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
2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了解这封书信表达的观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3
体会铺陈、对比、反语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这些人在这里看到的是什么?残垣断壁这里可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如果是你也在这里,心中会不会有失落,伤心?我们一起来回忆下,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课吧。
背景介绍:
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略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同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8月攻陷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焚掠圆明园,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红极一时,希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怒斥无耻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工夫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巧夺天工的伟大建筑。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点圆明园吧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下图大约是圆明园的原建筑设计样式。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号称
“万园之园”.历史上的圆明园,
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
园(万春园)组成。
创境激趣
圆明园
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被毁前的圆明园
被毁后的圆明园
被毁前的大水法
被毁后的大水法
被焚毁之前的圆明
园海晏堂照片,堂
中的12生肖铜像栩
栩如生
被毁之后的圆明园
海晏堂照片局部,
12生肖铜像荡然无存
上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左两图:焚毁后圆明园的断垣残柱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作者简介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交代写作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②—⑨):作者赞誉了圆明园,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第三部分(⑩):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立场明确、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课文整体感知
2.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作者围绕“正义感、良知”来写,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无比珍视。
一课一法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显示了雨果的爱憎分明、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一法
一课一法
运用对比手法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比要鲜明,所选事物要有比较点。
2. 对比方式要灵活,可运用插叙的手法,将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也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直接展现。
一课一法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一例
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及巧手持家,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敬佩和赞美之情。
一课一法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
一课一法
一练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极具感染力。请运用此手法写一个关于生活态度的片段。
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如此不吝惜语言,请你用四字短语也赞美一下圆明园。说说圆明园在雨果心目中的地位。
美仑美奂 美不胜收 奇珍异宝
巧夺天工 万园之园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洗劫”“ 强盗”“ 劫掠”等词写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富丽堂皇——破烂相反意议词的连用更显出了你们的无耻。一方面赞美了圆明园物品的珍贵,另一方面谴责了法兰西帝国厚颜无耻的强盗行为。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更彻底”“更漂亮”“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均为反语,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荡然无存”一词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留下。这个词用在这里更强调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洗劫之彻底,罪孽之深重。教师补充,反语的运用往往能制造讽刺的效果。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这位大文学家为自己的罪恶,讽饰证明,但雨果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他爱憎分明,明辨是非,利用反语使他的讽刺更辛辣,更尖锐。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和野蛮是一组反义词。放在一起用,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对英法联军的谴责性和抨击性极强。也可看出雨果的正直。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作者用反语活画出了强盗的丑态,讽刺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彻底揭穿了他们强盗的面目。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雨果的性格特征
正义凌然的人
胸怀博大的人
拥有人道主义精神
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
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羞耻,民族的羞耻。今天中华民族正处
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
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
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站阵
决胜负于城下
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
余秋雨
拓展阅读
附上几张世界建筑的奇迹图
希腊巴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年,经历了两千多年后,雅典守护神雅典娜高达12米的巨大金像早已不知所踪,只剩下46根高达10米的那多立斯式圆柱坚守在那里,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空中花园是公元前6 世纪新巴比仑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妃子所建花园,位于新巴比仑城北面伊士达门西侧。据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描述:该园在不同高度逐层收小的台层上布满带拱廊的建筑物,台层面植各种树木花草,远看宛如悬在空中,故称空中花园。该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如果说艾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被称为“一个地球伟大文明的遗嘱”的金字塔,矗立在那里已经数千年,恐怖的咒语、离奇的猜测、令人惊异的考古发现,以及现代科技在它面前显现出的尴尬,无不使这令人产生由衷敬畏的千古之谜更加平添了几分神秘。
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著名的七大奇迹之一。遗址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边的法罗斯岛上。灯塔约在公元前280~278年建成,巍然屹立在亚历山大港外1500年,但因在两次地震中极度受损,最终于1480年完全沉入海底。
2015年5月9日,埃及决定重建亚历山大灯塔。
充满光辉与荣耀的古罗马竞技场,各式格斗高手们满怀自信憧憬着自己能在这里一战成名。今天它依然以其宏伟的建筑规模和美轮美奂的设计艺术成为古罗马帝国辉煌岁月的见证。
作业:
如果让你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信,你会怎么写?