法贯彻得愈深的社会中,科学的发展也就愈高,愈波澜壮阔;而推动着社会向这一方向前进的正是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们。
2、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体会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到很多。第一,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道我对科学研究还是一个小学生,既少成绩,也还缺乏经验。第二,即使有一些经验,也是极片面的;因为我所熟悉的仅仅是科学中的一部分——数学中的极小部分,其中的经验对于其它部分能否应用,是大可怀疑的。第三,我仍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工作虽有一些,但就整个的一生来说,还仅仅是开始,新经验还不断地在被发现,旧办法也不断地在被修正和被否定;所以,很可能我今天所说的,在将来看来是极肤浅甚至于是错误的,当然更不要谈到它的完整性了。但我终于写了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是由于我觉得:哪管就是些点滴的体会,对那些比我更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来说,也许还有些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